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居正权力争霸与晚明文学的交集

张居正权力争霸与晚明文学的交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料记载,沈懋学自己去了,汤显祖谢绝了张居正的邀约。在《临川四梦》中,张居正式的权贵人物多以被奚落的对象出现。在《临川四梦》中,《邯郸记》情节的编制与《紫钗记》大同小异。

张居正权力争霸与晚明文学的交集

第三节 汤显祖临川四梦》对居正专权的诋讪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江西临川人。在论及汤显祖与张居正的积怨纠葛时,首先需要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姜奇方,姜氏与张居正不仅是湖北同乡,还是张居正的弟弟及儿子的老师。姜、汤二人结识的时间应该在隆庆五年(1571)之前,在当时,二人都还是举子身份,汤显祖称姜奇方为“长者”[47],汤显祖对姜奇方的这种称谓,所表露出的应该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崇敬。隆庆五年(1571)的时候,姜、汤二人一同赴京赶考,结果汤氏落第,姜氏进士及第任职宣城知县。万历四年(1576),汤显祖前往宣城登门拜访姜氏,由此而结识了深得姜氏赏识的沈懋学[48]。沈懋学应为姜氏的晚辈后学,汤、沈二人结识后,一起在宣城开元寺读书,为来年的春闱考试做准备。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有“角巾葛衣通候”,通过对来者着装判断,此人应该为举子身份,他正是首辅张居正的弟弟张居谦,他想请汤、沈二人入京,去面见权势显赫的张居正[49]

在当时,汤显祖与沈懋学都还只是举子身份,在官场上如日中天的张居正,是如何知道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的呢?这里需要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就是龙宗武,此人与姜奇方同为隆庆五年(1571)进士,及第后任苏州推官,三年后调任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江防同知。在此期间,他曾赴宣城与姜奇方有过会面,龙氏问及宣城当地名士时,姜奇方推荐了沈懋学,沈懋学由此而得到了龙宗武的厚遇。万历二年(1573)至万历四年(1576)期间,沈懋学曾引荐汤显祖给龙宗武,这无疑使得张居正获知汤显祖更近了一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所有拜访龙宗武的举子当中,有一个政治背景非常特殊的人物,此人即为元辅张居正的叔叔,他借助龙宗武结识了沈懋学和汤显祖,“交相得也”[50]。张、汤、沈三人识后的第二年是万历五年(1577),随着又一次大考的时刻到来,张居正欲其子张嗣修及第,意网罗天下名士来撑场面,“从容问其叔:‘公车中颇知有雄骏君子晁错其人者乎?’曰:‘无逾于汤、沈两生者矣’”[51]。于是就出现了前文张居谦约请汤、沈入京面晤张居正的一幕。据史料记载,沈懋学自己去了,汤显祖谢绝了张居正的邀约。在这一年的春闱中,沈懋学与张嗣修及第,汤显祖下第。很多史学家将汤氏的这次落榜,归因于汤显祖不接受张居正的拉拢而遭遇打压所致,其依据是:汤显祖于万历八年(1580)再次落榜,直到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去世后的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才及第,史学家由这几个时间节点而做出了上述推理。如《明史·汤显祖传》云:汤显祖“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52]再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江陵将以鼎甲畀其子,罗海内名士以张之。命诸郎因其叔延致两生,义仍谢弗往,而君典遂与江陵子懋修偕及第。”[53]

就实在情形而言,汤显祖在万历五年(1577)的这次落榜,已经是被第三次打击了。此前,他曾经参加过两次春考,一次是在隆庆五年(1571),另一次是在万历二年(1574)。此外,汤显祖在万历十一年(1583)虽然进士及第,但成绩并不怎么好。有明一代,进士经殿试后,按成绩高低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汤显祖及第的这一年,第一甲三名、第二甲六十七名、第三甲两百七十一名,汤显祖名列第三甲[54]。这不由让我们推想,汤显祖在万历八年失利,很难说与拒绝张居正拉拢而遭遇打击有关,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足够有力的直接证据。虽然如此,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即张居正的专权给汤显祖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激起了汤显祖的强烈愤慨,否则他也不会在随后的戏曲创作中,那样不遗余力地讥讽张居正式的权势人物、反复申明书生不肯攀附权贵的志节了。如《紫钗记》戏文云:

〔韦〕君虞说被东风吹绽袍花衬,是说功名未遂,要换金紫荷衣。这也不难,闻得你故人刘公济节镇关西,今年主上东巡,未知开科早晚,你且相随节镇西行,此亦功名之会也。〔生〕豪杰自当致身青云上,未可依人。[55]

