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珠三角崛起与泛珠区形成

珠江新语:珠三角崛起与泛珠区形成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珠江三角洲的新城市群辐射为中心,已经形成了泛珠江区域经济文化资源大整合的明显趋势。小珠三角与香港、澳门整合成大珠三角后,经济区总量相当于国内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之和,以繁荣的“珠江口湾区”形象,与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口湾区”媲美,成为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作为大珠三角工贸中心的广州,现已有多个大型汽车项目落户市内,可谓大珠三角重工业中心。

珠江新语:珠三角崛起与泛珠区形成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珠江三角洲的新城市群辐射为中心,已经形成了泛珠江区域经济文化资源大整合的明显趋势。从世界城市格局看,已经形成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七大城市群分别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其中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它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4.英国伦敦城市群,它是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5.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其中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西欧交通中心之一,荷兰的鹿特丹则为“欧洲门户”。小珠三角香港、澳门整合成大珠三角后,经济区总量相当于国内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之和,以繁荣的“珠江口湾区”形象,与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口湾区”媲美,成为世界第七大城市群。

中国泛珠江地域区位优势示意图

从上述的中国地域经济格局看,泛珠江地区的优势十分突出。一是区域人口多,面积大,产业多元互补性强,对内地的辐射面广,其中多数省份如滇、湘、川、赣、黔、桂(灵渠)等,都有支流与长江水系相通,经济联系历来非常紧密。二是泛珠区的海岸线长,珠江出海口仅广东就有“八门”之多,借助于南海与东海航道这条“大南江”,可很好地沟通沿岸南流诸江的经济联系,其通航长度与便利,远超出海口单一的长江与黄河数倍,客观上延长了珠江主航道,弥补了珠江干流较短的不足。其三是泛珠区拥有穗港澳、汕头、厦门、泉州这样一批具有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国际色彩,善于面向海外传播华商文化的外向型城市,为泛珠区的海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地域经济格局看,大珠三角的整合,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化的大趋势,有利于珠三角发挥自己引领性产业多、融集资灵活的优势。而在大珠三角的整合中,超大城市广州和香港的优势互补又最为关键。作为大珠三角工贸中心的广州,现已有多个大型汽车项目落户市内,可谓大珠三角重工业中心。在交通运输方面,广州与大珠三角金融服务中心香港的互补性也很强,整合后更有利于前者以制造业见长,后者以服务业和金融业见长,前者港口以散货为主,后者以集装箱为主,前者以国内航班为主,占3/4,后者以国际航班为主,占5/6 的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从城市功能和布局看,大珠三角区有利于根据各卫星城市的主业、功能、优势合理调整行政区。目前大佛山、大惠州的调整已初见成效,改变了过去市内有市,关卡林立,交通受阻,通讯不畅的弊端。有鉴于此,有专家建议大珠三角行政区应整合为三大城市群经济圈,即广州、佛山整合而成的广佛城市带,深圳东莞整合而成的大深圳经济圈,以及中山、珠海、江门整合而成的大中山群经济圈。从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全局和更好地发挥香港的引擎作用看,这一行政区划的变动,还应充分考虑香港服务业和广州制造业的核心作用,以及深圳次中心的窗口中介作用。为此,粤港首先要以穗深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航运为动脉,念好穗深港“三点一线,强化主轴,扬长补短,带动周边”的12 字真经,抓住共建珠港澳跨海大桥的契机,把周边的珠海、江门、东莞、中山、惠州紧密联结起来,建立和完善大珠三角城市首脑联席制度,从长远利益去有效推动整合协调,解除发展中的各种障碍

从区域文化格局看,大珠三角的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和香港、澳门,虽各有内地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拉丁文化的独特背景,但都以大中华文化的岭南子系文化为纽带。其中广州主要以深厚醇正的民俗文化底蕴和激进高亢的创新精神见长,香港主要以西式政制文化和广阔的全球视野见长,澳门主要以拉丁文化体系和欧陆风情见长,而位居三城之中的深圳则以地缘人源形成的现代移民文化优势见长,起着联系内地、穗港澳的桥梁作用。通过四座大中城市骨肉相连、异质同构的文化解读、诠释和吸收,将促进大珠三角区域文化的内外联系和稳步繁荣。

粤港联席会议现已在合作的新架构、发展的总思路和重点内容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穗深港主轴城市和“前瞻性、全局性、务实性、互利性”指导原则的确立,将为粤港双方抓住新机遇,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大珠三角”繁荣发展走出重要的一步,把大珠三角建设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实现广东要努力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的双赢目标。

如果说,大珠三角的整合,主要利在粤港双赢和广东经济实力强化的话,那包括了中国大南方九省区和港澳特区的“泛珠江区域”(简称“泛珠区”)的提出,则为粤港发展的后劲和辐射力发挥,为泛珠区奋起赶超世博圈,为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文化大繁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实惠的平台和更壮观的前景。

