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茶场的建立与发展:浮梁县茶场的历史与经济贡献

中国茶场的建立与发展:浮梁县茶场的历史与经济贡献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相继建立一大批茶场。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乡(公社)和村(大队)办的茶场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县人民政府在勒功乡境内组建国营浮梁县茶场,并吸收了一批上海志愿来江西垦荒的青年为茶场职工。茶叶生产和加工是全场经济的支柱。1984年乡场分开后,九龙山茶厂产权归属九龙山垦殖场,仍然负责该场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工作。万寿山垦殖场位于蛟潭镇境内,总场场部与蛟潭镇人民政府同驻蛟潭村。

中国茶场的建立与发展:浮梁县茶场的历史与经济贡献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江西省农业院在景德镇东郊茅家坂创办浮梁茶叶改良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婺源茶叶改良场迁移浮梁,与浮梁茶叶改良场合并,属官办茶场。1949年5月收归浮梁专区茅家坂农专稿,属地方国营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相继建立一大批茶场。其中,大型国营茶场有:九龙山茶场、臧湾垦殖场茶叶分场、万寿山垦殖场茶叶分场、罗家垦殖场茶叶分场。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乡(公社)和村(大队)办的茶场迅速发展起来。乡、镇办的集体茶场有寿安、旧城、江村、黄坛、新平、储田、三龙、峙滩、西湖、福港、天晓山、鹅湖、臧湾、黄金山、湘湖、马源坞茶场等,村办茶场有河源、马家、金山、王港、东埠茶场等。1992年11月,县茶叶总公司在福港乡东涧潭创办了广明茶场。

九龙山垦殖场

位于勒功乡境内,总场场部驻杨家坂,距县城74公里。1993年,辖3个分场,13个自然村,共841户,2627人。其中非农业户401户,1280人。有正式职工1069人,其中农业职工149人。

1956年,县人民政府在勒功乡境内组建国营浮梁县茶场,并吸收了一批上海志愿来江西垦荒的青年为茶场职工。1960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勒功公社与茶场合并,改为国营九龙山垦殖场。1966年改称红峰垦殖场,1968年仍称国营九龙山垦殖场。1971年4月,将集体所有制部分的石溪、勒功、查村析出并入红卫公社,同年下半年仍归属九龙山垦殖场。1980年由蛟潭区辖,1984年恢复勒功乡建制,乡、场并存,1989年恢复县建制,归县属。

场内经济以茶叶生产、加工和农业为主,林业、工业辅之;同时发展职工家庭副业。茶叶生产和加工是全场经济的支柱。共有茶园5588亩,分杨家畈、白茅、长滩3个分场种植和管理,各分场都办了茶叶初制加工厂,总场办有精制厂和包装厂,全部机械化生产。年生产红茶7000担,是县内重点产茶基地。后来又发展了绿茶、绿花茶的生产,各个分场还创办了红、绿茶精制厂,通过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担。1985年生产的二级“工夫”红茶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8年,一、二、三级“工夫”红茶获农业部颁发的金质奖。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全场有耕地面积1471亩,其中水田1301亩。1993年粮食总产量590吨,其中稻谷401吨,旱地作物189吨,还产水果6吨、禽蛋15吨,存栏生猪1007头,家禽5200只,耕牛70头。农业总产值239万元,工业生产以场办金属构件厂为主干企业,产品有保险柜、文件柜、档案柜,并形成系列化产品远销省内外。

场部驻地杨家畈,南张公路穿村而过,路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汽车站、邮电所、银行营业所、电管站、各种商店、场俱乐部、影剧院、医院都设在此,形成了一个小集镇。

九龙山垦殖场场长(含“文革”期间的革委会主任)先后为:朱德章、吴积喜、施普发、程明勇、王根潮、章正发、李日晖、曹伟等。1984年乡场分开后,九龙山茶厂产权归属九龙山垦殖场,仍然负责该场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工作。其原料供应单位实行责任制。

万寿山垦殖场

位于蛟潭镇境内,总场场部与蛟潭镇人民政府同驻蛟潭村。1993年,辖农、林、茶3个分场和6个场办企业,610户,2118人。其中非农业户105户,601人。职工1466人。1993年,有固定资产728.6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70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1万元。

