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癫狂间的美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癫狂间的美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克萨斯州是美国的国中之国,而休斯敦作为德州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典型代表,有着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休斯敦建筑地图HOSTON ARCHITECTURE MAP翻开美国地图,德克萨斯州赫然屹立在美国的东南边境上,其面积之大,除了加利福尼亚州以外几乎不是美国其他各州可以匹敌的。这意味着土地用地性质不受规划部门的限定,完全受市场经济需要自然调控。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癫狂间的美

如果你对美国城市的印象是波士顿纽约、费城、芝加哥那些极富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印记和氛围,那休斯敦一定会再次刷新你对美国城市的认知。德克萨斯州是美国的国中之国,而休斯敦作为德州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典型代表,有着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由于休斯敦市政没有自上而下的用地性质规划,这里成了许多高档商住地产商和大型企业总部建设的天堂,在看似肆意放纵的无规划城市表皮下,始终暗涌于这座城市的不变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所主导的城市兴衰与创新实践。

2015年笔者因工作离开了熟悉的东北美,南下来到休斯敦生活,伴随着陌生与好奇,笔者试图利用一切机会去探寻这座城市值得回味的美景和故事。

休斯敦建筑地图

HOSTON ARCHITECTURE MAP

翻开美国地图,德克萨斯州赫然屹立在美国的东南边境上,其面积之大,除了加利福尼亚州以外几乎不是美国其他各州可以匹敌的。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却根本无法看到像东北美新英格兰地区那种连绵不绝的都市带,只有零星几座较大的城市坐镇其中,而其中一座孤立于东南沿海的城市,就是休斯敦。虽然休斯敦并不是德州的政治首府,但它确确实实是世界第六大港口和整个墨西哥湾的经济中心,也是美国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很难想象它就在德州这片地方特色浓厚的土地上)。

重点推荐建筑:

1.水牛河公园Buffalo Bayou Park

2.赫尔曼公园Herman Park

3.休斯敦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4.曼尼尔收藏馆Menil Collection

5.罗斯教堂Rothko Chapel

6.圣巴西流礼拜堂Chapel of St. Basil

7.发现绿地公园Discovery Green Park

8.美国银行中心大厦Bank of America Center

9.“暮光顿悟”天台“Twilight Epiphany” Skyspace Pavilion

10.莱斯大学布洛斯坦馆Raymond & Susan Brochstein Pavilion

区域介绍

REGIONAL INTRODUCTION

诞生历史

休斯敦不是富有历史的城市,与华盛顿特区一样,休斯敦的雏形是出于单纯的政治和商业目的,建立一国之都。1836年秋,两个来自纽约的地产开发商奥古斯托·艾伦(Augustus Chapman Allen)和弟弟约翰·艾伦(John Kirby Allen)在与水牛河(Buffalo Bayou)相邻的平坦的加尔维斯顿湾(Galveston Bay)平原地带买下了6642英亩(27平方千米)的土地,试图为刚刚诞生的孤星共和国寻找一片土地作为首都和商业中心。他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休斯敦,取自当时大名鼎鼎的独立战争将军,德克萨斯共和国首任总统山姆·休斯敦(Sam Houston),这便是休斯敦的诞生之始。从今天休斯敦市中心横平竖直的网格式街道布局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个有意规划的城市肌理之上的。虽然出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克萨斯州的首府最终并没有设立在休斯敦,但移除这个政治因素之后,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下,紧紧依托水牛河和加尔维斯顿湾海港的天然地理优势及广阔的土地资源,休斯敦反而获得了更加迅猛的商业发展。建城仅30年后,休斯敦就已经成为当时美国南部重要的棉花出口中心之一。19世纪90年代随着铁路网络的兴起,休斯敦可以更便捷地连接伸展至加尔维斯顿湾及其他德州内陆城市,成为当时德克萨斯州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商业集散地。进入20世纪初,石油在德州首次被发现,石油行业于是成为休斯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其至今仍是维持休斯敦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随后伴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医疗、航天工业也相继进驻休斯敦,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特色产业和新移民

△1873年休斯敦鸟瞰图

图片来源: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麦迪逊威尔斯美国历史研究中心Published by J.J.Sztoner,Madison,Wis.Center for American History,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Planning Commission(NCPC)

“无区划条例”之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广阔的土地资源给休斯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更替,始终是这座城市演变的主旋律,进而影响城市面貌和人文景观。休斯敦是美国唯一一个没有区划条例(Zoning Ordinance)的大都市。这意味着土地用地性质不受规划部门的限定,完全受市场经济需要自然调控。这样的无规划或者说反规划的模式看似没有章法,却是另外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途径。虽然没有市政府级别的区域规划法规,但休斯敦却通过了许多其他约束用地形式和建筑规格的法律条款,比如文契约束(deed restriction)就是一种把政府权力下放给土地拥有者,由土地拥有者与开发使用者通过在契约中添加对用地性质和功能做出特殊限定的局部规划法规。这样可以保证区域内城市街道的面貌和用地性质有效地遵循业主对社区特色的愿景和管理需要。除了文契约束之外,还有诸如超高层建筑的风格与施工规范、地块内建筑占地面积比例、建筑退界要求、住宅区前院退界规范等。这些都是在细节上起到约束和统一街道面貌和城市形象的有效规划工具。

