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必经丝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

丝绸之路必经丝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空寺石窟,又称石空大佛寺,坐落于中宁县余丁乡金沙村北的双龙山上。石空寺石窟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之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九是同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交通驿站。因此,石空寺石窟亦被世人誉为“丝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在沧桑岁月中,几经兴衰。洞窟位于真武洞与娘娘洞之间,是石空大佛寺的中心,也是唯一一个从地平向里开凿的石窟。佛像高达5米多,石空大佛寺因此而得名。

丝绸之路必经丝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又称石空大佛寺,坐落于中宁县余丁乡金沙村北的双龙山上。石窟坐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列,绵延约一公里。大小20多座洞窟高低错落,形成一个石窟群。石空寺石窟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之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石空寺石窟处在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上,在鼎盛时期的唐代,大批商贾、僧侣、使团频繁来往,途经石空寺,带来了东西方先进的文化,使石空寺在洞窟开凿、庙宇修建、佛像雕塑等诸多方面都与著名的敦煌石窟一脉相承,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石空寺石窟与敦煌石窟相较而言,一是所处位置都在沙漠边缘,山形均为丘陵山地,山头都不太高,山体均为沙砾岩。二是都开凿在山丘的断崖上,高低错落,依次排列,窟前均有开阔地带。三是窟前都建有靠山楼,是窟区内的主体性标志。四是洞窟的开凿,同为小开口大扩展,窟顶都采用覆钵式,空间山体的重量被均匀地分散于四壁。五是大跨间的洞窟都采用木横梁来支撑,保护洞窟的安全。六是窟顶都有藻井,四壁都绘有壁画。七是大型洞窟都有小型浮雕,号称千佛洞或万佛洞。八是地处关隘,是边陲网络式防御体系之一,平原的门户。九是同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交通驿站。十是开凿年代早,1000多年来各朝各代都有维修扩建,具有延续性。因此,石空寺石窟亦被世人誉为“丝路小敦煌”。

石空寺石窟洞窟多、殿宇多。每天夜晚,僧人聚集在佛殿内,手敲木鱼钟磬,口念般若弥陀,三拜九叩,循规蹈矩,按程式礼拜诵经。佛殿内灯盏齐焰,大放光明,灯光透过门窗射向夜空,远远望去,犹如颗颗朗星悬挂在天边,十分壮观。这种情景,古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注意。

石空寺原有大佛洞、卧佛洞、观音洞、灵光洞、龙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还置有各类塑像。石空寺石窟在沧桑岁月中,几经兴衰。后从挖掘的大量明代嘉靖年间遗存铭文来看,明代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

寺窟由于地处格里腾大沙漠南缘,加上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农村凋敝,寺院荒废,无人维修,逐被流沙淹埋。至20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被称为“九间无梁洞”的洞窟,洞前有寺院一座。

据史料记载,大佛寺分上、中、下3寺,共有石窟13个,自西向东分别为眼光洞、万佛洞、百子观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无量洞(真武洞)、九间无梁洞、财神洞、药王洞、娘娘洞、龙王洞、睡佛洞。其中数九间无梁洞规模最为宏大,是大佛寺的中心。

石空寺石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及宗教遗存,20世纪80年代发掘清理出的石窟及文物,对研究当地历史和佛教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洞窟,一个洞窟就是一个文化篇章。

九间无梁洞,俗称“九间无梁寺”。洞窟位于真武洞与娘娘洞之间,是石空大佛寺的中心,也是唯一一个从地平向里开凿的石窟。洞高约25米,宽约13米,深约8米,规模十分宏大。该石窟洞口开在山崖下的地平线上,但入口却不在山崖下。在洞口的前面,有用青砖建成的城门洞式建筑一座,建筑上面原有两层楼阁式大殿,依山建造,十分雄伟壮观。《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寺在半山,为两院。东院山门内,重楼依山,楼下启洞而入,中空若邃屋……西院梯土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只可惜清朝同治年间楼阁式殿宇毁于兵燹,只存底层城门洞式的砖石建筑。进入门洞,穿过6米多长的隧道,方进入九间无梁寺的窟内。无梁窟的型制为覆斗式,顶上正中位置有藻井,绘有西番莲壁画,窟壁上也绘有迦叶渡海等内容的壁画。清理后从脱落的部分看,壁画有三层,最内一层为唐代风格。石窟上方有3个大佛龛,正中为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达5米多,石空大佛寺因此而得名。在石窟的东西两侧及前壁上,自上而下凿有3层供台式佛龛,上塑一排排形体稍小的佛坐像,每排八九尊,称八十八佛。佛像面部圆润饱满,身躯雍容,具有唐代风格。在石窟的前壁中间位置,并排凿有3个明窗,用以通风透光。

在石窟的西北角,有一尊大佛像,虽然表面五官泥塑已脱落,但从胎体看,与隋唐及以后各朝代头圆脸丰的佛像头型有明显区别。经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敦煌研究院的多位资深专家考证,此佛像被认定为北魏时期造像。

