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作物扩展对中国农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作物扩展对中国农业结构的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拓宽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清前、中期时已有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但总体上并未取得较大的进展和效果。这种趋势逐渐改善了以往单纯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结构,虽然未能改变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是经济作物的扩展已经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均衡现象。

经济作物扩展对中国农业结构的影响

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拓宽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国际经济来看,19世纪后期的日本利用蚕丝出口的优势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瑞典通过木材澳大利亚通过羊毛、美国通过棉花等优势产业,都加速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在清前、中期时已有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但总体上并未取得较大的进展和效果。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耕地有限和可垦荒地不足的制约,经济作物的扩展势必会排挤粮食作物,因而清末民初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棉花争夺粮田和桑树侵占粮田的现象。

比如江苏的南通,“农地约十分之七皆种棉花,因之稻田较少,县民所食之米,须由安徽省或江苏之如皋东台无锡常熟等各县输入,每年约五十万担,值价银约四百万元”。[126]直隶“新乐、定州、正定石家庄附近各县,……年来盛行植棉,其种植面积,约占耕地十之七八,以致食粮不足,恒仰给于山西方面也”。[127]“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差不多都如此,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128]广东“晚近蚕业大兴,桑田日辟,禾田日隘,谷米出产转因而日少;又加以农人素乏讲求,墨守故法,一岁所获,益远逊于前。故谷食中一大部分,非仰给于镇江、芜湖、广西,则输入于安南、暹罗,设彼有水旱兵燹之忧,而此即有粒食告罄之惧”。[129]“被花生排挤的作物,山东为小麦大豆,直隶、河南为高粱及小麦,湖南、湖北则为稻米、棉花和红薯”。冀南某村“五谷类的种植,因花生栽培之故,减少二分之一”,致使该村“粮食已由有余变为不足”。[130]松江府上海、奉贤、南汇三县,种棉豆比水稻多,“棉之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131]太仓州的8 000多顷耕地“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豆菽杂粮十之一”。由于稻谷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这些地方都发生了缺粮的危机。

综上所述,近代我国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这种趋势逐渐改善了以往单纯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结构,虽然未能改变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是经济作物的扩展已经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均衡现象。因此,经济作物的扩展虽然导致了某些地区出现粮食不足的现象,但是从全局来看,粮食作物依然占据生产的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的扩展依然有待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离不开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均衡发展。

[1]1公斤=1千克。

[2]1公尺=3尺(市尺)=1米。

[3]万国鼎.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J].齐鲁粮食,1962(8).

[4]BUCK J L.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37:23-24,32-38.

[5]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28;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9;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43.

[6]1石=120斤,1斤=0.5千克。

[7]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26-427.

[8]1方里=250 000米2

[9]1担=1市但=100斤=50千克。

[10]市担同担,1市担=50千克。

[11]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8.

[12]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49-150.

[13]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农情报告[J].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4.

[14]1市顷=100亩=66 666.67米2=6.67公顷。

[15]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35.

[16]事实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委会(翻印),1957:32.

[17]刘秋直.战时四川粮食生产[J].四川经济季刊,1945,2(4):155-158.

[18]孟宪章.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南京:中华书局,1951:337-338.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17.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2013:284.

[21]陕西粮食史编辑室.陕西粮食史志资料[M].西安:陕西粮食史编辑室,1987:44.

[22]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57.

[23]王宝卿.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14.

[24]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5]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6]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7]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8]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9]柳武.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J].科学与社会,2004(2):60-64.

[30]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31]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72,99.

[32]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2).

[33]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34]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44.

[3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18.

[37]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18.

[3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18-422.

[39]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18-422.

[4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3.

[4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96-198.

[4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96-198.

[4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96-198.

[44]佚名.农林部一年来全国农业建设[M].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43.

[45]佚名.经济情报汇编[J].中农月刊,1942,4(4).

[46]佚名.八年来全国棉田面积与产量一览表[J].农情通讯简报,1945(7).

[47]杨显东.论当前棉业问题与对策[J].中农月刊,1943,10(7).

[48]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91.

[49]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87.

[50]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204-205.

[5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89.

[5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204.

[53]谔公.东三省经济统计概略[J].中东经济月刊,1931,7(4/5合号):221-224.又据记载,东北大豆总产量,1925年约为5 200万担,1927年为5 900万担,1929年为6 600万担。

[54]赵恭寅.民国沈阳县志(物产)[M].沈阳:辽海出版社,1917:4.

[55]裴焕星,等.民国辽阳县志(实业志)[M].长春:长春市图书馆,1927:1.

[56]张元俊.民国抚松县志(物产)[M].长春:吉林省图书馆,1930:66.

