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飞越老人院》电影分析报告

《飞越老人院》电影分析报告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介于同档期好莱坞电影的“围剿”,以及影片本身宣传的原因,《飞越老人院》并没有取得一个好票房。《飞越老人院》单片分析报告影片《飞越老人院》是一部“疯狂的励志片”,源于“一个老人想逃离老人院去看一看大海”这样一句话,用具有浪漫主义手法展现老人的内心世界,以飞越的视角,公路故事情节,讲述了一场两代人达成谅解的故事。

《飞越老人院》电影分析报告

《飞越老人院》影片档案

中文片名:飞越老人院

英文片名:Full Circle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类型:剧情/喜剧

时长:105分钟

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影片制作费用:1300万元,影片宣传发行费用:700万元)

制作公司:

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影股份集团公司

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

青年电影制片厂

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后期制作

数字中间片公司

异彩映画(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声音制作:

北京和声创景影视技术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

中国电影股份集团公司

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营销推广公司:

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出品人:韩三平、许建海、李力、安晓芬、马永生、谢晓晶、苗乙乙

总监制:韩晓黎、张会军、李前宽

总策划:张强、张会军、钱重远、江平

总制片人:李力、赵海城

策划:彭鸣宇、何斌、马永生、徐祥云

导演:张杨

原创故事:刘奋斗

编剧:张杨、霍昕、张翀

摄影指导:杨涛

美术指导:安宾

录音指导:姜鹏

剪辑指导:杨红雨

原创音乐三宝

制片人:安晓芬、范欣

执行导演:李海滨

制片主任:王鸿

照明师:王浩

造型师:相红辉

服装师:王普峥

化妆师:杨瑾

道具师:王强

置景师:杜立强

医生:何晓波、芦红梅、周佐金

技术:陈飞

营销:蒋德富、陈砺志

发行:程阳、安晓芬

主要演员:许还山、吴天明、李滨、颜丙燕、王德顺、蔡鸿翔、唐佐辉、江化霖、贾凤森、牛犇、韩童生、高歌

特别出演:田华、陶玉玲、管宗祥、黄素影、仲星火、刘江、斯琴高娃、张华勋

友情出演:徐帆、陈坤、廖凡、果静林、戴军

开拍时间:2011年9月13日

上映时间:2012年5月7日

上映天数:19天

上映票房:523.46万元

观影人次:17.74万

影片简介:

《飞越老人院》是中国第六代导演张杨的又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个民营的老人院里,老葛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无论谁踏进这里,都会闻到一股死亡的气息。正在这时,老葛的老朋友老周也加入到他们当中。为了使自杀未遂的老葛振作,同时也为了让其他老人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老周组织大家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借助老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唤醒大家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精神,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自由奔放一回,所以组织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老人们充满热情地集体排练,在排练中相互逗趣,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人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生命的层层意义也被逐步揭开,等到如愿以偿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他们谁也不知道,外表健康、乐观幽默的老周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影片于2012年5月8日在中国国内公映,影片囊括了新中国影史上最著名的老艺术家们——许还山、吴天明、蔡鸿翔、王德顺、唐佐辉、李滨、田华、管宗祥、陶玉玲、刘江、贾凤森、黄素影、张华勋、江化霖夫妇、仲星火夫妇等,所有老演员年龄相加超过3000岁,可谓“千岁天团”,其中许多人息影多年,特为本片再度出山集结。但是,介于同档期好莱坞电影的“围剿”,以及影片本身宣传的原因,《飞越老人院》并没有取得一个好票房。

获奖情况:

2012年《飞越老人院》获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之风审查员特别奖”

2013年《飞越老人院》全体老年艺术家获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表演艺术特别奖

2012年《飞越老人院》为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之一

2012年《飞越老人院》获第11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华语故事片提名

2012年《飞越老人院》获第11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导演提名

2012年《飞越老人院》获第11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音乐提名

2013年《飞越老人院》获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

2013年《飞越老人院》获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提名

2013年《飞越老人院》获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提名

注:资料综合整理自时光网(http://movie.mtime.com/155551/details.html)、艺恩咨询(http://m.entgroup.cn/573026/)、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7224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xf-HSIvUjsrubLAnfJ-iIM6GpCHsoHmafhO6e5jt1hiuX897Pq4OKqVqnH4EfEWjLYR3i2_Q1b3m5Yvg8Qllq)等电影垂直网站或网页。上映票房及观影人次数据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提供。

《飞越老人院》单片分析报告

影片《飞越老人院》是一部“疯狂的励志片”,源于“一个老人想逃离老人院去看一看大海”这样一句话,用具有浪漫主义手法展现老人的内心世界,以飞越的视角,公路故事情节,讲述了一场两代人达成谅解的故事。导演张杨要展现的是老年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希望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导演张杨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之一,电影创作兼顾商业元素与文化思考,同时又注重凸显个人表达与艺术追求,在追求个人艺术表达的时候还兼顾大众的欣赏趣味,通过贴近现实的电影合作,规避开意识形态的限制,关注社会边缘人,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父子关系”则是其电影里最重要的主题,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面都有体现,比如《爱情麻辣烫》《昨天》等,同样,《飞越老人院》也贯穿了“父子”这一主题,展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一、视听语言分析

(一)摄影和剪辑

《飞越老人院》由杨涛担当摄影指导,整体的影像风格符合本片幽默又不失亲和力的氛围,画面属于暖色系,影片节奏慢中有快,都辅助导演张杨去展示了一个梦想终得以实现、误会终得以化解的完满故事。影片中明暗镜头的使用,说明了老人们的心理和现实的生活现状是同自己所期待相反的,例如,老葛发现自己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只有他的脸在亮处,周边环境都是暗的,借助画面突出了老葛惊慌失措的心理,及无法面对事实的失落心情。影片节奏基调是舒缓的,跟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是吻合的,但是在一些段落,运用了快节奏,以此做出对比,就像老人们排练麻将节目时候,老林放的劲爆音乐节奏急且欢快,突出了老年人内心对梦想追求的渴望,老年人们的笑脸,与影片片头那些苦闷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的变化,不只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也为了调节观众的兴趣,一味地舒缓,会造成感官疲劳,适当的变化,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本片连续蒙太奇、抒情蒙太奇以及对比蒙太奇的使用较为突出。整部影片使用连续蒙太奇,使故事连贯,突出重点——老年人们的“飞越”,运用朴实的方法,将老人们真挚的追求表现出来。抒情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444]。以老葛讲“小麻雀”故事使用为主,在影片中借着“小麻雀”的故事,表明如今社会下,作为儿女的人们对父母缺少的那份关爱和爱护,借此升华了影片的深意,表达了影片并不仅仅是在描述老年人们实现梦想,而且在轻松之余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对比蒙太奇借鉴了诗的赋法中的对比效果,通过镜头之间的强烈对比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445]影片中,对比蒙太奇有两处使用明显,第一处是老葛发现自己大小便失禁后,跟老周深谈过后,老周及老人院其他的老年人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老葛做了一张床及被褥,拍摄时老葛孤独一人摆弄自己那一盆绿植,与其他老人为可以帮他愉快的心情穿插,形成鲜明对比,引领观众关注老人们的友情,并被简单的情感所感动;第二处则是院长发现老人们集体失踪,开车去追的那段,在院长他们担心着急的时候,老人们却在草原上开心的飞驰,与年轻人飙车,一起野餐,尽情释放他们最后的热情,这种方法的使用突出了老人们本性是渴望自由、向往梦想的,他们不害怕危险困难,坚持自己,反映出了他们的执着精神,使观众对他们燃起崇拜之情,也引起了对亲情的思考。

影片基本都是实景拍摄,只有三个地方运用了特效:“一个是海边的天空上的数字特技;一个是内蒙古的天空上的数字特技;另一个就是吴天明老师那个遗像照片的数字特技。”[446]少量使用特效,而全部采用实景,符合观众对此类以情感为主的影片需求,如若特效太多,则掩盖了老人们质朴单纯的心境。

(二)声音及原创音乐

《飞越老人院》全片采用同期录音与后期配音结合,使片中人物的话语更加生活化,人物台词口语化,无特别方言的使用,这种形式的处理使故事的主人公更质朴、平实、接地气儿。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话语也更加的亲切感人。例如老葛在给孙子讲“小麻雀”的故事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声音特效,在适当的时候添加配乐,渲染气氛,让人感觉就是自己的爷爷在讲故事一样,达到特定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全片一共有30处配乐,整体音乐风格都是舒缓的,并少量使用轻松活泼的音乐,配合着影片画面的快慢节奏而变化,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影片开始是老周在表演《超级变变变》,活泼的音乐随之而起,奠定了本片的基调是轻松搞笑,而不是沉闷无趣,音乐也进一步交代了老周的性格,跟老人院大部分的老人不一样,他是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各种生活的磨难,同时也为后面带领老人们“越狱”做铺垫;再如,老人们开始排练麻将节目的时候,老林放的那劲爆音乐,代表了老人们激动的心情,脸上也是褪不下的笑容。此处与其他的舒缓音乐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说明老人们对走出老人院的期待。

《飞越老人院》全片使用的音乐只有三个曲子。分别是Village People乐队的《Y. M. C.A》、张藜作词、肖白作曲的《白龙马》以及中国著名作曲家三宝创作的一首原创音乐,原创音乐由三宝音乐工作室为影片提供版权。三宝曾为诸多影视作品创作原创音乐,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配乐。三宝擅长使用美式的旋律线条和音响结构,用美国电影中典型的弦乐来营造画面感,从他的音乐中听不出其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气质,而是更接近好莱坞式的国际化创作。

《飞越老人院》是一个极富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整个影片的基调也是温情而委婉的,老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勇敢的追求、父子之间的误解矛盾缓慢的冰释、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心愿,即使离开人世也能瞑目的满足。这一系列的故事都传达出浓浓的温情和爱意,因此《飞越老人院》的原创音乐采用悠扬舒缓的旋律,高音部弦乐作为主旋律,在第二段中加入钢琴,和弦为大提琴等。整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影片结尾处一群人坐在沙滩上等待着新一天太阳的升起,平静而安谧。和弦中音提琴使人们能够从音乐中读出老人对于迟暮之年安然祥和的接受之感,高音的钢琴独奏展示出了他们仍对每一天的新生活充满着希望。这首原创音乐没有独立的名称,作为影片的配乐使用旋律优美,在影片中适时出现,为影片传情达意增色不少。

二、影片投资宣发分析

(一)融资分析

《飞越老人院》是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投资金额是1300万元,加上宣传发行一共是2000万元左右。对于现在趋向“泛娱乐化”的市场来说,影片重要的是明星和制作。本片作为一部文艺片,主要演员又都是老艺术家,平均年龄达到了80多岁,没有熟知的“大牌”,没有最炫的技术,有的只是触动内心深处的故事,因此导演张杨在寻找投资方的时候,就遇到了无人投资的尴尬境地。其实不只是这部影片,包括张杨有关探讨人文关怀和人性本身的其他电影,比如《昨天》《向日葵》等,都碰到了相同的问题。

