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限娱令对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管理的影响

关于限娱令对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史称最严“限娱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由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24日正式下发,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的播出质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继2013年“加强版限娱令”后,广电总局又于2018年7月发布“限秀令”,向火热的偶像综艺节目泼冷水。

关于限娱令对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管理的影响

我国传媒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正大综艺》为标志开始制作娱乐类节目,使长期受到“抑制”的传媒娱乐功能得到了有效释放。但一些电视台为追赶时代潮流,走市场化道路,密集增加娱乐类节目的制作总量和播出频率与时长。这些娱乐类节目,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进行了有效供给;但也出现了许多质量上的问题。某些电视台为迎合观众,聘请各路明星上节目,在内容上存在着低俗、庸俗、媚俗甚至恶俗的现象,违背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也时有出现;一些婚恋交友类节目,为了追求节目的刺激性和轰动效应,栏目组自编自演,宣传一些错误婚恋观;还有过多过滥的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娱人娱己中偏离了节目常态。这些问题,都已严重拉低了受众文化生活的格调与品位,严重损害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审美与追求,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有效执行。[2]

为此,在2002年全民热捧《流星花园》的时候,广电总局下令停播;2004年,广电总局规定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凶杀暴力涉案剧”;2006年3月,广电总局规定跨省赛事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年满18岁;2006年3月,广电总局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6年8月,广电总局下令9月1日起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2007年1月,规定卫视黄金档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2007年8月15日,广电总局下发通告,要求立即停播《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2007年8月23日,广电总局叫停广东电视台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2007年9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严格禁止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播出低俗、下流和涉及性生活、性药功能内容的节目。[3]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禁令的出台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娱乐节目不断降低门槛,一路狂飙,制作和播出总量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娱乐化,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于是,史称最严“限娱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由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24日正式下发,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的播出质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强调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并具体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两小时;18:00~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4]

史称最严“限娱令”的下发,也并没有使电视过度娱乐化并滑向低俗化的倾向得到明显遏制。一些省级卫视的娱乐栏目内容仍然相当低俗,比如某卫视《家庭幽默录像》搞笑节目,内容低俗,只有形式,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于是,国家广电总局于2013年10月12日又下发“加强版限娱令”——《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从“优化节目结构、丰富节目类型,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引进管理,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年报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做好备案工作”等方面明确规定,提出对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5]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泛娱乐化滑向低俗化的现象,同样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继2013年“加强版限娱令”后,广电总局又于2018年7月发布“限秀令”,向火热的偶像综艺节目泼冷水。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坚决遏制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共同努力营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6]

就在“限娱令”不断出台的过程中,泛娱乐化依然在市场利益的推波助澜下,波及许多媒体及媒体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方式,主要表现如下:

(1)以报刊为渠道的泛娱乐化现象非常热闹:各种虚假炒作、黑幕细节、性感话题、大腕“骂街”、女星怀孕、明星生死、粉丝追星、偶像绯闻、小资生活、华南虎照、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高级黑低级红等现象……真真假假,此起彼伏,被炒得沸沸扬扬,不乏轰动效应。新闻娱乐化,舆论监督娱乐化,副刊和广告娱乐化,一切的一切,泛娱乐化手法渗透进了诸多报刊的骨髓,尤其在晚报、都市类报纸、文摘类报纸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2)以电视荧屏为渠道的泛娱乐化风起云涌:娱乐节目《欢乐总动员》《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康熙来了》《第一次心动》《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我爱记歌词》《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缘来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百变达人》《坑王驾到》《夏日甜心》《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此起彼伏。以湖南电视为代表可以发现中国娱乐节目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以“幸运系列”为代表的综艺晚会时期;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时期;以《超级英雄》为代表的益智博彩时期;以《越策越开心》为代表的真人“脱口秀”时期;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大众娱乐时代。[7]电视购物歇斯底里、丰乳肥臀;电视广告极尽所能进行身体展示;电视剧场戏说逗乐;电视论坛随意演说;电视选秀隐私外露;电视相亲拜金主义;益智博彩弱智轰动;电视新闻(尤其民生新闻)节目泛娱乐化等以夸张的语言和煽情的图片、画面和立体动态的影像冲击观众的耳膜和眼球

(3)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为渠道的泛娱乐化应接不暇:车展模特、博客展示、自拍秀场、网络山寨、恶搞经典、网络及手机短信、图片、视频直播、游戏、姓名解析、星运测算等充分调动用户的主动参与,在参与合作中把泛娱乐化推到极致;各种诸如“震惊”“火爆”“出大事了”之类的“标题党”文章泛滥;各类口水文章或情绪化内容,经算法捕捉后的各类推荐,在媒体融合泛渠道化传播的现实环境下,被阅读者转发到“两微一端”及各类APP等社交媒体上,导致新一轮的分享、点评、吐槽等的诞生,用户陷入“茧房”阅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个社会情绪的激化与失控,违背互联网“平等和自由”的基本精神。网络新闻编写泛娱乐化,网络视频直播泛娱乐化,网络图片的视觉秀场,网上“山寨”与“恶搞”泛娱乐化,手机短信与短视频直播以及“两微一端”和各类APP的泛娱乐化等,延伸到了各类移动页面,可谓是无孔不入。(www.xing528.com)

