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脉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脉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来已久。这些观点尤其是关于党的出版物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旗帜鲜明,深刻生动,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来已久。从1842年马克思的第一篇评论《评普鲁士最近书报检查令》至今,时间已过去了170多年。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容,使其在鲜活的实践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报刊、新闻本源、出版自由与党报的认识

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马克思从大学时期就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向封建统治阶级的书报检查制度挑战、争取出版自由成为他投身政治活动的开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报刊实践中,马恩不断充实和完善着自己的新闻思想。

(1)关于报刊的性质、任务和作用。1849年2月7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的辩护发言中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10]马恩认为,报刊具有揭露和抨击反动当权者,批评和监督政府公职人员的职能;报刊是社会舆论的工具,具有表达社会舆论和影响社会舆论的功能;革命报刊还是运动的喉舌,具有干预运动、指导斗争的功能;担负着宣传和捍卫真理,批判反动思想观点的使命。

(2)关于出版自由。马恩指出,出版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没有出版自由,其他自由也就成为泡影;自由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联系群众的“有声的纽带”;出版自由并非万能。

(3)关于新闻真实。马克思在1842年写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中第一次提出了“报刊的本质是真实的和纯洁的”[11],将其视为报刊得到人民拥护和信任的条件;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立足于事实”,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保证报道细节的真实,同时连续地、有机地、完整地揭示全部事实。

(4)关于党报。马恩将党报党刊视作“党的旗帜”,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体现党的精神;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利益;成为开展党内批评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工作。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变动产生新闻,新闻有层次变化,有时效性;并就传播活动产生的原因——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宣传的方法、目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创办、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2家之多,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身为职业革命家和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们关于报刊、新闻本源等的一系列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源头。

(二)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作为一个政治家、作家和演说家,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要战胜其他党派,征服资产阶级,新闻媒介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一方面,列宁遵循了马克思的主张。作为布尔什维克《火星报》的创办者之一,列宁在1901年《火星报》第4号发表了《从何着手》,其中有一段著名的阐述——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和同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的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12]

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为适应俄国的社会现状,列宁根据革命需要和俄国实际,改造了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了一套关于报刊作用的理论。他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是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首先是争取出版自由。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这些观点尤其是关于党的出版物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1)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历史贡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对新闻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沙读书时,便体会到报刊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1919年,他参加了蔡元培创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为出色的宣传家,他办过刊物,曾亲自撰写消息、评论、社论等文章,其中有些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也指导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宣传的作用和地位认识深刻,发表了许多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如《反对党八股》(1942)、《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1944)、《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1945)、《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194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1949)、《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1954)、《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1957)、《要分析,不要片面性》(1957)、《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1958)等。(www.xing528.com)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旗帜鲜明,深刻生动,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①进一步指出报刊是运用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经济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范畴,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毛泽东认为,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是党的宣传工具,其任务是指导工作,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提出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主动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见。③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认为党报具有组织、鼓舞、激励、批判和推动的作用。④提出要政治家办报以及改变文风等要求。他认为,宣传成功的基石在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此外还提出了“舆论一律与不一律”、报刊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等。毛泽东的党报理论、新闻观,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新闻业,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少奇、邓小平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刘少奇先后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三次集中论述了新闻工作[13]。对于党的传媒的作用,提出了“导线”“桥梁”的比喻;对于记者,提出了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同时对于媒体如何把握党的政策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坚持原则性、纪律性等;主张党的媒体开展自由活动的讨论、正确引导人民;主张媒体刊登广告等。1956年,刘少奇在听取新华社汇报时谈道,“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14]这些观点和论述,充分体现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党性原则,是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创新与有机补充。

作为务实的政治家,邓小平一贯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实事求是。其新闻观的要义,就是传媒要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在建国初期他谈道: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变,他提出“要使我们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5],这是其新闻观的核心。他还提出,党报要无条件宣传党的主张,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要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这对于过去思维定式下的宣传方式与新闻观念,是一种突破。

(2)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全新的发展。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先后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新闻传播规律有了更深刻、更具指导性的认识。江泽民强调舆论导向,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6]胡锦涛指出,“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及“思想宣传工作”,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原则、任务、规律、方法,以及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思路。其主要观点是:①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②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④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⑤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3)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比如对媒体功能、属性的认识。在马恩时代,处于政党报纸阶段,侧重于报纸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侧重其“干预运动”、充当“耳目喉舌”的政治功能,对于报纸的经济属性并没有太多的阐释,当时报纸体制单一,这是历史的局限,尽管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就是由马恩筹办的,由股东出资维持日常运转,但由于他们专注于报刊作为政治阵地的政治功能,抨击当局,因此遭到股东的反对,报纸难以为继。在列宁时代,也同样关注报纸的政治功能,媒体被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苏联的媒体由国家垄断,直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解体。中国媒体运营模式深受苏联的影响,实行国家办媒体,注重政治功能:媒体被定位于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国家所有的事业单位,具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文化属性,拥有国家赋予的资源垄断地位。按此定位,作为国有媒体应依靠国家拨款运营服务社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关注过媒体的经济功能。1965年5月28日,刘少奇对广播事业局的同志说:“广播电台为什么不搞广告,人民是喜欢广告的。生活琐事和人民有切身关系,许多人很注意和自己有关的广告。过去北京有一些广播电台播广告,你们取消了,是不是怕搞广告?报纸也是要登广告的。我看有些城市电台可以播广告。”[18]这是领导人第一次明确谈到刊播广告。1984年,邓小平给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第一次公开提出逐步挖掘媒体经济功能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浪潮的涌动,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媒体曾经沉默的经济功能被市场的喧嚣唤醒。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广东省委的批准成立,其办台方针是:“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呼号为:“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从此,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开始播音了。随后,都市报兴起,南方报业集团挂牌,都是对媒体经济功能的现实诠释。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被反复提及和再三强调,出现了“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营”的矛盾态势。对于媒体经济功能的认识,也呈现出“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现实状况。学界、业界对于媒体的经济属性含糊躲闪,声音不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进一步推进,滞后的观念逐渐被突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对于新闻的属性和媒体的认识有了一定发展。1995年,梁衡[20]明确提出了报纸的四个基本属性: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提出了确立报社是市场主体的观念。“企业是物质产品市场的主体,报社是精神产品市场的主体。作为主体,它就要与所属的机关有所区别。一是工作方法上的区别。二是经济上的区别。既然是主体,经济上就应该独立。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两个区别都没做到,一是报上登的常常就是机关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形式不活泼,读者不爱看。二是经济上不独立,报社发展受影响。”[21]

1996年,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在保证集中精力办好报纸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经营创收活动。但搞经营的一定要与搞报道的严格分开,不得搞有偿新闻。针对有些新闻单位副业过多、精力分散等情况,江泽民指出,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办好主体业务上来,用到办好新闻宣传上来,围绕主体业务开展多种经营。[22]在这里,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新闻与经营要严格分开的观点。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使得我们对于媒体属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4年8月,习近平提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使得我们对于媒体的发展态势有了全新的认识。

显然,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传媒功能不断深化,从宣传本位、新闻本位到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念不断得以完善。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规律与政治规律的有机统一,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正如马克思在1843年时所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丰富的;它不是抽象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客观规律、不断完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