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与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与特点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属于实践范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学计划以外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实践活动。②社会化的过程,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角色社

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与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历史性的活动,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在马克思那里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恩格斯在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定和特点,是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的主体行为。实践是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实践需要思维和认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实践的特点主要有:

(1)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客观的人;实践作用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却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是无意识与无目的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3)社会历史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这种个体活动却总是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人借助于工具同自然界相接触,而工具是他人过去劳动的成果,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绝不会永远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实践又具有历史性。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物质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物质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保险、服务等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它主要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scientific experiment)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与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www.xing528.com)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按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深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形式,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属于实践范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对于理论学习以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又包括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例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狭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学计划以外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本书主要研究狭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教育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做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载体、以社会为舞台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相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两个过程:①实践活动的过程,即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初步尝试社会角色转换的过程。②社会化的过程,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过程。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了个体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和升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这两个过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类型,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能忽视对社会实践类型的研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学术实践

学术实践是指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是大学生自发在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一切操作性的活动与行动,旨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活动型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学生社团不仅要给大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要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它们,建立沟通联络的渠道,为高校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拓展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以其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重个性张扬、注个人发展”的取向。当前,传统意义上的以班级为概念的学生社团正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立足于共同追求和共同兴趣爱好的新型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志愿服务是指由志愿者参与的社会性公益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接受了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并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1)实践性

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性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没有实践,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借助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运用理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参加的专业实习、调查研究、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在实践中实现检验认识真理的目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教育性

高校社会实践能够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实现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防止当前拜金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主体性是指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思想、行为,培养创新能力,满足自身成才和充分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从社会实践来讲,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他们面对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和较少约束的世界,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行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就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注重将主体与客体统一于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4)创造性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等。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创造性思维又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处于半社会化的状态。他们所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由此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完全靠书本知识或学校经验是不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