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律疏议对政治类犯罪的见解:大逆、诽谤与妖言

唐律疏议对政治类犯罪的见解:大逆、诽谤与妖言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律疏议》大逆者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反则止据始谋,大逆者谓其行讫。(三)诽谤妖言贾谊《陈政事疏》:“胡亥今日即位,则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北齐重罪十条,五曰恶逆,似指子孙于祖父母父母有犯者言。唐代赦款有恶逆之名,亦指亲属也。大逆不道,身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唐律疏议对政治类犯罪的见解:大逆、诽谤与妖言

(一)谋反

《景帝纪》:“三年冬十二月,诏曰:‘襄平侯嘉子恢说不孝,谋反,欲以杀嘉,大逆无道。其赦嘉为襄平侯,及妻子当坐者复故爵。论恢说及妻子如法。’”注:晋灼曰:“恢说言嘉知反情,而实不知也。”如淳曰:“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今赦其余子不与恢说谋者,复其故爵。”谋反为贼事之最重大者。《唐律》谋反大逆居《贼盗律》之首,《汉律》当亦不殊,兹故首列焉。

(二)大逆

《淳于长传》:“立嗣子融从长请车骑,长以珍宝因融重遗立,立因为长言。于是天子疑焉,下有司案验。吏捕融,立令融自杀以灭口。上愈疑其有大奸,遂逮长系洛阳诏狱穷治。长具服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狱中。妻子当坐者徙合浦,母若归故郡。红阳侯立就国。”《功臣侯表》:“衍阳侯建德,坐使南海逆不道,诛。”《百官表》:“京兆尹于已衍,坐大逆,诛。”《唐律疏议》大逆者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反则止据始谋,大逆者谓其行讫。是谋反大逆本是一事,一则已谋,一则已行耳。

(三)诽谤妖言

贾谊《陈政事疏》:“胡亥今日即位,则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路温舒《尚德缓刑书》:“秦之时,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唐律》造祆书祆言。《疏议》曰:“祆言谓诈为鬼神之语。”后来之律皆承用之,而与秦汉之所谓妖言者不同。《唐律》有指斥乘舆一条,实即秦汉之诽谤妖言。

史记·高帝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高后纪》:“元年,诏曰:‘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颜注:“罪之重者戮及三族,过误之语以为妖言,今谓重酷,皆除之。”诽谤祆言之律,汉本于秦,前古所无。厉王使卫巫监谤,以告则杀,此特一时之命令,非常法也。文帝特诏除之,可谓盛德。而其后复设,大约在武帝时张汤之徒造作苛法。而诽谤祆言,不过辞语之不慎,尤易陷人以死。腹非之比,实创于汤,变其名而加厉焉,残酷极矣。

(四)祝诅

汉书·诸侯王表》:“广陵厉王胥,坐祝诅上自杀。”又济北嗣王宽本《传》云:“坐誖人伦,祝诅上,自杀。”《百官表》:“大鸿胪戴仁,坐祝诅诛。”又《功臣表》:“襄城嗣侯病已,坐祝诅上,下狱瘐死。散嗣侯贤,坐祝诅上,下狱病死。”《恩泽侯表》:“宜陵侯息夫躬,坐祝诅,下狱死。”祝诅,汉法以大逆论。故屈牦之妻坐祝诅,而狱词云大逆无道。

(五)腹非

《汉书·食货志》:“御史大夫张汤方贵用事云云。而大农颜异诛矣。初,异为济南亭长,以廉直,稍迁至九卿。上与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天子不说。汤又与异有隙,及人有告异以它议,事下汤治。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论死。自是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百官表》:“大农令颜异坐腹非诛。”一反唇而即论死,视秦法之偶语弃市为更严矣。藉事以泄私忿,张汤不足道,武帝何以曲听之也。

(六)谤毁宗室

后汉书·李燮传》:“灵帝时为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绩为张角贼所掠,国家赎王,得遗。朝廷议复其国,燮上奏曰:‘绩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时议者不同,而绩竟归藩。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

(七)造作图谶

《后汉书·楚王英传》:“英后遂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十三年,男子燕广告英与渔阳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有逆谋,事下案验。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相官秩,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以亲亲不忍,乃废英,徙丹阳泾县,赐汤沐邑五百户。明年,英至丹阳,自杀。于是封燕广为折奸侯。楚狱遂至累年,其辞语相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考案,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