这段戏文明确了书生不愿意为了仕途而趋附权贵的态度。

在《临川四梦》中,张居正式的权贵人物多以被奚落的对象出现。如《紫钗记》中,陇西人李益流寓长安,在鲍四娘的撮合下,与霍小玉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天子洛阳开场取士,李益赴试及第。时值卢太尉专权,欲从科举及第的士子中为女儿择婿,遂命士子们一一入太尉府进见。因李益未去,卢太尉怀恨在心,参奏朝廷遣李益往玉门关参军。李益参军期间,安定边疆,屡立战功。卢太尉见李益因功受赏,便参奏朝廷改李益为秘书郎往孟门参军,意欲凭借权势再度招赘李益为婿。遭到李益拒绝后,卢太尉软禁李益,并四处散布李益变心另娶的谣言,利用李、霍定情物紫玉燕钗大做文章,试图让李、霍断绝对彼此的念想。能通宫掖的黄衫豪客获悉此事,挺身相助,结局是李、霍夫妇重得团聚,并得到皇帝加封,卢太尉因专权被皇帝削去官职。该剧本事唐人蒋防《霍小玉传》,与原作相比,汤显祖在《紫钗记》中,增益了卢太尉这个专权人物,并一改李益贪图富贵、薄情郎形象为不依附权贵的志节之士。《紫钗记》无论是对卢太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卢、李二人恩怨的情节构造,都与上文论及的张居正与汤显祖之恩怨纠葛的史实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性,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

在《临川四梦》中,《邯郸记》情节的编制与《紫钗记》大同小异。剧叙卢姓书生高中状元,因气傲不阿附“性喜奸谗”的考官宇文融而屡遭迫害。卢生借执掌制诰之便伪造诰命,遭宇文融告发,被贬为陕州知州,凿河修路。任职期间,卢生用火烧、醋浇之法不辱使命,赢得龙颜大悦。随之边关告急,宇文融力荐卢生赴疆征战,想借此机会害死卢生,未曾料卢生足智多谋,很快就平定了战乱,凯旋回朝,皇上甚为欣喜,升卢生官职。此时,宇文融假卢生私通番将,欲图不轨之罪名呈奏朝廷,皇上不辨是非,命人押卢生至云阳市斩首,卢生妻子崔氏携子午门喊冤,卢生豁免不死,被发配到了广南鬼门关。随后宇文融授命手下迫害卢生全家。在此期间,吐蕃国侍子乃热龙莽之子为卢生洗冤,加上高力士的帮忙,卢生之冤屈才得以昭雪。结局是宇文融被斩,卢生回京加官晋爵。在《邯郸记》中,专权官僚的下场更为凄惨!焦循在《剧说》中言:“《邯郸梦》中宇文,即指江陵也。”[56]

较之《邯郸记》与《紫钗记》,汤显祖在《牡丹亭》与《南柯记》中,并未对专权官僚安排凄惨的结局,但奚落成分同样清晰可见。在《牡丹亭》五十五出《园驾》中,状元郎柳梦梅指责平章杜宝三宗罪,即纵女游春;女死不奔丧,私建庵观;嫌贫逐婿,吊打钦赐状元。最终,杜宝不得不对柳梦梅做出妥协。在《南柯记》中,驸马淳于棼接任南柯太守,任职20年期间,勤于理政,功勋卓著。后又在危急之时为国王分忧解难,杀退贼兵,保全公主。右丞相段功因嫉妒之心,多次向国王进谗,假罪于淳于棼使其落职。汤显祖在该剧中辛辣鞭挞了权相段功害政的嘴脸。

其实,在汤显祖成名之后,对其延揽的大官僚不只张居正一人,还有此后的首辅张四维和申时行。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一定说《临川四梦》中讽刺的权势人物是张居正呢?理由有三。

第一,汤显祖写有许多明指张居正专权之事的作品,如《即事》:

汉家七叶珥金貂,不见松阴叹绿苗。却叹江陵浪花蕊,一时开放等闲消。[57]

“珥貂”是指高官,“不见松阴见绿苗”喻指小人当道,英雄沉沦阮籍左思常有此语。讽刺之意更明。

再如,《甲申见递北驿寺诗,多为故刘侍御台发愤者,附题其后》:

江陵罢事刘郎出,冠盖悲伤并一时。为问辽阳严谴日,几人曾作送行诗?[58]

万历四年(1576)正月,御史刘台弹劾张居正专权威福,被夺取官职。此后不久,张居正借其他的事情把刘台发配到了广西,并置之于死地。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在朝廷给遭遇张居正生前打击的官员平反的政治背景下,刘台恢复官职,赠光禄寺少卿。汤显祖的这首诗作即叙述了这一史实。

还如,《怀帅惟审郎中戴公司成》:

著冠须访戴,脱冠须访帅。磊磊一心人,离离十星岁。戴公入山水,淡迹分明昧。喜沾清悟姿,不惜沉冥醉。帅生能造酒,酒色清如菜。高谈常夜分,哀歌忽雷溃。两君真晋人,土性有痴慧。相见即相亲,了非心所解。如云堕江光,颠倒影在内。心欢常若兹,日月亦清快。重来断清啸,不复可人在。彯撇事诗酒,挼拿坐巾带。帅生烟雾中,戴公江海外。但想即成笑,寄书亦何赖![59]

