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扶绥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全面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扶绥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培育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甘蔗、剑麻等农业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城际型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丰富工业化载体和源头的关键。

全面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扶绥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2005年前后,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后,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已经取消,推动县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只能来自工业。因此,工业将是扶绥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必须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工作中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化的载体和源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培育壮大农业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甘蔗剑麻等农业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城际型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丰富工业化载体和源头的关键

1.继续实施甘蔗生产“六化”

为提高甘蔗单产,增加总产量,全县按照“以科技兴蔗为主导,以实施甘蔗‘六化’(机械化、良种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利化、契约化)生产为载体,以提高单产、含糖成分、蔗糖行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发展路子,实施“吨糖田”工程,加强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普及,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从2005年,全县不断增加水田种蔗面积,2007年水田新扩种甘蔗面积达到2万亩。与此同时,全县广泛推广甘蔗新品种,对甘蔗地进行深松深耕,建立甘蔗综合“六化”生产示范片,推广各种喷灌灌溉技术。2005年和2006年,全县主要通过兴建提水、打井及引水等水利工程设施,或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加固配套,采用沟灌、低压灌溉、喷灌及其他形式保证甘蔗生产的供水、排水需要。2007年,以实施30万亩高产吨糖田建设为核心,全县重点开展旱地甘蔗治旱保水综合配套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2005∕2006年榨季入厂原料蔗达到465.6万吨,兑现农民甘蔗款13.7亿元;2006∕2007年榨季,仅甘蔗收入农民人均达3660元;2007∕2008年榨季入厂原料蔗达到639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178万吨。优化甘蔗种植结构,继续大力推广甘蔗“六化”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甘蔗生产的发展,甘蔗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

2.发展剑麻产业

多年来,蔗糖业一直是全县的第一支柱产业,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此造成的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单一性的问题相当突出,总体财源基础不够牢固。

为改变这一现状,从1999年开始,县委把剑麻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引导调动农民种植剑麻。2005年全县新种植剑麻2.1万亩,剑麻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2006年,全县新种植剑麻1.73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9.42万亩;2007年,全县剑麻种植面积达10.83万亩,剑麻种植业进一步壮大。

3.继续发展无公害瓜果生产

2005年,扶绥县被自治区农业厅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对这一机遇,根据南宁崇左等大中城市的市场需求,全县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以创建南宁市、崇左市两个中心城市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种无公害蔬菜种植,引进“神龙花脸”、“青栗”南瓜、超甜20号甜玉米、四季豆豆角双青12号和35号等名优品种推广种植;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反季节种植菜椒、黑皮冬瓜、甜南瓜、豆角、四季豆等。在生产过程中,扶绥县专门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小组,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规范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流程,抓好瓜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服务。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结出了累累硕果,2006年9月扶绥县荣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称号;2007年扶绥县出产的黑皮冬瓜通过自治区亚热带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认证,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30.41万亩,总产量55.1万吨。

围绕“优果工程”的建设,扶绥县积极调整水果品种结构,把红江橙作为一个优势品种重点发展,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努力打造红江橙优质果品。2005年,全县红江橙种植面积为4万亩,年总产量5万吨,果品远销上海、广东等省市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同年,扶绥县申报的上龙红江橙被自治区名牌战略委员会评为2005年度优质农产品,这是扶绥县继2003年上龙石硖龙眼取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后又一获得此殊荣的农产品。借红江橙被评为优质品牌为契机,扶绥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树立品牌意识,继续引导群众规模种植,发展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红江橙、水果型木瓜西瓜、菠萝等优质特色亚热带水果品种,使水果产业成为扶绥县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7年水果种植面积23.65万亩,投产面积16.8万亩,总产量9.93万吨。

4.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经济期间,水利民办这一做法成功打开了全县水利设施管理和使用的新局面,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城际型农业经济,全县继续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开展渠道防渗、水库维修加固、新建提水工程、机电泵维修等工程建设,改善和扩大农田水利灌溉面积4万亩;与此同时,全县加紧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987.1万元的客兰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总投资577万元的那何水库除险加固国债项目,实施小姑豆拦河坝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广泛吸收各类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喷灌、滴灌、微灌、井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抗旱治旱能力。在重点抓好客兰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基础上,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续建汪庄引水总渠二期防渗工程,对现有灌区渠道进行清淤疏通和防渗加固,恢复原设计灌溉面积,延伸现有蓄水工程渠道,因地制宜采取打井喷灌、机电排灌、水柜浇灌等措施,扩大灌溉面积。2007年,总投资1987.1万元的客兰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全部完工,水毁修复工程完成16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6万亩,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17处,解决了800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