《阜陵王延传》:“永平中,有人告延与姬兄谢弁及姊馆陶公主壻驸马都尉韩光招奸猾,作图谶,祠祭祝诅。事下案验,光、弁被杀,辞所连及,死徙者甚众。有司奏请诛延,显宗以延罪薄于楚王英,故特加恩,徙为阜陵王,食二县。延既徙封,数怀怨望。建初中,复有告延与子男鲂造逆谋者,有司奏请槛车征诣廷尉诏狱。贬爵为阜陵侯,食一县。赦鲂等罪勿验。”图谶之学,张平子谓起于哀、平之间,然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在成帝之世,但无图谶名目耳。忠可即夏贺良之师也,《哀纪》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谶字实始见于此。孝平之世,王莽以图谶倾汉。至光武中兴,以赤伏符始即天子位,图谶之学遂盛。于时惑世诬民,遂生奸轨。

(八)恶逆

《后汉书·梁竦传》:“肃宗纳其二女,皆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窦皇后养以为子,而竦家私相庆。后诸窦闻之,恐梁氏得志,终为己害。建初八年,遂谮杀二贵人,而陷竦等以恶逆。诏使汉阳太守郑据传考竦罪,死狱中。家属复徙九真。辞语连及舞阴公主,坐徙新城,使者护守。”张斐《注律表》陵上僭贵谓之恶逆。身死,家属从坐,此大逆之例也。北齐重罪十条,五曰恶逆,似指子孙于祖父母父母有犯者言。唐代赦款有恶逆之名,亦指亲属也。

(九)不道

张斐《律表》曰,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陈汤传》:‘廷尉增寿议,以为:不道无正法,以所犯剧易为罪,臣下承用失其中,故移狱廷尉,无比者先以闻,所以正刑罚,重人命也。明主哀悯百姓,下制书罢昌陵勿徙吏民,已申(布)。汤妄以意相谓且复发徒,虽颇惊动,所流行者少,不可谓惑众。汤称诈,虚设不然之事,非所宜言,大不敬也。’据此知《汉律》不道非有专科,谳者欲与重比,则以坐之。不道亦曰无道,亦曰大不道,似无分别,而其罪则大有分别。大逆不道,身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杜周传》:“狱久者至更数赦十余岁而相告言,大氐尽诋以不道以上。”颜注:“诋,诬也。”

(十)非所宜言

《汉书·律历志》:“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寿王课疏远。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诏勿劾。”《杨恽传》:“人有上书告长乐非所宜言,事下廷尉。”《陈汤传》:“丞相御史奏汤惑众不道,妄称诈,归异于上,非所宜言,大不敬。”《昌邑王贺传》:“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按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师丹传》:“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高昌侯董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免宏为庶人。”非所宜言与妖言不同,妖言者,非谤之词,非所宜者,失实之词也。

(十一)大不敬

《汉书·薛宣传》:“哀帝初即位,博士申咸给事中,亦东海人也,毁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孝免,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宣子况为右曹侍郎,数闻其语,赇客杨明,欲令创咸面目,使不居位。会司隶缺,况恐咸为之,遂令明遮咸宫门外,断鼻唇,身八创。事下有司,御史中丞众等奏:‘况朝臣,父故宰相,再封列侯,不相敕丞化,而骨肉相疑,疑咸受修言以谤毁宣。咸所言皆宣行迹,众人所共见,公家所宜闻,况知咸给事中,恐为司隶举奏宣,而公令明等迫切宫阙。要遮刽戮近臣于大道人众中,欲以鬲塞聪明,杜绝论议之端。桀黠无所畏忌,万众讙哗,流闻四方,不与凡民忿怒争斗者同。臣闻敬近臣,为近主也。礼,下公门,式路马,君畜产且犹敬之。《春秋》之意,意恶功遂,不免于诛,上浸之源不可长也。况首为恶,明手伤,功意俱恶,皆大不敬。明当以重论,及况皆弃市。”《鲍宣传》:“拜宣为司隶。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大不敬、不敬与不道,罪分差等,每一事而引二律,其无正法,与不道同。