△杂乱的休斯敦用地规划图

图片来源:休斯敦规划发展局 Esri,HERE,DeLorme,MapmyIndia,©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and the GIS user community,City of Houston Planning & Development Department

△莱斯大学城附近的商业街区

图片来源:Manipulated Based on Image From Rice Village District Website

有了这些法规,休斯敦城市的发展变得更加随和宽松,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休斯敦市中心(Downtown District)并不是整座城市唯一的中心,整座城市有多个城区中心,比如南边的莱斯大学城社区(Rice Village)和医疗中心(Medical Center),向西有全美面积最大的中高端购物中心上城区盖勒瑞(Uptown Galleria)以及汇集诸多能源大亨总部所在地的能源长廊(Energy Corridor)。这些城区中心因带有浓郁的产业特色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城市面貌。比如休斯敦市中心高耸入云的办公楼群、医疗中心密集而敦厚的医院和研究机构大楼,上城区体块宽广的室内商场和购物中心,莱斯大学城则呈现低密度的亲民商住社区。休斯敦因此具有多元化的城市风貌,能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各式各样的外来移民入住,使之连续成为全美发展最快的城市。

然而伴随着宽松的城市规划政策和强势资本的主导,休斯敦也同样有土地发展不平衡和资源使用不均匀的弊端,进而影响城市治安、交通,增加贫富差距。由于社区的规划权力更多地掌握在土地所有者手中,资本只会向着有利可图的地区注入。高收入的社区往往越来越安全、整洁,越来越吸引投资;而低收入社区则因为基础设施老旧,居民素质低下而不断走下坡路,治安也越来越糟。即便高端社区的发展会伸展至周边,新资本的投入只会抬高地价让低收入群体搬离。这样高档化的开发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矛盾。

无规划的用地也容易造成区域产业类型的单一化,街道缺乏活力。一旦市场萧条,大面积的实业倒闭,就会造成楼房甚至街道废弃、基础设施破败、人流稀少等问题,这又会对城市的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走在休斯敦街头,常常能看到繁华街道转角背后废弃荒芜的空地,这也是这座城市繁荣发展背后难以抹去的一块硬伤。

△密集度参差不齐、发展不均的天际线

图片来源:by Marixa Namir Andrade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极端”的气候

冬季温暖而夏季极其闷热的休斯敦,气候可谓“极端”。炎热时候酷暑难当,又十分闷热。而全年降雨却极不平均,再加上地处平坦的沿海冲积平原,极易受到横扫墨西哥湾的飓风吹袭。因而排洪和防暑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挑战。大部分的休斯敦街道选择使用传统的水泥浇筑。虽然当地土质松软,泥沙成分高,很难保证地基的稳固,但水泥板能在极端气候下保证道路基本平整,即使有沉降也是整体沉降,而不会造成道路凹陷或坑洼的情况。在建筑体量上,更小的窗户,更封闭的室内空间变成一种趋势。自从有了空调的发明,休斯敦开启了对地下建筑和室内空间的深度迷恋。在休斯敦市区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天中,休斯敦街头几乎看不到来去匆匆的行人,即使是最繁华的核心商业街区。这足以让每个从人满为患的中国大城市走出来的人们怀疑休斯敦的人都去哪儿了,然而在转角一个不起眼的大楼入口处你会惊奇地发现,总有那么几个楼梯口有许多攒动的人群。顺势走下去你会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庞大的地下迷宫。这大概是休斯敦市中心最神奇的一种景象。在每个工作日中午午餐的时间,这条连接诸多写字楼、大厦和商业中心的地下隧道广场、餐饮、零售、休闲一条街,挤满了所有你之前好奇消失了的人群。原来他们为了躲避酷热的太阳和变幻莫测的天气,都宁愿选择在这恒久不变的室内人工“街道”当中享受短暂的闲暇时光。这一景象常常让人想起电影嗜血破晓》里描述当全人类都变成吸血鬼时白天城市地表荒芜一人而地下隧道里全是吸血鬼的诡异场景。

△休斯敦地区卫星地图

图片来源:美国地理测绘局Courtesy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水牛河公园

BUFFALO BAYOU PARK

景观设计

SWA休斯敦(SWA Houston)

建设年份:

2006—2016年

△水牛河与休斯敦天际线

水牛河(Buffalo Bayou)或者译为布法罗河,是休斯敦的母亲河。这条绵延85千米的慢流淡水河从休斯敦西北郊外起源,横跨休斯敦一直连通航道至加尔维斯顿港,一度曾是早期休斯敦城市发展的主要货运交通枢纽。

然而随着20世纪初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水牛河开始极其容易泛滥,给相邻的城区带来严重的洪涝威胁。高速路、航空铁路运输的兴起,使水运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昔日的繁荣渐渐被人们遗忘。现代化的城市改造伴随的是无节制地将污染物排泄入水牛河。从19世纪起就同时作为生活水源和排污地的水牛河,水质问题始终是困扰休斯敦市民头疼的问题。联邦政府曾经一度计划将水牛河改造成人工排洪渠。然而这样的人工改造只是暂时性地将排洪压力快速转移到别处,一旦源头或节点堵塞,就会造成更大面积的洪涝。且僵硬的水泥河床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是城市景观资源的丧失。好在当时在本地市民的强烈抗争下,联邦政府迫于压力取消计划,水牛河得以成为休斯敦少数幸存的自然化的河流,并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1986年,休斯敦成立了非营利性机构水牛河合作组织(Buffalo Bayou Partnership),专门负责对水牛河的保护和进行修复性改造的筹款工作。

