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珠三角文明城市景观带绿道网

珠江新语:珠三角文明城市景观带绿道网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令人欣喜的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下,六条省立新绿道的诞生,已经为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景观带增添了无穷魅力,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景观设计将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建筑、惬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城市适意度的目的。

珠江新语:珠三角文明城市景观带绿道网

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在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到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城就业生活,极大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这三大世界城市圈建设的过度“欧化”和“石屎森林化”的建筑大同现象,减损了城市原有的特色和魅力,淡化了城市传统的隽永的文化个性和品味。因此,如何在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公共绿地、公用交通城市规划的四大块上,找到彼此的关节点和联系点,设计并建设优秀的城市景观带,尽可能突显城市标志性景观和景观节点的作用,提高其美誉度和满意度,已经成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重要问题。

百度介绍,《美国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后50 年的环境与变化时,曾对世界16 个城市进行了“城市适意度”的评比,并将23 个评价项目归纳为3类:①良好的自然条件及其利用,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喷泉、大公园、林地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温等。②良好的人工环境建设,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大道(系统),美丽的广场(群),街道的艺术,喷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观等。③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馆,富有盛名的学府,重要的、可见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图书馆剧院,美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可口的佳肴,大游乐场,多种参加游憩的机会,多样化的邻里等。概括起来,这就是将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与标志性建筑、市民惬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景观为提升城市适意度亦即居民的幸福感服务。在这些方面,古青州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历史文化共生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下,六条省立新绿道的诞生,已经为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景观带增添了无穷魅力,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景观设计将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建筑、惬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城市适意度的目的。它们有的沿珠江两岸布局,或西起肇庆双龙湖旅游度假区,经佛山、广州、中山至珠海观澳平台,或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东莞深圳至惠州巽寮湾休闲度假区。有的分四路纵横贯穿珠三角,或西起江门帝都温泉,经中山、广州、东莞东至惠州黄沙洞自然保护区,或北起广州芙蓉嶂水源林保护区,南经佛山至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或北起惠州罗浮山,经东莞、深圳南至深圳银湖森林公园,或北起肇庆贞山,南经佛山至江门银湖湾湿地,将沿途城市的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游憩功能与景观带价值。

无可否认,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在园林建设、保护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作为上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绿地建设理念,绿道与流传数千年,早已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选址、保护以及通道和建筑的藏风聚气的中国风水学意趣相合,具有领先世界的应用价值。在珠三角各市如广州,用一条绿线去编织“广绣”,把四通八达的地铁公交网和高架桥、商街骑楼,把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以及小蛮腰般靓丽动人的广州塔、中山纪念堂、越秀层楼、云山珠水麓湖等羊城美景链接起来,在世人面前勾勒出广州那魅力迷人的世界名城风貌,有助于人类在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聚居区里,实现创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休闲城市、卫生城市,以及世界名城、文化强市、创意城市、学习型城市的梦想,协调好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居民住宅和公共绿地这四大板块的相互联系,以彰显城市景观的魅力,发挥好城市的功能。(www.xing528.com)

省政府批复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就是我们利用绿道突出珠三角各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功能定位、文化个性和文化品味,实现差异互补发展,美化与链接珠江沿岸景观带的指导性文件。它抓住了珠三角地区山丘起伏,江流纵横,水网密布的特点,部署和引导各级政府在珠三角修建了总长达2372 公里的六大区域绿道网,在区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势下,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大规模征地模式,不但为全线贯通的沿线新增绿化带1572 公里,还借助全省统一的简明标识系统,配建的171 个驿站和休息点,以及停车场、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设施,使18 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互联互通,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独特的城市标志性景观,通过绿道实现珠三角文明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愿景。

可贵的是,如此实用和有价值的绿道,还有三大优势。一是成本低廉,效益突出。如去年广州市建成的1060 公里绿道,由于与广州迎亚运环境整治、城市绿化、河涌整治等工程衔接,平均每公里绿道的造价只有50.8 万元,却覆盖了全市12 个区县,串联了234 个景点、98 个镇街、42 个亚运场馆、52 个地铁站。这和建设1 公里市政道路所需的1500 万元成本相比是很低的。而建设1 公里高速公路的1 亿元成本,更足以建100 多公里绿道,而后者的社会效益显然要比高速公路大得多,路面养护费也不高。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绿道最能彰显都市个性,风姿绰约。如广州将城市步行道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河涌整治、“青山绿地”工程、园林城市和各类旅游资源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深圳努力缩短三级绿道网入网时间,使市民5 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 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 分钟可达区域绿道。珠海因地制宜、不征地、不拆迁、不砍树,沿山边、水边、林边建设绿道网,巧妙地将废弃地段改造为休闲驿站和观景平台。佛山将绿道建设和三旧改造和村庄整治相结合,突显了水乡优美景观。惠州积极利用沿海步行栈道、观光道、沿江湖水边、山边和乡村小路等打造特色各异的绿道。东莞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建起了滨水绿道环、都市绿道环、山林绿道环。中山借绿道网把城区、翠亨村、五桂山、水乡等主要景观串联起来,突出了人文中山理念。江门将滨江山水葵林、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与历史文化古村落等景点串联起来,体现了侨乡特色韵味。肇庆将绿道网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设、旅游景观和设施配套相结合,向全市辐射。三是九市龙舞,共展宏图。使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从2010 年起在珠三角建好绿道网,“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战略决策,在逐年落实之中开启了幸福广东之门,使绿道成为人见人爱的“健康之路、美丽之路、生财之路、幸福之路”,成为广东科学发展的城市新景观标识。改变过去人们认为只有“高楼大厦”、“高速路”、“高架桥”才是城市景观建设的现代化标志的旧观念,认识到生态良好、环境宜居才是最高水平的现代化,最美的城市景观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