(十二)废格沮诽

《史记·平准书》:“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集解:“如淳曰:废格天子文法,使不行也。诽谓非上所行,若颜异反唇之比也。”索隐:“格音阁,亦如字。按谓废格天子之命而不行,及沮败诽谤之者,皆被穷治。”又《淮南王安传》:“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京师,被即愿奋击匈奴。太子迁数恶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被,欲以禁后。被遂亡至长安,上书自明。诏下其事,公卿治者曰:‘淮南王拥阏奋击匈奴雷被等,废格明诏,当弃市。’诏勿许。公卿请削五县,诏削二县。”索隐:“崔浩云:诏书募击匈奴,而雍遏应募者,《汉律》所谓废格。案如淳注《梁孝王传》云:阁,音不行也。”又《义纵传》:“杨可方受告缗,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集解:《汉书音义》曰:“武帝使杨可主告缗,没入其财物,纵捕为可使者,此为废格诏书,沮已成之事。”《后汉书·朱佑传》:“大司马吴汉劾奏佑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袁宏《后汉纪》:“吴汉劾朱佑云:秦丰狡猾,连年固守,当伏诛灭,以谢百姓。佑不斩截以示四方,而废诏命,听受丰降,大不敬。”《夏侯胜传》:“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士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废格、沮诽是二事,废格重,沮诽轻,乃罪则同一弃市,是不分轻重矣。《夏侯胜传》以非议,为不道。《后汉纪》以废诏为大不敬,又似废格轻而非议重者,此不可解者也。至于廷中会议,事有是非,乌可一味顺从?夏侯之言,洵为正论,惜乎三代直道之难行也。胜、霸后亦释放复官,已非若张汤之酷。朱佑受降而不妄杀,难科废诏之条,帝之不加罪,自属允当。

(十三)左道

《汉书·王商传》:“大中大夫蜀郡张匡,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下朝者左将军丹等问匡,对曰:‘窃见丞相商云云。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有耿定事,更诡道因李贵人家内女。执左道以乱政,诬罔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周书》曰,以左道事君者诛云云。’于是师丹等奏:‘商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甫刑》之辟,皆为上戮。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制曰:‘弗治。’凤固争之,商免相。”《杜业传》:“业上书言:‘方进素与司直师丹相善,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李寻传》:“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贺良等坐挟学忠可书以不敬论。后贺良等复私以相教。哀帝初立,司隶校尉解光亦以明经通灾异得幸,白贺良等所挟忠可书。事下奉车都尉刘歆,歆以为不合五经,不可施行。而李寻亦好之,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狱,歆安肯通此道?’时郭昌为长安令,劝寻宜助贺良等。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召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宜即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哀帝久寝疾,几其有益,于是遂从贺良等议。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后月余,上疾自若。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许。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上以其言亡验,遂下贺良等吏,而下诏曰:‘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皆下狱,光禄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与御史中丞、廷尉杂治,当贺良等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贺良等皆伏诛。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注:“左道,若巫蛊及俗禁。”疏:“卢云,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汉书》云右贤左愚,右贵左贱。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若巫蛊及俗禁者。按《汉书》,武帝时江充埋桐人于天子宫是也。蛊者,损坏之名,巫行邪术,损坏于人。俗禁者,若前汉张竦行辟反支,《后汉书·郭躬傅》有陈伯子者,出辟往亡,入辟归忌是也。”夏贺良之伪造谶文,此真所谓左道者,《唐律》之祆书祆言,正指此类,其诛也宜。师丹之使巫下神,亦属左道。若王商之事,与左道何涉?乃谬引经义以证其罪,而师丹等亦附和其词,此又狱之不平者也。制曰“弗治”,而王凤必欲去商,帝亦遂免商,此可以见凤之颛权,而王氏篡汉已朕兆于此。

(十四)媚道

《汉书·孝武陈皇后传》:“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孝成许皇后传》:“后姊平安刚侯夫人谒等为媚道祝诅后宫有身者王美人及凤等,事发觉,太后大怒,下吏考问。谒等诛死,许后坐废处昭台宫,亲属皆归故郡山阳。”《周礼·天官》:“内宰禁其奇邪。”注:“奇邪,若今媚道。”疏:“案《汉书》汉孝文时妇人蛊惑媚道,更相呪诅,作木偶人埋之于地。汉法又有宫禁,云敢行妇道者若然。媚道谓道妖邪巫蛊以自衒媚,故郑举汉法证经‘奇邪’也。《汉制考》‘蛊’作‘术’。”媚道似是汉时宫禁,观《陈后传》,则亦左道之一端也。武帝时巫蛊之狱,此最先矣,以大逆无道论,株连遂众。而妇人枭首为后世法律所不许,岂汉世尚无此例欤?