如果说洛杉矶河是人工渠化的失败,水牛河则是景观化改造的成功。2002年,SWA休斯敦事务所承接了对水牛河城市地段的总体规划设计,并奠定了增强河流抗洪能力的设计策略。设计团队设定河床的最大蓄洪高度,自然加固原有的堤岸,保留曲线走向,并采取挑选耐涝植物和硬件设施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有效保证在水牛河泛滥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蓄洪,却在非汛期依然保持水牛河原有的风貌和新增功能的正常使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水牛河的洪涝威胁得以有效解决,而成为本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和可被市民利用的户外休闲场所。在河道转弯的多余空地上为其添加新的设施和活动主题。比如南岸西侧的迷失之湖(Lost Lake)和北岸最东端的水利公园(The Water Park),原本都是被遗弃的池塘或供水设施,如今被重新翻修成为休闲湖和综合运动休闲场地。而贯穿于这些主题场地之间的是错综交织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并出现凉亭、观景平台等景观停留点。被来往的街道和高架桥频繁阻断与隔离而如今被新增加的人行景观桥和相邻街道口入口所弥补。这样的改造设计,不仅使水牛河重新成为休斯敦引以为豪的城市新绿带,进而获得了一系列行业内嘉奖和荣誉,也成为当时先锋式经典河道景观改造项目,为许多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化和提高韧性化改造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地址

Buffalo Bayou between

Sabine St & Shepherd Dr

建筑类型: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园、河道改造、旅社基础设施

△水牛河沿岸的慢跑步道

△爱狗乐园

△水牛河市政蓄水池

△迷失之湖访客中心

图片来源:水牛河合作组织Courtesy of Buffalo Buyau Partnership

赫尔曼公园

HERMANN PARK

景观设计:

乔治·凯瑟(George Kessler)

劳伦·欧林(Laurie Olin)

SWA 休斯敦(SWA Houston)

建设年份:

1914—2016年

△赫尔曼公园最初设计平面图

图片来源:史考特·思兰尼Courtesy of Scott Slaney

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建的纽约中央公园,以及之后美国掀起的城市美化运动浪潮,也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美国南部休斯敦这座德州最重要的商业都市,因而诞生了休斯敦自己的“中央公园”——赫尔曼公园(Hermann Park)。与纽约中央公园的百年兴衰荣辱史一样,赫尔曼公园从诞生到如今的面貌也拥有一部跨越百年的曲折历史。

1914年,作为休斯敦公园管委会的成员之一,也是当地著名的地产大亨乔治·赫尔曼(George Hermann)在市政府计划打造休斯敦第一座城市公园的热潮基础上,宣布了他自己的公园建设计划,并将公园面积从最早政府购买的26英亩(11万平方米)土地,以自己名义捐献增加到了285英亩(115万平方米),因而公园就承袭成为“赫尔曼公园”。乔治·赫尔曼邀请了当时已在路易斯安娜州红极一时的德国裔景观设计师乔治·凯瑟(George Kessler)来主持新的大型公园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凯瑟在美国的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1882年他与奥姆斯特德(Fredrick Law Olmsted)的书信来往。当时年轻的凯瑟受到奥姆斯特德的诸多指点,对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和升华。

从凯瑟1916年赫尔曼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奥姆斯特德的设计理念对其的影响。有明确的标志性公园入口、以宏伟的林荫道为主轴线、环绕整个公园的环形步道系统、依地形营造的中央湖泊岛屿、下沉花园、保留大面积的原貌地形和野生原有植被,以及添加符合当时新潮流的公园活动项目,比如城市动物园、户外音乐厅、划艇俱乐部,以及高尔夫球、棒球等体育运动场所等。在赫尔曼家族及休斯敦财团的极力支持下凯瑟的总体规划方案奠定了今天赫尔曼公园的基础框架,从1917年起到20世纪80年代的几十年光景里,总体规划中的大部分景观元素都得到了实现乃至升华。

地址:

6001 Fannin St,Houston,TX 77030

建筑类型: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历史公园、城市大型公园

与许多其他城市大型公园一样,赫尔曼公园在建设和演变的过程中也遭受过许多艰难的时刻和一些面貌上的损失。在凯瑟完成总体规划方案期间,一战的爆发影响了公园建设,一直拖延到20世纪20年代才重新开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赫尔曼公园也一直缺少资金维护并被周边新兴用地所蚕食。最大一次的公园土地丧失是M.D.安德森抗癌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相关大学附属医院和医学院的兴建,这个项目向赫尔曼公园购买了133.5英亩(54万平方米)的土地。

△赫尔曼公园入口(历史画)

图片来源:Images By xiquinhosilva from Flickr under CC BY 2.0

△动物园入口(历史画)