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县委决定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10月,扶绥县在渠黎镇举行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揭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的序幕。为了更好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12月,县委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参加中央组织部举办的第8期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同时率领各乡镇党委书记共26人赴广东省徐闻县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3月,县委从机关单位选派117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分赴全县11个乡镇128个行政村开展指导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扶绥县突出抓好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把经济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干群关系较融洽的渠黎镇、岜盆乡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乡整镇推进的试点乡镇,把渠黎镇渠新村、岜盆乡岜盆村作为整村推进试点村,同时集中力量抓好龙头乡那塘村坛肥屯、新宁镇大塘新村、岜盆乡岜盆村、渠黎镇渠新村、渠黎镇碧计村三哈屯、渠黎镇渠凤村渠讨屯、东门镇渠荣村渠午屯、渠旧镇崇边村岜河屯、东罗镇渠坎村渠坎屯、柳桥镇新村屯、山圩镇渠透村百敢屯、山圩镇昆仑村雷卡屯、昌平乡八联村永安屯、中东镇淋和村岩和屯等14个村屯示范点,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重点抓好“三清三改三圈”工作(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规划好牛圈、猪圈、菜圈),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屯级党支部建设,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形式,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渠黎镇渠新村成为全区100个村容整治示范村,新宁镇大塘村、岜盆乡岜盆村以及扶绥杰利皇鸽养殖基地被列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乡镇长培训班现场教学点

扶绥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城际型经济强县建设。

(二)打造工业大县 提高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质量

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必须打造工业大县,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工业经济的强有力增长扩大、提高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从2005年开始,扶绥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项目,发展强优企业,抓好园区建设,努力扩大、提高县城经济的总量和质量。

1.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项目 扩大县域经济总量(www.xing528.com)

为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县域经济总量,扶绥县把抓好产业类重点项目、基础性重点项目作为项目工作的重点、作为扶绥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抓好产业类的重点项目,主要有海螺水泥第一条和第二条生产线、山秀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客兰锰业二期工程两条生产线、福园剑麻第一条生产线、鸿光太阳能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新东煤矿公司那全1号井恢复开采、汇全药业开工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麻纺厂项目、广西桂孚燃料酒精项目的环保评估、广西化工研究院扶绥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南华糖蜜味精项目前期工作。

抓好基础性重点项目,主要有扶绥大道建设、商贸城项目的二期和三期工程、城区电网改造等供电设施技改工程和青年产业园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设、青年产业园商业办公和居住区建设项目、县城自来水厂改造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后期工程建设、新宁街及滨江路改造建设、县党政综合办公楼建设、渠黎中东东门等乡镇商住小区及商贸城建设、东罗火电厂、汇源集团菠萝浓缩汁加工、江鳌创业园等项目的签约落实工作、民族大酒店及民政福利大楼等城区国有资产和闲置土地的拍卖盘活工作。

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全县继续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把手工程,集中精力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以及大批的中小型项目,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主动出击,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推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沓行为。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2005年,全县新开工项目37个,总投资21.7亿元;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1.95亿元。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工程投资7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和熟料的海螺水泥项目于8月下旬成功投产,到12月底累计生产水泥和熟料90多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上缴税收700万元,解决800多人就业问题;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建成招生,招收学生1200多名;总投资2.06亿元的广西福园剑麻公司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总投资6.5亿元、装机7.8万千瓦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电灌、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山秀水电站枢纽工程于10月底成功截流,2007年三台机组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投资1.4亿元、全长5公里、宽60米的扶绥大道,机动车道全线完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基础设施大会战,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成使用,广西化工研究院产业化基地等5个项目投产见效,2007年总产值突破1亿元。科教文化园引进的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开工建设,武警广西总队训练基地签约落户。城南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得到自治区扶绥种畜场的支持顺利推进。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6%。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5.38亿元,2007年全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04亿元,同比增长2.3%。

山秀水电站(韦世铭 摄)

2.发展强优企业 提高县域经济质量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发展强优企业,扶绥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

