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崇拜:神灵信仰及民间俗神

神农炎帝崇拜:神灵信仰及民间俗神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农炎帝及其后裔去世后,被奉为宗教神灵或民间俗神。道教以神仙崇拜为信仰核心,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标,崇尚自然,重个体养生,延长现实人生的幸福,珍惜自我生命保护。与此关联的神农炎帝的和谐、包容等品格也得到道教的推崇和吸收。其中由神仙传说而引发的神仙崇拜和对成仙的向往,到晋代已十分风行。神农付给杨戬三粒仙丹,并至紫云崖采来升麻、长桑等药草防治“痘疹”。

神农炎帝崇拜:神灵信仰及民间俗神

英雄始祖往往是半人半神。神农炎帝及其后裔去世后,被奉为宗教神灵或民间俗神。

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例举烈山氏之子“柱为稷,田正也”;共工氏有子“句龙为社,后土也”; “蚩尤主金,盖为蓐收”; “共工之子为玄冥,吴回为祝融”;共工之子修, “祀以为祖神”之后,接着说:“享祀之神,炎族独多,固知其为崇幽灵,信鬼神之民也。 ”

原始宗教崇拜,是氏族社会全体成员的自发和普遍行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知识贫乏的时代,先民们把无法理解的自然力当作鬼神来敬奉,但“中国原生型宗教向来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品格,先民们崇拜神灵,主要不是为了精神解脱而是为了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消灾灭祸,治病去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功利性极强。 ”〔21]

随着战国以后道教文化的产生与传播以及两汉间佛教的传入,原有的神灵被职业化,历史人物被神灵化。于是,英雄祖先崇拜就不可避免地与神灵信仰糅杂一起。

道教神仙 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中,神农炎帝被奉为离明大帝、药皇大帝、五谷帝仙、灵宝虚皇真人。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称谓有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彰显其日、火(南方)的“帝德”特征以及药神、五谷神的“神明”性格,始终未离开神农炎帝的“原生形态”。

道教以神仙崇拜为信仰核心,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标,崇尚自然,重个体养生,延长现实人生的幸福,珍惜自我生命保护。于是,古代的医药学、养生学即成为道教理论的源头之一。在道教代表人物的著作中,多载有神农、黄帝养生长生的“说教”和医药知识。与此关联的神农炎帝的和谐、包容等品格也得到道教的推崇和吸收。

战国至秦汉时期,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流行,神农、黄帝遂成为道教的医药神。

东汉民间社会流行神秘主义信仰、鬼神之道,民间宗教甚盛。其中由神仙传说而引发的神仙崇拜和对成仙的向往,到晋代已十分风行。《抱朴子》、 《神仙传》、 《搜神记》、 《拾遗记》等,都出自此时。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类著作4563卷。

晋人(佚名)撰《太上老君开天经》写道:“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作《大微极》,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约六朝时,撰人不详)载:“神农氏兴,而元始太上老君⋯⋯以《灵宝》五篇真文、 《三皇内经》、 《道德经》授神农氏,所以神农按经文,欲为天下众生合仙药,以济天下万民⋯⋯负《灵宝》真文飞百卉之山。遇其苦则生,遇其甘则死。一日之中百生百死。”又“造作称尺斗斛,货易则驾云轮之车,周行天下,各随国土所宜,无不尽备矣”。神农“以道天下,治二百岁”,去世后“上登太皇之天,号曰灵宝虚皇真人。 ”将神农炎帝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在其上加了一个“太上老君”,谓神农的本领是“神仙”所授,以此来增强信众对道教神的信任感和吸引力

除道教经典之外,也有通俗读物将神农写入神仙故事。明代许仲琳在以道教诸仙为主角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写道:姜子牙率军与商纣王军对阵,道人余德施放“痘疹”病毒,周营将士60万人与百姓皆传染发病。于是玉鼎真人派杨戬前往火云洞向伏羲与神农求药。神农付给杨戬三粒仙丹,并至紫云崖采来升麻、长桑等药草防治“痘疹”。神农的药神、护佑神神格在这里大放光彩。