(十五)持丧葬筑盖嫁取卜数文书使民倍礼遵制(www.xing528.com)

《礼记·王制》:“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注:“今时持丧葬、筑盖、嫁取、卜数文书,使民倍礼逢制。”疏:“妄陈邪术,恐惧于人,假托吉凶,以求财利。假于鬼神、时日、卜筮者,谓假托鬼神,假托时日,假托卜筮,以疑于众,鬼神、时日、卜筮共有假文。注今时至违制,谓今时之人,持执此丧葬、筑盖、嫁娶、卜数之文书,以惑于众。妄陈祸福浪说。筑谓垣墙,盖谓舍宇。”

按:今时南方乡间颇有假托神佛,妄言能祸福,愚民惑之,尽心供养,往往有倾家败产者。此即假于鬼神之事,古人在必杀之科,而今则牧民者从不顾问,何哉?其假时日卜筮以胁取民财者,今时亦有此种邪术之人,然不多见。郑注所引,自是汉法,亦妖言之类也。

(十六)降敌

《史记·商君列传》:“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索隐:“案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辑证》曰:按《李陵传》,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据此,是汉时仍用此律。《功臣侯表》:“亲阳侯月氏、若阳侯猛,坐谋反入匈奴,要斩。承父侯续相如,坐贼杀军吏,谋入蛮夷,祝诅上,要斩。建平嗣侯宪,以先降梁王,薨,不得代。爰成嗣侯牧,建武四年,以先降梁王,免。”索隐所谓律,似是约《唐律》谋叛之文以为证,非汉之律文也。《辑证》谓汉用秦法,固是。惟以《李陵传》考之,汉之族陵家,乃误闻其教单于为兵,非以其降也。上遣公孙敖将兵迎陵,而敖无功还,武帝之于陵,重之如此,断不以其降而族之。汉之族陵家,乃用《谋反律》,而陵事与谋反不同,《汉律》殆无谋叛专条。《唐律疏议》云,谋叛者,谓欲背国投伪。亲阳、若阳二侯之谋入匈奴,乃谋叛,而非谋反,仍以谋反科之,承父之谋入蛮夷,与谋入匈奴何异,而又以祝诅科之,此可见谋叛之无明文矣。

(十七)诋欺

《汉书·哀帝纪》 :“绥和二年,除诽谤诋欺法。”颜注:“诋,诬也,音丁礼反。”《薛宣传》:“廷尉直以为‘诏书无以诋欺成罪,原况无它大恶,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翟方进传》:“时大中大夫平当给事中,奏言:‘方进国之司直,不自救正以先群下,前亲犯令行驰道中,司隶庆平心举劾,方进不自责悔,而内挟私恨,伺记庆之从容语言,以诋欺成罪。’”《匡衡传》:“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衡惭惧上疏谢罪。上报曰:‘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加罪于君,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孙宝传》:“郑崇下狱,宝上书曰:‘按尚书令昌奏仆射崇,下狱覆治,榜掠将死,卒无一辞,道路称冤。疑昌与崇内有纤介,浸润相陷,自禁门内枢机近臣,蒙受冤谙,亏损国家,为谤不小。臣请治昌,以解众心。’书奏,天子不说。以宝名臣,不忍诛,乃制诏丞相大司空:‘司隶宝奏故尚书仆射崇冤,请狱治尚书令昌。案崇近臣,罪恶暴着,而宝怀邪,附下罔上,以春月作诋欺,遂其奸心,盖园之贼也。传不云乎:恶利口之覆国家。其免宝为庶人。’”《后汉书·陈忠传》:“又尚书决事多遂故典,罪法无例,诋欺为先,文惨言丑,有乖章意。”诋欺之法,哀帝即位即除之,《薛宣传》之无以诋欺成罪,似即除法诏书中语。平当之言,亦用诏书也。独不解帝自陈之,而孙宝之狱,诏中又有诋欺之文,何自相矛盾耶?陈忠云罪法无例,诋欺为先,是东京又有此律矣。

