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代刻书对后世影响的介绍

五代刻书对后世影响的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时期,无论坊刻、私刻还是官刻,对当代及后世的文化传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五代时向东对国外的传播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据王勇研究,中国图书的大量流入正是始于唐代时期。到了五代,中日官方交流基本停止。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参加平定桂林地区的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姓李、名国昌。后遭到晋王李存勖的讨伐,913年刘守光兵败被俘,次年被杀。在后梁与后唐争霸期间,他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军政,为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大功。

五代刻书对后世影响的介绍

五代时期,无论坊刻、私刻还是官刻,对当代及后世的文化传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长官为长治久安而大力布施,如瓜州的曹元忠、吴越国的钱俶、闽国的王审知等,因而对宗教类图书的出版十分支持。据相关学者考证,由成都向北,其图书的流通一路流向长安,另一路向西北经瓜沙流向“国外”,如经丝绸之路印刷术首先传播到吐蕃、夏州、西域高昌、于阗等地,为印刷术向西方的流传奠定了基础。肖东发等认为西方近代古登堡的印刷术就是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

五代时向东对国外的传播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闽国王审知所抄《大藏经》共四部,其中一部为新罗(今朝鲜半岛)僧人于928年带回国内。福建莆田人徐寅的《斩蛇剑赋》《人生几何赋》也传至渤海国。[48]再往东北,五代时大量图书传入韩国。如1966年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与吴越国的出版物风格十分相似,疑似是五代从吴越地区传入。开宝六年(973年),高丽国光宗大成王看了五代高僧延寿板印的《宗镜录》,“遣使赍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使彼国僧主十六人承寿印记,还高丽弘法”[49]。从此,法眼宗风行海外,印刷术也随着传入韩国,使其成为当时继中国之后最早掌握印刷术的国家之一。

顺着中国沿海—韩国—日本这一线路,我们不难发现,一心向中国学习的日本从汉学到印刷术无不是脱胎于中国文化而来。据王勇研究,中国图书的大量流入正是始于唐代时期。到了五代,中日官方交流基本停止。仅吴越、闽等地方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文化交流较多。这一时期,以汉籍的回流为特色。[50]以宗教为例,日本学者三浦彩子发表了《受〈宗镜录〉启示的日本庭园与禅净一致思想》,认为延寿提出的禅净一致思想不仅对佛学思想而且其对日本园林艺术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51]总而言之,五代的出版活动为中国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注释】

[1]葛兆光.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J].文史哲,2010(1):19—25.

[2]关于沙陀族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其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西突厥的分支。处月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此地多沙碛,故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或“沙陁”。李克用,本姓“朱邪(ye)”。吕思勉认同“朱邪”即“诸爷”之说:李克用的祖先生于雕窝之中,可能由于气候、营养等原因,长相怪异,便让各族轮流抚养,因此得姓“诸爷”,后讹传为“朱邪(ye)”。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参加平定桂林地区的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姓李、名国昌。立功后,李氏父子被封于云州(今天山西大同),李克用也是唐代皇帝赐的姓名。

[3]该图由姚和阳制作,参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85.

[4]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2.

[5]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1.另外,“天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号,由于朱温是在天祐年间篡位称帝的。因此,有些地方政权依然奉唐为正朔,用此年号达二十年之久。

[6]当时河北北部处于刘氏家族的统治中。刘守光(856—914),五代十国初期的卢龙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次子。早年因为与父亲的小妾私通(一说为强奸),被父亲刘仁恭赶出家门。907年,刘仁恭遭到李存勖的进攻,刘守光阻止敌人的前进,趁机代父自立,将父亲囚禁起来;909年,其兄长刘守文讨伐他,又被他杀死。刘守光911年称帝,号燕国,有人劝谏,当场被剁成肉酱。史上称为“桀燕”,这是史学家对他好色、愚蠢、残暴的忠实评价。后遭到晋王李存勖的讨伐,913年刘守光兵败被俘,次年被杀。

[7]季德源.中国历史上的监军制度[M].军事历史研究:1994(1):75—88.张承业(846—922),本姓康,字继元,同州(今陕西大荔)人,一说为山西交城人,唐末至五代时的宦官。他幼年入宫,是内常侍张泰的养子。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他执法严明,得到晋王李克用器重,并接受李克用的遗命辅佐李存勖。唐朝被朱温灭掉后,张承业仍旧担任唐朝官职,拒绝李存勖的封赏。在后梁与后唐争霸期间,他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军政,为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大功。公元921年,李存勖称帝,张承业极力反对,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参见: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七十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99—2206.

[8]他因父丧丁忧守孝期间遇到饥荒,他就用自己的薪水来救济乡亲,自己却去种田、打柴。当他得知有人家因为人手不足而致田地抛荒时,他就在晚上去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并不接受。这和后来宋代名相王旦私下拒绝寇准的请托而在皇帝面前举荐寇准为宰相之事相媲美。

[9]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成德、魏博、卢龙三个藩镇的合称,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卢龙,又称“幽州”或“范阳”,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908—915年,此三镇陆续纳入晋王李存勖的势力范围,晋军完成了战略上从西路、北路和东路对后梁的包抄,为923年打败梁军奠定了基础。

[10]此段译文参见:林之满.二十五史精编:第五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978.其实郭崇韬的性格可能一直比较耿直,也因此而丢了性命。由于庄宗宠幸宦官伶人,同光三年(925年)郭任大将随庄宗的儿子李继岌远征前蜀中立下赫赫功绩,但由于对前来监军的太监向延嗣冷眼相对而被进谗言,遭庄宗的刘皇后下令诛杀于西川,可见庄宗之昏聩、朝廷中各派势力斗争之险恶。

[11]此图由姚和阳制作。

[12]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三十六·唐书十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7.

