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特色、内涵及时代价值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特色、内涵及时代价值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高校大学科技园根据上海市的发展战略、高校学科优势以及地理特性积极开展上述要素的创建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大学科技园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开展国际化合作的模式。通过与境外大学科技园或专门负责技术转移的部门,形成合作关系。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特色、内涵及时代价值

1.特色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体会和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几个要素的结合。其一,要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才可以形成一定数量的科技企业的集聚。其二,科技园必须建立一个创新创业氛围和多方位的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氛围包括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大学资源的支持;服务体系中必须聚焦包括风投、中介、项目申报在内的多种功能,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孵化企业成长,催化企业壮大。第三,科技园的管理公司要凝聚一定的持续发展能量,才能够达到科技园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在源头上创导、支持创新活动,促进包括大学生创业在内的各科技企业胚胎的形成,不断地为园区输送科技企业。

上海高校大学科技园根据上海市的发展战略、高校学科优势以及地理特性积极开展上述要素的创建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

上海交大科技园以集约化、开放式、效益型的理念搭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地处上海市徐家汇商业圈,寸土寸金的徐家汇生活指数和商务成本逐年盘升,无形中也给科技园的建设带来不少限制。科技园先后将濒临破产的原经昌色织厂、宝屐皮鞋厂、新丰色织厂和双鹿冰箱厂收购并改建成四个高科技孵化基地;建成了“慧谷科技大厦”、“昂立总部办公楼”、“申通信息大厦”、“南阳高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产业写字楼,为成规模科技企业提供办公基地。这一举措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降低了科技园的投资成本。

同济大学科技园依托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四个专业化孵化平台。一是现代设计与规划孵化平台,二是汽车研发孵化平台,三是聚乳酸材料及其制品孵化平台,四是软件开发孵化平台。通过这几个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环同济产业经济圈。

上海大学科技园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了一整套服务体系和操作规范。首先是技术共享平台,科技园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的平台资源包括纳米技术测试分析中心、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化大型数据库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导读系统等。其次是投融资平台,上海大学科技园通过政府基金银行贷款、政府贴息、风险基金、技术入股等方式为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

华东理工科技园以“服务至上、不断改进、创造价值”为工作理念,将自身定位于专业的R& D研发中心解决方案提供者,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方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从源头上帮助入园研发机构与科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入园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东华大学科技园积极引进和孵化品牌企业,入驻园区的纺织服饰类科技企业还可以享用科技产业化扶植基金及“一区一品”的优惠政策。目前国内一批具有著名品牌的纺织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包括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使园区成为我国纺织服饰业的高地。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开展国际化合作的模式。通过与境外大学科技园或专门负责技术转移的部门,形成合作关系。注重两个方面的技术转移,第一方面是该类技术在中国有广大市场潜力的技术,第二方面是该类技术应用需要中国方面的物质资源。这些技术肯定是境外大学或技术转移部门最希望向中国转移的技术,而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必经之路就是本地化,也就是技术的本地化应用研究,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利用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承担了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在中国的落地与本地化过程。最终达到境外科技园在中国的落地,也就是形成园中园。

华师大科技园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技术支撑,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实现对接,一方面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在大学科技园落户形成集聚优势;另一方面,充分整合普陀区的区域资源,结合企业需求,与产学研各方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对接、合作,形成产学研长效对接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0多项。

上海电力学院科技园是一个既具有大学园区功能,又展现鲜明电力行业和新能源领域特色的科技园,是南方唯一一家电力概念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电力特色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吸引了新能源、电力科技、电气工程等100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科技园运作中,聚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成为一台绿色能源“发动机”。

财大科技园发挥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成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科技园。同时,财大科技园创新融资渠道,创造出新的优势、新的领域和新的经验,成为全国知名、上海领先的以财经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科技园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业化为基础,紧密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科技园的风险投资基金、硬件场所和服务支撑体系,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其基本模式是:大学自行孵化—寻找社会资金—实行转化扩张—进入资本市场。实践表明,在发挥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规避经验风险、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收效显著。如入驻科技园的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7月合资组建,公司依托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的优势和科技园的社会资源,取得了快速发展,于2000年8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使1000万元投资迅速增值到3.8亿元,先后推出了“神威1号”嵌入式微处理器等12种自主创新的“复旦芯”。如今,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公司之一。