(十八)谩

贾谊《新书·道术篇》:“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谩。”《说文》:“谩,欺也。”张斐《注律表》:“违忠欺上谓之谩。”《王子侯表》:“平城侯礼坐恐猲取鸡,以令买偿,免,复谩,完为城旦。离石侯绾,坐上书谩,耐为鬼薪。新利侯偃,坐上书谩,免,复更封户都侯,又上书谩,免。随成侯赵不虞,坐为定襄都尉,匈奴败太守,以闻非实,谩,免。众利侯郝贤,坐为上谷太守,入戍卒财物,上计谩,免。”(此从《史表》)《薛宣传》:“遂策免曰:‘乃者广汉群盗横恣,残贼吏民,朕恻然伤之,数以问君,君对辄不如其实。西州鬲绝,几不为郡。三辅赋敛无度,酷吏并缘为奸,侵扰百姓,诏君案验,复无欲得事实之意。九卿以下咸承风指,同时陷于谩欺之辜,咎繇君焉。有司法君领职解嫚,开谩欺之路,伤薄风化,无以帅示四方。’”欺谩与诈伪义颇相通,以张斐之言分别之,则欺谩者,事之对于君上者也,诈伪者,事之对于人民者也。观《诸侯表》所列五事及《薛宣传》,皆属于欺上者。张说盖亦汉律家相传之语,并可见张、杜二家之律,亦多取诸前人,汉代章句亦在其中,但原书俱亡,无从辨别耳。《宣帝纪》黄龙元年诏,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设,以避其课。郝贤所坐,正是共事。

(十九)诬罔

《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乐通侯乐大,坐诬罔,要斩。”《广川缪王齐传》:“是后,齐数告言汉公卿及幸臣所忠等,又告中尉蔡彭祖捕子明,骂曰:‘吾尽汝种矣。’有司案验,不如王言,劾齐诬罔,大不敬,请系治。病薨,除国。”《司马迁传》:“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功,为陵游说,下迁腐刑。”《百官表》:“昭帝始元元年,司隶校尉雒阳李仲季主为廷尉,四年,坐诬罔,下狱,弃市。”《昭帝纪》:“始元五年,夏阳男子张延年诣北辟,自称卫太子,诬罔,要斩。”《隽不疑传》:“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旒,衣黄檐褕,着黄冒,诣北辟,自称卫太子。公交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内,《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本夏阳人,姓成名方遂,居湖,以卜筮为事,故太子舍人尝从方遂卜,谓曰:‘子状貌甚似卫太子。’方遂心利其言,几得以富贵,即诈自称诣阙。廷尉逮召乡里识知者张宗禄等,方遂坐诬罔不道,要斩东市。一姓张名延年。”《恩泽侯表》:“杨乡侯朱博,坐诬罔,自杀。”《刘向传》:“遂逮更生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杂考。劾更生教令人言变事,诬罔不道。更生坐免为庶人。”

诬罔以不道论,乃《汉律》之重者,乐大、成方遂并坐要斩,而李仲仅弃市,轻重不同。《昭帝纪》:“始元四年,廷尉李种坐故纵死罪弃市。”疑《纪》是也。司马迁止腐刑,刘向止免官,又不以不道论矣。《秋官·士师》:“八曰为邦诬。”注:“诬罔君臣,使事失实。”《辑证》云,盖《汉律》语。然郑引汉法,并有若今时之语,而此无之,杜说未必然。

(二十)罔上不道

《汉书·朱博传》:“彭宣等劾奏:‘博执左道,亏损上恩,以结信贵戚,附下罔上,为臣不忠,不道。’自杀。”《王嘉传》:“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右将军王安、光禄勋马宫、光禄大夫龚胜劾嘉迷国罔上,不道,请与廷尉杂治,胜独以为嘉备宰相,诸事俱废,咎由嘉生;嘉坐荐相等,微薄,以应迷国罔上不道,恐不可以示天下。遂可光等奏。光等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嘉系狱二十余日,不食,欧血而死。”《恩泽侯表》:“新甫侯王嘉,坐罔上,下狱瘐死。”《孙宝传》:“迁丞相司直。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钱有贵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不坐。郑崇下狱,宝上书,天子不说,制诏:宝怀邪,附下罔上。”《王子侯表》:“南陵侯庆,坐为沛郡太守横恣,罔上,下狱瘐死。”《恩泽侯表》:“牧丘嗣侯德,坐为太常失法罔上,祠不如令,完为城旦。”《后汉书·杨震传》:“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罔上与诬罔于义无大分别,而汉法似有轻重。诬罔要斩,而罔上或止免官,或止城旦,加“不道”二字者弃市,与诬罔不甚同也。

(二十一)附下罔上

《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有司奏议曰:‘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补注》:“沈钦韩曰:《说苑·臣术》引《太誓》与此四语同,此今文《泰誓》也。”按:此议所称“附下罔上”自是引《书》之语。惟汉时治狱多有此词,如王尊劾匡衡、张谭曰附下罔上,谓阿附石显也(见尊及衡《传》)。彭宣等劾朱博曰附下罔上,谓结信贵戚也(见博《传》)。疑《汉律》中有此文,故尝引之。其但称“罔上”者,省文也。张斐《注律表》:“背信藏巧谓之诈。”按:诈伪与欺谩之分别已详前,而诈与伪亦有分别。诈者,虚言相诳以取利,如《唐律》之诈欺取财是也。伪者。造私物以乱真,如私铸之类是也。统言之则一端,析言之则二事,《汉律》已不能详,略引数事以证之。