老艺术家当主要演员是《飞越老人院》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变数,因为从来没有一部影片敢启用这么多的老艺术家,年龄加起来已经达到了千岁,虽然他们在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对现在作为观影主流人群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是陌生的。制片人考虑到这个因素,要求片方请明星当主演,制片人表示“老人院这个题材要是能找来三个大明星,比如周润发,就可以投五六千万元,但是如果没有明星,一千万都不愿意投”。在《飞越老人院》之前,颇受关注的另外一部有关老人院的影片《桃姐》,也是因为刘德华当主演,才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并且有一个不错的票房成绩。“两位投资人在分别面对两部影片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惊人相似,说明他们对这样的故事和剧本不是不看好,只是有点陌生,没有把握,只好用演员来控制风险。票房、明星、演员跟剧本和导演的关系,是锦上添花的关系,绝不是扭转乾坤的关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如是说[447]

对于此现象,导演张杨表示,在10年前,市场跟现在不一样,拍什么不用去顾虑市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反倒市场反馈很好,而现在,市场化的概念或者更商业化的方式充斥,相对小众或者偏艺术的电影,面对的不仅是市场的问题,还有投资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可以吸引投资人的东西。[448]依现在来说,没有投资,哪怕再好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权衡艺术与商业,就成为导演张杨面对的最关键问题。

目前对于大多数影片来说,演员片酬是一个大的开销,比如《金陵十三钗》一共投资6亿元,“好莱坞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将1.2亿元片酬纳入囊中,加上600余人的创作团队,包括其他演员片酬和工作人员费用总数已经达到2亿元”[449]。和现在的电影明星不一样的是,老艺术家到暮年之后,被邀请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飞越老人院》就让他们体验了一下做“明星”的待遇,在物质和精神上让他们享受一把。[450]所以不管台词多少,有几场戏,老艺术家的片酬都到了五位数,而年轻人熟知的陈坤、陶虹、廖凡等却是作为配角登场,并且都是主动请求零片酬出演,这些客串演员的出境给影片在侧面提升了知名度,也是他们作为年轻一代在向艺术及老艺术家致敬。

最后,《飞越老人院》还是得益于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股份集团公司、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等四五家公司的集体投资,完成了这一部艺术价值较高的影片。

(二)营销分析

《飞越老人院》的制作成本为1300万元,加之宣传费用一共2000万元。700万元的宣传费用对于这样一部投资在1300万的影片来说并不占小数。《飞越老人院》的宣传可以说是做到了有创意、多元化并且很详尽,但是在宣传的各个环节上仍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加之影片上映档期适逢好莱坞大片夹击,院线排片等问题,影片的最终票房只有523.46万元人民币,不及影片的宣传成本。影片的宣传途径涉及预告片、全国媒体见面会、微电影宣传、微博以及各大网站宣传、参与电视访谈节目、母亲节上映档期宣传以及青年演员衬托老艺术家等方式,下面做逐一分析:

1.预告片、媒体见面会、公共媒体等常规宣传

《飞越老人院》上映前片方推出一版3分钟的预告片,预告片的前半部分完全采用黑色色调等暗调处理,将老人在老人院的生活现状呈现的过于悲情,后半段的基调有所改变,略微呈现出飞跃、追逐等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绪。单纯就预告片来说问题不大,但是预告片和影片本体所呈现的情绪有所差异,使得看预告片的观众容易被带入一种悲观的现实情绪中,对观片产生抵触,而影片本体却是欢乐的、积极的并且充满浪漫情怀的。错误地奠定了预告片的基调会损失很多观众。《飞越老人院》实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而前期的预告中并没有过多呈现。

影片上映前夕,导演张杨携主创团队奔波于中国各大城市,进行媒体见面会,影片中几位身体状况较好的老艺术家也悉数到场,老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获得媒体的一致赞扬,并且称这群老演员们为“千岁天团”。其实这群老艺术家就是影片最好的卖点,而影片的宣发并没有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

现阶段多数影片采用一线城市的公共媒体平台为影片做宣传,比如公交站广告牌以及地铁广告,这些广告的到达率比较高,面向的群体也是一线城市的主流消费人群。并且据统计,现在60%的观影群体选择在网络上搜集影片信息,而各大门户网站和年轻人经常光临的社交网站成了电影进行网络营销的主力军。《飞越老人院》在这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鲜有公共媒体宣传并且在网络上没有发起带有话题性质的讨论、互动以及活动,反观《失恋33天》凭借“单身”“失恋”这两个点在社交网络上做足了文章,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儿”的群众失恋短片,这种营销方式不仅仅低成本,而且容易引发网友关注,因此达到了良好的受众宣传。《飞越老人院》完全可以选择“养老”“家有老人”“祖孙情”“父子情”等影片涉及的关键性主题展开和网友的互动和讨论,以期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2.拍摄微电影《老人愿》为影片前期宣传

在《飞越老人院》上映前期,张杨导演了一部微电影《老人愿》由吴天明、王珞丹、张译等主演,于2012年4月24日上映。《老人愿》作为《飞越老人院》的番外篇,讲述的是《飞越老人院》中的主角老周和一直寻找的女儿的感情纠葛,讲述了女儿为何离家出走和父亲断绝了联系,又为何幡然悔悟回国来寻找父亲的故事。在微电影中可以看见大电影中的一些镜头。导演意图在大家看完微电影之后可以在5月8日电影上映后走进影院去寻找故事之外的故事。

这种营销的方式虽不是前无古人,但是也是颇有新意的。问题在于对于微电影本身的营销力度不够,加之微电影为中国移动宣传的力度高过了为影片主体本身,仅仅在影片最后显示了大电影的上映时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因而没能达到这两部影片较好的联合与互相影响的效果。

3.选择母亲节档期上映

《飞越老人院》选择在2012年5月8日上映,主打母亲节档期,号召这是“带着父母一起去看的电影”。这个定位一出“吓”跑了许多观影人群,因为“带着父母看电影的人”一定不是主流的观影群体,而“父母”并不是电影院的常客,所以影片虽然口碑极好,又有较为现实的人文关怀,但是其受众群体却并不乐观。影片选择了母亲节档期上映,并且号召“父母看”,却没有给并不是电影主力消费群体的“父母”们更多优惠的观影政策,这必然会导致“父母”群体鲜有人走到电影院里来看电影。

加之上映档期适逢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的冲击,大多数的青年观众选择去电影院里观看更具震撼和视觉冲击的影片并且“膜拜”童年幻想中的“漫画英雄联盟”。4月,3D《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的余热还未消除,加之5月《复仇者联盟》的前后“夹击”,不仅仅是《飞越老人院》,同时期的《我11》等影片都未能“幸免”。在前期营销的时候,影片确实考虑到了用节日档期作为营销手段,但是没有考虑到同期的好莱坞大片和国内影片的竞争力,因此这一项营销策略对影片的票房来说不算成功。

4.青年演员甘做绿叶衬托老艺术家

影片中的许多著名中青年演员自愿请缨“零片酬”参演,诸如徐帆、陈坤、廖凡、斯琴高娃等。这些名演员其实也是可以为影片的宣传带来效果的,但是前期却没有这方面的营销,发行方对此几乎只字不提,其实他们也都是影片很好的卖点。

而影片最大的卖点是这群年龄总和超过3000岁的老艺术家们,他们实则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力量,他们都曾为中国电影贡献青春,并且很多艺术家在当年也是明星大腕,他们在表演的黄金时期没有经历过商业演出,但是他们给中国电影留下过许多至今无法超越的角色,例如,田华老师饰演《白毛女》中的喜儿、祝希娟老师饰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陶玉玲老师饰演《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等等。吴天明老师作为导演更是多次获得过金鸡奖和百花奖。

他们在20世纪60、70年代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观众群体,但是对于现在的80、90后来说,大多数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对中国电影做出的突出贡献。《飞越老人院》的主角是这些老艺术家,那么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向青年受众宣传这些老艺术家的辉煌成绩、敬业精神和对中国电影的突出贡献,让青年观众也以“数星星”的方式进入电影院,通过这部电影去认识更多的中国电影荧幕上早期的明星们。而电影的宣发并没有在这一方面花费很大精力,仅仅强调他们是“千岁天团”还是远远不够的。

5.微博营销以及参与电视访谈节目

微博营销是新媒体带来的电影营销的重要环节,微博营销的好坏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的观影群体和票房。《飞越老人院》的官方微博于2011年8月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截止到2012年8月27日没有再更新微博,共有粉丝7816名,共发布微博907条。其前期主要发布网络上一些有关父子、母子亲情的信息,电影上映前期开始推出电影的宣传预告片,并且发布与电影相关的评价和新闻,电影上映后推出了一个“看《飞越老人院》赢取Ipad”的活动。但在活动的进行中还出现了网友盗用账号骗取奖品等不和谐的插曲。

影片主创特别是导演张杨也在影片的上映前期参与了许多访谈节目进行新片的宣传,例如《鲁豫有约》《天天向上》《首席夜话》《最佳现场》等。

总的来说《飞越老人院》的宣传营销做到了完备和详尽,并且有诸多富有新意的宣传方式在其中,但是多数环节还是主要体现在与受众脱节,加之影片本身的商业元素不大,影片的档期和排片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导致了影片的票房不乐观。诸如此类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占少数,越是中小成本的电影,越是没有那么浓重的商业元素的电影,其实就越应该注重宣传和发行。

(三)发行放映分析

2012年5月7日《飞越老人院》上映后,票价跟同时期的影片相比,属于低端票价,人均票价在29元,首周票房仅有350万元,观影人数也只有11.6917万人次,在全国的排片只占到7.6%,在北京共排了232场,仅占到北京排片总量的8.54%。[451]

《飞越老人院》主打的是母亲节档期,而“父母”又不是电影院的常客,所以影片虽然口碑极好,又有较为现实的人文关怀,但是其受众群体却不乐观。这就直接导致了排片量的不足,重庆保利万和电影院线公司业务部主任何影彬告诉记者,影院在影片的排片上,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票房”,毕竟,影院是靠市场生存,好口碑不一定带来好票房,影院在排片上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452]可以说,对于一部人文价值很高的电影来说,排片量的不足,是票房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不过票房不理想,除了影片自身定位的原因,遇到同时期好莱坞大片的强力“围剿”也是影片受冷遇的重要原因。首先《复仇者联盟》刚刚上映两周,《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虽然已上映一段时间,但后劲充足,对于像《飞越老人院》这种国产小成本电影来说,在大片夹缝中生存就显得异常艰难。

