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兰浩特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与成果

乌兰浩特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与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兰夫亲自任命石琳为校长,学校改名为“乌兰浩特市中学”,由自治政府文教部直属。1953年,因蒙古语班分出成立乌兰浩特第二中学,故学校更名为“乌兰浩特第一中学”。1960年,学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截至2020年末,学校为社会培养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表4-4-1乌兰浩特一中沿革及隶属续表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建于196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乌兰浩特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与成果

乌兰浩特一中

乌兰浩特一中始建于1947年,其前身为1946年东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王爷庙街“师范中学”。初建时校址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卍”字会(乌兰浩特第二中学原址),是一所师范教育和普通中学相结合的学校。建校初期规模很小,有教师7人,学生约80人,除了师范生只有20多名初中学生。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同年8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先后派从延安到内蒙古工作的石琳、鄢仪贞、张刚、王照微等八路军干部接管师范中学。乌兰夫亲自任命石琳为校长,学校改名为“乌兰浩特市中学”,由自治政府文教部直属。学校有汉语、蒙古语朝鲜语三种语言授课,也被称为“蒙汉联合中学”。学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完全中学,也是当时乌兰浩特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

1949年,学校迁入伪满洲国兴安学院校址(现乌兰浩特市罕山中街49号),更名为“兴安中学校”,简称“兴安中学”。1952年更名为“乌兰浩特中学”。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内师大前身)在乌兰浩特成立(乌兰浩特第二中学原址),从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参与筹建并成为第一批教师,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二分之一的学生划入师院学习。1953年,因蒙古语班分出成立乌兰浩特第二中学,故学校更名为“乌兰浩特第一中学”。1956年,朝鲜族班分出成立乌兰浩特第三中学,成为内蒙古唯一的一所朝鲜族中学。20世纪50年代,学校是全国重点办好的28所中学之一,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高考成绩曾排在华北地区第二名,平均成绩多次名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1960年,学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4年,郭沫若先生应邀为学校题写校名“乌兰浩特一中”。

20世纪50年代学校校门

20世纪50年代学校全景

1951年建成的学校大礼堂,是50年代内蒙古文教部培训干部、师资的重要场所。

1951年建成的大礼堂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上级主管发生多次变动,学校破坏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各项工作恢复发展,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建立,教育教学逐步规范化。教师们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学校优良校风日渐恢复。至2007年,学校规模扩大,设施改善,在校班级达到58个(含高三补习班)。

1997年校园

2008年4月9日,学校重新上划为盟教育局直属。8月,根据兴安盟委、行署《兴安盟教育局关于盟直属学校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兴署办字〔2008〕82号),将兴安实验高中、红城高中并入乌兰浩特一中。2010年,学校易址迁建,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亲自为一中新址奠基。2012年12月,学校完成搬迁工作。

学校新址位于乌兰浩特市规划新区,建设总投资3.78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2020年,学校有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61名。教职工389人,专业课教师360人,高级教师143人,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4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教师近30人,获得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教师35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9人,区级学科带头人6人,区级教学能手16人,区级优秀教师6人。

2013年,学校建成近800平方米的校史馆,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对学生校风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2015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艺术训练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创新实验中心建立。

学校始终坚持“把一中办成区内一流、国内前列、国际知名、家长满意、学子向往的有深刻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优质高中”的办学目标。2008年三校合并以来,进一步明确“把学校办成学生乐于学习、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教师执着敬业、愉快工作的美好家园,家长信赖、寄托希望的圣地”的“两园一地”办学理念,形成“12345”办学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品牌学校),抓住两条主线(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精心打造三只队伍(精干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朝气蓬勃的学生队伍),抓住四个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学识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追求五个效果(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教学质量高,工作效率高,师生幸福指数高,校园文化建设品位高)。

学校确立“三抓一培育”德育工作思路,抓重点,抓特色,抓实效,培育文化品牌。以责任教育为特色,以“三养、四有”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教养、修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文明习惯的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具有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

学校于2009年加入“东北师大教育创新试验区”,2016年加入“津蒙冀教学设计联合体”,2017年加入中国“六校联盟”,通过联合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6年建立“名师工作坊”,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每年举办“百花奖”“育才杯”活动,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学校创办的校刊《教苑》成为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校报《绿荫》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截至2020年末,学校为社会培养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青少年创新人才项目试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名优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校园足球体育特色学校、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自治区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自治区首批示范高中、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表4-4-1 乌兰浩特一中沿革及隶属

续表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建于196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6月,搬迁至罕山脚下(原乌兰浩特一中校址),校园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2020年,学校有49个教学班,学生2450人,教职工251人,专任教师20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3人,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人;盟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70余人。

2014年6月,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2019年10月,与鄂尔多斯一中签订对口帮扶办学框架协议;2020年7月,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兴安分校。

五知楼

学校乗承“志致广大,行尽精微”的校训,以“建设大美四中,培育健全人格、自主发展的现代人”为办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引领,内涵发展,制度管理,精细落实”为办学理念,形成“知卓行雅,尚贤尚美”的校风,“仁爱敬业,博学善导”的教风,“勤学善思,乐究爱创”的学风。

教学研讨活动

学校按照“带队伍,强管理,提质量”的工作思路,五育并举,大力实施“三自主”教育,全力打造“学思”课堂,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20年,高考一本上线165人,创四中高考历史新高。

校园一景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获自治区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文明校园、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国家级心理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养成教育先进实验学校、全国普法先进学校等称号。

科右前旗第二中学

科右前旗第二中学始建于1985年,是科右前旗唯一一所汉授普通高中。2008年10月,迁入科右前旗教育园区,新址占地面积140540平方米,建筑面积63651.40平方米。2020年,学校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人,教职工207人(专任教师177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区盟两级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35人,盟旗两级优秀教师48人,兴安盟名师7人。