图片来源:Images By Boston Public Library from Flickr under CC BY 2.0

1990年,赫尔曼公园成立了公园协会,致力于专属维护和发展管理。1995年,景观大师劳伦·欧林(Laurie Olin)被邀请对赫尔曼公园进行新的总体规划设计,协会为公园的升级改造筹集到了两亿五千万美元的资金。欧林的总体规划方案,在尊重保护历史设施和设计方案的前提下,注意到了公园虽然面积巨大,但真正可供公共使用的区域并不多的现状。他决定从细部着手,致力于提升有限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实用性,增强公园与周边的联系,优化园内各交通方式的体验,修复植被和公园生态系统,增强公园应付排洪和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在新的框架下,公园的公共区域得到了重新修筑,包括从米康喷泉池的北部公园门户(Grand Gateway)向南到山姆·休斯敦雕塑,再到长740英尺(226米),宽80英尺(24米)的镜面池,再一直到拓宽建设的麦克阿伦中心湖周边。这一片被誉为公园之心的核心公共区域,2000年在SWA休斯敦工作室的设计下翻修一新。这部分的设计还荣获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优异作品殊荣(ASLA Design Excellence Award)。

△赫尔曼公园林荫大道

图片来源:史考特·思兰尼Courtesy of Scott Slaney

赫尔曼公园

HERMANN PARK

景观设计:

乔治·凯瑟(George Kessler)

劳伦·欧林(Laurie Olin)

SWA休斯敦(SWA Houston)

建设年份:

1914—2016年

△翻新后的赫尔曼公园入口与镜面池鸟瞰

图片来源:史考特·思兰尼Courtesy of Scott Slaney

△被细心保留的历史橡树

图片来源:史考特·思兰尼Courtesy of Scott Slaney

地址:

6001 Fannin St,Houston,TX 77030

建筑类型: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历史公园、城市大型公园

△公园之心改造,2005年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奖平面图

图片来源:史考特·思兰尼Courtesy of Scott Slaney

2014年是赫尔曼公园建成100周年,为了纪念这历史时刻,也是作为新的总体规划预期一部分,原有的公园东北面的花园和苗圃园空间被重新改造,建成为集传统观赏花园和户外活动举办草坪为一体的世纪花园(Centennial Gardens)。赫尔曼公园协会更是邀请到了著名的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来为公园进入新世纪做新的总体规划方案,以及未来开发和维护指导。

休斯敦美术馆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主要建筑设计:

威廉·沃顿·瓦特金(William Ward Watkin)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建设年份:

1924—1999年

紧邻莱斯大学的休斯敦美术馆建筑群拥有百年历史,是展示不同风格的设计名家遗迹的建筑盛宴。成立于1900年的休斯敦美术馆,是时任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第一任建筑系主任威廉·沃顿·瓦特金(William Ward Watkin)设计建造的第一栋建筑,于1924年完工。然而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大萧条和二战的战火拖延了美术馆的第二次扩建,直到1952年,以德州石油巨头合伙人命名的布拉夫尔纪念堂,由当时国内声名显赫的建筑师肯尼斯·弗兰泽米(Kenneth Franzheim)主持设计,新的博物馆展馆在当时的新建筑科技的影响下,设计采用了更多人造灯光和空调设备,减少对自然光和空气流通的依赖,可谓是美术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第一次跨越。

△威廉·沃顿·瓦特金馆开馆当天

图片来源:2017 Schleuter, Frank J.Licensed under the Apache License, Version 2.0(the “License”)

△布朗馆北入口

摄影:隋心

△贝克馆外立面

图片来源:Judson Dunn,licensed under CC BY 2.0

1958年,休斯敦美术馆得以邀请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亲自设计。在一个酷热的夏日,当密斯来到场地,他不由地察觉到这样的气候实在不应该有开放式户外阳台在场地内。于是他摒弃常规博物馆的户外中庭布局,而是巧妙布置了一段弧线形的长廊,使用完全与街道视觉通透的玻璃为幕墙主体,人走在室内却像是置身于户外。无阻碍伸展的展示空间加上灵活的隔墙和灯光,为场馆增加了更多自由和实用性。1961年,出于与时任美术馆馆长詹姆斯·约翰逊·斯文尼(James Johnson Sweeney)的深厚友谊,密斯·凡·德·罗再次出山,为美术馆设计了一个新的入口、展示空间以及一个大型多功能厅,这就是今天的布朗馆。虽然詹姆斯和密斯都没能有幸看到建筑的建成,詹姆斯于1967年离任,而密斯·凡·德·罗于1969年与世长辞,但是在继任馆长的坚持下原有方案于1974年完工。布朗馆及其室内多功能厅也成为迄今仍然使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密斯设计的大型室内会议展示空间。

有了密斯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休斯敦美术馆的扩展史更是迎来许多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加入。20世纪著名雕塑艺术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用独特的清水混凝土挡墙,结合弧线形变幻隆起的土坡草坪,为美术馆1986年雕塑园设计做出了独到的设计方案。而今休斯敦美术馆贝克新馆,则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设计的。这座尽显现代主义风格的三层楼高的石灰石贴面建筑,收藏着休斯敦最精华的艺术藏品。拉斐尔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天窗,使得自然光线可以柔和地穿透照亮二层的展厅,却不直射刺激损坏脆弱的艺术品。一楼的入口大厅则设计有直接敞开面向都市街道的元素,过渡和引入进入展厅的空间。负一层空间更是独特地设计了一条横跨街道,连接到另一头展馆的人行通道,这里被灯光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设计成了一个有趣的灯光艺术作品“内部灯光”,这也成为休斯敦美术馆一处有趣的亮点。