好莱坞大片横行是大环境,“好莱坞大片在全世界掘金,这和观众观影习惯有很大关系,中国也不例外。”[453]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和大片相比,中国电影有另一条路,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贴近当下现实,不用太过考虑影片投资成本,也不要有太大票房企图,只要赢得了口碑,就是胜利。《飞越老人院》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虽然在各地排片差强人意,微博上也出现了网友抱怨看不到这部感动人的电影的评论,但是导演张杨称只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并表示近几年观众看的品质差的影片太多,需要的是用诚恳作品来触动内心。[454]《飞越老人院》就是用故事、用情感征服了观众,成为了另一类赢家。

现在《飞越老人院》等类似的影片越来越多,在主流院线都得不到合理的排片,但是中国艺术片的发展又应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既然主流院线在排片上不能给予满足,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另辟蹊径——发展专属于艺术电影的影院?艺术影院是用来播放现在所谓的“非主流”的艺术电影,这样和主流院线互补,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各类需求,同时又为艺术电影创造了市场,达到“双赢”。

《飞越老人院》的票房不理想,有宣传不力等外在原因,还有一部分内在原因出在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上。部分进到电影院里的观众,就是为了寻求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因此好莱坞大片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加之进口大片等也多制作精良、主题鲜明,在同等票价的前提下,国产文艺影片就缺乏了竞争力。因此,就目前看来,国产文艺片在国内的兴起,需要培养观众理性、多元化的观影习惯,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图1 《飞越老人院》内地票房统计(数据来源:艺恩咨询)

《飞越老人院》艺术评析

作为第六代导演,张杨一向只拍现实题材,关注人伦情感,比如《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等,《飞越老人院》是一部集情节剧、公路片及浪漫喜剧为一体的影片。本片邀请了一群老艺术家、资深影视工作者出演,有很大程度的怀旧和致敬意味。但是,本片主要通过对话而非戏剧冲突来展现故事,让影片诉求显得太过直白。但总体而言,本片仍属于内地不多见的治愈系电影,用梦想照进现实,值得嘉许。[455]

一、叙事模式:公路、越狱多元素杂糅的温情电影

影片采用单线叙事模式,讲述了一群老人想要逃离老人院到天津参加比赛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一行为动机贯穿影片,始终推动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在这个主线故事进展的过程中添加了主人公老周和老葛的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经历。导演张杨称他要拍这样一部片子仅仅是因为听到一句话——“一个老人想逃离老人院去看一看大海。”他觉得就凭借这样一句话就能拍成一部电影。在影片的前期张杨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群(7、8个)老人集体去看海的故事,故事更侧重飞跃后寻找的过程,但是由于担心故事结构过散,加入了老葛、老周两个主人公。

影片中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有两处:老人院和去比赛的路上。影片的前半段都是讲大家在养老院的生活,故事也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而后半段更像一个公路电影,有着相对开放的叙事环境,而连接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以及叙事的则是一场集体的有预谋的“越狱”。

在叙事风格上,影片的前半段更具现实意味,相对夸张但真实地展现了现如今养老院的环境,以及身处养老院的老年人不同又相似的境遇,也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养老院里和象征着养老院“统治阶级”的院长“斗智斗勇”。而飞跃之后,后半段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展现了老人们抛开束缚的豪情以及不甘宿命、追求积极生活的精神。影片颇具喜剧风格,喜剧成分自然出在这些老艺术家的表演上,无论是在养老院里自得其乐、互相拆台、斗嘴,还是与院长“斗智斗勇”密谋出逃;无论是在公路上与年轻人飙车不服约架,还是在蒙古包里载歌载舞表演节目,老艺术家们都用细致到位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最出彩的喜剧情节还是在刘栋饰演的帕金森老头和王连生饰演的老赵为了帮助其他人出逃假装吵架晕倒的那一场,表现了老人的机敏和智慧,两人夸张却又接地气的表演使观众完全被其可爱和滑稽所征服。

二、人文关怀:现实与梦想、疯狂与浪漫兼顾

《飞越老人院》与早前上映的《桃姐》,拍摄的主题虽都是老人院,但后者侧重点是有关老人赡养的问题,而前者则是侧重表现老人们的浪漫温情。

《飞越老人院》总体上给观众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情绪,但依然暴露了很多有关老年人生活现状的问题。片中老葛痛失老伴,有儿子有孙子,但因为跟儿子误会重重,最终沦落得无家可归,到老人院寄住,开始的时候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只能跟别人挤在一起;老周已经跟女儿失去联系七八年,自己又得了膀胱癌,不想死在医院里,不得已住进了老人院;还有爱喝酒的老金,儿子虽然很有能力挣钱很多,却没有一点时间是老金的,只能做到定期看望,平日里,老金就跟老人院里的人在一起喝闷酒。这几个只不过是老人院中的少数,从中可以了解到,住进老人院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儿女不孝,或者是无暇顾及,试想,但凡儿女肯尽心照顾,又何必让人到晚年住到这个几乎脱离了社会的封闭空间里呢?影片用一个又一个典型的形象,从侧面展示出当下的中国社会关于养老的诸多问题。

另外,在《飞越老人院》观影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有一项是最令观众感动的情节排名,其中61.9%的用户认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最令人感动,其次59.7%的用户认为老葛给小葛讲麻雀故事的情节最令人感动,还有老周临死前的遗言和老人们开着破旧的公交车在郊外飙车的情节也颇具催泪效果。[456]这几个答案就涵盖了导演张杨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梦想、亲情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明了作为导演张杨的出发点——希望可以引起观众对父母赡养问题的重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一)梦想

影片中的老周老葛和他的伙伴们在面对生活中这么多的不如意,甚至在对生活绝望时,选择了拒绝这种“被”安排的生活,于是合谋了一次“飞越”,让生命在最后又疯狂了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受到冷淡对待的老年人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小片天空。导演张杨曾经在大理遇到这样一个老人:“一位70多岁的台湾老画家,以前的东西都不要了,现在在大理生活,骑着哈雷(摩托),绑条丝巾,穿个大皮夹克,帅极了。”[457]不过现实中像这样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老年人做不到像他那么潇洒,又或者做不到影片里那样的大“飞越”,但是老人的内心都有年轻时候未曾实现过的梦想。其实把梦想变成现实不局限于这两种模式,只要突破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作为子女的人们要真正关心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听听他们心底的渴求,而不是用自以为对他们好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的生活、剥夺他们去实现梦想的权利。

(二)亲情

影片里,老葛讲的“小麻雀”故事里的孩子,对父母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关心和关爱。同时院长一句话具有深刻含义:“如果父母还能活20年,我们一年中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也就5、6天,每天待不到3个小时,一年不过20多个小时,全部加在一起不过200多个小时”。其实这就是当下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太多琐碎的事情阻碍了与父母在一起的珍贵时光,忽略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借着影片,观众又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并且思考。

影片票房回报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是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好的改变:一个观众以前一年回一次家,现在一个月内回两次去看望父母;还有一个老师表示,他儿子38岁了,第一次在他睡着时给盖毯子。导演张杨表示,在得到的回馈中,像类似的事情很多,一部电影,能让观众在情感上有一点点触动,能让人有所改变,对于导演来说,这就足够了。[458]

(三)自由的追求

老人们开着破旧的公交车逃离老人院,奔驰在草原的公路上,是本片的一个小高潮。

按照生命的常态来说,一般的老人都愿意“窝”在家里不肯动,喜欢安安稳稳地度晚年,几乎没有集体行动。然而,影片里的老人们策划了一次从老人院悄悄逃离的行动,完成了一次十分富于生命强度的挑战。[459]此次的“逃离”也呼应了本片“飞越”的主题,更突出了老人们追求自由、不愿浑浑噩噩度过最后生命旅程的影片主旨。

《飞越老人院》将焦点对准两代人之间关系的主题上,对国内电影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张杨让暮年老人的生活充满浪漫气息,让观者的心里感受到温暖,同时引发关于生活的思考。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老去,对待老年人,从现在起要心灵相通,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心晚年。

撰稿:王梓 2012级硕士研究生

陈琪 2013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燕 教授

[1] 参见吴子茹:《高群书:“野路子”导演的异类制作》,《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6期。

[2] 仲丽丽:《〈神探亨特张〉:高群书的现实寓言》,《电影》,2012年第6期。

[3] 参见吴子茹:《高群书:“野路子”导演的异类制作》,《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6期。

[4] 刘巍:《高群书:没有人会阻止你去表现希望》,《瞭望》,2013年第14期。

[5] 刘巍:《娱乐不败的电影院线》,《瞭望》,2013年第18期。

[6] 饶曙光:《电影与国家形象:产业、文化与美学》,《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7] 朱迪·邓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视觉效果》,刘欣、雷斌译,《电影艺术》,2013年第3期。

[8] 孙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故事的力量》,《电影艺术》,2013年第1期。

[9] 《伊朗名导法哈蒂:电影人必须有信念》,http://culture.ifeng.com/zhuanlan/detail_2012_02/24/12763498_2.shtml

[10] 《柏林电影节专访〈内达和西敏〉导演阿斯哈·法哈蒂》,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644575/

[11] 《马哈穆德·加拉里简介》,http://www.tvduck.com/Mahmoud-Kalari-celebrity-photos.html

[12] 《伊朗名导法哈蒂:电影人必须有信念》,http://culture.ifeng.com/zhuanlan/detail_2012_02/24/12763498_2.shtml

[13] 《〈一次别离〉演员巴巴克·卡里米访谈录》,http://www.payvand.com/news/11/apr/1222.html

[14] 《专访〈一次别离〉导演:“以言治罪”刺激了表达欲》,http://cul.sohu.com/20120420/n341135749.shtml

[15] 《访谈:阿斯哈·法哈蒂带领观众进入〈一次别离〉》,http://moveablefest.com/moveable_fest/2011/12/separation -asghar -farhadi -interview.html

[16] 吉姆·派珀,曹怡平译:《看电影的门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74页。

[17] 《〈一次别离〉技术参数》,http://www.imdb.com/title/tt1832382/technical?ref_=tt_dt_spec

[18] 《外媒对〈一次别离〉影评摘录》,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yilangdianying/content-4/detail_2012_03/30/13571925_0.shtml

[19] 《〈一次别离〉婚姻中的场景》,http://www.filmcomment.com/article/scenes-from-a-marriage/print

[20] 《伊朗名导法哈蒂:电影人必须有信念》。

[21] 《一次别离》,http://www.mongrelmedia.com/data/ftp/Seperation%20A/aseparationMongrelizedpresskit.pdf

[22] 《专访〈一次别离〉导演:“以言治罪”刺激了表达欲》。

[23] 《〈一次别离〉让伊朗有希望获得奥斯卡奖》,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a-separation-oscars-iran-asghar-farhadi -277083

[24] 《NYFF聚焦:〈一次别离〉》,http://www.filmlinc.com/blog/entry/nyff-spotlight-a-separation

[25] 《〈一次别离〉导演:严格审查下伊朗电影也在创新》,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berlinale/frontline/detail_2011_02/17/4715254_0.shtml

[26] 《〈一次别离〉票房》,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id=aseperation.htm