[13]北京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奏:准诏诛宦官。初,庄宗遇内难,宦者数百人窜匿山谷,落发为僧,奔至太原七十余人,至是尽诛於都亭驿。参见: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三十六·唐书十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6.

[14]郭从谦是郭崇韬的干侄子,又是睦王李的养子,因此这两个人的冤杀直接导致了郭的造反,导致了唐庄宗的灭亡。唐明宗对郭从谦先是安抚,让他做景州刺史,后来再找理由把他杀了。其手腕也由此可见一斑。参见: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6:451—452.

[15]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三十六·唐书十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1.

[16]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三十六·唐书十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0.

[17]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二十八·唐书十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99.

[18]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周书十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4.

[19]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却不一样,他认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十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蒙童课本。《新五代史·刘岳传》云:“《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今已不存。仅敦煌石窟有唐代贞观年间手抄本《兔园策府》残卷及杜嗣先序。

[20]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4—3865.

[21]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6.

[22]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二十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6.

[23]郭崇韬还非常喜欢读书。在攻下镇州以后,李存勖派他去验收府库,有人献给他珍宝,他一概不收,只是买了些书带回来。可惜的是,他虽然精通治国之道、擅长军事谋略,但无明哲保身之法。这也可能与他出生于代州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久习胡族风气有关。而刘皇后更是“败家娘们”的杰出典型,李存勖做皇帝三年就“身死国灭”有她的一半“功劳”。她除了擅长歌舞、后宫专权、善于逢迎唐庄宗,还“好聚敛”,后宫财物堆积如山,却不用于救灾,任由军民饿死、冻死在路上,此外她在庄宗败亡后还试图投身小叔子,在逃亡的路上与其私通,后被明宗赐死。

[24]任圜(?—927),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陕西京兆三原人。其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任圜随父于任上。他英俊潇洒,能言善辩,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以侄女嫁他为妻。后唐时,以镇州(今河北正定一带)为北京,拜任圜为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历任工部尚书,兼任黔南节度使,官至宰相。927年,后唐明宗出巡汴州,民间讹言纷起,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颇怀疑惧,遂谋叛变。权臣安重诲借机诬陷任与朱守殷通谋,密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诏赐任圜自尽。任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饮药自尽。
安重诲(?—931),河东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其父安福迁,晋王李克用为将。安重诲少事后唐明宗李嗣源,随从征战,颇见亲信,为人明敏谨恪。明宗即位,以拥戴功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护国节度使,总揽政事。(www.xing528.com)

[25]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参见: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6—14.

[26]《册府元龟》卷五百十七作“轻人生命”。

[27]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四十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508.

[28]周绍良.全唐文新编·卷一百四·后唐庄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198.

[29]关于究竟是卢质还是卢价编写此书,尚无定论。《旧五代史》影印本作“卢价”,陈尚君据《册府元龟》《五代会要》改为“卢质”,但是《卢质传》显示,卢质一生中也未担任过“刑部尚书”。罗火青也认为,任推官的卢价不可能领衔编此书,究竟当时谁是“刑部尚书”,还待考证。参见:罗火青.五代时期卢价墓志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9(2):72—79.

[30]见汪应辰的《文定集》卷十《跋〈贞观政要〉》:偶访刘子驹于西湖僧舍,出其五世所藏之本,乃后唐天成二年国子监板也。

[31]孔德凌,张巍,俞林波.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469—471.

[32]王春南.后唐明宗为何饮恨而终[J].人民论坛,2008(17):58—59.

[33]《五代史阙文·明宗》云:明宗出自戎虏,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每夕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四十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87.

[34]国子学博士官品较高,为正五品上,唐代韩愈就担任过此职,《进学解》为此时所作。书学、算学博士品阶较低,为从九品下。

[35]周家凤.五代中央官学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21.

[36]郭晓蓉.唐朝官宦子弟国子监拼爹拼爷百姓民办书院受教育[N].华商报,2014-6-10(A15).

[37]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并拆毁长安城。同年,朱温命韩建留守长安,收拾残局。韩建放弃了长安外郭城和宫城,以原皇城城垣为基础缩建长安城。在建新城时,韩建将已处于“城外”的“太学并石经”移入城内,置于“唐尚书省之西隅”。由此,孔庙和太学也搬进了城里。当时国子监在尚书省西边,后历经搬迁,现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古城碑林区三学街15号)。

[38]周家凤.五代中央官学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18—21.

[39]吴任臣.十国春秋(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99.

[40]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四十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95.

[41]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48—149.

[42]葛剑雄.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J].读书,1995(2):137—144.后来在石敬瑭做儿皇帝时,派冯道出使辽国。冯道之委曲求全便可见一斑——不仅机智应答,还在适当的机会夸奖辽主,只有耶律德光才能解民于倒悬,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把中原变牧场的念头。以口舌之辩,为保全交战地区的百姓立下汗马功劳。从保全民生的角度出发,在朝廷更迭之际,无论是先帝的托孤也好,抑或是朝廷内的君位之争也好,冯道总是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尽量把“内耗”“变乱”向伤害最小化引导。当时人们把冯道视为当代的孔子,冯死后更是空前地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被后周国主柴荣封为瀛王。“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而未能如愿。但冯道在宛如春秋战国的五代乱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全民生、减少战乱的愿望。他自称三不欺:上不欺于天,中不欺于人,下不欺于地。享年73岁,自封“长乐老”。

[43]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8.

[44]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30.

[45]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37—38.

[46]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

[47]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31.

[48]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31.

[49]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73.

[50]王勇.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2.

[51]三浦彩子.受《宗镜录》启示的日本庭园与禅净一致思想/会议交流文集[G].杭州:杭州市佛教协会,2004:4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