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宣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果

武宣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造黔西碳酸钙转型升级园区,征收土地800多亩。以项目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进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90.75亿元,新引进的锦信碳酸钙循环经济产业园、智佳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项目填补了武宣县新材料和高新科技智能电子制造项目的空白。以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金岭南矿业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宝丰矿业新型阻燃剂材料、敏诚矿业“直流电矿热炉”技术取得新进展。

武宣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果

2012年至2017年,武宣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商贸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内河港口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武宣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7.5∶48.4∶24.1调整为2017年的23∶47.2∶119.21,武宣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日趋加快。

(一)工业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武宣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降成本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力度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2007年,引入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武宣县盘龙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探明,武宣矿藏丰富,铅锌金属量300多万吨,足以开采100年。从2008年至2012年,中金岭南投入7亿元,对盘龙铅锌矿山井下的供电、通风、排水、提升和运输系统进行整改。对选矿厂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完成了两次技改,矿产实现了两次翻番:第一次翻番,产能从600吨/天提高到1500吨/天;第二次翻番,产能从1500吨/天提高到3000吨/天。年处理铅锌矿石80万吨,铅锌金属年产量约2万吨,年产值近3亿元。同时,该企业还实现了国内工艺技术先进、安全环境效益突出和增产不增污的目标,在“机械化减人和自动化取代人”等设备更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获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专项支持资金3469万元,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模范。

与此同时,武宣县委、县政府下文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针对糖业、农产品、矿产品、冶炼、轻纺五大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从上到下明确工业发展方向,强力推动工业发展。从2013年开始推行“五个一”“三旗问效”工作机制,统筹做好上规模工业企业的运行服务工作,分门别类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成专项工作组进行专题攻关,加强企业生产运行监测,确保企业满产达产。与此同时,加强对培育对象的服务,提前做好申请上规模企业的指导工作。

2015年至2017年,武宣县深入开展工业提质活动。财政拨出57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通过上下联动,政企联手,帮助企业与银行业务对接。组织召开政银企洽谈会,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2016年至2018年,每年都拨出1000万元作为工业发展预算资金,帮助企业申请贷款、扶持资金、为用电大户申请直购电政策等,实打实地为企业减负。

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50.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4.01亿元,年均增长19.3%;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7.6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0.84亿元,年均增长15.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30.9%上升到41.4%。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排名来宾市第一,工业化率提高到1.67,工业化加快向中期阶段迈进。“一区四园”初具规模,累计投入3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入园企业77家,重点实施了中金岭南二期技改、华润水泥(武宣)等32个投资额超亿元项目,培育了26个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形成制糖、冶金建材、矿产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和轻纺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201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1.09亿元,同比增长4.6%,占来宾市工业总产值559亿元的23.4%,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125.08亿元,同比增长4.7%。

201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46.92亿元,同比增长14.92%,占来宾市工业总产值的24.04%,工业对武宣县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6.5%,全县工业贡献税收4.53亿元,同比增长49.2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141.57亿元,同比增长15.53%。

在此基础上,精心谋划发展百亿元碳酸钙产业。打造黔西碳酸钙转型升级园区,征收土地800多亩。正式签约入驻企业5家,投产2家。成立碳酸钙产学研基地,成功推进海天生物碳酸钙深加工综合利用、广西缘源矿业年产30万吨精细碳酸钙粉等项目签约落地。成立碳酸钙行业协会,加快培育碳酸钙产业链。获得“广西白云石之乡”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第一个拥有自己碳酸钙品牌的县份。

2018年,坚持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拆除“散、乱、污”和违规建设项目企业12家,停产整改企业17家。推动沿河布局的“小、散、乱”传统粉体企业有序搬迁。大力培育新动能。合群风电场一期、平鼓山风力发电、大荣水库3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有序推进,瑞隆矿业、中国水电十一局、川泉矿业等碳酸钙项目竣工投产。优化营商环境降成本。20家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其中武宣工业园区10千伏大工业用户17家,年累计交易电量可达2.35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680万元。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

