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民俗文化研究专题论文优化方案

闽南民俗文化研究专题论文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民俗体育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民俗体育是受到民族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影响的,约定俗成流传的体育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闽南民俗文化研究专题论文优化方案

1.《闽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胡微微,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

运用SWOT分析法,对闽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研究,并进行矩阵分析,研究表明:闽南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优越的交通和产业优势以及各大优越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具有显著的开发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意识薄弱,人才储备缺乏及区域竞争威胁带来的开发劣势。

2.《中华体育文化台湾地区的传承及影响研究——中华体育文化与闽台社会》,谢军,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科学地考证由中华体育文化一脉相承的闽台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括出闽台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充分论证闽台两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研究认为:闽台无疑属于同一个形式文化区具有同一种体育文化的特征,即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同属于中华体育文化。

3.《中国台湾地区民俗体育之中华历史原型考析》,张矛矛、彭晶,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台湾民俗体育形态丰富,历史悠久。“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是具代表性的台湾民俗体育活动,通过追溯它们的历史原型,可以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呈现出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的双重特质。

4.《畲族民俗体育旅游调查与研究——以福安市为例》,卢伟、林朝晖、兰文第,莆田学院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民俗体育旅游是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式。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安地区畲族民俗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福安畲族民俗体育旅游具有区位、自然、人文及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等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民俗体育旅游实际参与少,各种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管理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研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全面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功能以及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福安民俗体育旅游。

5.《民俗体育活动中的休闲体育文化——基于潮汕游神赛会的研究》,连远斌,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体育系,《前沿》2014年第2期。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民俗体育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游神赛会”是潮汕民俗体育文化典型实例,也是休闲民俗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体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必将提高我们对民俗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对民俗体育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

6.《福建民俗体育现状及分析研究》,杨菊华,闽南理工学院体育系,《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民俗体育是受到民族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影响的,约定俗成流传的体育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的对福建民俗体育现状进行研究,笔者深入福建省多个民俗村,针对广大村民进行了民俗体育的问卷调查,找出了福建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闽台民俗武艺“刣狮”源流、特征及传承的当代价值》,于海滨,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民俗刣狮是流行于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台南县及高雄县的一种以武术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武术与狮子舞蹈的有机结合,是闽南文化和中原武术交融的结晶,作为武术项目完整保存了南少林传统技艺的精华。对民俗刣狮的源流、特征及传承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发现:刣狮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刣狮的道具、兵器乐器等多来自日常用具,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联,刣狮的价值和功能与其当代社会存在不相适应。保护和传承被遗忘、被边缘化的民俗刣狮,必须更新观念对其进行源流探析和文化剖析,遵循其表演形式和特色;转换其当代价值功能;突出其文化特色,创新发展路径,以符合民众的需求和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为重构目标,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8.《闽台民俗体育资源的类别、分布与特点》,方奇,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为摸清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家底,有利于后续开发其综合价值需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考证等方法,考察闽台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项目。研究发现: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可分为健步体能、竞速体能、杂耍表演、操舞表演、游戏竞赛、武术健身、投掷娱乐、棋艺娱乐八类。闽台民俗体育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闽南比闽北集中,闽东沿海相比闽西内陆较沿海岸线线分布,台湾集中于全岛沿海环状分布。闽台民俗体育资源既具有小区域性、频繁化、多元化共性特点又具有传承层差异、组织度差异的异性特点。

9.《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先行先试探析》,詹金添、詹静楠,莆田学院体育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莆田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探究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勾勒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分类,阐明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由单向至双向,直至快速互动交流的特点,提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先行先试的构想。

10.《闽台民俗体育交流与文化认同研究》,张春红,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第11期。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托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追溯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与认同基础。研究认为:闽台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产生文化认同扮演关键角色,文化认同为民俗体育凝聚力的核心体现,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是正确认识闽台亲缘性和获得两岸认同感的重要依据。