地址:

1001 Bissonnet,Houston,Texas 77005

建筑类型:

博物馆、艺术机构

历史建筑、现代主义

△布朗馆内部宽阔的展厅

摄影:达彦Photo Courtesy of Yan Da

△雕塑花园

图片来源:By Osbornb from Flickr under CC BY 2.0

△“内部灯光”艺术走廊

图片来源:By Horacio Maria from Flickr under CC BY 2.0

△贝克馆透光天窗

摄影:达彦Photo Courtesy of Yan Da

曼尼尔收藏馆

MENIL COLLECTION

建筑设计: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建设年份:

1987年

△从街上看收藏馆

摄影:隋心

曼尼尔收藏馆,作为休斯敦石油大亨杜米尼奇和约翰·迪·曼尼尔夫妇(Dominique and John de Menil)的私人艺术收藏机构,不夸大炫耀却显得安静而谦逊。虽然以曼尼尔家族的财力和当代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的能力,完全可以造出更加酷炫的作品,但他们仍然选择尊重收藏馆所在的周边环境、安静祥和的居住社区尺度和环境,为的是切合让收藏馆能够更加亲民,这也是开设这间对休斯敦普通民众开放的私人收藏馆的初衷。于1982年建成的曼尼尔收藏馆,完全有可能早在1974年就由路易斯·康操刀设计。然而不幸的是,丈夫约翰·曼尼尔与康恰在同一年过世,这使得收藏馆的设计计划又推迟了好几年。当夫人杜米尼奇再次启动这个项目时,伦佐·皮亚诺刚刚完成他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大楼作品,一时名声大噪,邀请他来设计曼尼尔收藏馆正是恰逢其时。

△收藏馆前院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地址:

1533 Sul Ross St,Houston,TX 77006

建筑类型:(www.xing528.com)

博物馆、艺术机构、私人收藏馆、现代主义

曼尼尔收藏馆把储藏和设备空间都埋到了地下,入口的亲民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因为除了两道通透的玻璃门引入中央接待厅,几乎没有其他任何遮挡,甚至很容易被路过的人们轻易忽略掉。一字排开的建筑空间与周边的居民住宅一样通透而简洁。建筑旁的杉树则更加呼应了场馆所在的社区化感受。虽然拥有相邻两三个街区的土地,但是杜米尼奇夫人始终坚持场地的低调和亲民感,要求空余出大面积的公共草坪,使整个场馆像是一栋对公众敞开的民宅,广阔的草坪是免费敞开给人们休憩的私家前院。然而建筑外围绕的一圈廊架结构和场馆的屋顶装置却彰显着皮亚诺鲜明的结构化设计语言,和对建筑元素高度科技化的理念。百叶窗化的屋顶可以合理利用每日自然光的照射,同时每片百叶也埋有灯光管线,可供各种展出灯光布置的需要。

△室内叶片式天窗透光效果

摄影:隋心

△侧立面

△各楼层功能剖面(手绘)

绘制:邓卓雅

罗斯科教堂

ROTHKO CHAPEL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霍华德·巴恩斯通(Howard Barnstone)

尤金·奥夫里(Eugene Aubry)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建设年份:

1971年

△巴尼特·纽曼的“破损的方尖碑”雕塑伫立于门前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紧邻曼尼尔收藏馆一侧的这座造型诡异、样式古怪的纪念性建筑,却不曾想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抽象派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倾力遗作。1964年,罗斯科的艺术创作生涯已经接近巅峰,许多他的主要作品已经得到许多艺术收藏家的追捧和青睐。曼尼尔收藏馆的主人,杜米尼奇和约翰·迪·曼尼尔夫妇邀请罗斯科协助建造一座不隶属于任何教派,而是利用他的画作而引人冥想的建筑“教堂”。这对于执着于通过艺术来连接人们精神世界的罗斯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恩赐,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为了尽力展现自己毕生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艺术对人类精神层面影响探索的信念,罗斯科远离他起家并长期活跃的艺术中心纽约市,来到休斯敦这对美国艺术版图而言相对偏远的南部,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创作和对教堂建造的构想当中。为此,罗斯科创作了一系列巨幅三联画和大尺寸独立画作,以八角形阵列环绕悬挂在四周严实黑暗的灰砖墙壁上,仅仅以一端微微凸起的不规则壁龛作为入口,和吝啬的隙缝天窗引得少量自然光摄入。这一切的诡异布局都是为了给步入者营造被黑暗笼罩的感觉,让身临其境的人们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冥想和超越自我。罗斯科创作的,是他想要传达的一种能超越艺术达到形而上的精神信仰氛围,而不是炫耀他自己的艺术创作本身。然而,最初被指名协助他完成这项任务的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却并不能领会这位艺术家的钟情。约翰逊原本打算把教堂的外表设计成纪念碑式的白色清水混凝土金字塔结构建筑,象征着一种对纯粹形体的膜拜和炫耀。这引得罗斯科的不满和否认,被其认为是喧宾夺主的外表,破坏了他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在意境和氛围。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项目的主设计角色只好拱手让给了时任许多约翰逊在德州项目的监理设计师霍华德·巴恩斯通(Howard Barnstone)。然而罗斯科并没能有幸看到这座小巧精致“教堂”的建成。1970年2月25日,马克·罗斯科因受长期抑郁症的困扰在纽约自杀,很快结束了他的一生。然而他对教堂的构想和遗愿被霍华德和他的合伙人尤金·奥夫里(Eugene Aubry,曾参与过休斯敦美术馆新馆的设计)很好地贯彻下来,其间还一直得到菲利普·约翰逊的指点和建议。