2019年,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抓调整、促转型。设立3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投资超过百亿元或产值超过百亿元的新产业、新技术“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全力提升制糖业、矿产、农产三个传统产业,打造新型建材业和新兴制造业两大基地“3+2”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成功培育广安昌农等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项目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进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90.75亿元,新引进的锦信碳酸钙循环经济产业园、智佳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项目填补了武宣县新材料和高新科技智能电子制造项目的空白。实施18个工业项目,利佰林木业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合群风电场一期、广峰矿业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新东运、华恒等9个碳酸钙项目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8.5%。投资1.04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项目13项,黔西、河西污水处理厂、城东工业园大道项目快速推进,园区发展稳步提升。以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金岭南矿业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宝丰矿业新型阻燃剂材料、敏诚矿业“直流电矿热炉”技术取得新进展。全县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动力增强、效益提升的势头。

(二)农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化

2012年,特色农业增速提质,农业品牌初显成效。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3亿元,增长9.3%;粮食总产量达17.15万吨,增长8.6%;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植30.88万亩;甘蔗新增种植面积5.96万亩,甘蔗总产量达210万吨,进厂原料蔗达19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50万平方米。湖南鑫广安年出栏30万头生猪项目开工建设、泰国正大集团百万头现代化生猪食品项目成功引进,有效促进了“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金泰丰公司养殖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夏南牛存栏3500多头,居长江以南各县(市、区)之首,金泰丰公司荣获“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称号,逐步实现打造“南方夏南牛第一县”的目标。牛心柿、胭脂李、茶叶、黄沙鳖等特色种养品牌不断发展。以种植3万亩秋油葵为依托,成功承办广西休闲农业现场会和2012广西欢乐乡村游暨武宣金葵花节,有效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2013年,推动现代农业起步。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为重点,大力实施“4511”工程和“十二大”助农增收工程,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5.6%。粮食增产增效。全县粮食种植42.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9万吨;创建水稻高产样板3万亩、玉米高产样板2万亩,粮油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荣获2013年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甘蔗种植面积43.21万亩,总产量达210万吨、2013/2014年度榨季进厂原料蔗达195万吨以上,再创历史新高。林业产业实现产值3.33亿元,同比增长33.27%,全县林下经济龙头企业达8家,其中金鸡乡太子山野猪养殖场项目被列为广西林业厅林下养殖示范项目。水果种植面积达15.73万亩,实现产值2.62亿元,同比增长7.56%。水产畜牧业实现产值10.65亿元,同比增长4.09%,新增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10个,新增年出栏2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20个,全县生猪和肉牛分别出栏41.84万头和2.26万头,同比增长3.62%和6.1%。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带动规模养殖夏南牛48户,武宣县推广能繁母牛小规模养殖在第八届全国牛业发展大会上作为典型发言,并作为广西清洁养殖会议的现场点。金泰丰肉牛屠宰场、鑫广安生猪产业园、正大集团生猪现代化养殖加工及饲料厂等项目顺利推进,打造“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和“南方优质肉牛养殖大县”工程步伐加快。奶水牛、黄沙鳖、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牛奶产量664吨,黄沙鳖集约化养殖面积330亩,新增规模羊场8个。休闲观光农业稳固发展,油葵种植面积1.49万亩,成功申报广西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项目。深入打造全市最大马铃薯、食用菌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0.85万亩,总产252.4万公斤;双孢蘑菇种植面积550万平方米,总产3575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双髻龙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红茶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水利建设项目176个,完成15座一般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渠道清淤350公里和渠道硬化167.17公里,实现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07个,投入奖补资金3015万元;配合做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工程,顺利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2014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及应用,推进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范农村经营管理,新成立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促进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粮食连年增产、甘蔗创历史新高。创建7万亩水稻、玉米高产样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6.65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达18.07万吨。实施6127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和8000亩“千亩万吨”示范片,2013/2014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214.9万吨。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共引进和培育正大集团等7个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全县生猪出栏44.27万头,获认定为“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分别达到72个、129个,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7.16万头、1.29万只。全年水产畜牧业总产值达10.02亿元,增长5%。林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县木材生产完成35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55亿元。县级林下经济项目32家,实现林下经济产值4.02亿元。特色农业发展有新成效。牛心柿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启动创建4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项目实施扎实推进,为打造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东乡、三里、黄茆3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红心柚生产基地,特色种植、养殖初具规模。

