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曲学史研究:三学会建立、报刊创办以及曲集编纂

20世纪曲学史研究:三学会建立、报刊创办以及曲集编纂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创办报刊、编纂曲集是进行曲学研究很有意义的方式。现代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应该说肇始于20世纪。第五届年会2005年4月在河南开封召开,河南大学承办。第九届年会2011年10月在江苏扬州召开,扬州大学承办。第十届年会2014年4月在广东广州召开,中山大学承办。自成立起即设立中国戏曲学会奖,对象是奖励优秀戏曲剧目。截至2012年已有26个剧目获奖。

20世纪曲学史研究:三学会建立、报刊创办以及曲集编纂

建立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创办报刊、编纂曲集是进行曲学研究很有意义的方式。现代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应该说肇始于20世纪。20世纪是新型学术研讨会生长、成熟以至繁荣的时期。严格意义的曲学研讨会可以说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五十年,没有举办过真正意义的曲学研讨会。新中国成立后规模盛大的戏曲研讨会是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关于古典名剧《琵琶记》的讨论。此后也举办过不同规格不同议题的各种曲学研讨会,但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曲学学会。各类曲学学会多数成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像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戏曲学会以及各省的戏曲学、散曲学分会等,它们对领导、管理、加强和推动曲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还出现了大量以戏曲为名称的戏曲报刊,与曲学学会诞生晚不同,它们在20世纪初就很有声势了。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曲学报刊不但品类繁多,而且非常活跃。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有不少专门的曲学报刊,它们是曲学整理和研究的重要阵地,反映着各个时期曲学研究的历史风貌。除了这些报刊,还有戏曲学、散曲学学会年度会议论文集与非年度会议论文集以及戏曲、散曲研究者的个人论文集,都是20世纪很有价值的戏曲、散曲研究成果,它们与本课题正文所论述的成果一样,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中国曲学史。

关于曲学学会,代表性的主要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和中国戏曲学会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第一届年会1985年4月在河南郑州召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第二届年会1986年10月在山西临汾召开,山西师范大学承办。第三届年会1988年10月在河北安国召开,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第四届年会1993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山东古代文学学会承办。第五届年会2005年4月在河南开封召开,河南大学承办。第六届年会2006年12月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黑龙江大学承办。第七届年会2007年10月在福建厦门召开,集美大学承办。第八届年会2008年8月在甘肃兰州召开,兰州城市学院承办。第九届年会2011年10月在江苏扬州召开,扬州大学承办。第十届年会2014年4月在广东广州召开,中山大学承办。中国古代戏曲学会首任会长王季思,现任会长黄天骥、叶长海。

中国散曲研究会1990年2月成立于河北石家庄。第一届年会“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1991年9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第二届年会“全国第二届中国古代散曲研讨会”1994年8月在天津召开。第三届年会“全国第三届散曲研讨会”1997年10月在福建泉州召开。第四届年会“国际元曲会议暨第四届散曲研讨会”1999年7月在河北鹿泉召开。第五届年会“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暨第五届散曲研讨会”2001年9月在辽宁锦州召开。第六届年会“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2002年11月在广东顺德召开。第七届年会“国际曲学暨第七届中国散曲研讨会”2004年10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八届年会“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2005年10月在四川遂宁召开。第九届年会“第九届中国散曲暨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在陕西汉中召开。第十届年会“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2008年8月在陕西榆林召开。第十一届年会“第十一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2010年4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第十二届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以及第十三届年会“第十三届中国散曲研讨会暨《门岿文集》发布会”2014年5月在天津召开。中国散曲研究会首任会长谢伯阳,现任会长赵义山。

