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靳之林:中国油画大师

靳之林:中国油画大师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靳之林,1928年5月生于河北滦南县胡各庄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其间,靳之林为躲避日寇侵扰,寄住在张老师家中。徐悲鸿先生重视写实、师法造化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教学思想,给了靳之林很大影响。中央美院4年学业,大开了靳之林的眼界,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古元的作品和艺术道路影响了靳之林的一生。

靳之林:中国油画大师

靳之林,1928年5月生于河北滦南县胡各庄村。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人文领域著名学者、中国本原文化学创始人、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颁发的“为人类特殊贡献奖”金质十字勋章,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

靳之林先生一生坚持在大自然中写生,意在山水之间。靳先生热爱民间艺术,为民族文化献身、为艺术吃大苦的精神堪称中国“梵高式画家”。他的油画历史画《南泥湾》《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罗盛教》,油画肖像画《公社女书记》等已经成为20世纪经典之作。

1928年5月,靳之林出生于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胡各庄镇,祖上家境殷实、尚德,在邑中颇有名望。祖父靳玉如是晚清秀才,后又就读保定师范学堂,新旧文化教育,不仅使他学贯古今,而且行敏开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乡里创办义学“本镇贫苦子弟,皆得免费读书,笔墨纸张无力购买者,均由玉如个人施给。”(见《滦县志》)他怀“中华乃四千载古国,欲国振兴,端赖青年”之见,多年致力于国民教育,曾任县高小教习。晚年回归故里,任胡各庄高等小学校长。期间“校内莘莘学子,弦诵不辍,教育日见发展,靳玉如一人倡办之力居多。”(见《滦县志》)

父亲靳广澍是北京航海测量学校首届毕业生,分配到宁波建设海港,军衔三级航务官。后因父亲病重,辞职回乡尽孝,继任胡各庄中心小学校长。1942年,为抗拒日伪奴化教育,愤然辞职居家。

靳之林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胡各庄“靳家四合院”。靳家四合院所藏书画丰富,以诗书传家,知名当时。院落甚大,内有菜园、池塘,前面院落有厅堂居室,后面院落是书房祠堂。书房是祖父和父亲读书写字的静修之所,也是少年靳之林最迷恋的地方。祖父靳玉如博雅渊深,多才多艺,喜好书法,并写得一手好字,书房里一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曾引来不少客人的赞赏。父亲在南方工作时曾收藏不少明清名家字画,都放置在书房里。书房里满柜的线装善本书对靳之林更是充满诱惑。祖、父两代饱学,靳之林幼承家学,父亲教他书法、诗词和英语,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少年靳之林早就有了艺术天分。

1934年,6岁的靳之林进入祖父创办的胡各庄中心小学读书。他的童年不光有幸早受庭训,而家乡那田园诗般的大自然,那多彩的民间文化,如逢年过节姑姑、阿姨们剪出的各式各样的窗花,民间艺人演出的老呔影,评剧舞台人物各式的行头打扮,庙会上的高跷、跑驴儿、旱船,也是滋养他的丰腴艺术土壤。在小学他就十分热爱图画,6岁时的2幅水彩写生《田野晚霞》《爬墙虎》即显露天赋。小学毕业,他进入滦县中学学习,初中教图画的张老师是当地有名的中国画师。其间,靳之林为躲避日寇侵扰,寄住在张老师家中。1943年初中毕业后,他与张老师的儿子张运乾一起考入北平市立国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以美术为强项而知名的。其间,他在校内苦读,在校外拜师,此间他师从吴镜汀、李知超学习临摹王石谷、石涛、沈石田、范宽等人的山水画作,画艺大进。18岁任该校“冬青书画研究会”会长。此间,他创作的《春夏秋冬》山水画四条屏,入选北京美术展,参加了赈济黄河洪灾义卖。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有意义的义卖捐献活动。而最有意义的是在这次画展中,他见到了徐悲鸿创作的油画《箫声》。这幅徐悲鸿先生以前妻蒋碧薇为模特的经典之作,让靳之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陶醉,折服和向往,他痴迷地爱上了油画的色彩和细腻的表达。痴爱、折服和向往,使他暗下决心要投于徐悲鸿先生门下。

1947年,师范学校结业后,靳之林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由徐悲鸿主持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西画组。考试是由徐悲鸿先生亲自主持的,他被录取了。而且在此后他的水粉画《帅府园街景》还被徐悲鸿大师收藏了。自此靳之林追随这位大师进入了油画殿堂。