成功申报第六批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76个,获国家水利投资10965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中小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国家水保、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实施完成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3处、疏浚河道2.79公里、水库水电站增效扩容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5平方千米、移民扶持基础设施项目16个,累计投资9773万元。

2015年,特色农业发展有新成效,打造了东乡、三里、黄茆等3个乡镇红心柚生产基地。引进正大、鑫广安等龙头企业,助推全县养殖业迅猛发展,获认定为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和奶水牛饲养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荣获广西水产畜牧业助农增收先进单位一等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亿元,年均增长4.4%。

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安排1000万元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创建水稻、玉米高产样板共7万亩,实施“千亩万吨”示范片0.8万亩,产量高、含糖量高“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6127亩,启动创建4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013/2014年榨季原料蔗进厂214.9万吨创历史新高。武宣县获得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成功申报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牛心柿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东乡镇下莲塘葵花景观获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三里镇双龙上李屯获命名为“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生猪出栏达到“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申报条件。西江槽蔗区水利工程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典型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传统优势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全年甘蔗种植面积37万亩,落实“双高”基地片区95个共5.28万亩。粮食完成播种面积43.32万亩,总产量保持稳定,达13.21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8.26万亩,实现产值3.35亿元,同比增长9.95%。林业实现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28.74%。生猪出栏量稳定在40万头以上,肉牛出栏量2.62万头,同比增长3.97%;池塘养殖、稻田生态特色养殖模式首次试验采用,实现“一田双用”“一田双收”;“高架床+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实施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投入专项经费1200万元,创建8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里镇“双龙盛柿”荣获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加快,全年培育农民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73家。全力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完成土地调查56.39万亩、土地登记28.63万亩。大力实施桂中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县、广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示范县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2亿元,同比增长33.14%。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4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0平方千米,划定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20个,水库除险加固9座,新增防渗渠道83公里。

蔗海中的抗旱设施西江槽(陈德仁 摄)

2017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43亿元,同比增长3.3%。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5.01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粮食总产量13.66万吨;糖蔗180万吨;水果总产量达20.62万吨。生猪出栏41.49万头,同比增长2.34%;肉牛出栏2.69万头,同比增长2.67%;全县肉类总产量达3.78万吨,同比增长2.05%;水产品总产量1.38万吨。

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安排专项资金1830万元创建核心示范区13个,其中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4个,乡镇级示范区6个。三里“双龙盛柿”核心示范区、金泰丰夏南牛养殖示范区、东乡风沿柚获(核心)示范区、武宣县金葵花休闲农业示范区(入围)荣获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广西农垦黔江甘蔗“双高”产业示范区获自治区评为县级示范区。大力促进蔗糖业发展,推进“退桉还蔗”,清理速生桉2.8万亩,建设“双高”基地113个10.6万亩,糖料蔗种植面积28.8万亩,全县2017/2018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180万吨。广西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现场会在武宣县召开。仅用2个月时间完成二塘、禄新两个试点乡镇9.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向全区展现武宣速度,提供武宣经验。分别在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年初、年中现场会作典型发言。

实施优果工程,全县水果面积累计19.83万亩,柑橘砂糖桔、黄皮果等优质水果新植1.58万亩。

硕果累累的牛心柿(陈德仁 摄)