各科技园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学生毕业创业带动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方面,复旦大学做得较好。

复旦大学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首批受理点之一,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复旦分基金会。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业领导小组,学校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项目管理和配套服务工作,全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复旦分基金会依托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日常运作。分基金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创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企业俱乐部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复旦分基金会始终贯彻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宗旨,遵照市基金会管理办法及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地推进复旦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营造校园内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三年来,复旦分基金会共举办免费培训六期,571名大学生参加培训。204个学生团队提交了创业计划书,88个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基金评审,目前已注册的创业企业66家。学生创业企业注册金额约3627.833万元,其中学生自筹资金2801.833万元,基金立项金额826万元,基金实际拨款金额801.5万元,创业公司退出金额64.4万元,创业企业就业人数440人。复旦分基金会资助学生创业企业中,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的创新基金共760万元,获得企业后续投资的市场资金共1838万元。其中,有6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200万元,有14家企业获得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共258万元,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大学生创业引导资金20万元,有26家企业获得建设项目资金、农业转化项目资金、科研项目研发经费、杨浦区的鼎元基金等后续资金共282万元。有14家企业获得企业后续投资的市场资金共1838万元。(www.xing528.com)

复旦科技园主动引导、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免房租、免水电,提供办公家具等条件提供了6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作为科技园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最近,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

2.内涵

“上海模式”是上海高校科技园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能有效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它是上海高校多年来探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化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大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多又快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模式。因极具时代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和瞩目。其核心内容是由大学科技产业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三区联动”科技园的经营环境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运行机制方面,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大学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授权,直接将科技成果转让企业变为生产力,也不同于我国高校前期创办全资公司全程经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由高校自行孵化科技企业的胚胎实体,将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同时争取社会资金,整合资源实行扩张;达到一定规模、效益后再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然后减持股份取得回报,投入新一轮孵化项目,以实现科技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模型是:大学自行孵化—寻找社会资金—实行转化扩张—进入资本市场—减持股份获得回报。大学对科技企业主要实行技术支撑,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在适当的时机从退出机制中获得经济效益。

经营环境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三区联动”的优越环境与政策优势。科技园通过大学与政府、企业、社区广泛合作,以合作方“资金、市场、经营”之长补大学之短,成为实施“上海模式”的可靠保障。政府与企业不仅有充盈的社会资金,还运用大学周边的旧厂房改造成企业孵化用房,并预留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回应了大学“就地开发,就地拓展”的愿景。政府还对孵化、转化科技企业,实行优惠奖励政策等,为创业者尽量提供“商业机会最多、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投资环境,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3.中国特色

“上海模式”认为,脱离中国国情,简单模仿发达国家技术转让方式或大学全资、全员、全过程经营科技企业,都是不可行的。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扬大学科技人才之长,借社会资源和力量补自己“资本、市场、经营”不足之短,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科技产业化之路。

“上海模式”的中国特色

4.时代价值

具有中国特色、能加快推进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产业化的“上海模式”,既有理论创新价值,又有实践应用价值,必将在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发挥愈来愈大的示范效应与放大效应。

(1)在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这一模式使大学的科技成果转移到科技园中的企业,在大学科技人员帮助下,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让企业获得效益,大学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也获得经济效益;或者大学接受企业委托,在园区企业的配合下进行研发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这样,大学的知识和技术就会源源不断流向企业,而企业也会源源不断地向大学提供研发课题或经费支持,从而拉动大学的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在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共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人才质量。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研究生通过参与科技园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创新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提高大学教师水平和大学生、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提升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作用。通过“上海模式”,大学新的知识、新技术源源不断向社会辐射,扩大了大学的创新创业功能,大学成了向社会转移技术、辐射技术的中心,推动国家各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大大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