巩固提高蔗糖产业。以扶南东亚公司和东门南华公司两家制糖企业为龙头,采取扶强扶优的办法,引导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形成和开发甘蔗—蔗叶饲养—蔗糖—糖果—造纸—酒精—味精—复合肥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把蔗糖产业打造成扶绥工业经济的“航空母舰”。在原有技术改造的基础上,2006年扶南东亚公司对原有的第二条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泰国设计生产的煮糖自动控制系统、无滤布真空吸滤机等设备以及法国、德国日本生产的全自动分蜜机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能;2007年生产能力跃升到日榨甘蔗1.7万吨。

发展壮大建材产业。以扶绥海螺水泥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县水泥企业资源,扶持柳桥镇、岜盆乡页岩砖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以扶绥海螺水泥为主的其他配套产业发展。

矿产加工业。扶持客兰锰业公司建设投产两条生产线;扶持新东煤矿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做好低度铁矿的精炼工作。

剑麻加工业。扶持山圩剑麻工业园、福园剑麻公司和扶绥天然纤维制品公司的生产建设,引导企业搞好综合加工,形成剑麻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基地。

食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引进南华味精、汇源果汁等项目,推进瓜果菜等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做好鸿光太阳能项目和桂孚酒精项目开工建设准备工作;加快广西一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废水处理与技术项目、皇马药业项目、汇全药业项目和广西化工研究院扶绥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的步伐。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发展强优企业,提高了扶绥县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

海螺水泥、福园剑麻等一批重大生产项目纷纷建成投产。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27.7%;强优企业进一步培植壮大,实现工业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由原来的15家增加到17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5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2家。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4.88亿元,同比增长42.9%。

蔗糖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建材业、剑麻加工业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得到壮大发展,逐步打破了蔗糖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初步构筑起了多业并举共同抗击市场风险的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在结构优化中稳步增长。2007年,扶南东亚、东门南华两家制糖企业日榨量分别达到3万吨、2.3万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两家制糖企业,2006∕2007年榨季全县产糖56.93万吨,同比增长1.07%,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山蜜”牌蔗糖、东门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木棉花”牌蔗糖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家剑麻加工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扶绥海螺水泥公司全年提供税收5000多万元,扶绥县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水泥及熟料生产基地;原南宁地区通用机械厂、南宁丰泉化工公司、客兰锰业等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恢复生产,成为扶绥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7年全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11.6%;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

(三)加大城镇建设力度

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打造工业大县,提高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建设城际型经济强县,就必须不断完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扶绥县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扶绥县的城镇建设工作,突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建设,按照“县城突出发展、重点乡镇重点发展、一般乡镇加快发展”的思路,全面加快推进“两街”(即县城商业步行街和新宁街)、“两路”(即扶绥大道和滨江路)、“两化”(即绿化和亮化)、“两镇”(即东门镇和新宁镇)的建设。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要求,全县通过市场运作,开发闲置土地,把城镇资源推向市场,吸引企业和业主投入城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继续完善旧城区功能和各项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商贸步行街三期工程,加快推进“民安小区”“深圳花园”“民族广场”“恒福花园”等商住小区的建设;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做好科教文化园的控制性规划和立项报批工作,抓好已开工的县检察院、工商局等单位的建设,做好县人民法院、县人事劳动局客运中心等单位的搬迁及建设工作,做好种畜场道路、行政区路、客运站路、科教园路4条次干道的勘测、设计、招投标等工作;进一步推进渠黎、东门、东罗、山圩、中东等重点乡镇的建设。

2005年,总投资700万元的中东商贸城、总投资5000万元的渠黎新城市场建成使用,总投资2500万元的东门商住小区建设进展顺利;柳州金绿阴、深圳振昌、南宁民安、万旺、广西愿景等房地产公司纷纷进驻扶绥县,掀起了城镇房地产开发热潮。2006年,扶绥大道、环城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商贸步行街二期工程”“深圳花园”“恒福花园”“民安小区”等相继开盘,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近1亿元。2007年,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实验学校扩建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投入1750万元规划建设了汽配汽修、建材、摩托车和果蔬批发等4个专业市场,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县酒厂;新开工建设的闽台商贸城、祥和新城、银坛阳光家园等5个楼盘总投资达4亿多元;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贤士路、双峰路以及县检察院、工商局、县武装部新办公大楼、扶绥公路客运中心、人才劳动力市大夏、县党校新区、消防大队、区种畜场住宅小区和办公场所等一批基础性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南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城框架进一步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