诗中“戴公江海外”即指万历九年(1581)四月,留都祭酒戴洵失意张居正,遭遇弹劾,被迫致仕。

类似这样的诗作还可以举出很多,如《赠邹南皋留都六首》(之一)[60]、《闻沈纯甫郎中卧病宅旁见魅欲奏》[61]、《送武部周元孚归黄州[62]、《送艾太仆六十韵》[63]、《封赠赵宗伯二十韵》[64],等等。

第二,相比之下,我们并未在汤显祖的诗文集中找到写申时行、张四维专权的作品。相反,汤显祖与张四维的儿子关系很密切,还写了一首勉励的诗作,即《送沈师门友张茂一饷使归觐蒲州相国,有感江陵家世》:

别酒霜林醉碧曛,省郎将饷雁门军。乡关书锦衣如雪,沙塞春旗阵入云。紫气尚怜张壮武,青韶同事沈休文。为报富平堪卧托,冠阳今日不如君。[65]

张茂一是张四维的儿子,与汤显祖为万历十一年(1583)的同科进士,当时的考试官是翰林院检讨沈自邠。以汤显祖的秉性,要是他讨厌张四维,是不会赠送张茂一写如此情深意切的诗作的。

第三,事实上,我们根本找不出申时行、张四维专权的证据来。张居正掌权时,“四维恂恂若属吏”[66]。张居正死殁后,张四维虽升任首辅一职,仅一年左右的光景,就因父丧回家丁忧而离职了。申。时行作首辅虽有九年之久,但他是个和事佬,政务宽大,一切务为简易、务承圣旨。《明史》卷二百一十八载:“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秉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然是时内阁权积重,六卿大抵徇阁臣指。诸大臣由四维、时行起,乐其宽,多与相厚善。”[67]

概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君权社会,君尊臣卑必是定理,臣子侵占君权往往会冲决士人心理的接受底线,这些士人并不仅仅局限于权臣的同僚,还涉及下层文人。他们心理的失衡又会以两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不顾纲常伦理,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二是不顾权臣功过,极尽讥讽构陷之能事。此种表现以文学载体,在士人中间流转传播,严重侵蚀着朝廷的公信力,为政权的顺畅运作增添了重重障碍。

【注释】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2]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第5章“权力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4]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5]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

[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

[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8]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第6章“朱见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第6章“朱祐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同上。

[11]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8页。

[12]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13]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14]同上书,第63页。

[15]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8页。

[16]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1页。

[17]明代中后期,朝臣斗争激烈,徐阶提拔张居正,也是为了给自己留有后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高拱当年与逮捕徐阶的儿子,都是张居正保全的。从这一点来说,张居正政治似乎没有徐阶老练,否则他的三个儿子也不会那么惨。

[18]《大明律》卷二,第433页。

[19]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20]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21]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0页。(www.xing528.com)

[22]同上

[23]万士和:《万文恭公摘集》卷七,明万历二十年万氏素履斋刻本。

[24]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6—447页。

[25]同上书,第446页。

[26]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1—5992页。

[27]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1页。

[28]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84页。

[29]陈吾德:《谢山存稿》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忠直堂刻本。

[30]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90—5991页。

[31]《明神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1592—1593页。

[32]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一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3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0页。

[34]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5页。

[35]吕毖:《明朝小史》卷十四,玄览堂丛书本。

[36]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卷四,清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

[37]刘尧诲:《虚涞集》卷五,清钞本。

[38]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七,明万历二十三年张泰徵刻本。

[39]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0页。

[40]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9—460页。

[41]区大伦:《赠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忠铭王先生传》,王弘诲:《太子少保王忠铭先生文集》卷首,清康熙刻本。

[42]王弘诲:《太子少保王忠铭先生文集》卷二十二,清康熙刻本。

[43]原文字迹不清。———作者注

[44]王弘诲:《太子少保王忠铭先生文集》卷二十二,清康熙刻本。

[45]叶春及:《石洞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张舜徽:《张居正集》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2页。

[47]《宣城县令姜公去思记》,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澄源龙公墓志铭》,童范俨等修:《临川县志》文卷十三,清同治九年刻本。

[49]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汤显祖》,清抄本。

[5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汤遂昌显祖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51]同上。

[52]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15页。

[5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汤遂昌显祖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54]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64页。

[55]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

[56]焦循:《剧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页。

[57]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页。

[58]同上书,第187页。

[59]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294页。

[60]同上书,第178—179页。

[61]同上书,第199页。

[62]同上书,第261页。

[63]同上书,第282—284页

[64]同上书,第292页。

[65]同上书,第181页。

[66]张舜徽:《张居正集》第四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6-447页。

[67]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