地址:

3900 Yupon St,Houston,TX 77006

建筑类型:

礼堂、艺术陈列馆、冥想室、建筑、雕塑

△建筑轴测图

△礼拜堂外立面

摄影:隋心

△建筑正门

摄影:隋心

罗斯科教堂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它是现代主义极简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也因为罗斯科的画作和他对这座建筑设计的执着和困扰,恰是他一生艺术生涯探索的写照,为其添加了一层深刻的精神含义。罗斯科教堂因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案例,模糊了许多我们常规可以轻易辨别的概念,比如艺术与设计、美学与信仰等,为人们探索超越平凡的可能性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

△室外的全景照

摄影:隋心

圣巴西流礼拜堂

CHAPEL OF ST.BASIL

建筑设计: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建设年份:

1997年

摄影:隋心

休斯敦圣托马斯大学是一家天主教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在其早期的建校历史中,当时驻留在休斯敦协助建造罗斯科教堂的约翰逊同时也受曼尼尔夫妇的托付,设计了大学主体学术楼群“学术广场”(Academic Mall)的项目。也为约翰逊晚年在休斯敦留下了最后一个作品——圣巴西流礼拜堂。

圣巴西流礼拜堂的建筑风格找不到的传统现代主义风格的痕迹,这或许是约翰逊晚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转变。整座礼拜堂由一个正方体、一个平面和一个球体,这三种主题形体构成。白色的正方体是教堂主体空间结构,而穿插于正方体的灰色幕墙西北角悬挂着的三个挂钟,则是呼应古希腊教堂的古老元素。而正方形教堂上端凸起的半圆形镀金拱顶,以及上面树立的十字架,则与拜占庭天主教堂的圆顶神似。礼拜堂的入口尤其引人注目,约翰逊故意巧妙地将正方体立面,像是幕帘一般微微掀开一角作为礼拜堂的主入口,这是引用了古老圣经里的典故。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在圣殿中敬拜上帝,普通百姓都不能前往最里面的“至圣所”(约柜所放置的地方),唯独只有祭司长可以进去,象征着上帝的绝对圣洁。而当救世主耶稣来到世上,被罪人钉死在十字架时,天气骤变,圣殿里遮蔽至圣所的帐幕被震裂开来,象征着人的罪得赦免,人与上帝可以重新联结。约翰逊将入口设计成帐幕的样式,仅留一条狭窄的小道供人们进入这道“帐幕”,是希望人们走过时能体会到这种上帝伟大的爱和人自身的渺小,进而带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进这座上帝的场所。礼拜堂的室内几乎找不到人造照明设备,原因是约翰逊尽可能地利用结构角度,在穹顶中间切开缝隙,使得自然光线在白天大部分时间中都能进入室内空间。最独特的设计莫过于教堂内北墙上镂空的十字架缝隙,它恰好能将透过缝隙的日光由于礼拜堂内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投射出不同大小的十字架形状。这无疑为室内的天主教氛围增添了亮点。

地址:

1018 W Alabama St,Houston,TX 77006

建筑类型:

教会建筑、礼拜堂、学术、后现代主义建筑

△金顶与墙体纹路

图片来源:Joe Wolf licensed under CC BY-ND 2.0

△金顶与墙体纹路

图片来源:Joe Wolf licensed under CC BY-ND 2.0

△室内仰望穹顶天窗

摄影:隋心

△礼拜堂室内

摄影:隋心

△礼拜堂入口“门帘”设计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 © 2005

美国银行中心大厦

BANK OF AMERICA CENTER

建筑设计: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建设年份:

1983年

1983年,当美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在休斯敦市中心的摩天大楼群中却又树立起了一座新的摩天大厦。它以红砖尖顶的独具传统建筑特色的样式耸立于众多大厦之间,却一点没有炫耀的张狂感。这就是菲利普·约翰逊晚期在休斯敦的重要作品之一——共和银行大厦,现更名为美国银行中心大厦。

美国银行中心大厦是个标准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它的设计灵感,据说来源于对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借鉴和与现代主义元素的结合。整座大楼分三个体块,高层两次向后退界,使它看起来像是由三栋错落有致的高楼并排拼接起来一样,因而不会显得外形单调乏味。最具标志性特点的便是大楼的屋顶,三段退台的顶层都由传统的人字形屋顶斜面覆盖,并在每层顶部都林立着一排排金属方尖锥顶,共有86个。这种模仿传统教堂屋顶样式加上烦琐的方尖顶装饰的格局,不禁让人联想起弗拉芒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常有的尖塔或屋顶脊线上的装饰刺头。这样的巧妙结合使得美国银行中心大厦显得少了一些现代主义元素带来的枯燥,而为大厦的整体氛围增加了一丝传统与庄严的韵味。