(4)传媒新闻泛娱乐化:伊拉克战争中,媒体大力渲染女兵林奇的传奇经历,狂炒田纳西州的父子兵,不遗余力地描绘萨达姆藏身的“蜘蛛洞”;马加爵杀人案,被媒体当作一部好莱坞故事片来上演;“美女作家”木子美在网上抛出内容低俗的《性爱日记》,一些媒体又趋之若鹜,纷纷炒作;昆明一家餐馆开办了“女体盛宴”,个别媒体竟然“客观”报道,细致描写,宣扬令人恶心的“社会新闻”;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在各大媒体的大势渲染下,导致杨父跳海自杀;重庆打黑期间,文强的别墅、赃款、情妇、对走穴明星的要挟和强奸等,几乎演绎成一部三级片和一部地摊小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农妇组团“约炮”,女官员落马炮制“通奸地图”,安徽男子术后右肾丢失等无良新闻与虚假报道。[8]新闻泛娱乐化使媒体的核心功能异化为媒体的单一功能——娱乐功能。

传媒泛娱乐化在近四十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步入高峰,但从整个媒介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早在大众报刊诞生之时就已经出现并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以美国为例,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是美国新闻传播的政党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的报纸党派色彩浓厚,以宣传本党派的观点、立场、主张为原则,甚至不惜捏造虚假事实,虚报新闻信息,自然很难吸引读者尤其是淡漠于党派纷争的下层劳动者。19世纪30年代后,《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以超越党派之外的独立报纸的姿态出现,以营利为目的,开媒介商业化先河。也正是为了赢利的大众化之路,适合当时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相对贫困的城市平民需要,同时也可避免由于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得罪党派和政府,影响销路和生存,报纸便开始弱化政治色彩,以人情味、趣味性甚至是刺激性、煽情性的社会新闻内容取胜。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可以看作传媒泛娱乐化风潮的起始。

这股潮流到19世纪末期的黄色新闻泛滥达到最高点(最富代表性的当属普利策所办《世界报》与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纽约日报》黄色新闻之争),这部分新闻“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也是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使用大写字号煽动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美国三大新闻网1990年全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增加了一倍多。《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James Fallows,在他的统计中披露,1990~1994年间约500集CBS著名时事节目《六十分钟》,超过三分之一是名人访问、娱乐报道或揭露丑闻,而真正严肃的政治内容不足五分之一。[9]

无论是亚洲的日本和中国香港,还是曾以公营制为特色的英国德国和法国,或是商业色彩强烈的美国,娱乐都充斥到了电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娱乐节目已占美国商业电视台全部播出时间的70%,三大电视网每天播放的肥皂剧要超过10小时,约3500万人每天至少看一部肥皂剧,甚至56%的大学生每周至少看一部。[10]英国的收视统计表明,英国人最喜欢看的节目依次为:电视情节剧、喜剧系列片、综艺节目、游艺节目和体育节目,电视新闻被列到第31位。英国广播公司娱乐节目台(BBC Prime)自1995年1月开播以来,其订费已上升了68%,在欧洲的订户已逾500万户,并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11]

传媒泛娱乐化及其向低俗化的趋势蔓延,无论是对传媒自身还是对社会、对受众(用户)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2015年《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到2017年湖南省委第一巡视组点名湖南广电“过度娱乐化”之后,2018年,湖南广电再次被中央巡视组点名“过度娱乐化”,要求不打折扣地坚决整改。《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表《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台“过度娱乐化”》(原题《湖南动真碰硬,写好巡视整改答卷》),报道湖南省委书记作为巡视整改第一责任人在中央巡视情况反馈会议上的表态:“省委将担负起整改主体责任,深入查找剖析原因,抓紧制订整改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整改措施、责任领导和单位、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确保全面改、深入改,改彻底、改到位,决不允许‘新官不理旧账’,决不允许层层推责卸责,决不能让问题‘击鼓传花’。”[12]报道以湖南广电被查出“过度娱乐化”现象并进行整改为切入点,“复查”了湖南广电的整改过程与情况,并借机强调省级广电的定位和立场:强化政治担当,扛牢整改主体责任;筑牢主阵地,把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泛娱乐化都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一度难以得到及时控制和有效治理。传媒泛娱乐化潮流的出现和发展,足见其有“合理”的成分,关键是合什么样的理。因此,简单地谴责与反对,都是不理智和片面的表现,需要长期观察和理性审视。

在信息全球化的传播现实面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场域中,如何正确审视传媒泛娱乐化,只有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全方位的学理性批评研究,才能认清泛娱乐化传播内置框架的实质和用意,正本清源传媒泛娱乐化的成因,把握传媒泛娱乐化的风险和危害,并引起政府、媒体、社会、受众对其进行有效规避。媒体的自觉、社会的反馈、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的监管、全民媒介素养提升尤其是受众批判意识的培养等多管齐下与协同进化,才能找到恰当的纠偏范式和整治措施。以此为选题展开学理性批评研究,内容复杂、框架多样、形态不一且呈持续动态变化的态势,因此任务艰巨,是彰显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