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思想、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素质等要求

大学生职业素养:思想、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素质等要求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以下几种素质是对人的职业素养的一般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思想、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素质等要求

1.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

以下几种素质是对人的职业素养的一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不仅用起来放心,而且有利于本单位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道德是立身之本,很难想象一个思想道德素质差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赢得别人充分的信任和良好的合作。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在企业的工作中更是如此。所以企业和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对思想道德素质都会很在意。虽然这种素质很难准确测量,但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这也是面试的主要目的之一。

(2)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是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有事业心的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能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责任感就是要求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大学生才能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效益。

(3)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任何一个具体职业都有本行业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从业者必须对社会承担必要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勤业。具体来说,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在今天,敬业、勤业更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和标准。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奋开拓、求实创新等,都是新时代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职业道德的大学生不可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更谈不上有所作为;相反,大学毕业生如果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断努力,那么在任何职业上都会做出贡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4)专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壮大,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拥有“一专多能”,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取胜。大学毕业生应该拥有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知识结构的根基。拥有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要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并善于将其所学的专业和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5)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基础牢,会学习,善于汲取新知识、新经验,不断在各方面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研究观点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工作所需知识的10%,其余需在毕业后的继续学习中不断获取。

(6)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完成工作任务,人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已必不可少。大学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人际交往,做到诚实守信、以诚待人。同时,努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7)吃苦耐劳精神。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来所招大学生50%以上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艰苦创业而成功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平时小事做起,努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8)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他们改进技术,加强企业管理,使产品不断更新和发展,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信息时代是物资极弱的时代,非物资需求成为人类的重要需求,信息网络的全球架构使人类生活的秩序和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人才,尤其是信息时代的人才,更需要创新精神。

(9)身心素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健康地为单位多做贡献,而不希望看到他们经常请病假。身体有疾病的员工不但会耽误自己的工作,还有可能对单位的其他同事造成影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签订协议书之前,都会要求大学生提交身体检查报告,如果身体不健康,即使其他方面非常优秀,也会被拒之门外。

(10)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指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好的人能以旺盛的精力、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心理素质差的人则经常处于忧愁困苦中,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最终影响了工作甚至带来身体上的疾病。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园以后,会遇到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为沉重的工作压力,这都需要大学毕业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

2.不同专业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1)经济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是培养从事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总称,包括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经济、财政会计等所有关于经济的专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具体地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第一,知识方面:

一是懂得国家的政策法令,掌握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定和制度。

二是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是懂得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经营决策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会使用计算机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企业。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应懂得一两门外语及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引进、涉外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四是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技术知识,了解它们的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了解经济类专业科研与技术发展动向。

五是还应多学一些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历史、人文地理、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能力方面:

一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种高速变化的社会里,应当有迎接各种挑战的勇气,能够运用自己的多项综合能力,应付将会出现的种种新的变化。因此,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灵活地运用经济类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及相关专业知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是对信息的敏感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经济人员每天面对的是信息和资金运作,大量的经济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不仅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的决策提供服务,也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应具有对信息资源的敏感,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另外,所有资金运作的背后,体现的都是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经济人员的职责条例中规定,经济人员身兼二职,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国家政策、法令、法规的执行监督者。

三是专业分析和问题处理能力。经济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程序处理,经济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分析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经济人员的经济活动,是对资金的筹集、运用、消耗、回收和分配等工作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和分析的一个过程。经济人员必须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材料。他们要通过经济理论、经济技能方面课程的学习,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处理。

四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经济人员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共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人员职业道德是经济法规得以正确贯彻实施的有力保证和前提。经济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坚持原则,敢于抵制、揭露经济犯罪的行为。而且经济工作责任重大,经济人员需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中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和精力。

经济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系质,能承受各种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2)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外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涉及管理的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第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能深刻理解并很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入民服务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群众观念。

第二,职业道德素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能够爱岗敬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在工作中与他人团结协作、相互理解和支持,能够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未来管理者的必备职业素养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底蕴。主要包括:

一是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是掌握研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和多学科的知识。

二是广博的知识面。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深度、一定范围的量和质的要求,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科学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相邻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所学所专的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应熟练掌握两至三项可就业的特长与技能,并有较深造诣和建树,做到通能拓宽面,专能突破点。

四是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包括组织管理、人文管理、技术管理等。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知识和应用。

第四,良好的业务素养。

一是基本业务能力。基本业务能力是对未来管理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管理者顺利完成工作的保障,包括能快速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内容、特点、程序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工作忙而不乱,并能出于公心,公正办事。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周密的思维能力,有较强的技术和经济观念。