中国戏曲学会1987年4月成立于北京,学会宗旨是团结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开展学术活动,加强戏曲理论建设,推动戏曲更好地和新时代结合。自成立起即设立中国戏曲学会奖,对象是奖励优秀戏曲剧目。截至2012年已有26个剧目获奖。即京剧曹操与杨修》(1987)、越剧《西厢记》(1993)、京剧《骆驼祥子》(2001)、川剧金子》(2001)、昆剧《班昭》(2002)、昆剧《张协状元》(2002)、京剧《膏药章》(2002)、甬剧《典妻》(2004)、闽剧《红豆缘》(2005)、婺剧《梦断婺江》(2006)、歌仔戏《邵江海》(2007)、新版越剧《梁祝》(2007)、晋剧《傅山进京》(2007)、京剧《廉吏于成龙》(2008)、昆剧《公孙子都》(2008)、豫剧《程婴救孤》(2008)、川剧《欲海狂潮》(2009)、京剧《北风紧》(2009)、越剧《九斤姑娘》(2009)、四本昆曲长生殿》(2010)、评剧《我那呼兰河》(2010)、越剧《李慧娘》(2010)、京剧《成败萧何》(2011)、滑稽戏《顾家姆妈》(2011)、上党梆子剧院千秋长平》(2011)、昆剧《红楼梦》(2012)。中国戏曲学会在颁奖的同时,也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戏曲研讨会。曾编纂《中国当代百种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原任会长张庚,现任会长薛若琳。

除曲学学会年度会议,非曲学学会年度会议的曲学会议也很多,主要有1956年《剧本》月刊在北京举办的“《琵琶记》讨论会”,1988年10月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市文化局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派京剧研讨会”,1997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在浙江海宁举办的“王国维戏曲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中国文化报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学遗产》编辑部、徐州教育学院在江苏徐州举办的“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讨会”,200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在江苏镇江举办的“新世纪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2003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厅及周口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越调剧团在河南周口举办的“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2006年4月中山大学在广东佛山举办的“王季思、董每戡百年诞辰暨中国传统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宝鸡市戏剧家协会、天水市戏剧家协会在陕西宝鸡举办的“‘西秦腔’研讨会”,2009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浙江省遂昌人民政府在浙江遂昌举办的“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关于报刊,曲学类报刊几乎与中国最早的报刊同时出现,它们在20世纪伊始就创办起来了。这些报刊对广泛传播和深入推动曲学研究都发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一些曲学报刊作为曲学研究为数不多的阵地,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在一定意义代表着曲学研究的方向。值得强调的是,少数报刊已成为名牌期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报刊主要是《新小说[2](1902)、《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俳优杂志》(1914)、《新青年[3](1915)、《菊部丛谭》(1926)、《戏剧月刊》(1928)、《戏剧丛刊》(1932)、《新戏曲》(1950)与《戏曲报》(1950)、《剧本》(1952)、《中国戏剧》(1954)、《戏剧》(1956)、《当代戏剧》(1958)、《上海戏剧》(1959)以及《戏剧艺术》(1978)、《戏剧文学》(1978)、《戏曲艺术》(1979)、《戏曲研究》(1980)、《曲苑》(1984)、《戏剧论丛》(1985)、《中华戏曲》(1986)、《四川戏剧》(1988)、《中国京剧》(1992)、《戏史辨》(1999)、《艺术史研究》(1999)、《南大戏剧论丛》(2005)等。

这些报刊目前最重要的有两种:《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戏曲研究》,1980年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设有理论美学、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学、东方戏剧、宗教戏剧、比较戏剧、作家论坛、表导演艺术、舞台艺术、戏曲与电视、戏曲音乐、地方戏研究、当代学人、文献考证、少数民族戏剧、田野考察、书评、海峡两岸及各类专题研究、学术动态,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是各大图书馆、各大高等院校中文系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主要刊物之一。

《中华戏曲》,1986年创刊,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主办。1986年创刊时,由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主办。1987开始,与中国戏曲学会合作办刊,被定为中国戏曲学会会刊。创刊三十年多来,发表学术论文总字数近千万,刊发的珍贵文物文献等图片600多幅,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研究的重要期刊之一。