[27] 《〈一次别离〉资讯》,http://m.entgroup.cn/593691/boxoffice/

[28] 《奥斯卡最佳中国不买账〈一次别离〉300万惨淡》,http://yule.sohu.com/20121121/n358199706.shtml

[29] 《奥斯卡最佳中国不买账〈一次别离〉300万惨淡》。

[30] 此部分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课题组所做的“《一次别离》观众问卷调查报告”。

[31] 王宜文:《伊朗故事的蝴蝶翅膀如何搅动了世界——关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的传播效应解读》,《艺术评论》,2012年第4期,第68页。

[32] 同上。

[33] 罗慧林:《两种电影美学原则的分野——〈金陵十三钗〉与〈别离〉之个案比较》,《文艺研究》,2012年第11期,第86页。

[34] 杨燕迪:《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以音乐的眼光看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音乐爱好者》,2012年第6期,第39页。

[35] 《柏林电影节专访〈内达和西敏〉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36] 肖鹰:《〈十三钗〉与〈一次别离〉的距离:人性》,《东方早报》,2012年2月28日第A23版。

[37] 魏术学:《从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看中国电影应该别离什么》,《中国电影报》,2013年5月9日第005版。

[38] 何蕴琪:《美国怀旧,伊朗向前—奥斯卡里的世界》,《南风窗》,2012年第6期,第96页。

[39] 漆振羽:《音乐美学视角下〈桃姐〉音乐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探究》,《电影评介》,2013年第3期,第48页。

[40] 参见《〈桃姐〉技术参数》,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数据库,http://www.imdb.com/title/tt2008006/technical?ref_=tt_dt_spec

[41] 《〈桃姐〉落户启动仪式 叶德娴取材生活细节》,http://tv.sohu.com/20120304/n336641086.shtml

[42] 《许鞍华新戏〈桃姐〉开机 刘德华叶德娴再度携手》,http://ent.qq.com/a/20110224/000171.htm

[43] 《专访〈桃姐〉主创》,http://yule.sohu.com/20110914/n319271838.shtml

[44] 《刘德华再战威尼斯:越来越能体会普通人心境》,http://ent.sina.com.cn/m/c/2011 -09-08/14433411398.shtml

[45] 《文艺片〈桃姐〉两周6千万卖座因素揭秘》,http://ent.163.com/special/wenyi/

[46] 《〈桃姐〉:小投资为何取得大成功》,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f381901015y3u.html

[47] 《文艺片〈桃姐〉两周6千万卖座因素揭秘》。

[48] 《桃姐》:小投资为何取得大成功。

[49] 《文艺片〈桃姐〉两周6千万卖座因素揭秘》,http://ent.163.com/special/wenyi/

[50] 《文艺片〈桃姐〉两周6千万卖座因素揭秘》,http://ent.163.com/special/wenyi/

[51] 尹鸿:《2012十佳国产影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80270102e9q8.html

[52] 《〈桃姐〉:有笑有泪 许鞍华保持名角儿风骨》,http://ent.sina.com.cn/r/m/2011 -09-05/20043402.shtml

[53] 尹鸿:《2012年中国电影创作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80270102ec52.html

[54] 李东然:《〈桃姐〉,更专注,更单纯》,http://www.lifeweek.com.cn/2012/0222/36487.shtml

[55] 龚艳:《〈桃姐〉:非典型叙事与张力人物关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91页。

[56] 《许鞍华〈桃姐〉征战水城 马可·穆勒盛赞:香港新浪潮的最后佳作》,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 -09/06/content_338228.htm

[57] 李彦姝:《许鞍华:日常伦理叙事的转向》,《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6期,第117页。

[58] 林沛理:《主仆情深的悲剧》,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92215/

[59] 陈刚:“新历史主义”影像叙事——与吕乐谈《一九四二》的摄影创作,《电影艺术》,2013年第1期,第147页。

[60] 许嘉:《吕乐故事:胶片时代已经过去》,《大众电影》,2013年第10期,第24页。

[61] 石蓓:《电影〈一九四二〉的声音设计分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6期,第70页。

[62] 《〈一九四二〉:将成为首部采用杜比全景声的中国电影》,《现代电影技术》,2012第12期,第74页。

[63] 《〈一九四二〉:将成为首部采用杜比全景声的中国电影》,《现代电影技术》,2012第12期,第74页。

[64] 陈刚:《“新历史主义”影像叙事——与吕乐谈〈一九四二〉的摄影创作》,《电影艺术》,2013年第1期,第147页。

[65] 张阳:《浅析电影〈一九四二〉中三维动画的视觉审美价值》,《电影文学》,2013第8期,第74页。

[66] 张阳:《浅析电影〈一九四二〉中三维动画的视觉审美价值》,《电影文学》,2013第8期,第74页。

[67] 新京报:《冯小刚 十分钟简述“温故”十年》,http://www.bjnews.com.cn/ent/2011/10/20/158710.html

[68] 《密钥风波重创华谊兄弟,13亿资金逃荒〈1942〉》,财经网证券,http://stock.caijing.com.cn/2012-12-08/112344742.html

[69] 《华谊兄弟跌停背后:〈1942〉不及预期、资金黑洞隐现》,凤凰网财经频道,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21203/7376982.shtml

[70] 《华谊兄弟跌停背后:〈1942〉不及预期、资金黑洞隐现》,凤凰网财经频道,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21203/7376982.shtml

[71] 五种预告片分析预告片,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pix/2012/08/16/270417.html

[72] 新浪娱乐专题报道,http://ent.sina.com.cn/m/c/2012-08-16/17473713665.shtml

[73] 《一九四二》按阶梯式分成,文资网,http://www.ccizone.com/html/09/n-11309.html

[74] 分析称《一九四二》要收回投资票房起码要达5亿,http://news.cnfol.com/121221/101,1280,14008824,00.shtml

[75] 新浪娱乐:《冯小刚谈IMAX之争变柔和,赞〈少年派〉好看》,http://ent.sina.com.cn/m/c/2012-11 -28/20513799091.shtml

[76] 电影密钥:是指能让影院放映某部电影的密码参数。院线在影片公映前获得加密的数字拷贝文件,只要在公映前获得密钥参数,即可实现正常放映,这样做避免了因提前泄露信息而被盗版的可能。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oj7fo4a3rT9JiAvMPdHKNEoi64ODE_4IBDa_9fbU7v6PUYn7rCKLXJHeogD3QDXkeaM3OF3nVKiLiIckqk5KYa

[77] 《密钥风波重创华谊兄弟,13亿资金逃荒〈1942〉》,http://it.sohu.com/20121208/n359848424.shtml

[78] 《密钥风波重创华谊兄弟,13亿资金逃荒〈1942〉》,http://it.sohu.com/20121208/n359848424.shtml

[79] 《观众调查预期:你认为票房会达到多少?》,新浪调查,http://survey.ent.sina.com.cn/result/74586.html

[80] 见冯小刚为《温故1942》所作的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1日。

[81] 李雨谏,李国馨:《〈一九四二〉:历史呈现、影像蕴含与现实参照——〈一九四二〉学术研讨会综述》,《电影艺术》,2013年总348期,第49页。

[82] 刘震云:《温故1942》,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83] 《冯小刚推介新作〈一九四二〉——最黑暗也最温暖》,《京华时报》,2012年11月26日。

[84] 陈旭光,宋法刚:《影像中国的力量与探寻“历史真实”的人文良知——论〈一九四二〉》,《北京社会科学》,2013第2期,第43页。

[85] 田卉群:《在历史和虚构的边缘——试论〈一九四二〉的整体性叙事策略》,《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第38页。

[86] 刘倩:《从死亡的废墟中寻找人性的光芒——影片〈钢琴家〉的叙事模式分析》,《青年作家》,2010年第11期。

[87] 陈可辛《武侠》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十佳电影,网易娱乐,2012年12月6日,http://ent.163.com/12/1206/07/8I1BKKUI000300B1.html

[88] 《〈少年派〉的前世今生》《北京晚报》,2012年11月26日。

[89] 《卡梅隆盛赞〈少年派〉:李安用3D完成不朽巨作》,新浪娱乐,2012年 11月 16日,http://ent.sina.com.cn/m/f/2012 -11 -16/22403789967.shtml

[90] 《对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摄影大师米兰达》,拍电影网,http://www.pmovie.com/thread-14427-1 -1.html

[91] 《The Calculus of Pi》,美国《电影特效》(Cinefex),2013年第 1期(总 132期)。

[92] 《揭秘〈少年派〉幕后特技大师:做老虎花费一年时间》,《广州日报》,2012年 12月22日,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lifeofpi/content-6/detail_2012_12/22/20424099_1.shtml

[9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声音背后的故事,http://www.dolby.com/cn/zh/consumer/content/movie/release/behind -the -sound -life -of-pi.html

[94] 即麦可·唐纳,见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ychael_Danna

[95] 《一次“婆娑漂流”》,中国日报网,2013年5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5/07/c_124671201.htm

[96] 《跟着少年派一起见证不凡》,《扬子晚报》,2012年12月2日,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02/19743024_0.shtml

[97] 《少年派》19日发数字原声,唐纳助阵,新浪网,2012年11月15日。

[98] Life of Pi,Box Office Mojo,(25 November 2012).

[99] 《〈少年派〉获刘嘉玲王力宏力挺好评如潮》,2012年11月24日,http://ent.sina.com.cn/m/c/2012-11 -24/02393795389.shtml

[100] 《〈少年派〉票房有望突破5亿,三连冠成最大赢家》,网易娱乐,2012年12月12日,http://ent.163.com/12/1212/17/8IHR89S8000300B1.html

[101] 11.19—11.25 内地票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4天过亿》,http://yule.sohu.com/20121128/n358884193.shtml

[102] 马婷:《〈少年派〉“零差评”收获好口碑 上映4天票房过亿》,《信息时报》,2012年11月27日。

[103] 《Life of Pi》,烂番茄网,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life-of-pi/

[104] 《北美票房综述:暮光蝉联李安少年派憾列第五》,http://ent.sina.com.cn/m/f/2012-11 -26/ba3796733.shtml

[105] 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2_11/27/19577041_0.shtml?_from_ralated

[106] 《〈少年派〉5.7亿辉煌落幕〈泰囧〉破7亿刷纪录》,《城市快报》,2012年12月26日。http://ent.163.com/12/1226/07/8JKRBSJV00032DGD.html

[107] 《〈少年派〉5.7亿辉煌落幕〈泰囧〉破7亿刷纪录》,《城市快报》,2012年12月26日。http://ent.163.com/12/1226/07/8JKRBSJV00032DGD.html

[108] 赵军:《〈少年派〉成为黑马对产业的启示》,《中国电影报》,2012年12月13日。

[109] 李东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事者的西方故事》,《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11月9日。

[110] 《少年派启示录之三:张靓蓓解读导演自我经历的隐晦投射》,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observationlifeofpi2/#pageTop