1949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即后来的华北联大三部与北平艺专美术系合并,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就读在这里的靳之林有幸受业于几位享誉中外的国家顶级美术大师。他油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罗工柳先生;国画师从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先生。其间还受业于蒋兆和、叶浅予、李桦等教授。徐悲鸿先生重视写实、师法造化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教学思想,给了靳之林很大影响。中央美院4年学业,大开了靳之林的眼界,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随后的艺术道路上,他又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教育家董希文和著名版画家古元,所有这一切,都玉成了他以后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当代中国山水风景油画第一人。

1951年,靳之林中央美院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于绘画系、油画系。他有幸作为董希文教授的助手协助董希文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艺术实践。后来又协助董希文教授创建“董希文工作室”,其间经常观看老师的创作过程,并得到董希文的直接指教。董希文油画的中国写意风格和传神笔墨,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尤其是董希文十分重视向民族文化遗产学习,这对靳之林后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关注的影响和启迪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位对靳之林的艺术成长道路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著名版画家古元。早在1947年,青年学生靳之林在一本《抗战八年木刻选》上看到解放区的木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延安的革命文艺作品。其中一幅古元的套色木刻《菜圃》,让身在沦陷区多年的他眼睛为之一亮。古元吸收了陕北窗花剪纸的艺术手法,刀锋刚劲,画风朴实,生动感人。仿佛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久久不能忘怀。古元的作品和艺术道路影响了靳之林的一生。几十年后他还为之激动不已地回忆:

“古元木刻中质朴的艺术气质、质朴的山区农民的气质、质朴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气质相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震撼,使我的心狂热地扑向陕北黄土高原,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归宿,找到了自我。

“再也没有哪一位画家的作品像古元木刻那样决定着我后来一生的艺术道路。”

2幅画指引了靳之林几十年的艺术生涯。

靳之林说:“悲鸿恩师的油画《箫声》,引我进入艺术殿堂。古元同志的版画《菜圃》,送我到了黄土高原之乡。”

靳之林几十年对黄土高原、对延安百折不回、万牛莫挽的追求和苦恋,源于以死相依的艺术追求。这里面有古元的引导,也缘由他两幅油画历史画《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和《南泥湾》的创作:

那是1959年春天,31岁的靳之林接受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交给他创作油画历史画《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的任务,他实现了到陕北去、到延安去这一多年夙愿。陕北延安的黄土、蓝天、窑洞、羊群,以真实的物象,立体地展现了古元木刻中那浓郁的色彩、质朴的气质,画家的灵魂都感到震撼。这不正是他狂热追求的生活和艺术的归宿吗?靳之林,如醉如痴。

接下来,在延安东二十里堡的日日夜夜,他与小羊倌一起放羊,与老农一起犁地,与“陕北老农”交上了朋友;在毛主席写下《为人民服务》的枣园的一个多月,他寻找着伟人当年的身影和足迹。陕北的黄土层峦、延安的宝塔延河、老区人民的质朴真情,滋养了他的画魂,唤起了他的灵感。陕北延安是他那幅《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历史油画的诞生地,也是他的艺术归宿。

1961年春天,当时在中央美院任教的靳之林又承接了军事博物馆创作油画历史画《南泥湾》的任务,再下陕北。2个月的紧张写生,他孜孜矻矻,忘情一切,革命历史、南泥湾精神、一幅火热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构图渐次涌动在脑际,先是把自己震撼了。创作欲望撞击得这位青年画家血脉贲张!不料,这年4月一纸调令下来,调靳之林到吉林艺术学院工作。突来的变故打碎了他的延安梦,中断了他的创作进程。之后的三回九转,致使油画《南泥湾》直到1964年才告完成。

两幅油画历史画的创作成功,奠定了靳之林在美术界的地位;两幅油画历史画的创作过程,使得靳之林有机缘深入延安,亲近黄土地。在这里,他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归宿,找到了自我”;在这里,他完成了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重要实践和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在这里,他与黄土高原、边区百姓、本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和血肉深情。

几十年后靳之林回忆说:“那时候我已和那块黄土地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于是,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全家到延安落户,在那块土地上扎根,做延安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靳之林被作为“刘少奇反革命文艺黑线的基础”,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院党委领导一起被揪出来。后来,几位志同道合的画家为了联系去延安安家落户,竟被诬陷为“重大反革命事件”,靳之林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揪、打、抽、踢、踹,被抄家、批斗、关押、刑讯、毒打得死去活来,整整两个月,他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但他始终没有低头。最后,造反派实在找不出什么依据,只得将他释放。结论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1969年,妻离子散、家徒四壁的靳之林,夹着仅剩的一条破棉被来到吉林省青沟“五七干校”。其间,他被迫中断艺术创作已长达8年。其间,他背着省文教办多方联系,闯过重重难关,终于在1973年只身调到延安。1973年至1985年靳之林赴延安落户。靳之林把母亲的遗骨埋葬在清凉山下,并告诉爱人和孩子,他死了以后也要埋在这里。(www.xing528.com)