1957年12月,由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放一批干部在兴溪桥组建了万寿山农场,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直辖。1958年更名为万寿山综合垦殖场。1963年,场部迁淡竹坂,1965年迁蛟潭村。1966年改称工农兵垦殖场。1968年撤销场建制,与福港公社合并改称蛟潭公社。1971年从蛟潭公社析出,称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蛟潭分场。1976年元月,恢复国营万寿山垦殖场建制,隶属景西区(1980年改称蛟潭区)。1989年县建制恢复,归县属。

全场有耕地面积1010亩,其中水田894亩,林地面积4万余亩,茶园面积3647亩,场内经济农、林、茶、工并举。农业主产水稻辅以杂粮与经济作物。1993年粮食总产322吨,其中,稻谷291吨。同时,产水果10吨,生猪存栏885头,养家禽5605只,产禽蛋3吨。3647亩茶园,产红、绿毛茶181吨。林业是场部经济的主要部分,4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75%,活立木积蓄量2.7万立方米,年产木材6000立方米。

场办企业有创办于1987年的景安火柴厂,安装3条现代化火柴生产线,年产“瓷都”牌安全火柴25万件,畅销南方8省40个市县。1993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税利超百万元。创办于1963年的万寿山木制厂,全部使用机械生产,主产卫生洁具、拼花地板纺织器材、体育器材、军用仪表包装箱等,畅销江苏、上海、湖南、广州等地。创办于1968年的万寿山机械厂,后来更新了设备,与航空航天部六〇二研究所联合研制开发的高精密度轧辊产品成为市场紧俏品。还有建筑业、运输业等方面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3年工业总产值157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2.3%。完成财政收入74.58万元,人均创财政收入300元。

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1973年,组建了流动电影放映队,分期到各分场、企业为职工及其家属放电影。1992年,开办了1500个座位的影剧院1所,每月至少放映32毫米影片10部,录像放映室每天从早到晚对外开放,循环放映。1993年10月,与蛟潭镇联合创办了有线电视站,职工家里都能看到有线电视。同时与蛟潭镇合办了蛟潭二中及3所小学,1所幼儿园,使职工子女都能入学享受八年义务教育,解决了幼儿入托的困难。场部办了1所职工医院和3个分场医疗室,方便了职工就医。对退休干部、职工建立了家访、座谈、慰问制度,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万寿山垦殖场湖里茶叶分场建于1976年,茶园面积1104亩,年平均产红毛茶460担。金家门茶叶分场建于1987年,茶园面积1884亩,年平均产红毛茶1100担。此外,湖里分场拥有茶园659亩。

万寿山垦殖场场长先后为:和寿海、姚介祥、李桂生、郑启德、朱忠起、章国才、邬有盛、张全胜、朱民生、郑前进、操普发等。

罗家垦殖场

位于罗家桥乡境内,总场场部驻地康乐山,距县城10公里。1993年,设农、茶、林4个分场,代管1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972户,3106人,其中非农业户379户,1186人。除l户回族外,其余均属汉族。有正式职工1280人。1993年末,共有政工、农技工程、会计、小教、卫生、经济等7个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9人,其中助理级24人,中级5人。有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616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1.8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623元。

1956年2月建场。始由景德镇市东郊茅家畈农场抽调一批上海青年垦荒队员转到康乐山营盘山开垦荒山荒地,种田种菜,组建成浮梁县农场,场部设大山咀。1960年更名为景德镇市罗家垦殖场。同年因景德镇市在大山咀修建飞机场,场部迁到康乐山。1961年改称罗家桥垦殖场,1966年更名为景德镇市红色垦殖场,1967年恢复景德镇市罗家垦殖场之称。1968年,茅家畈市委农场、旸府滩市人委农场、柏树下市商业局农场、大岭市一建公司、石岭市民政局农场、市水稻良种场全民所有制小农场等全部并入。1976年,石岭农场和水稻良种场则分别划出,同年划归景西区辖,1980年隶属蛟潭区。1984年10月,建罗家乡,乡场合署。1987年4月撤罗家乡,建罗家桥乡,乡场均归蛟潭区辖。1989年县建制恢复,归县属。