这座由56个楼层叠加而起的高层写字楼包含了1250万平方英尺(116万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业空间,并且在地下与休斯敦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网络相连。最高部分高777英尺(237米),最宽处为110英尺(34米),内部和外部立面大部分是由粗糙的红色拿破仑花岗石砖贴面而成,这些砖石都原产于瑞典,由意大利加工进口,就连相邻的街道地面铺装也使用同样的材料。

△从路易斯安娜大街看美国银行中心大厦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在高层建筑一旁,有一处低层建筑,也是有同样形式的尖顶屋顶和外立贴面,这是大楼的前厅和银行营业大堂。从路易斯安娜大街700号走近,它的正门是一座巨型花岗石拱门,并横穿这个前厅建筑两侧。与高层主楼相比,前厅大楼的层间距非常大,有人批评认为,这是故意掩盖美中不足的障眼法,因为此处在建设之前就已经有建筑结构,为了避免拆除既有建筑影响到新建筑地基的稳固,不得不在此吸收包含了既有建筑的部分结构,因而在室内设计上显得气势恢宏,但缺乏一些接近人视尺度的亲近感。

地址:

700 Louisiana St,Houston,TX 77002

建筑类型:

都市、银行、高层办公楼、后现代主义

△从近处看建筑临街面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建筑立面图案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映射古典教堂样式的尖顶

图片来源:Mary Ann Sullivan©2005

发现绿地公园

DISCOVERY GREEN PARK

建筑设计:

哈格里弗斯设计事务所

(Hargreaves Associates)

建设年份:

2008年

△发现绿地公园平面

图片来源:“Discovery”Green Park Conservanc

在遭受金融危机期间,与许多其他美国大城市的一样,休斯敦的市中心也是千疮百孔似地布满了废弃的街区和空地。发现绿地公园所在的场地恰恰就是其中这么几块12英亩(48562平方米)的荒废的土地。由于设置停车场远比留着空地卖不出去又要缴纳高额税费更划算,20世纪末的几十年里,这几块空地就被一直当作隔壁的乔治·布朗会展中心的停车场来使用。直到2002年市政府开始试图购买其中一部分土地用作公园建设。一些休斯敦本地的慈善机构预见了这块地方可能作为休斯敦市中心一片宝贵绿肺的可能性,协助政府买下了剩余的地块,并以公私合营的方式成立了发现绿地公园协会。

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哈格里弗斯设计事务所承接了发现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为了保证会展中心和周边所需要的停车需求,设计团队把相当于原有场地容量的停车场变成地下车库,这样兼得了停车和绿地的双重用地性质。由一条绿树成荫同时又宽敞舒适的漫步道横穿公园,成为活动的主轴线,两边各以宽阔的草坪向四周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公园活动主题,如爱狗乐园、咖啡馆、儿童游乐园、喷泉和花圃园等。

充足的资金、客户前瞻性的眼光,加上优秀的设计团队,是优秀项目必备的元素。发现绿地公园的投资者始终坚持保持公园“绿色”的品质。因此无论是从能源摄取、电力节省、用水循环,还是到活动空间、植栽保护、免费活动等项目,公园的设计和建造运营都遵循着环保、生态和低能耗的绿色理念。发现绿地公园建成时达到了LEED金色认证的等级,建造施工时多使用本地、环保和可回收材料。在能源上多使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的设计格局,让建筑和地下车库都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和能源依赖性。公园的植物灌溉和喷泉系统都是使用自循环的污水和雨水回收系统,所有从场地收集的雨水也会回收排放到公园池塘中进行收集过滤。

地址:

1500 McKinney St,Houston,TX 77010

建筑类型:

绿地、市政公园、废弃土地改造、LEED项目

优秀的设计品质和先进的理念,加上适宜的场地,真的是给休斯敦市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都市生活的改变。自2008年公园开放以来,访客人数远远超过设计前的预估人数,周边的土地价值和建设项目也源源不断地增长建设起来。市中心的人们即使在炎热的夏日,也不再全部躲在室内空调中,而更愿意在成片的树荫下纳凉休憩。

△公园内的池塘,也作蓄水池用

摄影:隋心

△艺术彩墙

图片来源:Jerald Jackson,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露天音乐剧场

摄影:隋心

△绿树成荫的步行街道

摄影:隋心

“暮光顿悟”天台

“TWILIGHT EPIPHANY”SKYSPACE PAVILION

建筑设计: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建设年份:

2012年

△从远处看天台

在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旁边的草坪上,有一个类似祭坛一样的奇特高台宽顶建筑物,它呈四边梯形从地面缓缓隆起围合成一个四方土丘,再由白色的细柱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方形白色顶棚,其面积几乎超过整个丘坛,却在中间留出一个尺度合适的天窗,整个形状好似中国古代宽宏的亭台楼阁的现代主义简洁翻版。这座丘坛建筑,既不是莱斯大学什么有名的教学楼或实验楼,也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有科学试验功能的仪器设施,实际上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能,也只能容下区区一百多人,但是每天清晨和黄昏,洁白的天顶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散发出各式各样的泛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变换,或红或蓝,或紫或绿。坐在白色屋檐下,抬头透过中间镂空的天窗,看着逐渐由暗变明,或者由亮转暗的天空,配合着间歇性不断变化的泛光屋顶,能使人有一种神奇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天际漫游一般。