11.《闽台普通高校民俗体育活动比较分析——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的视角》,李红梅,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从文化结构三层次视角看,福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台湾存在较大差距。物质层面上,福建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不足,开设项目不多,师资匮乏,学生参加民俗体育的时空受限;制度层面上,福建采取的“国家—地方—学校”自上而下的三级纵向管理体制,相较于台湾“省—地市—学校”并列平行纵横向交叉管理而言,自主性和灵活性相对欠缺;精神层面上,福建高校重技术轻文化,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自觉性较低,态度相对较冷淡。福建高校应加大民俗体育硬软件建设及政策推广,加强学生民俗体育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12.《试析客家民俗信仰与民俗体育》,吴玉华、陈海琼,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6期。

运用体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理论分析客家民俗信仰与原生态民俗体育的关系。主要结论:客家民俗信仰孕育了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而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凸显和强化了客家人的民俗信仰观念,不同的客家民俗信仰孕育了不同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不同的客家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蕴含着不同的民俗信仰文化特征和内涵。

13.《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杜德全、谢名权,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闽南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有利背景下,闽南民俗体育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当前,注重政策法规制定和资金配套的可持续性,注重传承与发展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整体性,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注重社区传承与学校传承的密切配合等,是实现闽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选择。

14.《闽南民俗体育“宋江阵”探析》,程荣华,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兰台世界》2014年第22期。

宋江阵是一种流传于闽南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早期的宋江阵具有武术及军事体育方面的性质,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民俗活动之中。如今,宋江阵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民俗节日中常见的一种娱乐性体育活动。

15.《民俗体育文化探索——以福建为例》,黄明礼,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第27期。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怎样有效的看待民俗体育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以及民俗体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架构和流传体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未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如何开发、利用民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其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6.《闽台民间信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林国平、陈静,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闽台民间信俗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生育信俗、信仰疗法、普度、迎神赛会和进香谒祖等五种信俗为个案,对闽台民间信俗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闽台民间信俗是历史的产物,虽然没有雅文化的精致,大传统的高深,但其内核则体现了雅文化的精神,反映大传统的气质。闽台民间信俗是闽台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两岸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7.《当前福建“妈祖热”的生态学研究》,俞黎媛,莆田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莆田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当前“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除了庙宇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新建外,妈祖信仰在整个民间信仰体系中一枝独秀,沉寂多年的民俗祭典、分灵进香、绕境巡安等重新在民间热烈展演,并出现了台湾民俗、信仰回传福建的新现象。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妈祖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经济发展、政策宽松、传统驱使、政府支持和寻根谒祖热的刺激共同促成了当前了“妈祖热”,政府、民众和庙堂也要“妈祖热”的现状中反思自身在构建和谐宗教、和谐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18.《论闽地客家区陈靖姑信仰存在形式与特性》,蔡登秋,三明学院中文系,《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福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多彩,就陈靖姑信仰而言,属道教闾山派。但从实际表现而言,它明显呈现出民间化信仰性状,并传达民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同时与各种民俗事项紧密关联。综观福建客家地区现存的陈靖姑信仰的现状,分部于长汀、清流、连城武平、永定的汀州府南部各县,为南路的夫人教信仰,表现为多事项信仰功能,而明溪宁化的北路陈靖姑信仰,则表现为一般性保生护幼的诉求。其中南路的夫人教信仰,还保留了浓烈的福建古代信仰巫文化,并且与民间的小戏表演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傀儡戏对夫人教的影响(或对闾山教的依托)。但无论如何,客家人的陈靖姑信仰附有很强的神秘性、娱乐性和诉愿性的文化功能。

19.《潮州音乐民俗活动“游神赛会”表演者态度—行为关系的分析与解释》,张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1期。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行为关系”角度,论述潮州音乐民俗游神赛会表演者的行为对其态度的影响,着重分析和解释表演者的表演行为如何影响态度,为何能影响态度。研究表明:表演者在游神赛会活动年复一年的角色扮演中形成的对音乐民俗活动的态度,是因群体影响、自我展示及面子需求等三种社会心理因素合力而成的自然结果。

20.《台湾民族节俗与汉人节俗中的政府行为比较——以台湾原住民丰年祭节俗与汉人祭神民俗节庆为例》,刘芝凤,厦门理工学院观光与酒店管理学院,《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在台湾现代生活中,节庆习俗是全台湾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民间行为传承保护得比较完好的文化事象。但近十余年,台湾少数民族节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商业开发,许多节俗原真性的文化内涵逐步消失或正在消失。相反,自古至今一直由民间行为传承的台湾汉人民俗节日,却一直红红火火进行,且有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走势。作者带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调查”课题组两年中多次赴台考察获得田野资料,据此对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民俗节庆进行对比研究,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最盛大的丰年祭与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光复后入台的汉族在内的汉人节庆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政府在民间民俗节庆中的定位与责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在历史民俗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探析泉州城隍信仰与民俗》,吴艺娟,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福建文博》2014年第4期。(www.xing528.com)

