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羌族口头艺术:叙事、表演与历史记忆

羌族口头艺术:叙事、表演与历史记忆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口头艺术中,历史记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也是口头艺术的过程与功用。事实上,当我们说“传统的口头艺术”时,我们谈及的不仅是约定俗成的手段,更多的是在谈及与历史记忆有关的话语。[105]当我们重新谈及口头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其实质在于明晓口头艺术对于历史记忆的价值所在。而口头艺术对于重构历史记忆在今天的意义,并非在于怀旧式的厚古薄今的感怀,也不在于书斋化的探源猎异的研究。

羌族口头艺术:叙事、表演与历史记忆

在口头艺术中,历史记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也是口头艺术的过程与功用。事实上,当我们说“传统的口头艺术”时,我们谈及的不仅是约定俗成的手段,更多的是在谈及与历史记忆有关的话语。这种话语,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学家所谓的“语言功用”,即“人类学家需要理解语言的功用,因为正是通过语言,每个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共享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关怀和信念,并把这些东西传给下一代。由于利用一些声音和姿势,即当这些声音和姿势按照某种规则组合起来时,产生所有说话者可理解的意义,语言使有无限意义的交流成为可能”[98];另一方面,它与精神分析法的某些推断有关,即潜在意识中的集体化色彩的运动规律,“与个人的记忆和经历相比,公众记忆指的是关于过去的社会集体观念。公众记忆包括象征符号和故事,它们帮助一个社区定义和解释在现实条件下如何记忆(或想要记住)过去”[99]

在这其中,正如羌族最为有名的史诗《羌戈大战》表现的主题一样,战争与迁徙构成了羌人历史记忆最为重要的主题,它联系着生存与繁衍的动因,以及对个体生命和群体(社会)命运的思考。“一个传统的种族集团的叙事素材,是由关于起源、迁徙的故事,即严格意义上的神话、传说、传奇以及其他故事所组成的。每个叙述者都声称是由于听到过这个故事,因而才具有了讲述它的能力。他们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事情发展的经过,绘声绘色,手舞足蹈,似乎说的就是历史本身,叙述本身就是历史,俨然就是祖先历史的重现。每个听众都能够以这种方式获得讲述它的权威。集体叙事是建构历史记忆的基本行为。”[100]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通过对口头艺术的文本研究来揭示它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并从民族史志的角度来发现特定区域与特定族群历史演化的过程,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民间历经者言说的细节和态度。但近来,口头艺术通过对公众历史(Public History)的参与来达到个体言语与大众记忆融合的实践,“公众历史是有组织性的工作,其目的在提供民众既正确又有意义的历史,而口述历史正是达到这类目标最当然工具。口述历史与公众历史运动天生亲密,两者所吸引的工作者和响应的人士有别于传统史学著作所吸引的。口述历史与公众历史两者都在录影、幻灯片、互动视讯博物馆展示、戏剧表演,以及其他教室以外的资料运用和出版上做尝试”[101]

事实上,在互联网与多维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口头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在本质上并无实质性变化,但多样的手段使记忆的功能得以更加强化,它们以手段的方式改变了历史记忆的规则,从而使口头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口头艺术与历史记忆关系之中的现实化意义在社会生活政治运作中得以前所未有的强调。最为明显与重要的史实在于,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全球化”在它的发源地受到大众与精英普遍的质疑,这并非源于对“全球化”利弊的评价,本质上是源于现实化意义中历史记忆重构的缺位。在这点上,决定历史记忆重构的基础在于“话语”的公平与公正,在当代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102]的认识中,“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它们可以是‘精神疾病’‘市民权’或‘文化水平’),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103],费尔克拉夫一直强调话语的“民主化”,这正是重构历史记忆的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雅克·勒高夫所谓的“对过去的历史人们所产生的幻灭感”[104],历史记忆的重构,也面对着繁密主题的择选、政治的解构与叙事的失衡。

一个时代与过去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和文化记忆的媒介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家仍充满信心,认为文本中可以毫发无损地保存永远消失了的东西的一个很小、但是关键的片段,保存声者不朽的思想。后世的读者只要感到与这个作者精神相通,就之可以跨越很大的时间、空间,在一个由文字支撑的同时性的空间交流。在18世纪,对于文本的无限储存能力的信任消失了。由文字支撑的同时性的、那种与“古典”现象相契合的、超历史地共时化的空间骤然黑暗了下来。[105]