场内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全场有耕地面积3157亩,其中水田2950亩,是县内商品粮基地之一。1993年粮食总产量1500吨,其中稻谷1449吨。另外还产甘蔗200吨,莲子6吨,花生4吨,油料12.8吨,蚕豆1吨,豌豆1吨。全场养猪户335户,饲养量1370头,每农业户平均3.1头。家禽3750只,产禽蛋6吨。农业总产值204万元。茶叶生产,1986年被省列为“七·五”期间全省5000亩茶叶基地之一,后又被列为县内商品茶基地。1986—1990年连续5年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40.5亩;1991年被列入国家吉湖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继续更新改造低产茶园。1993年低改1650亩,还新建了一批密植速生茶园,有可采茶园4064亩,产红、绿毛茶205吨,精制成“浮红”由上海外贸口岸销往国外。场办工业企业是场内经济的支柱之一。从1961年创办农机厂始至1993年,陆续建有测温仪器厂、环保机械厂、造纸厂、纸箱纸盒厂、水泥预制件厂、化工厂、粮食加工厂、毛毯厂和茶叶初制厂、精制厂等10多家工业企业。

场内办有初中1所,小学1所。1984—1993年输送了52名学业优秀生升入大、中专院校,1990年五年级小学生周琴获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总场办卫生院1所,各分场都有医疗室,还有个体诊所2处,方便了职工一般伤病就医。在少年儿童中全部实施了计划免疫和免疫保险。每个职工都办理了意外伤害、家庭财产、人寿医疗保险和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场区绿化、环境卫生都有很大改善。商业、服务业基本满足了职工和场内居民的生活需要。总场和各分场都有职工俱乐部,厂工会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业余文艺活动。电视和有线电视基本普及,职工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罗家垦殖场的场长先后为:朱庭章、郑抚民、何林甫、余双莲、余广文、周万林、陈火生、弗道波、江富昌、范国保、胡绍雄、计群、洪文艺等。(www.xing528.com)

臧湾垦殖场

位于臧湾乡境内,总场场部驻臧湾村,距县城26公里。1993年,设寒溪、茶叶分场、胜利、马墩口4个分场,创办了茶叶精制厂、纺织器材厂、竹木制品厂、建筑公司、汽车修配厂、昌江电器开关厂、浮梁制药厂、机械厂八个工业企业,职工1320人。有居民763户,2832人,其中非农业户103户,681人。

1959年,臧湾、马家两个大队从鹅湖公社析出,成立臧湾垦殖场,直属景德镇市。1963年坑口公社并入,仍称臧湾垦殖场。1966年更名胜利垦殖场,1968年改为臧湾人民公社。1976年复称臧湾垦殖场,1980年由鹅湖区辖。1984年成立臧湾乡,乡场合并,名称保留。1988年乡、场分设,总场场部设在总场职工俱乐部(影剧院)前厅楼上。1989年县建制恢复,归县属。

场内经济按突出工业、稳定农业、重视林业、发展茶叶的路子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先后创办了8家企业。在搞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开发适销新产品。电器开关厂开发生产的“30毫米×30毫米环氧复合管”,填补了省内空白,受广大用户欢迎。纺织器材厂开发生产的二、三层书架、咖啡小圆桌、双层衣架均由杭州外贸单位包销到美、德、法等欧美国家。1992年将原设在县境的黎明制药厂(已拆迁)整体购买下来,投资650万元筹建了浮梁制药厂,当年投产。1993年,生产TM中药品25吨,产值220万元。农垦汽车修配厂是设在景德镇市东郊新厂的一家场属企业,利用地处市郊,交通便利的优势,收费合理,优质服务,在全市汽车修配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1993年工业总产值828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5.4%。