关于论文集,主要有《〈琵琶记〉讨论专刊》(1956)、《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1957)、《王国维戏曲论文集》(1957)、《关汉卿研究论文集》(1958)、《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二集)》(1959)、《中国戏曲论集》(1960)、《戏曲表演论集》(1962)、《宋元明清剧曲研究论丛》(1979)、《戏曲艺术论》(1980)、《玉轮轩曲论》(1980)、《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民间文学卷》(1982)、《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1982)、《元明清戏曲论集》(1982)、《玉轮轩曲论新编》(1983)、《江苏戏曲论文集》(1983)、《吴梅戏曲论文集》(1983)、《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1984)、《戏曲美学论文集》(1984)、《硕士学位论文集·戏曲卷》(1985)、《翁偶虹戏曲论文集》(1985)、《浙江戏曲音乐论文集》(1987—1991)、《中国戏剧史论集》(1987)、《戏剧观争鸣集》(1988)、《南戏论集》(1988)、《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一)、(二)》(1986、1988)、《〈长生殿〉讨论集》(1989)、《河南戏曲史论文集》(1989)、《中国傩文化论文选》(1989)、《散曲研究与教学》(1992)、《民间戏曲研讨会论文集》(1992)、《关汉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中国古典诗歌的晚晖——散曲》(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994、1995)、《马彦祥文集·戏曲论文卷》(1995)、《中国戏曲史论》(1996)、《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竹三戏曲论文集》(1998)、《元曲通融》(1999)、《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戏曲论文集》(2001)、《吴石坚戏曲论文集》(2001)、《戏场馀墨——戏曲舞台美术论文集》(2003)、《词曲研究的新拓展》(2003)、《叶开沅戏曲论文集》(2005)、《传播与交融——第二届中国小说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2006)、《戏剧戏曲学学术论文集》(2007)、《菊花新曲破——胡忌学术论文集》(2008)、《文苑奇葩汤显祖:中国戏曲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中国戏曲文献文学史论》(2010)、《焦菊隐戏剧论文集》(2011)、《舞台与书斋的对话——东韵楼古典戏曲论文集》(2011)、《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当代戏曲导演艺术论文集》(2012)。

曲学史、文学史是20世纪诞生的新的学术研究方式,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选题也是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建立学会、创办报刊、编纂曲集也是20世纪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的学术现象。这些方式、领域和现象在20世纪前基本甚至没有发生过。它们把20世纪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更广阔更纵深的天地。曲学史、文学史使不同时代的曲的创作连续地呈现在20世纪世人眼前,前后相沿的历史变化十分清晰。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选题则使不同时代的曲的研究处于一个更前沿更高远的水平,它们的规模和分量、价值和意义都非同寻常,甚至可以说是迄今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学会、创办报刊和编纂曲集则使不同时代的曲的研究走向丰富多元。20世纪曲学史通过这些新的方式、领域和现象获得了新的生命,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它们不再处于点和面的零散的自然状态,不再是少数曲家的隐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有机的充满朝气的历史的连续。这些方式、领域和现象尽管有的起步晚,却开启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纪元。更可喜的是,曲学研究除了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尤其是台湾和香港更是代不乏人。20世纪的曲学研究已经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不但出现了许多外籍曲学家,而且多都以国际形式举办学术研讨会,使外籍曲学家出现在中国学术舞台上,扩大和加强了曲学研究的队伍和阵容,给国内曲学研究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思维、新气息。