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提升品牌,农产品大品牌“武仙味”“宣之味”注册商标。桐岭镇和律村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举办武宣首届电商活动,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悦农湾”、供销e家销售平台建设,不断扩大电商业务总量。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农民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0家。螺山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做法获全区推广。(www.xing528.com)

全力开展土地确权工作。以“两权”改革为抓手,开展全县10个乡镇的土地确权工作,签订土地承包合同6.73万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6.73万份,完成确权承包耕地面积63万亩,可发证率96.5%。全县家庭承包耕地累计流转总面积84456亩,新增流转面积4641亩。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律村哈密瓜种植基地(陈德仁 摄)

2018年,蔗糖“双高”产业稳步提升。2019年,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32.5万亩,2018/2019年榨季进厂原料蔗170万吨,甘蔗机种水平55.27%。完成糖料蔗生产保护区27万亩的划定任务,12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武宣金葵花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评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富硒农产品开发面积2087亩。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向好。新增农民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6个,全县累计有农民合作社531家、家庭农场111个。通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持证人数320人,致富带头人20人。

2019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入4500万元建设5个片区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65条屯级产业道路,甘涧水库水源工程交付使用,高达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双高”基地面积达19.8万亩,2018/2019年榨季进厂糖料蔗171.8万吨,广西糖业改革推进现场会暨“双高”基地建设年中工作会议在武宣县召开,订单农业试点工作经验得到广泛推广。粮食种植面积39.5万亩、产量12.02万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61%。水果产量23.82万吨、同比增长39.5%。积极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特色农业示范区提质升级,投入800万元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5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582家,家庭农场达126家,其中2家通过国家级示范经营主体认定,20家通过自治区级示范经营主体认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9万户。农村土地确权颁证6.7万户,颁证率达80%。供销物流园开工建设。随着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农业从单一种养模式逐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

2012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11.1%。

旅游业发展方面,举办了第二届赏石文化旅游艺术节,全年接待游客91.29万人次,增长30.4%,实现旅游收入5.04亿元。

交通物流方面,水运新增运力1.14万载重吨,占来宾市总运力的70%,水路和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别完成542万吨和770万吨,分别增长26%和72%,完成货运周转量37.7亿吨公里和6.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3%和78%。

商贸消费繁荣方面,全年销售下乡产品家电33442台(套),汽车、摩托车4925辆,发放补贴1301.6万元;销售商品房面积达8.22万平方米;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农资连锁网络服务点覆盖率100%。

金融业发展方面,中国银行、柳州银行相继落户武宣,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13亿元,增长19.4%;贷款余额27.29亿元,增长22.4%。

2013年,发展商贸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强推介旅游,畅通物流商贸,拉动服务消费,大力挖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27.8%。完善了百崖大峡谷、下莲塘等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修复了刘炳宇庄园、文庙和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推进下莲塘、上李村等特色名村建设,下莲塘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开业1家按三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新增星级农家乐5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知名度大幅提升。

积极推进港口码头、黔江特大桥、桂来和柳武2条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新增货运企业3家和货运汽车103辆;武宣至朗村、武宣至大琳客运线路正式开通营运。全年水路、道路货运量分别为600.13万吨和963.87万吨,同比增长10.7%和25.2%;道路客运量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20%。

实施房开项目16个,开工面积79.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累计完成投资7.42亿元,同比增长66%;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6.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7%。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入驻武宣,全县金融企业达21家,全县银行系统存款余额60.89亿元,同比增长12.47%;贷款余额32.26亿元,同比增长18.2%。

2014年,出台了《武宣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镇(村)工作方案》,编制百崖大峡谷、三里镇上李村等景区旅游规划,继续打造“庄园之旅”项目和桂中第一支部红色旅游项目,举办第五届仙城文化艺术节暨金葵花旅游节,扩大了“金葵花”节会品牌的影响。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2亿,分别增长21.4%、55.6%。