全场耕地面积共有3224亩,其中水田2469亩。该场充分利用755亩旱地,并抽出345亩水田改旱地种植蔬菜、瓜果、花生、甘蔗、大豆、油料等经济作物,改变农业单一种水稻的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扶持种养大户,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1993年,各种油料和经济作物的总产量为135.2吨。存栏生猪734头,耕牛248头、家禽4120羽,产禽蛋6吨。粮食总产963吨,其中稻谷948吨。1993年,有茶园面积3345亩,产红、绿毛茶78吨。农业总产值324万元。场属林地面积35100亩,森林覆盖率65%,每年提供商品木材1000立方米,产值38万元。

该场1991年利用世行贷款(吉湖工程)创建的新佳茶场,是浮梁县名优茶生产基地之一,该场的规划设计,由湖南茶科所承担,全场新建茶园1034亩,均为良种茶树,包括槠叶齐360亩,福云6号200亩,白毫早140亩,福安大白150亩,福丁大白80亩,福云595约40亩等6个品种,茶厂面积200平方米,机器设备,红茶初制年生产能力1000担,绿茶初制年生产能力800担,名优绿茶日生产能力500公斤。目前,该场改制已经结束,设备、厂房和茶园全部转由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经营。

臧湾垦殖场的场长先后为:程明镜、奚年旺、陈松清、江加兴、余家延、鲍水泉、占地潮、徐中标、朱民安、胡春旺、程炎德等。

浮梁县茶叶公司

浮梁县茶叶公司创建于1991年4月,法人代表由浮梁县茶业局副局长胡社胜兼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实现浮梁茶加工、包装、品牌、销售“四个统一”,牵头筹建浮梁县茶厂、浮梁县包装厂及广明茶场。筹建办公地址在罗家,1991年底搬至景德镇市二院对面。同年,协助主持复制历史名茶——浮瑶仙芝获得成功,并租赁市房屋开发公司(二院对面)80平方米店面,开发浮瑶仙芝系列产品品牌包装,创建了浮梁茶第一个销售窗口——浮瑶仙芝品牌专营店,开创了浮梁茶走品牌之路先河。1993年后,因体制、法人变更及市场等因素停止运营。历任法人代表:胡社胜、李跃泉。

浮梁莲花全水彩印有限公司

浮梁莲花全水彩印有限公司位于浮梁镇洋湖村,前身为浮梁县彩印厂。2000年,通过改制由河南莲花集团购买收购。2005年,公司有员工120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技术骨干15人。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河南莲花企业集团在浮梁县投资生产塑料软包装的一个分公司,总投资2400多万元。主要采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与技术,形成从吹膜、印刷、复合到分切、制袋一条龙、系统化的生产规模。2000年,被江西省包装协会评为全省优秀包装企业;2001年,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ISO900000质量论证;同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内联企业。县彩印厂厂长:余建平。

浮梁县广明茶场

广明茶场,利用世行贷款(吉湖工程)新建。名优茶基地。1992年11月创办,国营经济,隶属浮梁县茶叶总公司,场址在蛟潭镇境内,场部设福港东涧潭,距县城22公里。

该场规划设计,由安徽祁门茶科所承担,全场茶园面积1980亩,其中接管原福港乡茶场茶园740亩(1976年建),新开辟茶园1240亩,内含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建480亩,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建760亩。新建茶园全部为良种,福鼎大毫300亩,福安大白300亩,福云6号240亩,福云595约40亩,安徽3号、槠叶齐等360亩。

厂房设备,对原乡茶厂厂房进行了改造,新建厂房14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办公楼400平方米,茶机配有红茶初制,绿茶初制和名优茶机械各一套,还配备储水350立方米的供水系统一套。全场配备干部职工21人,内工人12人,职工中茶技人员3人,婺源茶校毕业生2人,曾推荐到安徽农大函授学习进修。

该场投产后,已成为一个优质茶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新型茶叶企业。

广明茶场于2001年改制。改制后产权归县农业开发办,茶场、茶厂全部租赁给安徽宣城茶商朱明理管理经营。

广明茶场的场长先后为:朱高贵、王党清、朱棉亮、黄泉兴等。

1985年度国营、乡办茶场茶叶面积产量一览表

1985年各国营、乡办茶场茶叶面积产量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