2008年前原校址

2017年新校址(www.xing528.com)

学校秉承“赶超、敢超”的校训,以“树德崇礼”的校风,“厚责、严教、乐启、谨筹”的教风,“自信循志,睿毅笃行”的学风,激励全体师生砥砺前行。

学校以“以学定教”理论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富有特色的“三部七学有效教学”模式。“三部”包括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解决学习任务、课后分层作业三部分,“七学”包括课前自学、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师生共学七个方面。

学校率先采取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成为全盟唯一一所选课走班先期试点学校。经过近三年摸索实践,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情的分层走班体系。

教研会议

学校推行“一二一”(一核二主一重心)管理模式。“一核”是指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二主”是指以德育、教学为主导,“一重心”是指以年级组管理为重心。

学校是全盟唯一一所开设俄语课程的学校。自2016年始,组织参加“国家公派优秀高中毕业生赴俄留学项目”,赴俄留学学生成绩连续5年达到赴俄留学标准,共计20人升入圣彼得堡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2017年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服务学生成长的不同选择需求。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军训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自治区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学规范化达标学校、自治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称号。

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

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始建于1979年,是科右中旗唯一一所汉授高级中学。2020年,学校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45个教学班,在校生2002人,教职工190人。

校园外景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强校,特色立校,人本治校”办学方针,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形成“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校风,“励志、善思、勤学”的学风,“做人、治学、为师”的教风,构建起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育并行”的德育教育模式。

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校园中有文化广场、孔子塑像、文化走廊,让学生时时感受“和”文化的魅力。

2010年,学校提出“生命大课堂”理念。倡导“生命教育”,唤醒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应有的生命尊重;倡导“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注意习惯养成,实现自我教育;倡导“生态和谐教育”,让教与学和谐发展。开创“三环导学有效课堂”(课前高度自主、课中深度互动、课后强度巩固)教学模式,自主编写三环导学有效课堂操作手册和导学案。

2017年,学校实施“九大学习”行动策略,包括“阅读管理常态化、计划管理有规律、预习管理争主动、听课管理重效益、复习管理讲方法、作业管理要自律、错题管理常反思、难题管理会溯源、考试管理抓重点”等九个方面内容。

学校注重体卫艺教育。体育教育一直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先后为上级专业队和高校输送了大批人才。学校合唱团自2010年成立以来,曾在自治区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中获一等奖并走上央视《合唱春晚》的舞台,在第九届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获金奖赛铜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唱节中获二等奖。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篮球特色学校、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自治区美育篮球田径特色学校。

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一中学

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一中学是一所汉授完全中学。学校成立于1952年,最初是一所蒙汉授并存的初级中学。1958年9月,蒙授分出办学,更名“音德尔第一中学”。1960年成为完全中学。1965年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1989—2020年为汉授普通高中。2009年8月,成立于2007年的音德尔第七中学(普通高中)并入音德尔第一中学。2020年8月学校成立初中部,招收三个初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教学楼

2020年,学校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有54个高中教学班,3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2800余人,教职员工24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2人,研究生学历者12人;获区级以上表彰者25人。

学校以美育引领和谐发展,建设人文绿色幸福校园。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办学宗旨是“为每一位师生创设发展的空间”。遵循“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形成“和谐、上进、有序、高效”的校风,“爱生爱业,砺品砺行,求实求精”的教风,“笃志博学,切问近思”的学风。

学校以自主发展、自主参与为导向,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依托,构建校、班两级以及“自主+责任”的德育示范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我感悟和自主教育。开展“三律、三德、三人、三成”教育(“三律”即法律纪律、自律,“三德”即公德、职德、品德,“三人”即人性、人道、人格,“三成”即成人、成才、成功),为培养未来优秀的社会公民奠基固本。学校注重活动育人,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初高中各年级部以团队管理和分层教学体系为统领,教务处以展示、研训、提升为要务,教研组以基于课标和学情的大单元集体备课为核心,教师教学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事,手中有法”。2018年始,以“京蒙扶贫”项目和“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为契机,通过跟岗培训、名师工作坊等方式打造学校名师团队。

学校以篮球、排球、足球、滑冰等为主的体育项目和以“冬冰夏稻”、社团等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的美育、劳动教育蓬勃发展,剪纸绘画、学科拓展、球舞飞扬、书香阅读等实践课程异彩纷呈。有学科拓展、实践、体育、艺术四大类共26个社团,冰雪项目曾获2019年自治区第十届冬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名。

冬冰夏稻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足球、滑冰特色学校,自治区篮球、排球特色学校,自治区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自治区优秀基层工会等称号。

突泉县第一中学

突泉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27年,学校五择校址,九易校名。于2014年迁入位于突泉镇河北新区额木特大街新校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2020年,学校有56个教学班(包括代培职高7个专业教学班),普高学生3013人,代培职高学生292人;教师274人。

教学楼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践行“明德励志,为学创新”的校训,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敢创、善创、再创”的文化内涵。在吸收“诱思探究教学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采用“学案导学”基本形式,创立“诱思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图书馆

2005年,学校成立实验分校。

2006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均居全盟前列,并获全盟办学水平突出奖。

2012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以《呕心励志育桃李,励精图治谱新篇》为题报道了学校教学实绩。当年,学生马金保在国家专项招生政策下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9年,学校与突泉县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新增护理、学前教育机电和计算机4个职业班级;2020年,为突泉县中等职业学校代培136人。

2020年,学生张任驰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全国名优学校、国家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实验基地、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