民间俗神信仰中奉神农为“五谷大神大天尊”,并为道教某派尊为主神。

清代,在湘东赣西一带流传的《神农五谷经》〔22],详载道教皈依“神农炎帝五谷大神大天尊”仪礼。其大致程序:在诵焚香赞、燃烛赞之后,请出“天尊”;念开卷、净口、净心、净身、安社令、净金光、净天地、祝香、集灵、卫灵、请土地等神咒,然后“恭焚真香,虔诚上叩“神农炎帝肇兴五谷大神大天尊神农宝诰至心皈命礼”。其词曰:

功配坤元,德应离明。为稼穑之主宰,作耕种之权衡。乘火而王,以火纪官,万物同资造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千家共赖生成。泽沛三时咸和。神通莫拟;恩施五谷皆实,妙用难形。大悲大愿,大圣大仁;至公至正,至上至尊。

随后唱“神农炎帝五谷真经开经偈”:

檀香戴,经卷高吟,探源索本喜追寻。食德已无垠,报答皇恩雨露深。尔时神农炎帝,在无为世界,极乐洞天,放大毫光,照见十万下界,亿万生灵。乾男坤女,击壤耕田。朝饔夕飧,浑忘帝力于无有;含哺鼓腹,罔识君德之恢宏。不禁喟然叹曰:洪濛乍判,太极分形。阴阳陶冶,人物化生。何有宫室?野处泥穴。何有菽粟?采食果蘖,饮地洪泉,衣树皮叶。奚有火化?奚有布帛?迨及朕躬,相沿成习,痛念民瘼,乃思种植。诞降嘉种,教民稼穑。相土高下,审气寒热。分种稻梁,暨麦菽稷。一时建树,万世准则。食德饮和,生养无缺。寿考维祺,绵绵瓜瓞。猗欤休哉。实为帝力。(www.xing528.com)

是时,轩辕老祖、后稷大帝、太古米神同在法座,咸稽首而请神农大帝垂慈, “说法度经,昭示来许,免坠沉沦”。于是大帝沉思良久,乃宣言曰:

咨尔有众,咸听朕言。民为国本,食为民天。地利以养,天时以生。人力克尽,覆载无偏。耕耘收获,顺候毋延。三时不害,五谷丰登。若遇旱潦,气化或偏。或遭虫蝗,毋得咒怨。速宜忏悔,感格帝天。或遇乐岁,共庆丰年。宜知爱惜,毋得抛捐。一粟一粒,稼穑维艰。千仓万箱,收贮周全。能知敬惜,受福无边。不知敬惜,惹祸招愆。报应甚速,天道昭然。不于其身,必于来生。各宜谛听,善积过迁。

大帝说完后,“但见祥云蔼蔼,瑞气层层,天花绚彩,地道生光,时有青苗土祗,四季土祗,五谷仙官,八谷星君,闻大帝讲经,咸乘云而至⋯⋯”,然后是大帝听取众仙的汇报。大帝对民间惰于农事、浪费谷米;屯粮抬价、掺杂使假等种种不良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并予劝诫。大帝演经毕,大众欢喜踊跃,齐声作颂:

大帝开农业,粒食亿万人。神灵称首出,厚德在斯民。尝药能济困,制器极精微。斫木为耜耒,教民耕且耘。相土分肥瘠,播种悉熟成。皇恩真浩荡,流传古及今。开演先天道,更著度人经。言言皆药石,字字尽砭针。能脱诸烦恼,能渡出迷津。嘱尔尘寰辈,讽诵要凛遵。

其偈语颂词,凡及神农功绩者,与古籍雷同。这种借重神农“亦帝亦神”的身份和威望,并以皈依神道的宗教仪式来劝耕戒惰,劝俭戒奢,劝诚戒奸,可能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佛教药王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儒教、道教碰撞、融合过程中,用现实主义精神充实和改造,遂形成人间佛教传统。神农炎帝教民粒食,救夭伤人命,是实实在在的“救苦救难”、 “大慈大悲”的“菩萨”。于是,神农炎帝又曾跻身佛教神的序列。

