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巴蜀、荆楚、吴越地区的千工百技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巴蜀、荆楚、吴越地区的千工百技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蜀、荆楚、吴越地区都特别重视工艺的发展,这三大区域的人们大多拥有一技之长。从冶金、纺织、漆艺等典型的手工技艺中我们便能体会到“千工百技”的特点。汉代,巴蜀地区已经以百炼钢技术而闻名,钢剑同样销往全国各地。黄道婆改进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使整个棉纺织技术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巴蜀、荆楚、吴越地区的千工百技

巴蜀、荆楚、吴越地区都特别重视工艺的发展,这三大区域的人们大多拥有一技之长。从冶金纺织、漆艺等典型的手工技艺中我们便能体会到“千工百技”的特点。

1.冶金

巴蜀地区自古出产铜矿,《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指蜀地)宝有……铜、铁、铅、锡……空青”。目前见到的巴蜀地区最早的铜器是在三星堆出土的古蜀王国青铜器,这是一批冶铸技术相当高的大型青铜器。到了战国时期,巴蜀铜器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蜀中的黄金加工工艺也达到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三星堆出土黄金制品数十件,是我国已发现的工艺水平最高、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黄金制品。巴蜀冶铁技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时中原的冶铁技术传入巴蜀地区。巴蜀铁器得到发展后,不仅供给整个西南地区使用,而且还远销关中和其他省区,甚至销到越南和泰国。汉代,巴蜀地区已经以百炼钢技术而闻名,钢剑同样销往全国各地。秦汉以后,巴蜀地区最有名的就是蒲元制刀技术,这是一种独到的淬火工艺,淬火工艺的运用,使得“蜀中出刀,知名全国”。[33]

楚国发达的金属冶铸基础之上,汉代荆楚地区的矿冶和铸造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冶铁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荆楚北部的南阳是一个重要的冶铁工业基地,水利鼓风机的发明使得南阳一带的冶铁业发展更为迅速。如《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34]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冶铸业集中在武昌郡(今湖北鄂州黄冈)一带,鄂州是有名的铜镜铸造中心。这里铜、铁资源丰富,有利于冶铸业的发展。隋唐时期,荆楚地区冶铸业的水平主要通过铸钱业体现出来,原铜镜铸造中心鄂州的铸钱业居全国前列。唐代,荆楚地区拥有各种金属的冶炼基地和铸造工场,成为全国矿产采、冶、铸的中心之一。宋元时期,荆楚地区冶铸业出现了胆水炼铜、砂模铸钱等技术,并且特别注重对矿冶基地的改造和利用,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就发现了二十九座宋代冶炼炉。明清时期,荆楚地区矿冶业已成为关系人民生计的产业,可见其重要地位。近代以来,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汉阳铁厂及后来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是冶铸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为我国现代钢铁冶炼和制造工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吴越地区的冶金业起步较晚,在商代的时候出现青铜器。最能代表吴越青铜文化水平的要属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吴越兵器,尤其是剑。吴越两国的具铭兵器在具铭铜器总数中所占比例相当高,为其他地区所罕见,吴越兵器不仅数量特别多,而且工艺水平特别高,其他地区无法比肩。《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这样描写吴越高超的铸剑工艺:“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35]这种工艺只能通过匠师长期实践而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很难用语言把它具体表达出来。吴越青铜兵器不但表现了冶炼水平的高超,也表现了吴越工匠手艺技巧的神妙。吴越地区注重耕战,其青铜工具和青铜兵器的比例高,拥有众多的青铜工具和精良的青铜兵器是吴越青铜文明的特色。

2.纺织

巴蜀地区不仅拥有高超的冶铸工艺,还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养蚕、治丝、织锦的中心之一。随着秦汉时期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巴蜀的丝织业达到了当时全国的先进水平。汉代巴蜀丝织业技术之精、产量之大的最佳例子就是中外闻名的蜀锦。汉代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等对外交流活动经丝绸之路向全世界输出的汉锦,其主要产地就是蜀中。隋唐时期,蜀锦生产达到高峰。《隋书·地理志》记载巴蜀地区“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宋代蜀锦在技术上有极大提高,工匠们可以根据唐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的诗意设计出“紫曲水图案”,其流行全国,被称作“落花流水锦”。[36]宋以后,巴蜀丝织业的领先地位被江南取代,到清代后期又复兴。古老的蜀锦发展到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魅力,以成都和南充为中心所生产的方方锦、雨丝锦、浣花锦、散花锦、民族锦、铺地锦、月华锦一直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久誉不衰的中国丝织名品。