这样的奇妙建筑,是灯光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精心设计的“暮光顿悟”天台(James Turrell’s “Twilight Epiphany”Skyspace Pavilion)。“暮光顿悟”天台原本是为了给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日落后的演出而设计的特殊舞台,这座由玻璃、混凝土、石料和钢架谱写而成的建筑结构配备了特殊编辑的LED灯光照明系统,可以投射到足有72平方英尺(7平方米)尺宽大的白色顶棚上。特瑞尔编辑的灯光顺序有意与日出和日落的暮光相呼应,为人们仰望天空和安静感受周边自然环境的祥和气息提供契机和场所。然而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天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外表和新奇的视觉体验,渐渐成为休斯敦市民乐忠于观赏参观的著名场所。由于天台的灯光表演只在每日日出和日落时分开始,而天台仅供120个人的座位,因此虽然免费,但是想要感受这样奇妙的场景还需要提前在莱斯大学网站上进行预约。甚至,天台还成为许多当地年轻人纪念爱情和渲染浪漫氛围的场所,倘若你看见有年轻伴侣们在这附近进行求婚或表白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址:

莱斯大学、谢菲尔德音乐学院旁

(Near Shepherd School of Music)

建筑类型:

建筑、现代艺术、灯光设计

△坐在天台内仰望天空

△随着日落时间变化的天台穹顶灯光(1)

△随着日落时间变化的天台穹顶灯光(2)

△天台正面入口处

图片来源:Rice University

莱斯大学布洛斯坦馆

RAYMOND & SUSAN BROCHSTEIN PAVILION

建筑设计:

托马斯·费尔建筑事务所(Thomas Phifer and Partners)

景观设计:

詹姆斯·博耐特工作室(The Office of James Burnett)

建设年份:

2007年

△建筑正立面

图片来源:Rice University

这座位于莱斯大学中庭广场(Central Quadrangle),在周围典型的红砖地中海传统大学建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的白色现代棚顶建筑,是近几年建筑和景观学术杂志上热门的明星项目(曾获2010年ASLA专业设计奖),也是莱斯校园内一直备受师生青睐的逗留场所。建成于2007年的雷曼德苏珊布洛斯坦馆(Raymond & Susan Brochstein Pavilion,简称布洛斯坦馆)得名于其项目捐助人的姓名,也基于莱斯大学新世纪校园总体规划纲领对于校园文化空间特点的打造。其所在的中庭广场从原本宽阔的草坪和笔直的校园步道轴线逐渐被周边图书馆和教学楼的扩建而被挤压,显得尴尬而无实际使用价值。设计团队被要求创造新兴的校园地标建筑,同时能过带活周边空地,使之成为能够活跃校园气氛、增加人们交流互动的有机社交场所。

建筑师把场馆设计成由合金结构作为棚顶的白色现代主义建筑形体,并将棚顶尽可能地向外延伸至极限。这样做能通过棚顶特定的百叶布局,减少超过70%的烈日照射,减少室内对空调系统的依赖,同时也能保证室内完全的自然光照明。幕墙仅由巨大的双层透明玻璃门帘分割,可以让室内的休憩者在视觉上与户外的林下空间有无阻挡的联系。景观设计因此无须再做任何喧宾夺主的创意,而是精挑细选树形笔挺、林叶茂密的榔榆,呼应场馆的柱点阵位的布局,填满了与图书馆之间的空余地带,地面仅以风化花岗石土铺设。一条清水混凝土步道从隔壁的图书馆主楼连接至布洛斯坦馆,将这片榔榆树阵一分为二,并以鸢尾花丛围绕四周。由步道走进两侧的榔榆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两个狭长的黑色清水混凝土镜水池。人们在这尺度适宜的林下空间中,听着身边不远处不断流淌的泉声水滚,倍感惬意。而夜晚的一颗颗如星星般的灯光点缀,更是给场地带来了一丝浪漫气息。

布洛斯坦馆所在的地基十分平坦,又在潜在的洪涝区域内,促使建筑设计不得不将场馆的地面高度设计在规范要求以上。然而为了维持建筑与周边场地自然无间的亲密感,景观设计师通过巧妙而又隐晦的细心规划,重新调整了从建筑墙角至周边树林的地形走势,使得坡度平缓到几乎不被察觉。整个场馆的成功之所在,不仅是以其靓丽的外表或精致的细节刻画出名,更重要的是从建筑到景观的每一个设计元素都极大地尊重设计初衷,那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场地在聚集人流和营造社交氛围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和周边的开阔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密无间地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整个作品最大的魅力。

地址:

莱斯大学、主图书馆旁

(Near Main Library at Rice University)

建筑类型:

建筑、景观、学院建筑

△建筑及景观平面

绘制:邓卓雅

△建筑向外伸展的棚顶

摄影:隋心

△林下简洁的社交和休憩空间

摄影: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