当我们重新谈及口头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其实质在于明晓口头艺术对于历史记忆的价值所在。而口头艺术对于重构历史记忆在今天的意义,并非在于怀旧式的厚古薄今的感怀,也不在于书斋化的探源猎异的研究。作为大众与活态的艺术,“话语”的力量与价值在于口头艺术一直维系着一条古今相连的大道,人类的文明行于斯,人类的未来也系于斯。

【注释】

[1]杨中举:《口头传统: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载《文化遗产》,2015(4)。

[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257页。

[3]头骨的演化对语言能力的发展具决定意义。现研究证明:尼安德特人的喉头在喉咙中的位置高,相当接近平坦的头骨底部,现代成人的喉头则明显低于有角度的头骨底部。从发声腔道构造可知尼安德特人的发声器官没有办法发出现代语言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尼安德特人或许是用简单的声音沟通,但克罗马农人(晚期智人,约距今3万年前)是因为继承智人血统才获得语言和文化。([瑞士]许靖华:《气候创造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另一种观点认为,口语至少与解剖学上的现代智人一样古老,然而,并没有解剖学的证据支持这种论点,即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古代智人的代表不能说话。或许口语与直立人、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中的最早的原人是一起诞生的。([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4][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5]〔南朝刘勰著、杨明照,等,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5页。

[6]〔南朝〕刘勰著、杨明照,等,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9页。

[7][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8]朝戈金将之理解为:口头诗学的体系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按照美国学者增沃尔特的说法,在18世纪和19世纪“大理论”时期已经有学者如赫德尔等一批人对口头传统的存在方式和意义作出重要的总结,但20世纪中叶才是口头诗学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标志是几个重要事件。(《史诗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5页)

[9]戚雨村、董达武、许以理,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10]戚雨村、董达武、许以理,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11][法]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载《文艺理论研究》,1988(5)。

[12]张祎星、ZHANGYi-xing:《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

[13]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923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他的论文集《文化的阐释》(1973年)和《地方性知识》(1983年)在西方文化学理论界有极大的影响,他也被称为“阐释人类学的大师和开山者”。

[1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5]段静:《近现代中、西口头文学研究综述》,载《世界民族》,2011(5)。

[16]参见梁昕照:《“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1日5版。文中朝戈金认为:“‘口头传统’这个术语最初迻译自英文,近年在中国学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英文Oral Tradition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口头传统,指口语交流的一切形式,狭义的则特指有悠久传承和较高艺术造诣的‘语词艺术’(Verbal Art),后者部分地对应我们常用的术语‘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之所以在民间文学之外另起炉灶,开创口头传统学术领域,是因为民间文学的学科对象和学术理路,不足以涵盖这个新的学术方向——无论在研究对象谱型的丰富性方面,还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

[17]吴泽霖:《人类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6页。

[18]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9]本书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9)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0]孙家富、张广明:《文学词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21]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2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3]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页。

[24]Encyclopedia Britannica.Folk literature,[2017-04-22],https://global.britannica.com/art/folk-literature.

[25]汪玢玲、孙世文、刘晔原:《民间文学概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6]本书编委会:《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27][匈]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28]朝戈金《: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笔谈》,(2003-09-27[)2017-06-10],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886。

[29][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七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页。

[30]黄平、罗红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31]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32][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3][美]威廉A.哈维兰、[美]哈德尔德E.L.普林斯,等:《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陈祖超,冯然,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340页。

[34][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35]陈国强、石奕龙:《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3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口头传统》,[2017-04-18],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ChannelID=176。

[37]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38]参见蔡文娇:《纽厄尔与美国民俗学会、会刊初创期的民俗学》,载《民俗研究》,2013(6)。威廉姆·威尔斯·纽厄尔(William Wells Newell,1839—1907年),美国民俗学家,美国民俗学会(AFS)发起人之一。

[39]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载《民族艺术》,2000(4)。

[40]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254页。

[4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241页。

[42]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载《民族艺术》,2000(4)。

[43]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他的《镜与灯》(1953年)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文字被认为是“批评权威的标准”,他多次被聘为重要教科书如《文学术语》《诺顿英国文学选读》等的编者与各版修订者。