北魏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也是石窟开凿的创始期和鼎盛期。我国很多著名的石窟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须弥山石窟等,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此看来,九间无梁窟的开凿年代应属北魏时期,距今已1600多年的历史了。比史书记载的“寺创于唐时”又向前推进了近百年。

万佛洞开凿于断崖绝壁的山腰上,距地近20米。洞口开在靠山楼的二层殿东侧,洞窟高4米,深8米,宽6米。洞口较小,属小开口大扩展的开窟形式,窟顶为覆斗式。洞窟正中位置凿一方形大龛,方龛正中又凿一半圆形佛龛,方龛套圆龛的开窟方式,在唐代最为流行。圆龛内塑释迦牟尼坐像,持说法状,佛像左肩披彩色袈裟,胸、肩、右臂、头、颈等裸露部分贴有金箔。佛像莲台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侍立菩萨。2008年,文物部门在对其中一尊菩萨进行维修时,从腹内发现了一幅“蔓荼萝”画和一只白衣小陶罐,罐内装有一颗宝石和杏核、枣核、五谷粮食等物。罐身上绘有一圈图画,有佛像、天马大象等内容,其中有一幅穿宋代官服的人物画像,为断代提供了依据,十分珍贵。在洞窟四壁及顶部,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气势磅礴,号称万佛,万佛洞因此而得名。这些小佛像并不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有多种造型,有的坐须弥座,有的坐莲花座,有的鎏金,有的彩绘,各式各样,不尽相同。

眼光洞正中佛龛上边塑眼光佛,下边塑地藏菩萨,洞窟两侧塑有十殿阎君,形体高大威猛,神态各异。两窟中间开有一个高3米、宽2米、深1.5米的小窟,内塑百子观音坐像。窟壁塑无数天真孩童,活泼可爱。洞窟外建有靠山楼三层,三窟洞口均在二层楼内,楼阁高耸巍峨,气势雄宏,与洞窟浑然一体,形成完美的艺术组合,其建筑手法和外形与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

眼光洞内容十分丰富,从窟内遗存看,正中大龛一佛两菩萨的组合雕塑是唐代雕塑,窟顶窟壁的喇嘛教小万佛是元代的作品,证明该石窟在元代进行过维修。2008年,敦煌研究院在对该石窟进行加固维修时,又从供台下的废墟中清理出土了3尊大头像,一女二男,3尊像眉宇间都有一颗红色的吉祥痣,但位置明显偏向右侧,头饰发型以吉祥痣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分开,层层叠压如鱼鳞状。据鉴定是标准的宋代早期作品。

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尊男头像,既不是佛,又不是菩萨,该头像额头宽大,下颌方圆,鼻翼肥阔,双目圆睁,肤色棕黑,表情怒威,其造型与西夏王陵碑座上的石刻头像相类似。西夏和北宋并存于同一个历史时期,西夏头像和北宋头像同出于一个石窟内,证明北宋初期西夏文化已渗透到了石空大佛寺。

百子观音洞也在靠山楼的二层殿内,处于万佛洞和眼光洞的中间,是利用两洞开口较小中间空出来的位置开凿的。洞用青砖券拱而成,窟壁塑成蜂窝状的山崖,俗称“娃娃山”,山峦上的几十个娃娃有男有女,造型各不相同,手中捧着不同的物品,分别代表世间的七十二行。正中塑送子观音,怀抱一个活泼可爱的男童,作相送状。座下塑有12个造型各异的男童,手中抱着12种动物,分别代表十二生肖

三清洞开凿在靠山楼东侧山崖的半腰上,位置比万佛洞略低。洞高4米,宽6米,深5.7米,上方正中位置塑有“三清”圣像,中间为元始天尊,左面是道德天尊,右面是灵宝天尊。三清洞的开凿年代,史无明载。据专家考证,明代中期,朝廷崇尚道教,全国上下信道成风,有的开窟造像,有的建殿盖庙,道观仙洞遍布各地。石空寺的三清洞是当时开凿的新窟,还是将前朝的洞窟改制而成,不得而知。但从洞窟内遗存大量的“嘉靖乙酉年制”的铭文砖,以及出土的两面明代铜镜来看,窟内现存造像应该是塑于明代,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了。

无量洞也叫真武阁,或称真武洞。洞高3米,宽4米,深3.5米。在洞窟正面的中间位置上,又凿一个长方形的大龛,龛内有两层供台,上面一层塑着真武大帝的坐像。

窟顶上是一个很大的覆钵式圆形藻井,藻井壁画绘的是西番莲图案。窟的四壁上画有一方方的小格,格内画满了各种神话传说,记述了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拯救黎民的故事。

从洞窟内保存下来的塑像、壁画、木雕石雕、铜佛、铜镜等各类文物来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的都有,充分证明了石空寺石窟历史文化延续不断、源远流长。从发掘出土的13个洞窟文化内涵来看,不仅有道教、汉传佛教,而且有藏传佛教,说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在石空寺进行过传播。

明清时期,石空寺石窟已成为一景,清乾隆年间列为“中卫十二景”之一。由于寺窟处于北丝绸之路重要位置,来往文人墨客观此景而发感慨,以《石空夜灯》或《石空灯火》为题写下不少诗作,载入史册留存于世,使石空寺石窟名闻遐迩,不同凡响。