城隍为古代传说中的城池守护神。道教创立后,纳入道教的神团系统。唐代以来郡县皆祭祀城隍,宋以后祀遍全国。明代,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并不断加封号。文章着重考证宋代以降泉州城隍信仰的规仪,以及泉州城隍信仰对某些民俗产生的影响。

22.《籖占长盛不衰的原因与特别“灵验”的奥秘》,林国平、詹素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籤占自唐代后期产生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占卜术之一,至今仍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拥有众多的信众。本文认为,籖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其世俗而又不粗俗的占卜形式,通俗又不失典雅的籖诗,简便易行又不失庄严神圣的籖占过程有直接的关系,籤占不但能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层信众的实用功利性宗教信仰和审美诉求,还具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国度、不同族群需求的机制。至于籖占特别“灵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有籖占中概率性的客观存在,有籖诗的模糊性、趋吉性和庙祝或解籖者的圆通性的解释,还有籖占者对神明的敬畏心态和对籖诗“灵验”的预置性心理等起着重要作用。

23.《闽南龟粿印的吉祥表征》,魏雄辉,泉州师范学院,《装饰》2014年第12期。

龟粿印是闽南民俗祭祀文化中的一种吉祥物。在其身上所描刻的桃形、龟纹、寿字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健康的祈求。本文通过对龟粿印包含的图纹进行分类剖析,概括其图形表征,指出闽南人崇龟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建立在中原吉祥文化基础上的独特寓意。

24.《基于民俗旅游概念下的潮汕游神赛会开发策略研究》,王丁玲、梁升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中国市场》2014年第37期。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般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带着文化意义的旅游项目越发吸引人们的眼光。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颇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保留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为其开发民俗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民俗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把握潮汕民俗的开发价值,以及如何将潮汕民俗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谈传统潮汕民居》,吴映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装饰(理论)》2014年第1期。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民俗文化等多方面阐述广东潮汕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美学价值。通过从多角度考察其各种特点形式的影响因素,以求在本质上、整体上去理解它和欣赏它。

26.《浅析莆仙民俗与民间家具的关系》,许丽娟,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年第1期。

本文先阐述了因地域性差异、历史原故等因素使得莆仙拥有它独具一格的民俗。进而浅析莆仙民俗对莆仙民间家具产生的影响,同时例举莆仙的三个民俗文化即儒学、宗教、婚俗方面与莆仙民间家具的关系。希望以此作为民俗家具融入现代设计中的参考。

27.《泉州民间传统元素在墙饰设计中的应用》,李丽环,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通过对泉州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内在气质的探讨,提出将泉州民俗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应用到墙饰设计中时,应抓住其精神特质,主要从形、色、意三方面进行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提取借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泉州民间传统元素中的古意。在具体设计中,应结合墙饰艺术本身的特征、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现代技术,对提取借用的元素做维度的转换、材料的替换和造型的重组,以满足现代墙饰设计中特殊内涵的需求。

28.《浅谈潮彩装饰中的潮汕民俗文化》,方宏涛,(原文无作者单位简介),《艺术科技》2014年第4期。

潮彩传统工艺源远流长,陶瓷文化备受称道。形式上,潮彩立意高雅,格调清新,纹样多变,赋物传神,色彩瑰丽;内容上,潮彩承载着潮汕地区不同时代的人文特点,风土人情,它使得潮汕地区传统的优秀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所以,在欣赏和传承潮彩技艺的时候,要注意二者不可偏颇。

29.《闽台民俗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对策》,吴燕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后,两岸关系出现缓和,两岸交流在和平稳定的气氛中得以深化和扩大。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闽台民间交流的重要支柱性内容之一。当前,闽台民俗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特点,但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交流不平衡、交流机制不健全、基层交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我们发挥五缘文化优势,加强基础性研究,合理引导,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对台民俗文化交流。