[44][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笫七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45][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笫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46]以下诠释摘编于罗吉·福勒所著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3页)。Roger Fowler(1938—1999年)英国人,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其撰写了一系引有影响力的文艺批判著作,如《转换语法导论》《现代批评术语词典》《语言学批评》等,直接促进了“批评语言学”的发展。

[47]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著名叙事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电影系荣誉退休教授。其主要著作包括:《米特的理论(》1965年)、《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1978年)、《解读叙事虚构》(1993年)等。

[48][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49][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页。维克多·泰勒(Victor F.Taylor),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学院英语与人文学系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哲学宗教的教学与研究;查尔斯·温奎斯特(Charles E.Winquist),曾任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宗教系教授,长期研究后现代主义宗教与文化,著述甚丰。(www.xing528.com)

[50]乔纳森·卡勒(Culler D.Jonathan)是当代英语世界最有名的文学理论家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诗学主张,代表作品有《结构主义诗学》《论解构》《往返莫斯科》等。

[51]雷德菲尔德(Redfield Robert),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他一直致力于农村社区的研究。他在对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区分出民俗社会与都市社会,将两者看作文明的连续统一体。他的另一个理论贡献是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他著有《尤卡坦的民间文化》《小社区》《农民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52][美]雷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于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53]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Routledge,2nd Revisededition,1988:71.

[54][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5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56][瑞士]费迪南德·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66年版。

[57][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58]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59]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②[英]安吉拉·卡特:《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郑冉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年),英国著名女作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混合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式及黑暗系童话,想象奇异诡谲,语言瑰丽璀璨,充满戏剧的狂欢。她曾于1969年获“毛姆奖”,1983年担任“布克奖”评委,被《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60]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241页。

[61]本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中文版)1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62][英]戴维·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任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282页。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出生于1941年,现任班戈北威尔士大学学院教授职位。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英语语调、语体、语言障碍以及语言科学和学校语言教学的联系。

[63]戚雨春,等,编:《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64][英]安吉拉·卡特:《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郑冉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65]哈拉尔德·韦尔策(Harald Welzer),1958年生,德国汉诺威大学心理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德国埃森文化学研究所跨学科记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记忆与传承研究、政治心理学等。

[66][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67]《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68][英]安吉拉·卡特:《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69]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主要从事西方中世纪史研究,是年鉴学派—新史学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新史学》等。

[70][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71]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修辞学家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主要集中对“话语”层次进行分析。他的文论被视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纲领性文件。

[7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73][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3页。

[74][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词典》,乔国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76][美]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77]王杰文:《口头表演的诗学与政治学——关于“表演”的批评与反思》,载《民间文化论坛》,2015(1)。

[78]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载《民族艺术》,2000(4)。

[79]阿尔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立陶宛裔法国语言学者,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学巴黎学派”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结构语义学》《意义论》《符号学词典》等。

[80]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主要著作有《北美印第安人中的欧洲故事》(1919年)、《民间故事类型》(1928年)、《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六卷)等。

[81][美]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82]朝戈金:《“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载《西北民族研究》,2014(2)。

[83]唐纳德·里奇(Dotlald A.Ritctfie,2009—2015年),在美国以及世界口述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和贡献,曾担任过美国口述史协会会长。他主编过“特威恩口述历史系列”丛书,出版过多部美国历史教科书及学术著作。

[84][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85]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和同事。1925年,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概念,证明了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家庭、家族、国家、民族,或一个公司、机关)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

[8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转引《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页。

[87]尹虎彬:《口头诗学的本文概念》,《民族文学研究》,1998(3)。

[88]万建中:《“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89][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90][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91]理查德·图恩瓦尔特(Richard Thurnwald),奥地利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

[92]伊罗·赫尔思(Yrjö Hirn),芬兰美学家,于1910年至1937年担任赫尔辛基大学美学及现代文学的教授。他的学术领域包括美学、文学、文化史以及戏剧研究等。

[93]马克斯·弗沃恩(Max Verworn),德国生理学家,因在对艺术分类时提出“生理造型-观念造型”概念而著名。

[94][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9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96]崔锦,王鹤:《民间美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9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903页。

[98][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99][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00]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101][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北京: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02]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当代西方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

[103][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04][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105][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