二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核心的管理要素,它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规划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激励能力、控制能力等。每一项能力都有独特的功能,如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任务;规划能力——对一项任务、工程或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决策能力——从多个备选方案中能准确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能力;领导能力——领导和指挥各个方面力量实现目标的能力;激励能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能力;控制能力——有效控制局面和控制组织人力和物力的能力等。

三是创新能力。它主要体现为提出新的适合本行业特点的管理理念,或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把管理理念创造性地贯彻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

四是其他能力。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谈判和社交能力;有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灵活机动,具有接受反馈、适时反映的应变能力;信息观念强,善于捕捉信息并有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

(3)工程类专业。工程类专业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政治素养要体现在具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献身的精神。

知识素养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www.xing528.com)

能力素养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也称为适应能力。其包括社会适应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第一,知识素养要求。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要求:工程类工作人员要求能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服务,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高效高质地生产服务。

基础科学是工程的支撑点,工程科学是工程的知识库,任何工程问题都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同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分析、综合、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积累。

现代工程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往往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工程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技术与工程,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吸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把握全局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工作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工作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法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一,具有尊崇法治的基本理念、正义感和刚直不阿的人品。具有尊崇法治的基本理念是法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首要内容。尊崇法治,就是崇尚法律,信奉法律至上。人们只能在法律面前完全遵从,而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依法治国的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意的体现、正义的化身和权威的来源。人类社会除了道德舆论评判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制度就成为评判人们行为的尺度和准绳。

第二,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学类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语言和法律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才能获得。尤其是我国成文法传统养成了一种抽象思维的习惯,这对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要求。

第三,法律思维的基本能力。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在维护法治的旗帜下,根据法律人的品性,逐步形成的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定式。

一是掌握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国家法律的异同来发现我国法律制度的差距,运用案例分析法来找出解决法律问题的途径。

二是法律表达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其基本要求是使用法律术语、法律概念和法律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三是发现和探索法学热点问题的能力。

四是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现代法律人才的最终目标。

法学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未来从事法律事务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调查取证能力、分析案情能力和严格执法能力。

第四,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素养。法学类专业极具专业性,但它却从来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学科。一个成功的法律职业者常常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素养。法学类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法律专业基本课程,还要学习如经济学、会计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以保证具备必要的综合性知识

3.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

(1)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

第一,专业学习计划的内容。通常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的水平;在专业能力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达到的目标。

第二,进程表。即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总体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即大学三年如何安排专业学习进程。一般而言,大学专业学习进程指导原则是第一年打基础,即学习从事多种职业能力通用的课程和继续学习必需的课程。二是学期进程表,把一个学期的全部时间分成三个部分:学习时间、复习时间、考试时间。分别在三个时间段内制定不同的学习进程表。三是课程进度表,是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体现。

第三,完成计划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指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科性质、学校能够提供的支持服务、学生能够保证的学习时间等;还要遵循学习心理活动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个人的生理规律等。

(2)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要求。

第一,全面合理。计划中除了有专业学习时间,还应有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休息、娱乐、睡眠的时间。

第二,长时间短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当有个长计划。

第三,重点突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第四,脚踏实地。一是知识能力的实际。在计划中,每个阶段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培养哪些能力。二是指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各有多少。三是“债务”实际,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欠债”情况心中有数。四是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教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时间,不至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第五,适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按计划去做了,学习效果如何,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检查后,再修订专业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第六,一定的灵活性。计划变成现实,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灵活性。

(3)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勤于实践。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又要热心各种公益活动;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科技协作、科技服务活动,参加以校内建设或社会生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又要热忱参加教育实习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习班,担任家庭教师等。

第三,发展兴趣。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励自己学习。

第四,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4)身心素质培养。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大影响,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科学用脑。

一是勤于用脑。大脑用得越勤,脑功能越发达。还要讲究最佳用脑时间。研究发现,人的最佳用脑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一天而言,有早晨学习效率最高的百灵鸟型,有黑夜学习效率最高的猫头鹰型,也有最佳学习时间不明显的混合型。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二是劳逸结合。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皮层兴奋区的代谢过程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也增加,从而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的过程逐步越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疲劳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三是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人的脑细胞有专门的分工,各司其职。经常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

四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奏性是人脑的基本规律之一,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大脑才能发挥较大效能。要使大脑兴奋与抑制有节奏性,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做到自知、自爱。其具体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制。自信、自强的人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出比较客观的估价。

第三,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疾病都与情绪有关,长期的思虑忧郁,过度的气愤、苦闷,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大学生希望有健康的身心,就必须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情绪活动,自觉地控制和调节情绪。

第四,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正视挫折,战胜或适应挫折。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战胜它。如果主客观差距太大,虽然经过努力,也无法战胜,就接受它、适应它,或者另辟路径,以便再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