最后,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期成果,还可以对其相关情况再做些补充说明。20世纪曲学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这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课题,对它进行初步审视和自觉观照严格地说是从2000年才开始的。此前,虽有零星研究,但都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要么是一个阶段作家作品研究的述评,要么是一种体裁作家作品研究的梳理,还不具备把它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百年展望的充分的时间条件。2000年后涌现出不少与本课题相关的论著,但这些论著又基本以戏曲学史研究为主,像陈维昭《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20世纪)、张大新《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吴国钦和李静及张筱梅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元杂剧研究》、徐朔方和孙秋克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南戏与传奇研究》、张燕瑾和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各卷)、傅璇琮和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各卷)以及对少数作家作品研究所作的较全面的综述,像关汉卿、《西厢记》、马致远、《琵琶记》、《四声猿》、《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诸名家名作。这些研究基本都属综述性质,或成果检阅,或论文汇编,只有极个别论著虽可称是研究,却只侧重某一方面,未能从视野、观念和方法等角度把20世纪戏曲学史作为一个课题来仔细考察。而20世纪散曲学史、20世纪曲艺学史、20世纪小曲学史研究则相对沉寂,前者近年来才引起学界关注,像赵义山、杨栋都撰有论著,但框架与布局则因刚起步却难以全面系统,而后二者即使对少数名家名作研究的观照也颇为罕见。尤为遗憾的是,这些论著只关注境内而未涉猎境外曲学研究,纵使关注境内也只囿于戏曲学和散曲学,而未触及曲艺学和小曲学。鉴此,本课题以20世纪曲学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整体的透视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拓宽曲学的研究视野。许多专家学者几将治中国戏曲、散曲、曲艺、小曲的目光和精力放在已编订刊刻的通行的作品和理论上,像对南戏、杂剧和传奇全集的研究仅依据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对南戏、杂剧和传奇选集的研究仅依据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对戏曲理论的研究仅依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对散曲、曲艺、小曲的研究只集中在文学史经常论及的名家名作。近年来虽在深、广度上有令人欣喜的拓展,但仍囿于古代戏曲、散曲、曲艺、小曲作家、理论家的创作和论著,视线和重心尚未转移到20世纪以后戏曲学家、散曲学家、曲艺学家、小曲学家的著述上来。第二,认识曲学的研究观念。20世纪曲学家的曲学研究在观念上已跟古代钟嗣成、朱权、徐渭、王骥德、冯梦龙、吕天成、祁彪佳、李渔、焦循、李调元、杨恩寿完全不同,自王国维开始,经过吴梅、齐如山、郑振铎、青木正儿、徐慕云,再到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钱南扬、郑骞、冯沅君、孙楷第、陈汝衡、胡士莹、阿英、傅惜华、杜颖陶、隋树森、任中敏、刘复、李家瑞、侯宝林、关德栋、谭正璧、张庚、郭汉城、廖奔,全然从古代文化观念解放出来,以现代学者的开放眼光和辩证思维把曲作为一种与诗文词赋一样的艺术去审视,肯定曲的价值,确立曲的地位,使20世纪曲学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别致的格局。第三,体悟曲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曲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基本是全新的,不再是古代曲学家所喜欢用的摘抄、评点、札记、曲话、剧说,而是通过全面阅读、深入分析,细致地梳理戏曲、散曲、曲艺、小曲创作或理论,寻找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概括它们创作或理论的内在特征和总体风格,通过阐释、论证、解析、归纳等方法使曲学研究建立在辩证科学的坚实基础之上,为将来曲学研究在方法上的继续创新做好了铺垫。这些研究方法在20世纪前一般很少运用。第四,勾勒曲学的研究轨迹。20世纪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曲学著作,它们对20世纪前中国戏曲、散曲、曲艺、小曲的形态、观念和风格作了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独到观照和全新阐释,反映了20世纪曲学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探讨和考察它们可以目睹中国曲学生长的历史进程与嬗变轨迹。第五,提供曲学的研究资讯。本课题不仅是个人学术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体现,而且是对20世纪曲学史的全面梳理和系统考察,本课题对20世纪曲学史作了刨根究底、竭泽而渔式的清理和著录,不论巨细宏丽,不分显微整零,尽可能搜罗殆尽,予以系统地揣摩反思,熔铸裁夺,为今后曲学研究提供一种索引的借鉴和资料的参考。