[111] 《〈少年派〉老虎揭秘:CGI模拟精细到毛发》,腾讯科技,2012年11月29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2-11 -29/content_7628567_2.html

[112] 《李安:别用标准答案限制想象3D是新的电影语言》,《3D中国》,2013年5月13日。

[113] 李云灵:《李安: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东方早报》,2012年11月3日。

[114] 宇若霏、尤燕祺:《〈赛德克·巴莱〉:凯道首映 魏德圣惹哭马英九》,《苹果日报》,2011年9月5日。

[115]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开眼电影网》,2011年9月10日,“本片在林口阿荣片厂搭制片厂,占地12000坪,耗资8千万,由电影美术大师种田阳平设计搭建,种田阳平曾以电影《杀死比尔》入围美国美术指导公会最佳场景设计,更曾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大奖,并五度入围日本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雾社街及公学校场景从一开始的整地到一瓦一木的搭建、街上的老旧广告告示及屋内的书籍等陈设,历时半年的建设期。”

[116] 郑照魁:《魏德圣:我已准备好再次不名一文》,《南方日报》,2011年3月24日。

[117] 老张:《〈赛德克·巴莱〉摄影用光的控制》,《大众DV》,2012年第7期,第91页。

[118] 王宇心:《论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声音设计的美学特色》,《影视文学》,2012年第12期,第208页。

[119] 张倩茹:《影片〈赛德克·巴莱〉音乐分析》,《电影评介》,2012年第21期,第25页。

[120] 《〈赛德克·巴莱〉创国内特效制作纪录》,《京华时报》,2012年5月21日。

[121] 李俐:《〈赛德克·巴莱〉全片特效1小时44分 累倒北京特效师》,《北京晚报》,2012年5月15日。

[122] 项贻斐:《魏德圣筹拍雾社事件 掏光存款和人情》,《联合报》,2003年11月25日(D4版)。

[123] 李玲玲:《魏德圣向影迷求救?电影未开镜就先卖纪念版套票》,今日新闻网,2009年10月29日,http://legacy.nownews.com/2009/10/29/340-2525956.htm#ixzz2jspfOgSE

[124] 郑秋霜:《魏德圣要钱 听见“评估”就火大》,《经济日报》,2011年8月29日。

[125] 山水:《周杰伦言承旭等资助〈赛德克.巴莱〉拍摄》,金羊网-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9日。

[126] 《〈赛德克·巴莱〉定档5月10日上映154分钟国际版》,《现代快报》,2012年4月17日。

[127] 王正昱:《〈赛德克·巴莱〉口碑票房两级:到底缺什么?》,金羊网-羊城晚报,2012年5月16日。

[128] 《〈赛德克·巴莱〉票房不理想 网友分析:被片名坑了》,《现代快报》,2012年5月28日。

[129] 王正昱:《〈赛德克·巴莱〉口碑票房两级:到底缺什么?》,金羊网-羊城晚报,2012年5月16日。

[130] 王正昱、张西梦、谢世明:《〈赛德克·巴莱〉票房惨淡》,《羊城晚报》,2012年5月15日。

[131] 刘嘉:《大盘震荡回落,“复联”三周连冠》,《中国电影报》,2012年5月24日。

[132] 《〈赛德克·巴莱〉启示录:业内人呼吁弃唯票房论》,搜狐娱乐,2012年5月17日。

[133] 刘嘉:《黑衣人华丽开画首周1.58亿摘桂》,《中国电影报》,2012年5月31日。

[134] 《〈赛德克·巴莱〉的困惑》,《北京晚报》,2012年5月16日。

[135] 李芳明:《〈赛德克·巴莱〉票房回暖 拯救仍在继续》,《潇湘晨报》,2012年5月24日。

[136] 杜思梦:《大陆专家力挺〈赛德克·巴莱〉》,《中国电影报》,2012年5月31日。

[137] 《赛德克·巴莱》的经典台词,也是影片的宣传语。

[138] 魏德圣、吴冠平:《骄傲的〈赛德克·巴莱〉——魏德圣访谈》,《电影艺术》,2012年第3期,第53页。

[139] 韩福东:《我为什么亲日仇日?——专访〈赛德克·巴莱〉导演》,《南风窗》,2012年第10期,第88页。

[140] Sinclair:《〈赛德克·巴莱〉大陆票房为何惨败?》,http://blog.163.com/matthew_scudder/blog/static/19781516820126313357401

[141] 李青青:《〈赛德克·巴莱〉台湾电影复兴新高度》,《生活新报》,2011年12月1日。

[142] 郑照魁:《魏德圣:我已准备好再次不名一文》,《南方日报》,2011年3月24日。

[143] 《威尼斯场刊打分公布〈赛德克〉4.8分垫底》,《北京晚报》,2011年9月7日。

[144] 《〈搜索〉票房破1.6亿 超“山楂树”成文艺片新标杆》,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2-07/28/c_123480654.htm

[145] 曾明辉、邱致理、张燕:《冯小刚陈凯歌双雄会:两大巨头启动电影之战》,《南都娱乐周刊》,2011年10月25日。

[146] 赵宁宇:《〈搜索〉视听语言的营养》,网易博客“乌衣巷里醉平生”,http://zhaoningyu.cuc.blog.163.com/

[147] 赵宁宇:《〈搜索〉视听语言的营养》,网易博客“乌衣巷里醉平生”,http://zhaoningyu.cuc.blog.163.com/

[148] 同上。

[149] 同上。

[150] [英]K.J.唐纳力著,于帆译、罗振宁校:《当代电影中的音乐化声音设计》,《电影艺术》,2012年第3期,第80~89页。

[151] 《李健献唱陈凯歌电影〈搜索〉主题曲》,http://ent.sina.com.cn/m/c/2012-07-03/21313675174.shtml

[152] 《陈凯歌的电影逻辑:从现实回到现实》,http://news.sohu.com/20120713/n348092578.shtml

[153] 同上。

[154] 《陈凯歌新片〈搜索〉开拍 姚晨“强抱”赵又廷》,http://www.fjsen.com/o/2011 -10/18/content_6432292.htm

[155] 王淳:《〈搜索〉研讨会纪要》,《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第155~157页。

[156] 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第19~29页。

[157] 《新丽传媒:两位前记者的影视后传》,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4,20121110258587038.html

[158] 《院线微博营销案例分享》,《二周刊》,2012年第8期,第26页。

[159] 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第189页。(www.xing528.com)

[160] 《逆袭!逆袭!!逆袭!!!》,《二周刊》,2012年第8期,第12页。

[161] 《“电影专资办”将奖励制片方:票房过5亿奖千万》,http://news.cntv.cn/20121126/105626.shtml

[162] 《〈搜索〉:直面当代现实的主流制作》,http://ent.sina.com.cn/m/c/2012-06-29/10303671553.shtml

[163] 林树京:《〈搜索〉票房过亿 陈凯歌曝新片计划》,http://ent.qq.com/a/20120720/000086.htm

[164] 刘扬、董茜:《〈搜索〉:一次祛魅主义表达》,《电影批评》,2012年第5期,第31页。

[165] 索亚斌:《3D〈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火爆的启示》,《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24版。

[166] 整理自何悦:《经典影片纷纷转制3D》,《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3月30日,第E30版。

[167] 张啸、刘跃军:《〈泰坦尼克号〉3D转制的核心技术与是非探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65页。

[168] David Cardina:Titanic:How do you convert a movie to 3D,anyway?,http://www.extremetech.com/extreme/124965-titanic-how-do-you-convert-a-movie-to-3d-anyway/2

[169] 李全胜:《创造“真实”的视界——从〈阿凡达〉到〈泰坦尼克号〉谈立体制作技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63页。

[170] 索亚斌:《3D〈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火爆的启示》,《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024版。

[171] 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课题组:《〈泰坦尼克号3D版〉观众问卷调查报告》,《2012重点影片项目调研报告》。

[172] 齐特:《〈泰坦尼克号〉3D版成功路径之传播学要素分析》,《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6期下,第240页。

[173] 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课题组:《〈泰坦尼克号3D版〉观众问卷调查报告》,《2012重点影片项目调研报告》。

[174] 章颜,梁建东:《经典的构建与情感的共鸣——论〈泰坦尼克号〉的重映》,《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第33页。

[175] 《3D〈泰坦尼克号〉零点首映火爆 全国公映正式起航》,http://news.mtime.com/2012/04/10/1485999.html

[176] 王佳:《3D〈泰坦尼克号〉:归来亦是新航》,《中国经营报》,2012年4月30日,第C04版。

[177] 李辉:《3D〈泰坦尼克号〉:怀旧影片的夺金战》,《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2年第6期,第90页。

[178] 李辉:《3D〈泰坦尼克号〉:怀旧影片的夺金战》,《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2年第6期,第89页。

[179] 杨斌:《〈泰坦尼克〉为何没成冷饭》,《华夏日报》,2012年4月30日,第023版。

[180] 尹鸿、尹依依:《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13年第2期,第7页。

[181]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第441页。

[18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页。

[183]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技术和故事,一样都不能少——卡梅隆做客“学院大讲堂”谈3D〈泰坦尼克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75页。

[184] 《徐峥:喜剧源于对温暖情怀的追求》,《人物周刊》,http://www.timetimetime.net/renwu/15930.html

[185] 《专访〈泰囧〉声音设计董旭——笑声是会传染的》,http://107cine.com/stream/11240/

[186] 贺彩虹:《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87] 《剪辑师屠亦然谈〈泰囧〉谈泰囧中剪辑创作》,http://107cine.com/stream/10785/

[188] 《〈泰囧〉徐峥王宝强黄渤站在一起就是喜剧》,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nt/20121213/c_114015462.htm

[189] 胡凌虹:《〈泰囧〉:喜剧的饥饿与囧象》,《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2期,第4页。

[190] 《小成本喜剧逆袭 高票房提振股价》,http://stock.hexun.com/2012-12-26/149469722.html

[191] 蒋梦惟:《谁是〈泰囧〉背后资本推手》,《北京商报》2012年12月31日。

[192] 蒋梦惟:《谁是〈泰囧〉背后资本推手》,《北京商报》2012年12月31日。

[193] 胡凌虹:《〈泰囧〉:喜剧的饥饿与囧象》,《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2期,第5页。

[194] 过山、杨艳平、陈艳球:《系列化包装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2页。

[195] 受访者王长田、采访者刘潘、整理刘婧雅,《从〈人再囧途之泰囧〉看“光线”的电影运作模式》《当代电影》,第6页。

[196] 受访者王长田、采访者刘潘、整理刘婧雅,《从〈人再囧途之泰囧〉看“光线”的电影运作模式》《当代电影》,第6页。

[197] 谢园:《〈泰囧〉营销有什么》,《营销解读》,2013年2月版,第62页。

[198] 胡钰:《独家对话〈泰囧〉制片人陈祉希:报复性观影成就〈泰囧〉》,《华夏时报》,2013年2月4日,第036版。

[199] 柳罗:《〈泰囧〉票房成功原因的数据化分析》,《长短辑》,2013年第4期,第65页。

[200] 胡钰:《独家对话〈泰囧〉制片人陈祉希:报复性观影成就〈泰囧〉》,《华夏时报》,2013年2月4日,第036版。

[201] 《王长田:〈泰囧〉不是黑马,是白马》,http://www.sarft.net/a/68343.aspx

[202] 《徐峥·难得平常心》,访谈节目《深度》第三期,http://video.sina.com.cn/p/news/o/v/2013-01 -18/183461980045.html