[57]李春雨.民国通化县志(人民风俗)[M].长春:作新印刷局,1927:51.

[58]于云峰.民国安东县志(物产)[M].长春:长春市图书馆,1931:32;黄世芳,陈德懿.民国铁岭县志(物产)[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1:18.

[59]高文垣.民国双城县志(实业志)[M].长春:吉林省图书馆,1926:37.

[60]大河原厚仁.满洲富源——吉林省[M].黑龙江:露国东清铁路商业部,1987:114.

[61]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4).

[62]关平银,又称“关平两”“关银”“海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属于虚银两。一关平两的虚设重量为583.3英厘或37.749 5克(后演变为37.913克)的足色纹银(含93.537 4%纯银)。

[63]佚名.中国芝麻之产销情形[J].中外经济周刊,1924(72):1-226.

[64]外务省通商局.清国事情[M].东京:外务省通商局,1907:907.(www.xing528.com)

[65]据1931年的记载,地处豫东北陇海线上的归德(商丘)是全国著名的芝麻产区。

[66]国民政府工商部工商访问局.中国芝麻之贸易情形[J].工商半月刊,1931,3(4):1.

[67]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M].上海:黎明书局,1933:171-219.

[68]余学熙.我国烟草之地理分布[J].中农月刊,1948,9(2).

[69]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51.

[70]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农业统计[J].中农月刊,1949,8(7).

[7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56-464.

[7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56-464.

[7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56-464.

[74]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7;关两同关平两。

[75]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M].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

[7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8-49.

[77]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88.

[78]旧制的1两=1斤/16=37.375克。

[79]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96;李昌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附录.

[80]佚名.福州生果产额及其进出口情形[J].中外经济周刊,1925(104):38.

[81]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Decennial reports: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1912—1921[M].Statistical Depan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24:175-176.

[82]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M].广州: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9:84.

[83]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Decennial reports: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1912—1921[M].Statistical Depan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24:245.

[84]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Decennial reports: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1912—1921[M].Statistical Depan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24:229.

[85]王陵基.民国福山县志(物产)[M].烟台:福裕东书局,1931:3.

[86]刘克祥.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中小农场的兴起[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3).

[87]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Decennial reports: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1912—1921[M].Statistical Depan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24:328.

[88]张鉴唐,刘焕文.民国锦西县志(农业)[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29:28-29.

[89]廷瑞,张辅相.民国海城县志(实业)[M].海城市:海城市档案局,2002:30.

[90]裴焕星,白永贞.民国辽阳县志(实业志)[M].长春:长春市图书馆,1927:6.

[91]彭作桢.民国完县新志:卷5[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4:27.

[92]曹桢,苏士俊,吴宝铭,等.民国三河县新志:卷15[M].上海:中华书局,1935:4.

[93]袁棻,等.民国滦县志:卷15[M].河北唐山,1937:6-7.

[94]王陵基,于中潼.民国福山县志:卷1-3[M].烟台:福裕东书局,1931:3.

[95]路联逵,任守恭.民国万全县志:卷2[M].张家口:统一商行印刷部,1934:11.

[96]王文璞,吕中清,杨焕文,等.民国北镇县志:卷5[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3:26.

[97]黄世芳,等.民国铁岭县志:卷8[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1:5.

[98]img王介公,等.民国安东县志:卷6[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1:15.

[99]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0]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Decennial reports: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1882—1991[M].Statistical Depan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24:222.

[101]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第三次农商统计表[M].上海:中华书局,1914.

[102]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3]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4]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5]热河年种罂粟150万亩以上。

[106]鲁克亮.清代陕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业生产的衰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07]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59-60.

[108]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农情报告[J].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33,6(10).原数字为614.4斤,兹将其中大麦燕麦以2∶1比例折算,将甘薯以4∶1比例折算,经折算处理后总数为551斤。

[109]实业部中国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续编(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64-165.

[110]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的商品化发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1]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2]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3]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4]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5]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6]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7]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8]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9]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20]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2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215.

[122]李进霞.近代中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23]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24]姚光发,等.花亭县志[M].光绪5年:4.

[125]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M].天津: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1936:40-41.

[126]张仁任.南通县农业概况[J].农商公报,1915(17).

[127]佚名.石家庄之经济状况[J].中外经济周刊,1926(181).

[128]杨锺健.北四省灾区视察记[J].东方杂志,1920,17(19).

[129]佚名.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成绩报告[J].农商公报,1916(18).

[130]纪彬.农村破产声中冀南一个繁荣的村庄[N].天津益世报,1935-08-17.

[131]博润.松江府续志(卷5)[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