桂来高速公路顺利通车,柳武高速公路、东乡至百崖大峡谷农村公路改扩建、寺山至贵港二级公路快速推进。全年水路、道路货运量分别为510.84万吨、1143.23万吨,分别增长10.50%、17%;道路客运量1243.58万人次,增长4%。

实施22个总建筑面积92.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销售面积22万平方米,增长33.66%。中国建设银行入驻武宣,全县有银行机构达8家,对外营业网点33个,保险机构13家,金融机构引进和网点延伸成效明显;全县银行系统存款余额69.36亿元,增长13.92%;贷款余额39.46亿元,增长22.31%。

1988年被列为广西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开发保护区的八仙天池(陈德仁 摄)

百崖大峡谷景点之一壮王山(陈德仁 摄)

2015年,全县一产、二产、三产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4.4亿元、46.4亿元、27.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4.3%、9.3%、10.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 33.0∶38.4∶28.6调整为24.8∶47∶28.2。商贸、交通运输、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其中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15亿元。

2016年,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启动东乡镇、三里镇上李村等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缘江酒店投入试营业,获评星级农家乐8家,“金葵花”节会品牌深入人心,节会期间共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1.4%、55.6%。樟村物流园进展顺利,龙从码头启动规划招商,东乡至百崖大峡谷改扩路、寺山至贵港二级公路、武宣至柳州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黔江特大桥、武宣至来宾高速公路实现通车,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广西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宣文庙(陈德仁 摄)

2017年,投资3900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同步进行武宣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黔江水域旅游带(含县城)概念性规划、武宣县庄园群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武宣百崖大峡谷总体规划(修编)、八仙天池总体规划、旅游码头规划与设计等城市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百崖大峡谷景区获评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下莲塘景区获评AAA级景区。成功举办“三月三民俗旅游文化节”、“金葵花旅游节”、“首届龙舟邀请赛”和文庙大型祭孔等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柿子节、柚子节、哈密瓜节、藕王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改)建9座旅游厕所。评选首届“仙城手礼”特色十佳旅游商品。百崖大峡谷升4A级景区改造升级、八仙天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码头等重点旅游项目以及乡村旅游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形成了避暑度假、健康养生、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等旅游业态。加大了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全年接待游客302.4万人次,同比增长29.45%,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40.5%。

2017年,新入库服务业商贸企业10家。商贸业增长保持10%以上。房地产销售面积达32.96万平方米,增长4.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9.6%。东门塘综合市场、博林综合大市场、东盟国际物流园等重大商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浙江颐高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武宣,“互联网+”双创基地开业运营。

2018年,坚持高速度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发展,以浙江颐高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美丽乡村+双创基地”为平台,重点扶持村邮乐购、悦农湾等电商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网上销售。投资200万元“以奖代补”新建农村电商服务点90家,形成农户生产、电商收购、平台线上销售的农副产品上行通道。交通物流快速发展,内河航运新增运力47艘、超过12万载重吨,港口吞吐量1527.25万吨。东盟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多家商家入驻。全域旅游工作有新突破,武宣县成功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功举办“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18年广西龙舟系列赛武宣分站赛活动”等乡村旅游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87.73万人次,同比增长30.1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12亿元,同比增长38.61%。

2019年,全年实现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5家、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家、服务业企业1家。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分别增长7.3%、21%、85%。第三产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个百分点。龙从作业区、大仁作业区等项目扎实推进,G209东绕城公路、百崖大峡谷至金秀大樟公路以及武宣至平南、武宣至忻城两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站(点)达100个,覆盖率达67%,正式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房地产开发投资14.71亿元,竣工主体建筑面积45.6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6.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6%。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10个旅游专项规划通过评审。八仙天池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百崖大峡谷争创AAAA级景区工作稳步推进,3个旅游码头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金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下莲塘乡村旅游区入选广西十大最美乡村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82.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56%,旅游收入42.54亿元,同比增长33.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