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降低网络不良思潮影响的对策和研究

大学降低网络不良思潮影响的对策和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流媒体的引导和政府监管措施的进一步细化,逐步把网络借贷纳入日常监管机制,将防范校园不良网贷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教育部、银监会、人力资源部联合印发的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浙江省高校向在校学生发放“校园贷”风险告知书,对大学生进行“校园贷”主要风险种类和防范措施介绍,并要求签字确认。

大学降低网络不良思潮影响的对策和研究

教育失范现象可以从两种形态加以区分和理解:一种是常态下的失范,也即教育自身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出现的不合常态、不合理、不合规范甚至违法乱纪问题。这种失范有局部的,也有普遍性的,一定意义上可以推动教育向良性转向,走向转型与重构之路,比如学业负担、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考试招生腐败等。另一种是社会转型下的失范,我们常讲的市场经济转向所滋生的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在教育中要出现;而今网络信息化更是疾风骤雨式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教育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教育失范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互联网+教育”重构教育范式之说方兴未艾,鼓噪一时的“慕课”甚至一度还被认为会带来一场教育革命。市场化叠加信息化的当今时代,非常态化下的失范现象事有必然,诸如表现在大学生当中的“新读书无用论”“非法信教”“佛性青年”等教育失范现象亦呈现多样化、群体化趋势,虽不是大概率、大面积事件,但“病态的教育”的传染力、扩散力、影响力非同一般,依然值得警惕和干预。因此,对待教育失范,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常规和超常规的方法手段加以矫正。

(一)以政策的监管与引导强化教育规则的制度化

审视教育失范行为的发生,应追溯到对教育政策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现实诉求上。教育制度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教育规则的制度化有利于规范教育主体及其教育活动。以政策的监管与引导强化教育规则的制度化,既能实现教育制度的自由功能,又能对教育规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起到大塑造和制约的作用,而制度化的教育行为规则能促进教育秩序的稳定,防范教育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裸贷”事件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政策在舆论过程中对大学生失序行为的监管和引导作用不断强化。专业媒体如:央视新闻快速介入报道后,国家政策措施随即从2017年初开始关注校园贷。主流媒体的引导和政府监管措施的进一步细化,逐步把网络借贷纳入日常监管机制,将防范校园不良网贷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教育部、银监会人力资源部联合印发的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治理措施成效明显,大批不良网贷P2P平台加速倒闭或转型,此举进一步整顿了校园风气和教学生活秩序,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理性行为。

(二)有力组织策划校园专项教育整治行动

专项治理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教育政策行动,针对某一具体的突出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强化行政手段和政策工具,集中精力,对症下药,重拳出击。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各省市高校也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教育专项治理,不断解决新问题,谋划科学发展。由“校园贷”衍生出来的“裸贷”“培训贷”“传销贷”“刷单贷”等陷阱数不胜数、环环相扣。针对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又换上了“回租贷”的小马甲,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学生,提高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治理非法校园贷款并对高校日常管理和风险防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秩序的重建提出了更热切的期盼。特别是“校园贷”事件频发后,长时间潜伏的教育问题经由网络舆论暴露并引发巨大社会关注,专项教育整治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市开展的不良校园贷专题讲座、制作广告宣传、拍摄微电影、开展主题团日等活动达百余所学校,宣传覆盖面大。

从“裸贷”事件可以看出,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严厉打击不良校园贷进校园的系列讲座以及管理措施,并取得一定教育效果。如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于2016年10月联合举办了校园网贷情况调研、“校园贷”风险防范知识讲座及专题座谈会活动,以渤海大学作为首个宣传点。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发布《关于集中开展“校园贷”专项教育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省内各大高校集中开展“校园贷”专项教育整治行动。近期,吉林省公安厅、教育厅联合在长春大学举办吉林省高校防范打击传销和非法校园贷专题宣讲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深入分析传销和非法校园贷危害,对大学生防范传销和非法校园贷提出指导性建议,全省近50所大专院校分管领导和学生代表参加活动。广东银监局、共青团、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了“2017年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浙江省高校向在校学生发放“校园贷”风险告知书,对大学生进行“校园贷”主要风险种类和防范措施介绍,并要求签字确认。总而言之,各省市高校的专项治理活动有序开展。从名校贷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北京、四川、山东、湖北、广东等地区的大学生风险意识显著提高,校园专项教育工作后期效果明显。

(三)对大学生理性认知和行为规则进行有效引导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小陈从最初只借6000元钱,到如今‘滚雪球’累计欠下多少债款,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放款人的暴力催收,小陈不得不找地方躲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从借5000元开始,半年时间,欠债累计上百万元……”试想,半年间,从借款5000元骤增到还款上百万元,这是怎样的一种理性缺失?[54]个体行为的规范化无疑需要社会和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秩序,更需要受教育的个体在稳定的教育秩序中主动将外在社会规范、道德要求内化,形成个体的自律性和约束力。大学生失范行为的产生与非理性认知和行为规则意识的淡薄密不可分,也受到比较盛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面对观念混乱、充满诱惑的社会,大学生的理性价值选择常是无所适从的,对身处的环境也形成了不理性的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由表及里的进行教育疏导,帮助和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形成良好教育信念和行为习惯,并在复杂的社会参与中将行为习惯内化。

针对“裸贷”事件,对其内部“工作机理”(如平台、运行、技术等)的深刻认识把握非常重要,譬如说,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并真心接受“现金贷”就是“陷阱贷”?这是需要开展“专业化”的工作的。汉江师范学院辅导员毛晶玥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潜伏”不良校园贷,利用贴吧、微信平台找网贷代理人,潜入催款QQ群来寻找有效之策。以真实案例和亲身经历去揭露不良校园贷的“套路”,并拍成视频放给学生们看,与同学们深入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认清购买力和偿还力,培养对金钱和欲望管理的能力,增强自律观念,还教育学生理性辨认互联网金融平台,保持清醒头脑,学会用正当手段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弄清楚网贷平台是如何失范的(如暗箱操作、欺骗引诱等),才能更好地现身说法引导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避失范。