在内容方面,本课题把整个20世纪全部曲学成果作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突破了此前有关20世纪曲学研究阶段性和片面性的局限,不仅叙录了20世纪曲学的文献整理、研究成果,而且把20世纪曲学的演出学、观众学以至与之相关的曲学的所有接受也纳入了论述的总体视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著者选择了在20世纪曲学史上以王国维、吴梅、郑振铎、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钱南扬、任中敏、王季思等为代表的十位著名曲学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们的曲学研究内容、风格、特征、方法以及在中国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十位曲学家,他们的曲学著述时间与整个20世纪是相始终的,正好可以反映20世纪最突出的曲学成就。而在引言和馀论部分则从横的方面对20世纪全部曲学成果进行了几近于穷尽式的搜集和叙录,这两部分没有局限于著名曲学家或代表性曲学成果,而是不分大小地全部给予叙录,只要有一星半点的整理和研究,都作了适当叙述,这使20世纪曲学史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这种系统化研究是前人很少做过的,应该说是内容的一种创新。在方法上,本课题较好地呈现了20世纪曲学史的全部历史面貌,既注重对曲学整理、研究内容的叙述,也注重对曲学家治曲方向、特征和方法的解读,把王国维、吴梅、郑振铎、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钱南扬、任中敏、王季思等为代表的十位曲学家的曲学著述,特别是他们对曲学整理和研究的原态给予深入论述,除了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也挖掘了著者对自己治曲内容和方法的主观感受。这些正是以前本课题研究者所较少涉足过的。(www.xing528.com)

从突出特色看,本课题研究有三个特点比较值得注意:第一,个案性。本课题是以20世纪整个曲学史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是中国古典曲学取得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的百年,也是中国古典曲学领域和方法发生巨大转变的百年,以此为课题,不仅有很珍贵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可以观照和审视这一时间段中国古典文化在曲学研究这一领域的表现态势。第二,全程性。本课题的意图和所进行的工作是刨根究底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对曲学家,而且体现在对曲学成果,没有停留在某个时段和限定在某个对象,而是凡属20世纪曲学成果不论大小隐显都给予全部叙录,哪怕是札记随笔、心得感受都未曾忽视。第三,体系性。本课题不仅论述了20世纪代表性的曲学家,而且叙述了20世纪所有有曲学成果,既有个案解剖,也有总体概括,使20世纪曲学史的全貌在这里都有了各自侧重不同的反映。《20世纪曲学史研究》以20世纪曲学家及其曲学成果为对象,专门、集中地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这在本课题立项以前还没有学者这样做过。

在主要建树方面,有这样三点值得强调:第一,以曲学家为纲。本课题选择了以王国维、吴梅、郑振铎、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钱南扬、任中敏、王季思等为代表的20世纪最著名的十位曲学家,这是本课题的主体,也是本项目最富特色的地方。第二,以戏曲、散曲、曲艺和小曲为目。20世纪曲学研究的重心虽然在戏曲和散曲,它们的成果占绝大多数,但曲艺和小曲也有一定成果。因此,本课题在叙述戏曲和散曲成果的同时,也尽可能使曲艺和小曲整理研究的状态呈现在世人眼前。第三,以曲为中心。本课题所关注的曲学的曲是与诗、词相对的一个广义的、非狭义的概念。鉴于此,除了叙述严格意义的戏曲、散曲、曲艺和小曲,也把诸如声诗、民歌之类的研究也收纳进来,对此前不甚关注或忽略的曲学成果给一席之地,叙录它们的内容,展示它们的风格,凸显它们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前辈曲论未及注意或注意不够充分的地方。此前有不少学者对20世纪曲学倒是进行过部分地、阶段性的总结和概括,也有学者对20世纪诸如王国维、吴梅等个别曲学大师做过关注,却都没有对20世纪代表性的曲学家给予全面观照。20世纪曲学史研究以王国维、吴梅、郑振铎、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钱南扬、任中敏、王季思等为代表的十位曲学家为对象,对20世纪曲学史做了深入、系统的总体论述,这是本课题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方面,本课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给中国古典曲学研究提供一份比较翔实的参考资料。20世纪曲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们除了个别曲学家的成果被世人和学者注意外,绝大多数仍然处在无人研究的孤寂状态,不为世人所知,至于对它们的整理研究也几乎没有系统叙录。本课题完成后,20世纪曲学史研究这一领域的相关材料全部就具备了。第二,给中国古典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实际上,中国古典曲学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全新发展和巨大进步,它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三,展示中国古典曲学研究的新方法。20世纪曲学研究是整个中国古典曲学研究的一部分,对它们的审视和解读,推动了整个中国古典曲学研究的进步。第四,反映中国古典曲学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也着重叙录了20世纪曲学的整理和研究成绩,这也给中国古典曲学在20世纪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社会影响和效益方面,本课题主要有五点:第一,恢复曲学历史风貌。20世纪前的中国古典曲学尽管都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曲的地位低下、从事研究的学者稀少、没有成为专门的学科,使它的持续性、普遍性受到极大限制,使它的历史风貌不啻没有完全真实地展示给世人,而且造成不应发生的断裂和缺失。因为断裂和缺失,我们考察、检视的已不是曲学历史本身,它或长期虚空,或经后世藻饰。这使我们认识曲学特定样式的视点、准星大幅偏离。本课题对扭转这一认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二,揭示曲学本体特征。20世纪曲学是中国古典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研究它们为我们更深刻、透彻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典曲学的总体特征提供了最主要的鉴裁依据。中国古典曲学在20世纪前属于弱势,再加之体卑势微使其为世所知的范围趋于严重萎缩。20世纪曲学不仅再现了中国古典曲学的昔日风光,而且超越了前此传播和接受的窄隘滞涩,以公器特征鲜明、毫无遮掩地进入大众视野。第三,挖掘曲学研究史料。20世纪曲学的主体阵地在国内,尤其是大陆,而在境外也有许多汉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史极具实证价值。第四,审视曲学生存环境。20世纪曲学研究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披露了中国古典曲学生存环境鲜为人知的许多隐情和真相,为我们全面了解、准确认识中国古典曲学的生成、崛起及蝉蜕开启了一扇能够览胜赏奇、洞微烛幽的宽敞视窗。20世纪的曲学已经跟古典诗学、词学相提并论,处在一个开放、平等、受尊重的健康环境中。第五,凸显曲学研究态势。20世纪曲学有不少因漫无边际的渺茫隐匿,使古典曲学的个别样式和少数领域一直处于极度萧瑟的荒凉状态。20世纪曲学史研究可以说在较大程度解决了这一难题。本项目最终成果在一定程度可以作为社会爱好者、专门研究者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研究曲学的参考书。