(二十二)诈取

《汉书·功臣侯表》:“高梁嗣侯平,坐诈衡山王取金,免。”诈取即诈欺取财,手段为欺诈,目的在于求财。

(二十三)诈疾

《汉书·功臣侯表》:“襄城嗣侯释之,坐诈疾不从,耐为隶。”《补注》:“周寿昌曰:《史表》不从下有不敬二字,是也。是年上行幸甘泉,盖诈疾不从往。”《后汉书·何敞传》:“常忿中常侍蔡伦,伦深憾之。元兴元年,敞以祠庙严肃,微疾不斋。后邓皇后上太傅禹冢,敞起,随百官会。伦因奏敞诈病,坐抵罪。”《庞参传》:“参于道为羌所败,既已失期,乃称疾引兵还。坐以诈疾征下狱。马融上书请之。赦参等。”《续百官志》“廷尉卿”注:“蔡质《汉仪》曰:正月旦百官朝贺,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各辞不能朝。高赐举奏,皆以辨被病笃困,空文武之位,阙上卿之赞,不谨不敬,请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前二事是诈取财,《唐律》》之诈欺官私取物也。后四事是诈疾病,《唐律》之诈疾病有所避也。此亦汉法之流传递衍者。

(二十四)矫枉以为吏

《汉书·景帝纪》:“后二年,诏曰:‘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注:张晏曰:“以诈伪人为吏也。”臣瓒曰:“律所谓矫枉以为吏者也。”师古曰:“二说并非也。直谓诈自诈自称吏耳。”《补注》:“周寿昌曰:张、瓒二说近之,师古说非也。果诈自称吏,则《汉律》本罪已重,尚容其侵牟渔夺哉?观下文云云,重在察吏,并未云治其诈称吏也。‘诈伪为吏’数语,即诏所云‘不事官职耗乱者’也。”周说是以矫枉之人为吏,别无事不用其矫枉矣。诏曰“诈伪为吏”,实以此为害之大者。

(二十五)矫制

《汉书·汲黯传》:“‘臣过河内,河内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内仓粟以振贫民。请归节伏矫制辠。’上贤而释之。”颜注:“矫,托也,托奉制诏而行之。”《冯奉世传》:“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浙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

(二十六)矫制大害

《汉书·终军传》:“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皇帝命曰制,因此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方能称制。矫制犯罪实际上是侵犯皇权的一种犯罪,但在实际案例中,矫制犯罪按其危害后果又可分为矫制害和矫制不害两类。上一类即典型的矫制不害。矫制害又可分为一般的矫制害和矫制大害,此一例即矫制大害,下一例乃一般矫制害。

(二十七)矫制害

《汉书·窦婴传》:“乃劾婴矫先帝诏害,罪当弃市。”《功臣表》:“浩侯王恢,坐使酒泉矫制害,当死,赎罪免。”注:如淳曰:“矫诏大害要斩,有矫诏害,矫诏不害。”《匈奴传》:“诏报单于曰:‘藩擅称诏从单于求地,法当死,更大赦二。’”蔡邕《独断》:“汉天子其言曰制诏。共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制与诏二者,析言之则有别,合言之则同,故矫制亦称矫诏也。《独断》又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类是也。诏书,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汉书》中之称制诏者,乃制书也。矫者,《公羊》僖三十三年传:“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注:“诈称曰矫。”《周语》:“其刑矫诬。”注:“以诈用法曰矫。”《吕览·悔过篇》:“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注:“擅称君命曰矫。”具此三说,其义方备。师古以托释矫,其意尚不明也。此律大害、害、不害分作三等,而引用之轻重则仍在人。汲黯之事,时张汤尚未用事,上贤而释之,最为平允。徐偃之事,并无大害,上已不究,而张汤以矫制大害科之,此之谓酷吏。

(二十八)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

《公羊》文十六年传:“宋人弒其君杵臼。”注:“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无营上、犯军法者,斩要。杀人者,刎脰。”何休注中多引汉法以为证,此亦当是也。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是三项。无尊上即谋反大逆之类,非圣人即诽谤妖言之类。不孝者专指亲属言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