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诗文与通俗文学的兴盛相悖,总体创作成就有限

明代诗文与通俗文学的兴盛相悖,总体创作成就有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明代诗文与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相反,诗歌散文等正统文体在明代没有再度兴盛,虽有不少作家从事诗文创作,也出现了众多流派,文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交错进行,但总体创作成就不高。明代开国之初从事诗文创作的有宋濂、刘基、高启。明初首屈一指的诗人是高启。他为人性情疏放,因为不肯应明政府的征召,被朱元璋下令腰斩。明初约在永乐、成化年间,主宰文坛的是流行于上层官僚中的“台阁体”。晚明的诗文领域出现了新的特点。

明代诗文与通俗文学的兴盛相悖,总体创作成就有限

第八节 明代诗文

与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相反,诗歌散文等正统文体在明代没有再度兴盛,虽有不少作家从事诗文创作,也出现了众多流派,文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交错进行,但总体创作成就不高。

明代开国之初从事诗文创作的有宋濂(1301—1381)、刘基(1311—1375)、高启(1336—1374)。宋濂号称“开国文臣之首”,在元代曾任翰林院编修,后来辞官归隐。朱元璋攻下南京之后,他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深受朱元璋赏识。朝廷的许多文章如典章制度、祭祀宗庙山川的文,包括传记碑文大都出自他之手。他的散文代表作是《送东阳马生序》,以劝同乡后辈太学生马君则认真学习为主要内容,语言朴实流畅,影响很大。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刘基最擅长写寓言体散文,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代表作是《卖柑者言》。文章通过卖柑者的口,揭露了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语言犀利辛辣。明初首屈一指的诗人是高启。他为人性情疏放,因为不肯应明政府的征召,被朱元璋下令腰斩。高启的诗歌自成一家,歌行、律体都很擅长,像怀古诗《登金陵雨花台大江》气势雄浑,《养蚕词》等生活气息浓郁。

明初约在永乐、成化年间,主宰文坛的是流行于上层官僚中的“台阁体”。所谓“台阁体”是指当时以内阁和翰林院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颂圣德、歌太平”的文学创作风格。他们因为身居要职,生活优裕,诗文创作大多是应制、题赠、应酬之类,看似雍容典雅,实际上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这一时期有一个人不受“台阁体”的影响,创作了借物言志的作品,他就是民族英雄于谦,他的代表作如《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然不同于当时空虚浮泛的“台阁体”作品。

到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走向衰退,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兴起,这一派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他们从文学本身特点出发,强调学习汉唐诗歌,要求重视诗歌声调节奏等法度,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李东阳。因为李东阳曾有过长期的台阁生活,有些作品还有台阁体的风格,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他有不少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写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也有诗人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幽怀》、《除夕》、《茶陵竹枝歌》等。

明中叶以后,文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交替进行。弘治、正德年间,首先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流派“前七子”,成员主要有边贡、康海、王廷相等人。这一派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要求诗作要有民歌的真情,诗文要模拟汉魏盛唐的作品。“前七子”的作品大量的是拟古之作,但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政治,既有个人的生活遭遇,也有对政治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如李梦阳的诗《马船行》、《离愤》等作品都是有感而发。

嘉靖中期,出现了以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1526—1590)为首的“后七子”,他们同样提倡复古,成员还有谢榛、宗臣、徐中行等。他们的理论和“前七子”很接近,也要求模拟古人,注重法度格调,这使得他们的创作个性不鲜明,像李攀龙的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都是照搬前人之作。不过,“后七子”中也有一些人的作品不错,就如李攀龙,他的七律如《寄别元美》、七绝如《席上鼓饮歌送元美》都情真意切。“后七子”中最有影响、创作最多的是王世贞。他的思想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早年多是模拟前人的作品,没有什么佳作,晚年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提出“有真我而后有真诗”(《邹黄州鹪鹩集序》)。王世贞的一些古体、乐府比“后七子”中的其他人更加精练,有着对时政的慨叹,情感也更加真实,绝句中也有一些清新之作。

嘉靖年间,还有一些人不满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的说法,要求学习唐宋古文,提倡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模拟剽窃,这就是有名的散文复古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虽然他们都主张学习唐宋古文,但每个人的具体主张又有不同的地方,如王慎中和唐顺之更侧重于宋代的理学,要求先有道德后有文学,而茅坤虽也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但他侧重的是他们创作时的技巧形式,而不是内容。真正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归有光(1506—1571)。他作文讲究文章的抒情性,创作了不少清淡真挚的佳作。他的散文创作被认为是“明文第一”,特别是他的那些记叙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都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在平淡简洁的笔墨下寄寓着深情,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晚明的诗文领域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左派”王学成员之一李贽(1527—1602)提出了“童心说”。他针对复古派的理论,认为诗不必一定是古诗、文不必一定是先秦的才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只要出自作者本然的情感,表现自己真实欲望的作品都是好的作品,而为了保持“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焚书》卷三),就一定要去除那些道学等外在道理的干扰,这其中包括传统儒学经典在内。李贽的观点因为批判了伪道学,被视为异端,最后被当政者逮捕,他也在狱中自杀而死。(www.xing528.com)

受李贽影响,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首的“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主张,其中著名的是“性灵说”。他们主张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锦帆集》之二,《袁宏道集笺校》卷四),这就是要求创作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真情,要保持个性的纯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欲望,同时他们要求作品语言要自然、通俗,要有真趣,反对拟古。与他们的理论相应,公安三袁在创作时保持一种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虽然有些作品过于率直甚至浅陋,失去诗歌本身的美感,但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公安派中影响突出的袁宏道写有《满井游记》、《虎丘记》等清新自然的游记,诗歌如《戏题斋壁》也是直抒胸臆。

“公安派”提出的观点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后起的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曾受到他们的影响,也要求“真诗”,要求“性灵”,强调作家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个人的性情和情感。不过,“竟陵派”对“公安派”的“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主张和浅露、直率的风格不满,要求学习古人,要求诗歌表现“幽深孤峭”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很少直面现实人生,袒露自己的胸襟,一味地写清冷、幽寂的意象。

继“公安派”、“竟陵派”之后,晚明又有两个影响较大的文人团体——复社和几社。他们不满公安、竟陵派末流不问时事,空谈性灵,提出“兴复古学,务为有用”,要求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这是两个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的发起人是太仓人张溥、张采,几社的发起人是松江人陈子龙、夏允彝、周立勋等。其中两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陈子龙(1608—1647),他是明末文坛成就较突出的作家。他的诗“高华雄浑”(《梅村诗话》,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八),如《岁暮作》表现了诗人欲建功立业又壮士失意的情感,《小车行》、《卖儿行》等富有时代气息,而《秋日杂感》十首深含国破家亡之痛。复社的张溥作有《五人墓碑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苏州市民与阉党的一次斗争,歌颂了为正义献身的“五义士”。而几社的夏完淳,虽然死时才17岁,但诗歌创作为人称道。

晚明的小品文创作颇有特点,不少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生活化、个人化倾向,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致与精雅。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是张岱(1597—1679)。他的《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等作品刻画细致生动,为人称颂。

思考题

1.请解释“前七子”、“后七子”、“童心说”、“公安派”、复社、几社。

2.请简单谈谈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