从靳之林曲折、坎坷且又非凡的生涯,人们看到,这位画家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艺术人生,甚至他的生命都如此紧密地与延安、与陕北高原的那片黄土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靳之林如醉如痴地从事群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工作。他焕发了第二次艺术青春。其间,他的美术创作硕果累累,艺术再攀高峰。继代表作品油画《南泥湾》之后,《公社女书记》《玉米地》《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等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其中油画《南泥湾》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和《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油画《公社女书记》入选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肖像画艺术百年展》和《中国美术馆百年展》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展馆收藏。

在这里,他于延安地区沟沟坎坎组织13个县的民间民俗艺术普查,办剪纸艺术学习班,发现民间剪纸能手;他早在1984年第一次提出中国艺术第三体系的学术论点,把陕北农村老大娘们请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殿堂表演讲学,促成了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的成立;他把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农民画展搬到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美术运动高潮的到来;他带领延安民间艺术家李秀芳赴法国7个城市访问,成为中国民俗艺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枝“报春花”。

在这里,他于1976~1984年徒步3000里,全程考察南起陕西淳化林光宫北到内蒙古包头九原郡,发现秦始皇抵御匈奴的重大国防工程——万里长城生命线的“秦直道”,解开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千年未解之谜。

在这里,他徒步万余里考察陕北由北魏民国的历代佛道,发现石窟408窟,雕像10万余尊,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这里,他落户延安13年间,带队深入农村普查挖掘研究民间文化与考古文化,并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创立以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古史文献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研究人类文化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体系的当代新的边缘学科。成为中国本原文化的创始人。

在这里,他踏遍黄土群峦,足迹遍布陕北各地;他孜孜不倦地考察、发现、研究;他伏案埋首,皓首穷经,潜心著述。著文与专著有《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体系》《秦直道》《延安石窟艺术》《陕北石窟》《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秧》《中国民艺民俗与考古文化丛书》5卷集等并翻译至多国。

靳之林先生的成就,为国家争光,为延安增光,也为他的故土滦南县增光,靳之林,是家乡人的骄傲!

靳之林老先生在家乡滦南,总是以故土赤子的情怀,以邑中一员的谦逊出现。一幅写生于家乡的油画《风中的玉米垛》,深沉地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情怀,将对家乡的挚爱,尽融其中。

2013年11月8日,由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联主办的“‘故乡情·中国梦’靳之林家乡艺术大展”开幕式在唐山博物馆举行。

时年85岁高龄的老先生思乡情重,开幕式上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家乡在我有生之年,邀请我举办这次故乡情·中国梦艺术展,使我在有生之年能够向家乡做一次亲情汇报。”“两个有生之年”,参加开幕式的1000多名书画爱好者无不动容。老人情深款款地说:“是童年的记忆和故乡的风情,给予我不竭的创作激情。这次画展就是看到家乡的变化、受到家乡的感召才举办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诚然,家乡人不会忘记靳之林先生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2003年,靳之林邀请法国汉学家班巴诺到滦南县胡各庄考察了以武戏见长的滦南皮影。经班巴诺推荐,靳之林率团到葡萄牙里斯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中国皮影第一次登陆葡萄牙。靳之林的努力直接推动了被称作“滦南文艺三枝花”评剧、皮影、大鼓书的繁荣和发展;

2012年,滦南中华文化促进会成立,靳之林愉快地受聘为顾问,耄耋之年的他不辞辛苦,热情地指导和亲临文促会的文化活动;

2013年,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滦南县乡贤书画社成立,靳之林欣然为乡贤书画社题写社名和专刊刊名,担任首席顾问,并多次参加书画社活动,为社员举办讲座。

靳之林先生在家乡善举多多,不尽一一。

从靳之林先生的生平,我们找到了高山仰止的角度;从靳之林的成就,我们晓得了大师的含义。

2018年12月9日上午,靳之林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12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60多个单位发唁电及赠送花圈。

中共滦南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胡各庄镇委、镇人民政府,各界书画社赠送了花圈、花篮。

(朱永远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