[203] 胡凌虹:《〈泰囧〉:喜剧的饥饿与囧象》,《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2期,第11页。

[204] 《专访《泰囧》编剧束焕——尊重喜剧类型片创作》,http://107cine.com/stream/11410/

[205] 《〈泰囧〉成功引业内齐探讨“泰囧现象”》,http://ent.sina.com.cn/m/c/2013-01 -19/20023839706.shtml

[206] 《〈泰囧〉成功引业内齐探讨“泰囧现象”》,http://ent.sina.com.cn/m/c/2013-01 -19/20023839706.shtml

[207] 胡凌虹:《〈泰囧〉:喜剧的饥饿与囧象》,《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2期,第6页。

[208] 《〈泰囧〉成功引业内齐探讨“泰囧现象”》,http://ent.sina.com.cn/m/c/2013-01 -19/20023839706.shtml

[209] 《泰囧现象》,http://world-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2/12/24/012249348.shtml

[210] 《谁缔造了〈泰囧〉现象》,http://news.hexun.com/2013-01-04/149732201.html

[211] 《〈泰囧〉“三俗”了吗》,http://news.sina.com.cn/o/2013-01 -07/031925969972.shtml

[212] 胡凌虹:《〈泰囧〉:喜剧的饥饿与囧象》,《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2期,第11页。

[213] 《专访〈泰囧〉编剧束焕——尊重喜剧类型片创作》,http://107cine.com/stream/11410/

[214] 《专访〈泰囧〉编剧束焕——尊重喜剧类型片创作》,http://107cine.com/stream/11410/

[215] 《徐峥·难得平常心》,访谈节目《深度》第三期,http://video.sina.com.cn/p/news/o/v/2013-01 -18/183461980045.html

[216] 稻草人:《结束,还是开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世界电影》,2012年7月刊,第60页。

[217] 朱迪·邓肯·杰西:《蝙蝠侠 黑暗骑士三部曲 终极典藏》,指文图书,2012年,第122页。

[218] 格里格雷·古德尔,高福安、王雪松、董悦秋、杨晓明、译,《独立制片——从构思到发行的全程指导》,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219] 黄式宪:《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电影评介》,2012年第4期,第9页。

[220] 王丽:《传统音乐在电影〈画皮2〉中的作用》,《大舞台》,2013年第9期,第145页。

[221] 张鹏:《〈画皮2〉不一样的边关盛景 白色城堡》,《电影》,2012年第6期,第76页。

[222] 同上。

[223] 张艳:《解析电影〈画皮2〉中的音乐》,《电影文学》,2013年第13期,第134页。

[224] 同上。

[225] 王丽:《传统音乐在电影〈画皮2〉中的作用》,《大舞台》,2013年第9期,第146页。

[226] 张艳:《解析电影〈画皮2〉中的音乐》,《电影文学》,2013年第13期,第135页。

[227] 魏俊宏、冯妍:《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谈〈画皮2〉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第136页。

[228] 同上。

[229] 同上,第142页。

[230] 《画皮2》的特效化妆肖进曾在好莱坞进修,对好莱坞特效化妆的情况非常熟悉。

[231] 魏俊宏、冯妍:《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谈〈画皮2〉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第142页。

[232] 王霞:《摸索中国商业片的工业化模式——“国产电影论坛:电影〈画皮2〉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第40页。

[233] “新四条”: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委员会于2012年11月公布的针对电影制片方和院线的资金补贴政策,分别针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新建影院、影院放映国产片等方面予以补贴,因共有四项,所以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新四条”。

[234] 陈妍妍:《〈画皮2〉〈太极〉票房给力华谊兄弟获1400万元奖励》,《证券日报》,2013年2月7日第c3版。

[235] 王霞:《摸索中国商业片的工业化模式——“国产电影论坛:电影〈画皮2〉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第40页。

[236] 冈强:《以影片〈画皮2〉为例分析3D时代电影摄影》,《华章》,2012年第26期,第103页。

[237] 黄式宪:《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电影评介》,2012年第4期,第9页。

[238]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20页。

[239]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20页。

[240] 饶曙光:《国产电影“突围”与升级换代》,《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5页。

[241]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18页。

[242] 杜思梦:《〈画皮2〉给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启示——中国商业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电影报》,2012年9月6日第18版。

[243] 也有报道说《画皮2》“选择3D是一开始的一种策略”。参见《〈画皮2〉:2012年票房榜眼》,《电影》,2013年第2期第64页。

[244] 王康:《〈画皮2〉多元运营离好莱坞模式还有多远?》,《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7月6日,第9版。

[245] 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13页。

[246] 范丽珍:《〈画皮2〉连破多项市场纪录 勇夺上半年票房冠军》,《中国电影市场》,2012年第8期,第13页。

[247] 数据来源为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及院线。参见相关时间段内《中国电影报》。

[248] 《画皮2》于2012年6月28日(周四)首映,其在票房排行榜上的第一周时间应为6月28日到7月2日,所以此处所指的“第一个月”是6月28日到7月29日。

[249] 《搜索》放映三周票房为1.5亿元。参见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11页。

[250]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是为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

[251] 黄式宪:《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电影评介》,2012年第4期,第8页。

[252] 杨欣薇:《〈画皮2〉夺冠被批》,《江西日报》,2012年7月26日。

[253]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20页。

[254] 王康:《〈画皮2〉多元运营离好莱坞模式还有多远?》,《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7月6日,第9版。

[255]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20页。

[256] 同上。

[257] 《画皮2》最大的后电影产品收入就是版权衍生收入,大约4000余万人民币,其他收入都远低于此收入。因此,可大致推算其整个后电影产品收入不会超过1亿元人民币。参见《〈画皮2〉多元运营离好莱坞模式还有多远?》,《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7月6日第9版。

[258] 王霞:《摸索中国商业片的工业化模式——“国产电影论坛:电影〈画皮2〉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第41页。

[259] 陈旭光、吴言动:《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当代电影》,2012年第11期,第98页。

[260] 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13页。

[261] 王霞:《摸索中国商业片的工业化模式——“国产电影论坛:电影〈画皮2〉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第41页。

[262] 刘藩、刘婧雅:《〈画皮2〉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当代电影》,2012年第9期,第17页。

[263] 黄式宪:《大片十年祭:人文原创力之弘扬与沉落》,《电影评介》,2012年第4期,第8页。

[264] 《〈聊斋〉专家马瑞芳谈〈画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1期。

[265] 林莉丽:《〈龙门飞甲〉世界级3D中国造》,《中国电影报》,2011年12月29日,第012版,第1页。

[266] 林莉丽:《〈龙门飞甲〉世界级3D中国造》,《中国电影报》,2011年12月29日,第012版,第2页。

[267] 全令恩,黎盈盈:《3D,离艺术更近》,《数码影像时代》,2012年第1期,第75页。

[268] 此处关于3D的内容请参考:程马志远,张磊:《〈龙门飞甲〉:武侠试听新纪元——与蔡崇辉谈3D摄影创作》,《视与听》,2012年第2期,第149页。

[269] 全令恩、黎盈盈:《3D,离艺术更近》,《数码影像时代》,2012年第1期,第77页。

[270] 桌柏棠:《香港新浪潮电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8页。

[271] 周勇:《〈龙门飞甲〉与〈魔境冒险〉中音乐的美学》,《电影文学》,2013年第2期,第140页。

[272] 《〈龙门飞甲〉开机徐克李连杰剑指新概念3D武侠》,http://ent.163.com/10/1011/11/6IN9C38Q00032DGD.html

[273] 《独家专访〈龙门飞甲〉技术总监,全华人团队开启中国式3D时代》,http://money.163.com/11/1222/03/7LRL7O6V00253B0H.html

[274] 高山:《中国电影,呼唤“内生性”动力——2011年度中国电影制片业纵析》,《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第29页。

[275] 陈旭光、卢茜:《论2011—2012贺岁档影片的“整合营销”》,《当代电影》,2012年第4期,第12页。

[276] 陈露:《〈金陵十三钗〉“饥饿营销”VS〈龙门飞甲〉“整合营销”》,《市场观察》,2012年第1期,第123页。

[277] 《贺岁档大战渐起:盘点张伟平于冬“江湖”恩仇》,http://news.mtime.com/2011/12/08/1477279-2.html

[278] 《龙门飞甲档期提前,与〈十三钗〉同天上映》,http://ent.163.com/11/1121/07/7JC8HNMG00032DGD.html

[279] 《龙门飞甲档期提前,与〈十三钗〉同天上映》,http://ent.163.com/11/1121/07/7JC8HNMG00032DGD.html

[280] 《IMAX3D〈龙门飞甲〉9月北美上映,中国武侠气质风靡》,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2-09/17/c_123724359.htm

[281] 《〈龙门飞甲〉官方网站,故事》,http://longmenfeijia.ent.sina.com.cn/main.html

[282] 桌柏棠:《香港新浪潮电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0页。

[283] 同上,第119页。

[284] 许思鉴:《高氏警匪片高明在哪里》,《法制晚报》,2012年12月04日。

[285] 《〈神探亨特张〉定档7.21打造中国首部@片》,http://www.tianjinwe.com/entertainment/ys/201206/t20120619_5892118.html

[286] 肇小利:《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揭晓〈神探亨特张〉获最佳剧情片大奖》,《中国电影报》,2012年11月29日。

[287] 《白岩松狂赞〈神探亨特张〉黄渤感叹职业演员多余》,http://www.chinanews.com/yl/2012/07-10/4019860.shtml

[288] 《金马奖获奖影片〈神探亨特张〉主创三人谈》,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12/07/015213124.shtml

[289] 厉震林,罗馨儿:《2012年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福建艺术》,2013年第5期。

[290] 《最佳摄影神探亨特张邬迪获奖发言》,http://v.ku6.com/show/87j5hudM9-4DRRI9JlkGng...html

[291] 《〈神探亨特张〉获最佳剪辑 杨红雨感意外》,http://v.ku6.com/show/QolYg29Slo_SOxuqfBYWkw...html

[292] 杨玉洁:《杨红雨的剪辑人生》,《影视制作》,2013年第7期。

[293] 杨玉洁:《杨红雨的剪辑人生》,《影视制作》,2013年第7期。

[294]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焦雄屏译,《认识电影》(第1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153页。

[295] 《金马奖获奖影片〈神探亨特张〉主创三人谈》,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12/07/015213124.shtml

