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作文命题明显关注人文关怀

高考作文命题明显关注人文关怀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作文命题的考查意图明显指向于学生的“爱心”“思想”“认知”及“价值判断”等人文关怀,不管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还是话题内容,都反映出对这方面的导向与重视。考生作文应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关照。也许有的师生认为作文的人文关怀太过于神秘与模糊了,其实作文的人文性并不神秘。

高考作文命题明显关注人文关怀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即做人。”我不想就这两句话做过多的说明,先纵观作文的高考指挥棒:1982年、1989年、1990年、1993年出的是“信仰理念”题;1980年、1983年、1984年出的是“读书治学”题;1988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出的是“道德品质”题;1989年、1991年、1994年、1998年出的是“社会人生”题;2001年是话题作文“诚信”,反映全社会齐声呼唤的“诚信”;2002年是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反映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2003年是关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这种趋向人性情感之类的话题,就要注重内心探索,突出自我思考的能力;2004年是关于“看待自己与看待别人”的话题作文。2005年“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反映主体的理智与情感的判断。2006年“读书”,2007年“摔跤”“帮助”均反映主体价值认同;2008年“抗震救灾”要表现真善美、反映对社会主旋律的关注,“海龟老鹰”要反映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价值定位;2009年“发展潜能,因材施教”反映的是永恒的教育问题;2010年“责任与价值观”“路径”则要表现作文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2011年“诚信”就涉及了明星承担的社会责任及诚信问题;2012年的“放弃顾虑”要表现人生的自我力量认同,要反映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冷静思考;2013年的“真诚与友善”“经验与勇气”也表现出丰富的社会意义、鲜明的思想倾向;2014年的“两人过独木桥”“喂食动物失去觅食能力”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单就这些“命题”,马上就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高考作文命题的考查意图明显指向于学生的“爱心”“思想”“认知”及“价值判断”等人文关怀,不管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还是话题内容,都反映出对这方面的导向与重视。

纵观作文答卷,那些获得满分的作文都很重视人文精神的注入。作文审题构思新颖而有机巧,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看,涵盖文史哲经、农医工商、国防军事、民情风俗等自然、社会、科技、人文诸方面,文本形式涉及典故、故事、寓言趣闻、诗词、美文笑话、戏曲、消息、报道、广告等多种形式。考生作文应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关照。但是,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却流于平淡与粗陋,就像阅卷老师所感叹的,“十文九粗”“内力疲软”“精神缺钙”“人文淡化”“个性缺失”……高考作文尚且如此,平时训练的作文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厌弃作文是不争的事实,老师不愿多花时间教作文、研究作文是不争的事实,全社会对作文乃至语文的偏见也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素养的贫乏不仅成了作文写作的痼瘤,也成了语文发展的忧患。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技术性的、形式性的匠气训练得多了一些,而作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精神历练少了一些?

作文原本是鲜活的人本训练形式,也是人文精神负载的介质。作文的教与学也应是“人本”与“文本”实现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是一趟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想及《论语》中的做人、《水浒传》中的民族性格、《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和爱,想及历代文章中关于泰山齐鲁文化赤壁的兴亡感慨、石钟山的哲思顿悟、西湖的朝代暮歌、幽州台的苍凉、滕王阁的伤感、岳阳楼的忧乐、雷峰塔的激愤等人文渗透与超脱;想及文学名篇对理想、正义、幸福、美德的永不间歇的追求与渴念;想及文学大家以文为荷,山川不再轻薄,以文为妻,人生不再寂寞的人文寄托,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内涵的理解是不是太浅薄了?

所以我想,作文要表现的,就应该是哲理思辨、文化意味、古典气质。作文所做的一切,终究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处,又以人为介质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失去人,失去人文意识,失去作为人的最根本特征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从本质上失去了一切,当然我们的作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文要重视理解人生的问题,要通过作文语言去理解历史、文化、传统或现实的人与人生存的本质,以达到对作文主体人格的全方位认识。就像高考作文,其对人才的选拔性决定了作文中人文凸现的重要性。作文应把自己的文学兴趣与人生信念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完成作文答卷,不如说是在对自己的生命做执着的意义探究和审美追求。所以应该把作文作为一种精神方向,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态度,用作文的语言一次次奔赴精神的家园。(www.xing528.com)

也许有的师生认为作文的人文关怀太过于神秘与模糊了,其实作文的人文性并不神秘。鲁迅赋予枣树“倔强、坚毅”的品格茅盾赋予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尔基对海燕赋予了“战士”的形象,陆游王安石的梅、李商隐的蝉、周敦颐的荷花等等,无一不是对作品进行人文注入的结果。我想,如果学生试图在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中表现理想、精神、气节,那写作的意图也就正确了。只要学生的作文中有了思想,有了爱心,有了责任,有了文化味,有了个性,那么也就与作文人文教育的境界不远了。

作文所要求的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与自己所见到的、听到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笔下的文字具有更深的内涵。作文要提高品位,就要注意提高文章的内涵。下笔之前要给自己的作文进行文化定位,潜意识中要有档次意识。一般情况下,文品不高的关键问题在于作者自身人品不高。如受低层次的写作心理的影响,下笔随便,就有可能在不经意中降低了作文的档次。审美观的提高,文化生活的积淀,想象创造的发挥,就是要对自己即将创造的艺术形象进行解读和体会,并以自己的审美结构来丰富作品。以审美的视角关注生活,就会发现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原来蕴蓄着许多值得开发的宝藏,就要积极把它们纳入自己的作文中。可以从社会、伦理法律科学、教育、学习等等方面,去记叙、去描写、去抒情、去议论、去说明,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发表见解,可以展望前景等。有文学特长的学生可以创作寓言、戏剧诗歌小说,在文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学才气。人文精神浇灌出的好的作文,它的籽实是饱满的,负载的生命是多彩的,积淀的文化是厚重的。当然,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在考生的作文中面面俱到,文学色彩的增强也只能是人文意识的一个层面,表现人类的文化感情才应该是作文的灵魂。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学的天地间肆意徜徉,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表现美、理、趣的共存,表现自我的理解、欣赏与判断。提高自己作文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符合原初的作文意识。所以作文教改的关键,首先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作文主体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其次,要建立大作文观,就是处理好阅读与作文、演讲与作文、创作与作文、做人与作文等的关系。还有,要变静态作文为动态作文,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详细来说,要处理好微观作文与宏观作文、课堂作文与生活作文、书面作文与心灵作文(有形作文与无形作文)、理论作文与实践作文的关系。教师要将文化因素融进作文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通过作文训练架通作文文本与人本之间共同递进的桥梁,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创建一个可以系统控制的训练平台,把作文上升到主体文化参与的高度来认识、来教学,这也是作文教学意识的原初与归宿。

综上所述,落实作文教学的人文意识,不光对应试作文有现实的帮助,而且它指向想象,指向创新,指向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必会对作文教改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