20世纪曲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具有前后相沿的师承关系。自吴梅把曲带入高校,他培养的曲学家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曲学研究一般指狭义的戏曲学,而狭义的戏曲学又以昆曲学为主。昆曲门派最显赫的一脉当推清乾隆年间著名昆曲清唱家叶堂开创的叶派唱口,叶堂传钮匪石,钮匪石传金德辉,至道光、咸丰年间,怡怡集代表旦色韩华卿仍宗叶派唱口,韩华卿传俞宗海,吴梅则受俞宗海教诲,将昆曲带入高校,使之发扬光大,是我国高等学府开创昆曲教学的第一人。现当代在全国高校讲授戏曲和唱习昆曲以至研究曲学者,都是吴梅的门生或朋友,像任中敏、钱南扬、俞平伯、卢前、陈中凡、唐圭璋、吴白匋、万云骏、赵景深、王季思、郑骞、汪经昌、王西徵、章荑荪。从生平传记看,他们都非常爱好昆曲,且有为数众多的亲炙弟子。俞平伯最优秀的弟子为华粹深,执教南开大学,宁宗一、黄克、吴乾浩、张燕瑾、弥松颐、鲁德才、许祥麟、薛瑞兆皆出其门;赵景深主讲复旦大学,他的高足叶德均、陆萼庭、胡忌、徐扶明、李平、江巨荣、彭飞、朱建明都很有成就;陈中凡敦聘吴梅莅东南大学,使曲学在南京勃兴隆盛,弟子为钱南扬、吴新雷、王永健,吴新雷在南京大学给研究生开设昆曲课,培养出许多研究生;王季思大半生在中山大学教授戏曲,代表弟子为黄天骥、吴国钦、师飚、林建、康保成、郑尚宪、黄仕忠;汪经昌至台湾,与郑骞、卢元骏和张敬一起在台湾继续倡导学习昆曲,弟子为李殿魁、王熙元、黄丽贞、梁冰栅、金梦华、陈安娜、张子良、郑向恒、洪惟助、谢武雄。昆剧门派延续使昆剧不仅作为艺术,而且作为学问被谨遵严承而经久不衰。