30.《台湾客家饮食民俗探析》,鲁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客家族群是台湾的第二大族群,拥有极具特色的饮食民俗。本文通过整理台湾客家族群的日常食俗和年节食俗,具体分析了咸菜和粄这两种典型食物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弘扬并传承台湾客家饮食文化指明方向。

31.《从巴斯特奈文化翻译理论看民俗文化的英译——以福建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为例》,庄帆,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功能的对等。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笔者主张采用音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省略等翻译方法,翻译福建民俗文化,以期创出最佳译文,满足文化交流需要。

32.《试析民俗类陈列讲解词之特点——以〈亻崖客家〉陈列为例》,周琳,中国客家博物馆宣教部,《客家文博》2014年第2期。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于一场精彩的讲解而言,讲解词的内容至关重要。本文就以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陈列为例,总结不同类型陈列的讲解词的共性以及民俗类陈列讲解词的个性。

33.《从社会学视角看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陈洁君,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闽台海洋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评述》,刘芝凤,厦门理工学院观光与酒店管理学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一个区域民俗的形成,源于这个区域民众在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相互磨合、影响、认同,形成约定俗成的习惯。民俗的世代传承,规范着民众的意识与行为,如同基因一样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起着决定和遗传族群特征的作用。台湾与福建一水相依,福建籍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74%,作为以福建为主的大陆先人开拓之地,迁徙台湾带去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和风俗习惯传承至今。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约定俗成了特殊的海洋民俗文化遗产,不论从渔业民俗、稻作文化还是民间信仰、文学艺术、节日、饮食、服饰、手工技艺等方面,在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有着太多的文化共性,为海峡两岸文化共建提供了丰富的对接项目资源。本文以闽台海洋民俗文化遗产资源为调研对象,对其可保护性与利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35.《闽南传统文化及其产业调研》,张丽玉、张雅瑜、陈延童,集美大学,《海峡科学》2014年第3期。

闽南文化作为特色传统地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该文通过对闽南文化产业中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展开调研,梳理这部分文化及其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闽南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36.《泉州地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的构建》,陈洁君,泉州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近几年,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泉州加大闽南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力度,推动闽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在分析当前对闽南民俗文化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的想法,进一步增强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37.《潮汕方言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林朝虹,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38.《浅析台湾综艺节目中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康熙来了〉为例》,雷力,广州体育学院,《东南传播》2014年第7期。

《康熙来了》2004年初在台湾中天电视台开播,到2013年底为止,已经录制了超过2200集节目,是台湾谈话类节目的品牌代表。该节目虽然只是在台湾地区播出,但近几年开始又授权于大陆的视频网站,因此备受内地观众的追捧,在视频网站上每集的点播率平均超过了两百万次。《康熙来了》作为两岸当红的谈话性节目,其成功因素众多,除了来自其诙谐的节目风格以外,节目组每年制作的有关台湾民俗文化的单元均会广受好评,也恰恰是这类节目话题,不但增强了节目的本土特色,还让其逐渐形成了个性品牌,在推广民俗文化和承担节目的教育功能都有正面作用。

39.《闽南瓷粿印赏析》,黄筱雯,(原文无作者单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8期。

按照闽南的习俗,每逢敬神祭祖、岁时节庆或人生礼俗,人们都要使用品种多样、图样精美的印模制作米粿,作为供品或礼物赠送。由于窑业的兴盛,除了木质和金属质地的粿印,闽南地区也常见陶瓷质地的粿印。瓷粿印有不蛀不腐,花纹不变,易于脱模等优点,但相对较易损坏,故存世数量较少。本文图文并茂地描述与分析此类闽南瓷粿印。

40.《民俗新闻的四种视角——以厦门晚报为例》,黄文水,厦门晚报,《青年记者》2014年第30期。

民俗是历史的再现,是乡愁的寄托。民俗新闻可以还原历史,引发情感共鸣。深耕厦门本土的厦门晚报被誉为“厦门城市名片”,以民俗新闻等为代表的文化新闻,是其拳头产品,在厦门纸媒中独树一帜。厦门晚报民俗新闻报道,非常注重报道的视角,在推动本土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让读者能够品读民俗的人文之美,领悟蕴含的社会意义,提升报纸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