纺织也是荆楚地区代表性工艺。秦朝统一前,楚国地区的纺织业便驰名六国。汉朝取代秦朝后,一度受挫的纺织业迅速复苏。迄今为止,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一带汉墓中已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纺织品。“以品种而言,马王堆汉墓不仅保留了先前楚人的八大类品——绢、绨、纱、罗、绮、锦、绦、组,而且新增了绡、缣和一种名‘缋’的绒圈锦。”[37]魏晋南北朝,荆楚地区十分重视栽桑养蚕,丝织业得到普遍发展。隋唐时,苎麻的种植分布南移,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苎麻种植更为普遍,与之相应,这一时期荆楚地区的麻纺织业也位于全国前列。宋代,荆楚地区出现桑麻并重的局面,在规定的土贡品中,丝、麻织品是主要项目,其中荆楚地区承担的份额较大。南宋时期,棉纺织业兴起,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前期,荆楚地区已成为重要的产棉区和棉纺织业基地。近代以来,武汉成为荆楚地区纺织工业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www.xing528.com)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已有蚕丝和麻纤维出土,由此可见吴越地区丝麻纺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吴越等地从丝织发达的齐鲁还有荆楚等地吸收先进技术,而后来居上。越生产的丝织品有币、帛、采、罗、绫、纱等。春秋后期,吴楚两国边境的女子还为采桑而发生争执,由此可见吴国也特别重视发展蚕丝。丝绸是贵重的衣料,生产和加工的程序也很复杂。较丝绸更大众化的麻织品,生产较容易,既可直接采集野生资源,也可人工种植,主要有大麻和葛两种。《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中记载越地有“麻姑山,一名多山。勾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吴越春秋》也提到越国“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巾”。[38]东汉后期,吴越地区葛麻的生产更为发达,丝织业逐渐发展。当时人们追求华丽的丝织绣衣已开始成为风气。到隋唐两宋时期,织锦技术发展迅速,织造工艺进步,花色显著增多,苏州的宋锦和南京的云锦是其中的代表,和四川的蜀锦齐名。元初,植棉和棉纺织业在长江流域广泛传播。黄道婆进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使整个棉纺织技术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经过明清两代发展,吴越地区的纺织业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显著提高,纺织业与小农业分离,形成独立手工业行业,并在城市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3.漆艺

我国漆艺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技术,与陶瓷和丝绸并称为“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之三件瑰宝”。

巴蜀地区以四川为代表。四川因独特的地理与地貌条件,生器资源丰富,盛产木材、金、银、朱砂,气候温和潮湿,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非常适合漆艺的产生。四川漆艺最早可上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代。到了战国,漆器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夹纻胎新工艺和金饰器口漆器的产生。汉代,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漆髹者千枚”,汉代人崔颢在《政论》中写道“农夫掇耒而雕镂”,[39]也就是说广大农民纷纷去当漆工。这时,漆器工艺严密分工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唐代,漆器工艺百花齐放,漆器设计和雕镂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四川漆器工艺大量输出,促进了其他地区漆器的发展。宋元明清几代四川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这段时期因品种众多、物美价廉,漆器越来越民间化、大众化。巴蜀地区漆艺经过数千年的传承,积累了精湛的工艺,已成为艺术瑰宝。

“楚国漆器制作工艺精,质量好,闻名天下,成为荆楚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楚国漆器纹饰富丽多彩,造型生动别致,种类繁多。”[40]到了汉代,荆楚地区漆器生产继春秋战国后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人们对漆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铜器,漆器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漆器制造朝着精工细作、富丽堂皇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进步是金银镶嵌技术的发展。唐代,荆楚地区的漆器制造业体现出小规模、高规格的特点,生产中心在江汉平原和襄州。宋之后,荆楚地区的漆器生产几乎被瓷器所取代,然而漆器工艺并未绝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漆器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描述,可见仍有漆器流传。”[41]

吴越地区的漆器制造也相当发达。浙江余姚、江苏苏州等地的一些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漆器表明中国的造漆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唐宋以后,扬州绍兴、苏州、杭州等地的漆器工艺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以苏州为例,葑门外天宝墩、觅渡桥两处汉墓中均有漆器出土,品种多样,有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案、漆耳杯等。与战国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漆器的造型更丰富,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堪称工艺品的典范。隋唐至宋元时期漆器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不管是在艺术、技术上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超过前代。宋元时已逐渐形成专业生产和进行贸易的街巷。随着苏州经济文化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及工匠们技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漆器工艺达到鼎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