除本课题正文列举的十位著名曲学家,20世纪的曲学研究者还有王季烈、姚华、许之衡、黄芝冈、周明泰、傅惜华、孙楷第、冯沅君、刘永济、唐圭璋、凌景埏、卢前、郑骞、徐慕云、阿英、陈汝衡、俞平伯、胡士莹、王芷章、卢元骏、顾学颉、吴晓铃、罗忼烈、严敦易、隋树森、杜颖陶、俞大纲、谭正璧、梁乙真、张相、罗锦堂、胡忌、张庚、郭汉城、张敬、徐朔方、袁世硕、羊春秋、宁宗一、李修生、黄天骥、蒋星煜、王学奇、徐沁君、徐扶明、叶德均、戴不凡、刘念兹、齐森华、余秋雨、张云生、王文才、王忠林、宁希元、吴新雷、吴书荫、洛地、谢伯阳、曾永义、陈多、周妙中、吕薇芬、洪柏昭、张月中、赖桥本、李汉秋、汤易水、汪志勇、门岿、李殿魁、倪钟之、冯俊杰、叶长海、赵山林、孙崇涛、熊笃、刘益国、王星琦、谢真元、杨镰、罗斯宁、范长华、梁扬、黄敬钦、李昌集、俞为民、周维培、朱恒夫、薛瑞兆、康保成、郭英德、黄仕忠、谭帆、王毅、何贵初、杨东甫、赵义山、廖奔、杨栋、徐子方、王钢、车文明、朱万曙、杜桂萍、左鹏军、刘晓明等。域外汉学家之曲学研究者以日本为代表,主要有幸田露伴、森槐南、狩野直喜、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田中谦二等,另外,英、美、法、德、俄、朝、韩都有颇有造诣的曲学家。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代曲学家多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像宁宗一、李修生、黄天骥、吴新雷、宁希元、谢伯阳等,第二代曲学家多出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像叶长海、俞为民、康保成、赵山林、郭英德、廖奔、杨栋等,第三代曲学家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像车文明、朱万曙、杜桂萍等。第一代曲学家比较注重从古至今的通史研究,第二、三代曲学家在注重通史的同时,也注重断代史研究。除了本课题重点论述的十位曲学家,还有许多曲学研究者也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把他们的成就放在引论和馀论部分给予概括介绍[4]

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写的范围、对象非常广阔,不像诗文那样有保留有局限,社会生活面相对狭窄,只代表上层、贵族以至主流的思想观念。要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生活、性格和习俗,曲是反映它们真实状态的最好样式。曲学是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诗、文为主,曲为附属,近现代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曲与诗、文、词、赋一样,受到了一视同仁的平等看待,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曲学也是广义戏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学包括很多领域,像话剧学、戏曲学、歌剧学甚至曲艺学。因为涉及非常广泛,所以曲学比诗学、散文学、词学和赋学研究都要复杂和困难。尽管如此,21世纪曲学研究却出现了新的趋势。曲学研究更加走向系统化、全面化,凡与曲学有关的问题都被注意,学科也朝着多元化发展,诸如曲学美学、曲学文物学、曲学文化学等成为专门学科,而曲学接受学、传播学、生态学也都迅速发展起来。曲学研究同时出现了全球化倾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俄、英、法、德、日等国,从事曲学研究的汉学家、曲学爱好者越来越多,再加之日益便捷的互联网的开发和普及,我们坚信,中国曲学研究将以不同于往昔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5]

[1] 这只是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2] 20世纪初所谓小说,也包括戏曲在内。名为小说,实际也刊载戏曲文章。

[3] 它虽不属于戏曲类报刊,但关于戏曲改良的最早争论就是通过它开展起来的。

[4] 这里列举的曲学研究者并不是全部,限于视野,没有列出的曲学研究者还有很多,他们也有各自的价值。20世纪曲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曲学研究者,这些研究者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推动20世纪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本书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期成果,2014年底按时完成,随后申请结项,故所引资料时间下限基本为2014年12月,仅个别资料时间下限在2014年12月后。另外,本书部分内容曾在相关刊物发表过,出版时未一一出注,特此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