(四)回归常识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裸贷”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再联想象牙塔之内常发生的非法信教、传销等活动,或者推而广之的比较盛行的大学生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裸贷”绝非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终归而言还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了偏差,裸贷是“三观”问题集中爆发的一个点。本来看上去就是一件极为“不可能”行骗的事情,但却容易发生。根子上还是大学生对求知、对学业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被访教师认为,尽管校园贷有欺诈行为,但对学生的行为是不可理喻、不表同情的,“以前,我们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贷款,现在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贷款,大学生的思想出了问题”。另有被访教师认为:“别怪校园贷是个陷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如果对知识不再有欲望,而是转向对物质充满欲望,类似于校园贷的异化行为还会层出不穷。”2018年,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陆续受理了广西某金融投资公司高校学生借款合同纠纷案件,400多名大学生成被告。让法官大跌眼镜的是,收到法院传票后,被起诉的大学生专门成立了QQ群!他们认为,国家打击高利贷、非法放贷,而这个“校园贷”是非法放贷,所以他们借的钱可以不用还。网上曾疯传这样的一句话:“我凭我自己本事借的钱,我凭什么要还!”这看似玩笑,却反映出个别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后的貌似成熟的“老赖”心理。

综观教育失范的例子,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性的,失范者道德自律把关不够与道德观念偏颇是其根源。因此,大学生把好“三观”总闸才是根本,如果说,上述政策性的、宣传教育上的举措是治标,那么“三观”教育才是治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各色诱惑,结合“常识”进行“三观”教育显得非常有必要。何谓常识?那就是一些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准则,诸如“欠债要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等等,就暗含了朴素的常识道理。当这些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基本认同和社会遵循,被普遍怀疑、回避、偏离、冲击、否定或被严重破坏而失去调节力、约束力时,失范就难免会随之而来。高校育人工作,要从基本的“三观”教育入手,使学生形成明确的人生航向,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让内心世界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每一位大学生个体也应从反思践行“三观”入手,时刻警醒保持心灵的充实、安宁和纯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荒凉和迷茫,自觉提高学生抵御诱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的价值观念是其行为的指针。涂尔干认为,“失范首先是道德价值意义上的混乱”[55]。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社会规范体系的忠诚与遵循,本质上是对其背后镶刻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与维护,对建立在这一价值理念基础上的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教育失范终究还是要从道德的根源找问题,对待类似于校园“裸贷”等近乎荒唐的教育失范事件,我们要善于解剖麻雀从中汲取教训,并充分发掘普遍性的教育价值。

【注释】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51.

[2]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2.

[3]高钢.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2.

[4]周志敏,纪爱华.人工智能: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3.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3].http://www.sohu.com/a/220673381_491971.

[6]李勋祥,游立雪.VR时代开展实践教学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7(07):116-117.

[7]武峰.2020年全球大数据将达40ZB——美日欧发展经验启示[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news/2015-11/16/content_37074269.htm.

[8]王亚宏.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N].人民日报,2018-08-19(5).

[9]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

[10][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52.

[11]孙伟平.论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J].哲学研究,2010(7):113.

[12][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9.

[13]郭洁敏.论信息时代人的位置[J].社会科学,1996(11):52.

[14]温儒敏.信息时代,更需要自己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7-6-23.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3].http://www.sohu.com/a/220673381_491971.

[16]张洋.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N].人民日报,2018-09-04(20).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3].http://www.sohu.com/a/220673381_491971.

[18]陈昌凤.斜杠身份与后真相: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政治隐患[J].人民论坛,2018(2):32.

[1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3].http://www.sohu.com/a/220673381_491971.

[20][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5.

[2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00-102.(www.xing528.com)

[22]赵春昊.警惕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8.

[23]孙伟平.论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J].哲学研究,2010(7):113.

[24]顾金喜.“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116.

[25]张洋.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N].人民日报,2018-9-04(20).

[26]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国内社会思潮——基于2017及当前的分析研判[J].人民论坛,2018(2):10.

[27]罗石.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8]陆卫胡,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

[29]刘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8.

[30]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6.

[31]Jourard S M,Lasakow P.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98.

[32]王明月.微博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18.

[33]高亚席.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9.

[34]吴磊,刘建荣.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60.

[35]王涛,席波,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5):533.

[36]Bargh A.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unconscious[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6:1-42.

[37]石周燕,黄朝峰.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调查与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23.

[38][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3.

[39]西门柳上,马国良,等.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40][德]E.斯普兰格.青年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卷首.

[41]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network theory revisted[J].Sociological Theory,1973(1):201-233.

[42]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

[43]张宏.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D].南京:河海大学,2007:32.

[44]谢晓丹.社交网站:互为师生大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12(5):15.

[4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4.

[46]夏先林,陈旭.人人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学理论,2012(7):276.

[47]张洋.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N].人民日报,2018-09-04(20).

[48]杨易颖.“裸条”借贷现大学生群体:不还钱被威胁公布裸照[N].南方都市报,2016-06-13.

[49]陈欣然.天津多举措打击高校“校园贷”[N].中国教育报,2018-01-29(01).

[50]余红,李瑞芳.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76-180.

[51]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J].青年记者,2009(2):11.

[52]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

[53]盖琪.“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审思[J].探索与争鸣,2016(2).

[54]张洋.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N].人民日报,2018-09-04(20).

[55][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