中国泛珠江流域地势图

众所周知,在中国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水系流域中,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九省(区),均或多或少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海洋文化潮流有关,与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趋势有关。这一区域地域辽阔,联系密切,面积199.45 万平方公里,人口4.46 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 年国内生产总值34474.2 亿元,占全国的33.67%。如加上港澳则更为可观。以香港为引擎,以大珠三角为车头,以泛珠各省为车身的“泛珠区”,和以一个中心上海为引擎,由四个次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车头,以十个中等城市为车身的“长三角”,是中国目前最有活力的经济区,拥有中国内地经济实力最强的35 个城市中的10 个城市,全国百强县的一半,形成了“世博圈”产业生态链,并自觉进行资源整合与产业细分,避免恶性竞争与产业同构,实行整体协调发展战略等成功经验,尤其堪为“泛珠区”城市群借鉴。(www.xing528.com)

打造三小时交通圈,催生区域同城效应。长三角在半径300 公里的15城市经济区内,以上海为中心,建设7 条快速通道以及跨杭州湾大桥,计划在“世博圈”的公交、出租车、轮渡、轻轨地铁上全部实现公交“一卡通”,实现同城效应。而珠三角则在半径300 公里内的穗、深、港、澳、珠、佛、莞、惠、中、江等10 城市经济区内,以穗、莞、深、港为轴心,实现公交“一卡通”的同城效应,并利用高速公路和跨省铁路辐射“泛珠区”内的各省、区。

细分城市群产业,打造区域产业生态链。长三角通过由上海投资100 亿元到嘉善开辟信息产业园,把钢铁企业整体拆迁到常州,在上海、苏、锡、常地区建设世界级的IT 产业高增长区域等措施,形成了制造业去江浙,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IT 制造业向昆山、苏州、无锡集聚,上海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的产业生态链,有效扼制了恶性竞争与产业趋同。“泛珠区”则构建港穗深澳复合型国际都会区,建设港穗深高新技术走廊和大珠三角产业生态圈,把大珠三角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国际高科技制造中心和国际旅游娱乐中心,通过珠三角城市群与“泛珠区”的整合,形成世界级的多功能城市群。

推进旅游一体化,打造区域旅游风情区。长三角有25 个优秀旅游城市、48 个国家4A 级旅游区,旅游收入占全国63.4%,旅行社数量占全国20%,拥有全国百强国内游旅行社中的一半。其与黄山市共同签署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将把“世博圈”建成中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旅游业也是“泛珠区”龙头城市香港的支柱产业,第三个迪斯尼国际主题公园已经营运,2002 年访港旅客达1650 万人次。京沪粤正全面推进个人赴港旅游签证业务,正成为“泛珠区”发展旅游业的新契机,只要区内各市能与长三角一样,在区内取消旅游地陪制和外地旅游车入景区的限制,共同筹办好珠三角旅游交易会,与香港、广州、深圳、桂林、昆明、厦门、成都等城市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互为市场,互为腹地,互送客源,共筑旅游信息平台,必将促进区内旅游经济一体化。

开发会展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2010 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预计可在“世博圈”内吸引5000 万国内外游客,其中35% 将顺道去周边旅游,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旅游市场联合开发。香港则是世界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之一,广州从20 世纪50 年代起每年召开的两届“广交会”,现也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会展品牌。今后只要充分利用穗港会展品牌和新交易会场馆优势,与深圳近年举办的“高交会”,东莞的“电博会”等组合成会展方阵,将可利用人口达17 亿,贸易总额达2 万亿美元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香港、广州在其中的特殊地位,增强“泛珠区”的竞争力。

促进区域合作,资源合理共享。2003 年8 月8 日,“泛珠区”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达成共识,争取中央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合作,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实际上,“泛珠区”目前彼此之间签订的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已达5500 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 个。“泛珠区”理念的正式出台,将借助现代交通网,打破传统的长江中上游省市一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排他性腹地的格局,将粤港合作从CEPA 再向前一步,把周边省区变为大珠三角的内销市场腹地,进而为繁荣新珠江文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009 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各方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内地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指导意见》,为珠三角产业的“腾笼换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地抵御了2008 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从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开创性地提出泛珠江区理念,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表示抱团应对、共克时艰,是泛珠合作最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再到新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率省党政代表团到广西考察,并出席第九届泛珠大会开幕式,这一被简称为“泛珠大会”——2004 年启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至今,已经在“9+2”省区轮值了一遍,10 年的经贸签约量相当于“再造一个大省”,区域内地9 省区经济增速已经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总之,从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占全国1/3 强,经济总量占全国1/3,体量庞大的泛珠江区域经济体看,其合作各方同心携手所迸发出的“集聚效应”——2012 年泛珠区仅内地9 省区生产总值就达15.7 万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2%,10 年来其经济增速超过了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显示出本区域合作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泛珠江区域理论的提出与成功实践,为珠江梦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正能量,其联结促进中华水龙五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性,将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修一方文化。五岭横亘,珠水汇聚,佳果奇葩,珍禽异兽,物宝天华,地杰人灵,蕉风椰雨,山峒渔乡,田畴旷野,溶窟险峡,小城重镇,名胜古迹,造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