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打造江汉平原振兴高质量示范区

潜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打造江汉平原振兴高质量示范区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提出了“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团结带领老区人民朝着新时代的新目标努力奋进。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3.7亿元,位居全国小龙虾品牌首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

潜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打造江汉平原振兴高质量示范区

2019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潜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提出了“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团结带领老区人民朝着新时代的新目标努力奋进。

加快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工业持续做强。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8%,居全省前列。新化工新能源、新科技、新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6%、21%、6.1%、6.6%。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黄金25条”,实施总投资381亿元116个技改扩规项目,金融机构落实企业授信158亿元。金澳科技蝉联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上升25位;金华润、永安药业跻身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完成中小企业成长工程2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农业持续做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重点综合项目17个、总投资65亿元。虾稻共作面积达到80万亩,小龙虾交易额突破80亿元,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实施虾—稻产业走出去“千人计划”,在外从事虾稻产业经营主体达到560个,在外建设虾稻共作基地50万亩,奠定了“潜江龙虾、世界共享”的基础。成功举办第十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龙虾走进香港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军运会。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3.7亿元,位居全国小龙虾品牌首位。服务业持续做活。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出台《潜江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谋划推进卓尔系列项目、楚国盐泉等14个重大文旅项目,全年游客达215万人次,成为湖北100个必驾最美打卡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多个重大项目落地,综合实力升位明显。项目招引提质。出台“双招双引”黄金20条,设立5个驻外招商中心,外出招商421批次,接待客商642批次,实现招商数量、质量、体量“三量”齐升。新签约项目100个,协议引资547.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个,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31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2亿元,增长32%。成功引进晶瑞微电子材料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个,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项目投资提效。“三库”项目422个,总投资2474.2亿元;储备转建设累计转化率33%,建设转达效累计转化率2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6%、17.9%、41.2%,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鲜明特点。全年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债券资金51亿元。项目建设提速。启动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成立“四大片区”指挥部,持续举办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拉练活动,全年新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224.2亿元,市领导包联的49个重大项目以及省督三类项目顺利推进。深度谋划推进园林城区至广华市域铁路、金澳科技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江汉盐穴天然气储气库、国家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年,潜江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百强第90位,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第82位,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65位,分别较前提升5位、6位、13位。同时,获得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成为全国3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市之一,潜江成功举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培训班、全国农垦扶贫产业示范交流活动。这一年,完成进出口总额77.7亿元,增长68.7%。增幅为全省第二。

提升城市品质,城乡融合不断拓展。完成东荆新区、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紫月湖公园、市民之家、文化中心、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加快建设,引进曹禺文化旅游城、潜江城市客厅、锦江都城五星酒店等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极大提升了城市区域品位和区域价值。服务功能提升。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立面改造、专业市场、综合管理、市民素质六大提升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新增停车位1481个,启动15处口袋公园建设,城区环卫保洁服务市场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精准治理实现全覆盖。南浦路、兴盛路东西延、秋月路、奥体路、汉江大桥、农村危桥改造、全域公交一体化等系列民生路、民生桥、民生公交的加快实施和竣工通车,满足了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集镇面貌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启动城镇功能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浩口镇、张金镇再次入围全国千强镇,老新镇秀河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龙湾镇郑家湖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后湖管理区、高石碑镇成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后湖管理区、王场镇成为全省卫生乡镇,全市建成10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02个省级绿色乡村。(www.xing528.com)

增强改革活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更顺。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保、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完成出租车改革工作。深化文联改革,实现文联组织、文艺协会乡镇全覆盖。供销社、人民调解、产业扶贫、司法体制、群团、农垦企业化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营商环境更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6条。深化“3550+100”改革,实现企业首次登记3个工作日以内办结,一般登记、抵押登记业务办理时间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分别实现95个工作日、83个工作日办结,加快建立区域统一评价、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代办服务、告知承诺等配套制度,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现省、市、镇、村政务服务网四级连通,依申请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7.4%。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4404户,增长13.5%。金融财税更活。设立潜力产业发展基金、湖北长江(潜江)产业发展基金,引进江汉国翼产业发展基金。与省高新投共同设立1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基金。中国银行潜江支行成功升格为分行。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降税费4.5亿元。

强化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亿元,增长6.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27元。增长9.67%,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94元,增长9.54%。新增城镇就业117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3%。新老机保制度衔接到位。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孤儿养育等标准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新政策平稳落地。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更加便捷。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新开工建设2801套;完成商品房销售65万平方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深入实施健康潜江建设,医改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家国情怀:《河西村的故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潜马”再次点燃城市激情;成功举办第三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成功挂牌8个非遗传承基地;新建镇级运动健身中心5个;改造升级村级文化广场21个。深化“平安潜江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战果,全市共侦破恶势力团伙3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涉黑组织2个,破获刑事案件147起,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可防性案件连续两年下降。应急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整体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工作不断强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实现14737人脱贫,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3.1%降至0.2%。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26%,妥善解决是44个小区,2.1万户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今的不动产办证难题。创新人民调解员制度,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12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0.6%,居全省第4位。纳入省政府考核的三个跨界断面综合达标率为100%,2个集中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民生支出达52.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8%。14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投资18亿元。同步规划建设9所学校、职校中心新建项目、高新区小学、曹禺小学开工建设,高新区中学、泰丰中学投入使用,华中师大潜江附属中学开学招生,“大班额”择校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