明洪武年间谪戍中卫的胡官升在《石空灯火》中吟道:

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

僧闲夜静燃灯坐,遥见青山一滴红。

明代西安左卫千户杨郁有诗《咏石空寺》赞曰:

劳生不了漫匆匆,匹马冲寒过石空。(www.xing528.com)

古洞仰观山拥北,洪涛俯瞰水流东。

一方有赖藩篱固,千里无虞道路通。

倚遍危栏情来已,淡烟衰草夕阳中。

《乾隆中卫县志·山川》记载:“石空寺山……山石横亘,嵯峨中空若陶穴,因石凿削镂成佛像,旧建梵宇,皆倚山结构。僧夜燃灯,如星悬天际。”知县黄恩锡亲临石空寺考证,在《中卫各景考·石空灯火》中记载:“山半,楼台殿阁,遥望在画图间。至夜,佛灯僧烛,炳若列星,乃中邑故名刹也。锡(即黄恩锡)绕道登探。寺在山半为两院,其东院山门内,重楼倚山,楼下启洞门而入,中空若邃屋。考寺碑相传:自昔山鸣三日,突启洞天,现三丈六身,土石相凝结,宛然肖佛像,居人因凿削成之,祈祷多应由,来不记何代矣;西院梯土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转西则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台,凭栏远眺,河流环抱,村堡错落,心境为之一豁。其旁僧住小房,亦雅洁可坐,诚边邑之佳境也。”

黄恩锡的考证验证了石空寺石窟名不虚传,从记述文字中,更使石窟跃然眼前。黄恩锡登石空寺后,写下《登石空寺》诗一首,曰:

健足临高阁,披云上佛台。

河流环地曲,梵刹倚山开。

树隐烟光合,风鸣雨势来。

僧闲留客久,茶熟劝添杯。

乾隆年间中卫候补知县罗元琦看了夜景后,欣然命笔,在《石空灯火》中写道:

洞壑嵌空最上乘,翠微台殿控金绳。

半空错落悬星斗,知是花龛礼佛灯。

石空寺石窟,坐落在丝绸之路上,为夜行的商旅指引着方向。那夜空中燃着的佛灯,使漫漫长路上行走的旅人心里踏实温暖。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源远流长,亦在于以其宽阔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就是典范。若对石空寺石窟加以考证,不难看出,整个石窟群有佛教、道教、喇嘛教,相互包容,兼容并蓄,这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奥秘,更是一种包容精神所在。

20世纪80年代,为对这一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石窟加以保护,政府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清除淤沙,寺院遗址得以清理并得到修复,使石窟重现天日。文物工作者在对石空大佛寺清理修复时,发现了一批具有考古价值的珍贵文物。这一发现,更加验证了石空寺石窟所承载的厚重文化的分量。

被清理出来的文物是石空大佛寺的精华,包括木雕、石刻、铜佛、铜镜、经书、彩塑像等,共计200多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木雕有佛坐像、菩萨坐像、韦陀骑马像、板雕等。石雕有石香炉、莲花灯、瑞兽等。铜佛共有5尊,高约30厘米不等。

彩塑像是大佛寺馆藏文物的宝中之宝,共计85尊。这批造像高约一米,是元明时代的艺术珍品。从人种肤色上分,有黑色人种、棕色人种、黄色人种。有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以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从宗教上分,有佛教、道教,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窟前庙宇建筑群规模也很大,有各类庙、殿、楼阁等近20余座,与石窟相辉映,与地方志书记载相符。

2003年,在对部分文物造像进行维修时,又分别从19尊罗汉像肚子里发现经书。经书种类繁多,从装订方式上分,有册页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从印刷方式上分,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毛笔手抄等。从印刷颜料上分,有红墨印刷和黑墨印刷。从文字种类上分,有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梵文等。这些经书,经专家初步鉴定,是元代以前的文物,十分珍贵,对研究我国的造纸工艺、印刷工艺、装订工艺、佛教文化,以及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演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被清理修葺后的石空大佛寺巍峨地挺立在双龙山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观光游览。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据当地老年人说,20世纪50年代过庙会,蒙古族兄弟骑着马带着帐篷来,连过庙会带贸易,一个月才离开,可见大佛寺在蒙古族兄弟心中的位置。

石空寺石窟是镶嵌在卫宁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石窟的南边,是滔滔黄河,自西向东滚滚流过。石窟的西北,是腾格里沙漠,一遇风起,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石窟的北面,是广袤的草原。在石窟所处的山头上,万里长城逶迤而过,排列有序的烽火台立于峰巅。这种集黄河、大漠、草原、长城、千年石窟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在别处是绝难见到的。

石空寺石窟在我国石窟之林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名胜大辞典》《中国旅游指南》《中华佛教两千年》等大型书籍、画册将其收录,使其名闻遐迩,享誉国内外。由于石空寺石窟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极高,1963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空寺石窟,这座屹立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佛窟,在新世纪终于又重放光彩。

(参考资料:《丝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石窟》《石空大佛寺·流沙下的“宁夏庞贝”》《乾隆中卫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