[296] 厉震林、罗馨儿:《2012年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福建艺术》,2013年第5期。

[297] 周南焱:《“亨特张”打开观察现实的一扇窗》,《北京日报》,2012年7月26日。

[298] 厉震林、罗馨儿:《2012年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福建艺术》,2013年第5期。

[299] 《神探亨特张》办双榆树电影节老六夺帝,http://ent.sina.com.cn/m/c/2012-07-09/20193680536.shtml

[300] 周南焱:《“亨特张”打开观察现实的一扇窗》,《北京日报》,2012年7月26日。

[301] 《高群书爆〈神探亨特张〉内幕 演员都没个性》,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2-12/02/c_113876794.htm

[302] 《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228页。

[303] 《〈神探亨特张〉发布宣传片 微博名人亮出身份》,http://ent.163.com/12/0702/08/85D4DL3M000300B1.html

[304] 仲丽丽:《〈神探亨特张〉高群书的现实寓言》,《电影》,2012年第6期。

[305] 《微博名人助阵〈神探亨特张〉》,《武汉晚报》,2012年04月26日。

[306] 《〈神探亨特张〉发布预告 张力不输动作大片》,http://ent.huanqiu.com/movie/yingshi-neidi/2012-07/2929518.html

[307] 《〈神探亨特张〉发布宣传片 微博名人亮出身份》,http://ent.163.com/12/0702/08/85D4DL3M000300B1.html

[308] 《〈神探亨特张〉办双榆树电影节老六夺帝》,http://ent.sina.com.cn/m/c/2012-07-09/20193680536.shtml

[309] 《〈神探亨特张〉再办电影节 音乐人捧场帝后满贯》,http://news.mtime.com/2012/07/23/1493353.html

[310] 《〈神探亨特张〉:金马奖上的黑马》,《电影》,2013年第2期。

[311] 《〈神探亨特张〉:一部票房惨淡的好电影》,http://www.3jrx.com/staticFiles/201289/033349337_all.shtml

[312] 《〈神探亨特张〉叫好不叫座谁的错?》,http://ent.163.com/12/0803/12/8801EBGV00032DGD.html

[313] 汤礼春:《一地鸡毛》,《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2年第12期。

[314] 《〈神探亨特张〉叫好不叫座谁的错?》,http://ent.163.com/12/0803/12/8801EBGV00032DGD.html

[315] AJ在1984:《北京传说》,《今日民航》,2012年第9期。

[316] 《〈神探亨特张〉:一部票房惨淡的好电影》,http://www.3jrx.com/staticFiles/201289/033349337_all.shtml

[317] 《〈神探亨特张〉:一部票房惨淡的好电影》,http://www.3jrx.com/staticFiles/201289/033349337_all.shtml

[318] 《〈神探亨特张〉:一部票房惨淡的好电影》,http://www.3jrx.com/staticFiles/201289/033349337_all.shtml

[319] 《〈神探亨特张〉叫好不叫座谁的错?》,http://ent.163.com/12/0803/12/8801EBGV00032DGD.html

[320] 《〈神探亨特张〉叫好不叫座谁的错?》,http://ent.163.com/12/0803/12/8801EBGV00032DGD.html

[321] 《〈神探亨特张〉叫好不叫座谁的错?》,http://ent.163.com/12/0803/12/8801EBGV00032DGD.html

[322] 《〈神探亨特张〉:一部票房惨淡的好电影》,http://www.3jrx.com/staticFiles/201289/033349337_all.shtml

[323] 陈旭光、宋法刚:《温故2012:年度中国电影的文化、美学与类型》,《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

[324] 《2012年文体娱乐大事件盘点——娱乐天天见》,《青岛画报》,2013年第1期。

[325] 陈林侠:《“北漂”的眼幻化那座城》,《艺术广角》,2012年第6期。

[326] 《高群书〈神探亨特张〉获最佳导演奖》,http://ent.sina.com.cn/m/2012-06-24/20353666885.shtml

[327] 仲丽丽:《〈神探亨特张〉高群书的现实寓言》,《电影》,2012年第6期。

[328] 《〈神探亨特张〉一出场横扫“武汉国际电影节”》,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2_07/16/16044257_0.shtml

[329] 太阳以西:《〈神探亨特张〉沉默如谜的呼吸》,《东方电影》,2012年第7期。

[330] 吴轶凡:《刘青云桂纶镁分获金马奖影帝影后》,《天天新报》,2012年11月26日。

[331] 《〈神探亨特张〉发布宣传片 微博名人亮出身份》,http://ent.163.com/12/0702/08/85D4DL3M000300B1.html

[332] 白建明:《〈神探亨特张〉:灰色但却温情》,《大众电影》,2012年第16期。

[333] 陈立泰、刘燕菲:《微时代的新写实主义:〈神探亨特张〉的叙事策略分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9期。

[334] 陈立泰、刘燕菲:《微时代的新写实主义:〈神探亨特张〉的叙事策略分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9期。

[335] 陈立泰、刘燕菲:《微时代的新写实主义:〈神探亨特张〉的叙事策略分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9期。

[336] 《李冰冰揭秘金爵奖评选过程》http://ent.sina.com.cn/m/c/2012-06-26/14093668418.shtml

[337] 钱力:《当电影与新媒体联姻——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微电影观察》,《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26日。

[338] 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39] 《3D时代,黑白默片征服84岁奥斯卡》,《青年参考》,2012年2月29日35版。

[340] 《穿越百年光影情怀 检阅〈雨果〉致敬的电影们》,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2/05/21/1488812-2.html

[341] 王子烨:《要拍真3D,不要做卡梅隆的复制》,《精品购物指南》,2012年6月7日总1769期。

[342] 《对话马丁斯科塞斯:他为电影而生,电影因他而荣》,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2/05/30/1489497-3.html

[343] 李炜:《〈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才智》,2012年第34期。

[344] 《雨果》特效解析视频。

[345] 百度百科词条:微速摄影,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bvMNDn9yWqMd -aEJLx2TyorlSP5I7778LJfmWfhdcyXh67QBT_IlxPzLgKncXTsMjTz -fuawRsdiohqoGlrEDq

[346] 《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解读:特效新格局下的5强之争》,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2/02/21/1482399.html

[347] 《对话马丁斯科塞斯——他为电影而生,电影因他而荣》,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2/05/30/1489497-7.html

[348] 《〈艺术家〉难进内地 业内:奥斯卡批片有点冷》,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120228/n336092965.shtml

[349] 《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雨果〉确定引进内地》,中国文化传媒网,http://www.ccdy.cn/chanye/shichang/201205/t20120504_287265.htm

[350] 数据来源:Box Office:Hugo,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page=main&id=hugocabret.htm

[351] 《派拉蒙“雨果事件”最新动态 制片公司恐破产》,时光网,http://group.mtime.com/boxoffice/discussion/2048356/

[352] 《派拉蒙“雨果事件”最新动态 制片公司恐破产》,时光网,http://group.mtime.com/boxoffice/discussion/2048356/

[353] 《六一档期新片故事太成人 质量很尴尬》,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m/c/2012-05 -31/11363645256.shtml

[354] 彭骥:《新片扎堆“六一”档期,故事太成人质量很尴尬》,《新闻晨报》,2012年5月31日。

[355] 《日本票房:奥斯卡效应显现〈雨果〉进五强》,腾讯,http://info.3g.qq.com/g/s?aid=ent_ss&id=ent_20120307001045&rt=2&fr=

[356] 《奥斯卡助〈艺术家〉票房发力 网络点播成新趋势》,时光网,http://ent.163.com/12/0307/08/7RVSTOK4000300B1.html

[357] 金婕:《以〈雨果的秘密〉为例解析奇观电影》,《电影评介》,2012年第13期。

[358]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359] 《大师、童心和电影史——〈雨果〉》,时光网,http://i.mtime.com/1915753/blog/7304032/

[360] 陈晓燕:《论电影的叙事空间及其作用——以电影〈雨果〉为例》,《电影评介》,2013年第9期。

[361] 王力思:《〈雨果〉:展示机械之大美》,《电影文学》,2013年第14期。

[362] 《大师、童心和电影史——〈雨果〉》时光网,http://i.mtime.com/1915753/blog/7304032/

[363] David Roark,林忆纾译:Martin Scorsese's latest tells of the power and wonder of film through one boy's redemption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novemberweb-only/hugo.html

[364] 网易娱乐专稿.柏林专访《LOVE》钮承泽:爱赵又廷就是爱我.网易.http://ent.163.com/12/0218/09/7QHLH9J600034O6J.html.

[365] 维基百科词条“爱(电影)”: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9B_(%E9%9B%BB%E5%BD%B1)。

[366] 同上。

[367] 关本良、姜秀琼:《乘着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2010,Yonder Pictures制作。

[368] 关本良、姜秀琼:《乘着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2010,Yonder Pictures制作。

[369] 《爱[TW]LOVE》制作团队,@movies开眼电影,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extend&exid=fatw2946999703.

[370] 《爱》的音乐 陈建骐解说,《爱》Facebook个人主页,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03896683010014&set=a.303896583010024.70823.154988671234150&type=3&theater,之后关于原创配乐的引用均取自此处。

[371] 同上。

[372] 同上。

[373] 同上。

[374] 2010年10月,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其中电影产业就包括在ECFA的早期收获计划中,ECFA实施后,大陆对台湾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其中一项就是大陆方面将取消“台湾华语电影片进口大陆配额限制”,台湾电影将不再受大陆每年20部引进片进口配额的限制。凡是大陆同意在台湾注册的公司所拍摄、拥有50%以上著作权的华语片,经大陆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均可在大陆发行放映,并不再占用进口影片配额限制;合拍片的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必须与两岸有关,主要演员中内地演员不少于1/3。参见张燕、董闽红:《当前两岸三地合拍片的现状剖析与发展思考》,《电影新作》2013年,第13-20页,第31页。吴莎《ECFA背景下台湾电影的复兴之路》,《美与时代(下)》,2012年,第115 -117页。

[375] 钮承泽与华谊老总王中磊为《爱》拍时尚大片,Mtimes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pix/2012/01/20/171779.html.