《炎陵志》载,唐朝曾将帝王陵寝所在的县名都加个“唐”字,炎帝陵所在的茶陵县未闻更名,仅将炎帝陵旁的寺庙更名为“唐兴寺”。《路史》说“有唐尝奉祀”,有研究认为,是指炎帝陵的香火和洒扫、修葺,由“唐兴寺”的僧众负责。由此可知,神农炎帝在唐代已与佛教“结缘”。

这一现象可能持续了很长时间。明嘉靖戊午年(1558)曾在炎帝陵庙右侧修建奉圣寺,奉事神农炎帝,并延至清代。清代县学训导舒而相撰《重修炎陵奉圣寺序碑》云:“帝之寝庙,赫赫皇居,禁樵采牧畜,固置守陵户矣。而凡朝夕司洒扫、鸣钟鼓、供香烛,则以属之寺僧。盖有是寺,而后奉圣之事无缺,奉圣之礼益虔。自明以来,有兴无废也。”

日本的佛教受中国佛教影响,也将神农纳入佛教神体系。日本有一卷佚名氏1267年(日本文永四年,宋咸淳三年)绘制的有关治疗马病的图像卷画及其文字,称《马医草纸》 。画的前半部绘有马医10位圣人,后半部则记有治马病的17种药草图。 “圣人”中除中国的神农、雷公、伯乐三氏外,还有日本古代神道及佛教传说中人物。在“神农”名下写有“神农,丁亥日死,唵呼卢,唵呼,旃陀利摩裟波呵”等语〔23]

15至16世纪间,日本高僧月丹寿桂在其著作《幻云文集》 “题绍巴所藏神农像”中写道:“舜即佛,佛即舜。分身靡他,水清月见。昔神农氏先于黄帝而出,始尝百草而辨三百六十种之味,然后医术兴矣。西乾有药王药上二法子,口尝婆界草、木、金、石,并十万八千之名,遍知甘、辛、冷热、毒之有无。然则神农之于二王子尚如舜与佛耶?今也绍巴,佛其心,医其术,以故得神农像,晨昏奉之,为法王子。宜乎肘后有《活人方》可尚焉矣。”在“题像”中,月丹寿桂将神农视为西方佛教所信奉的药王(二王子)的化身。日本镰仓时代(约十三世纪前后)藤原茂范用“和文”(日本本国文字)撰写的编年体中国历史,有专文介绍神农。在述说神农功绩之后说: “此帝乃如来之反身”。据马继兴考证, “反身”即佛教之“化身”,〔2 4]说神农是如来的化身。可见,神农文化在宋代已为海内外佛教文化所吸收。

台湾中医药界多供奉神农大帝,并尊为药王;世人将神农大帝与弥陀、释迦并列为三宝;而道教亦称炎帝为“古仙浮丘公”,为诸仙之长。 “以至福和宫以神农大帝为药师佛,药王庙称神农大帝为菩萨。”对此,台湾学者钟宗宪从神农崇拜的角度解释:神农大帝“是民族之古代圣王,所以为报本返始、慎终追远之儒者所推崇;而他既是火神,又是农神、药神,那么道教也可以掌火之‘离明大帝’、掌农之‘五谷先帝’、掌药之 ‘药皇大帝’祭拜之;然以佛言之,中国既是东方,则称呼同样具有药神属性的神农大帝为东方教主药师佛,又何尝不可?”由此“可见神农大帝至仁至圣,道高德大,三教同尊,亘古长存”〔25]

神农氏(清代朱仙镇纸马)

民社图(元王祯《农书》)

除了将神农炎帝作为宗教高位神加以崇拜之外,民间还有作为俗神加以奉祀的习俗。在民间俗神信仰中,神农炎帝的神性既丰富多彩,又模糊不定,往往尽神所能,各取所需,因地而异,体系庞杂,与佛道二教的神灵体系及官府祀典的神灵体系有重叠交叉处,但并不重合,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在春节、四立日、炎帝诞辰以及驱病禳灾等民间奉祀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