[376] 曾炫淳:《跨界、过渡与回游——新世纪台湾电影新世代创作的三组动作》,《当代电影》,2012年,第132-137页。

[377] 《LOVE在台北 钮承泽、赵又廷做〈爱〉心很大》,《今日新闻》,http://www.nownews.com/2012/02/12/11695 -2781023.html

[378] 所谓的“娱乐营销(Entertainment Marketing)就是借助娱乐的元素或形式将产品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达到销售产品、建立忠诚客户的目的的营销方式。从娱乐营销的原理分析,娱乐营销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营销,感性营销不是从理性上去说服客户购买,而是通过感性共鸣从而引发客户购买行为。这种迂回策略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至少比较含蓄,不是那种赤裸裸的交易行为。在中国的市场营销,从来都是成功的软广告的效果更好,更有效”(参见MBAlib智库“娱乐营销”词条)。

[379] 《台电影〈爱〉藏经典,名牌家具躲猫猫》,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tw/2012/02-29/3708107.shtml

[380] 李颖:《品牌娱乐营销的“万有引力”》,《新营销》,2013年,第44-45页。

[381] 同上。

[382] 所谓的“绿灯制度”,就是在项目过审的时候,一个项目从剧本梗概开始所有部门都参与。参见杨珺、刘藩、刘婧雅:《从“华谊兄弟”的营销经验看我国电影营销的发展》,《当代电影》,2013年,第65 -68页。

[383] 杨珺、刘藩、刘婧雅:《从“华谊兄弟”的营销经验看我国电影营销的发展》,《当代电影》,2013年,第65 -68页。

[384] 杨珺、刘藩、刘婧雅:《从“华谊兄弟”的营销经验看我国电影营销的发展》,《当代电影》,2013年,第65 -68页

[385] Amber榆:“绽放光采·冰清玉洁”《〈爱〉街拍视频——重庆篇》,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358785697.

[386] Amber输:“绽放光采·冰清玉洁”《爱》街拍视频。

[387] 微博转发信息参见网址:http://weibo.com/p/1002061708288824/mblog?profile_ftype =1&key_word =%E5%85%A8%E5%9B%BD%E7%94%B5%E5%BD%B1%E7%A4%BA%E7%88%B1%E8%AE%A1%E5%88%92&is_search=1 #_0,截至此信息收集日,该条微博被转发6308次,评论1901次。

[388] 《〈LOVE〉与缘来网情人节当红娘》,缘来网,http://www.yuanlai.com/news/newsPage/92.htm.

[389] 朱怡璇:《解析台湾“超过世代”青春电影的崛起》,《电影文学》,2012年,第16-17页。

[390] “‘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陈犀禾、王雁:《论琼瑶电影的中国性与台湾图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5 -54页。

[391] 陈犀禾、王雁:《论琼瑶电影的中国性与台湾图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5 -54页。

[392] 同上。

[393] 同上。

[394] 参见:http://ent.163.com/12/0218/09/7QHLH9J600034O6J.html

[395] 关于这类影片的肇兴,大部分人认为是从《蓝色大门》(2002)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是《晴天娃娃》(2000),此种说法见吴晓丹:《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96] 21世纪初的台湾影坛电影年产量“从60年代和70年代的200多部到90年代以降的年产不足20部。本土电影非但没有正规的发行渠道,其上映场所也遭到极大的限制。与此同时,本土电影在台湾市场的占有率自90年代中期起已不足2%”。参见祝建平:《台湾青春片概述》,《美与时代(下)》,2013年,第113-115页。

[397] 王仲:《两百年来台湾文化变迁概述——兼论两岸文化交流的对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0-136页。

[398] 关本良、姜秀琼:《乘着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2010,Yonder Pictures制作。

[399] 事实上,在蔡明亮和他之后的时代,摩托车在台北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目前700多万户家庭、总人口为2300多万的台湾,拥有摩托车的数量竟高达1000多万辆,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均居全球第一。这个数据每年还在以4%的幅度递增。”(参见周天柱《红红火火的台湾“摩托文化”》,《两岸关系》,2011年,第56-57页。),摩托车的影像也是屡见不鲜,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以及最近的《逆光飞翔》(2012)中依然能够看到它们的影子,本文在此论述的只是那一段特定的时期。

[400] 《钮承泽:骑脚踏车、种花草,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财经网生活,http://life.caijing.com.cn/2013-05 -14/112775585.html

[401] 毛蕴诗、林晓如、李玉惠《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研究——以台湾自行车产业整体升级及其竞合机制为例》,《学术研究》,2011年,第63-70页。

[402] 如台湾推出的“自行车环岛游”“台湾自行车节”项目,修建114条专业自行车道等,都表明台湾自行车文化的蓬勃发展。参见余子萍:《台湾地区自行车旅游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3年,第73-75页。张润:《在红薯上骑单车:2012台湾自行车节采访记》,《旅游世界》,2012年,第78-81页。

[403] 周清平、龚越:《论21世纪台湾新青春电影文化转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28-132页。

[404] 王垚、王全安:《与人平视,你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数码设计·Surface》,2011年第8期,第114页。

[405] 王全安、倪震、胡克、陈旭光:《〈白鹿原〉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39页。

[406] 徐汉晖:《论电影〈白鹿原〉的艺术缺失》,《电影文学》,2013年第3期,第96页。

[407] 李蕾:《电影〈白鹿原〉上映引各界争议》,《光明日报》,2012年9月26日,第五版。

[408] 王垚:《现实的位置—王全安的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36页。

[409] 张含:《民族电影的民族化视听风格呈现——以王全安电影《图雅的婚事》《白鹿原》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6月版,第69页。

[410] 王全安、倪震、胡克、陈旭光:《〈白鹿原〉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41页。

[411] 王全安、倪震、胡克、陈旭光:《〈白鹿原〉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45页。

[412] 王垚:《现实的位置——王全安的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38页。

[413] 李洪波:《浅谈赵季平影视音乐的民族情结》,《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第46页。

[414] 老腔的定义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72564.htm

[415] 张阿利、张黎:《漂移在文学、艺术与商业之间——评电影〈白鹿原〉》,《艺术评论》,2013年第1期。

[416] 张含:《民族电影的民族化视听风格呈现——以王全安电影〈图雅的婚事〉〈白鹿原〉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6月版,第71页。

[417] 张丹青:《大巧不工——霍廷霄谈〈白鹿原〉美术造型设计》,《视与听》,2012年1期,第144页。

[418] 张丹青:《大巧不工——霍廷霄谈〈白鹿原〉美术造型设计》,《视与听》,2012年1期,第146页。

[419] 王全安、倪震、胡克、陈旭光:《〈白鹿原〉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45页。

[420] 东方早报:电影院里是谁的白鹿原http://ent.china.com.cn/live/2012-09/19/content_16285972.htm

[421] 东方早报:电影院里是谁的白鹿原http://ent.china.com.cn/live/2012-09/19/content_16285972.htm

[422] 王全安:《白鹿原》融资很容易,钱越来越多但乐趣越来越少http://news.cntv.cn/20110618/104556.shtml

[423] 王全安成《白鹿原》最大资方,总投资过亿http://ent.xinmin.cn/2010/08/05/6150024.html

[424] 华商报:王全安跨入亿元导演俱乐部,陕西贡献十分之一票房,2012年9月28日http://news.mtime.com/2012/09/28/1498278.html

[425] 史志文:《白鹿原,中国式的欲望的在燃烧》,《东方电影》,2012年9月刊“本月大片”栏。

[426] 《专业制作人访谈系列:电影营销篇 陈砺志——从〈风声〉到〈白鹿原〉》,影视工业网,http://107cine.com/stream/9115/

[427] 《专业制作人访谈系列:电影营销篇 陈砺志——从〈风声〉到〈白鹿原〉》,影视工业网,http://107cine.com/stream/9115/

[428] 史志文:《白鹿原,中国式的欲望的在燃烧》,《东方电影》,2012年9月刊“本月大片”栏。

[429] 《盘点2012电影圈怪现象:〈白鹿原〉用情色宣传很无能》,http://ent.ifeng.com/movie/review/detail_2013_01/22/21450675_1.shtml

[430] 南都娱乐&凤凰网联合报道:《〈白鹿原〉的荆棘之路》,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2_03/01/12887694_7.shtml

[431] 王全安、倪震、胡克、陈旭光:《〈白鹿原〉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第45页。

[432] 《电影〈白鹿原〉宣传发行不给力 票房破亿成难题》,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20915/7039296.shtml

[433] 《专家:〈白鹿原〉宣传发行不给力 票房破亿成难题》http://ent.qq.com/a/20120916/000022.htm

[434] 《王全安跨入亿元导演俱乐部,陕西贡献十分之一票房》,《华商报》,2012年9月28日,http://news.mtime.com/2012/09/28/1498278.html

[435] 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3期,第126页。

[436] 《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挣扎,《东方今报》,2012年2月25日。

[437] 《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挣扎,《东方今报》,2012年2月25日。

[438] 肖云儒:《银幕上的白鹿精魂——初谈电影〈白鹿原〉》,《城市经济导报》,2012年9月12日。

[439] 张阿利、张黎:《漂移在文学、艺术与商业之间——评电影〈白鹿原〉》,《艺术评论》,2013年第1期。

[440] 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366/5036359.htm?fromId=9366&from=rdtself

[441] 吴辉、别君红:《得远大于失——也谈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当代电影》,2013年第9期,第101页。

[442] 《揭秘内地银幕方言当道:有气场,让电影接地气》,《新民周刊》,2012年11月16日。

[443] 《导演王全安专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2012年11月。

[444] 抒情蒙太奇,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tWYk4yBFVlc1Ic3_GWSinDeCZJr9JJ4Mry4ZtwOsXeM0GfCqPyHLH1zeFqqXlPW

[445] 温婷:《论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功能》,《艺海》,2011年第9期,第76页。

[446] 赵宁宇:《坚守或飞越之途——张杨访谈》,《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第53页。

[447] 张杨、黄式宪、王人殷、皇甫宜川、李芳瑶:《〈飞越老人院〉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第36、37页。

[448] 《张杨:我想拍“安静”的电影希望市场更多样化》,http://ent.ifeng.com/fcd/special/zhangyanglibin/news/detail_2012_10/18/18355322_0.shtml

[449] 李辉:《〈金陵十三钗〉:满载期望难遂其愿》,《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2年第2期,第72页。

[450] 《有口碑无票房〈飞越老人院〉遇冷》,http://news.rednet.cn/c/2012/05/16/2615968.htm

[451] 《〈复仇者联盟〉霸市 国产“老爷车”挤不进影院》,http://ent.sina.com.cn/m/c/2012-05 -09/13053625853.shtml

[452] 《〈飞越老人院〉平均一场仅9人观看》,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2-05/15/content_1531674.htm

[453] 《〈飞越老人院〉张杨谈“抗坞”:要说中国人自己的事》,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2_05/04/14315585_0.shtml?_from_ralated

[454] 《张杨评新作好看不沉闷:票房论英雄其实很畸形》,http://ent.sina.com.cn/m/c/2012-05 -10/11023626669.shtml

[455] 喻若然:《五月:青年电影人集体发力》,《北京日报》,2012年5月31日,第22版。

[456] 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课题组:《飞越老人院》观众问卷调查报告。

[457] 张杨、黄式宪、王人殷、皇甫宜川、李芳瑶:《〈飞越老人院〉四人谈》,《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第38页。

[458] 《张杨谈〈飞越〉口碑好排片差:肯定收不回投资》,http://ent.sina.com.cn/m/c/2012-05 -16/04323631006.shtml

[459] 黄式宪:《〈飞越老人院〉:挑战生命极限的浪漫情怀》,《中国电影报》,2012年5月10日,第017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