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最早起始于公元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劳动号子”的相关信息,而在《吴越春秋》中记录了黄帝时期的“弹歌”,这些都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原始形态。声乐艺术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后,演变出了新的艺术形式,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最早起始于公元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劳动号子”的相关信息,而在《吴越春秋》中记录了黄帝时期的“弹歌”,这些都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原始形态。他们在演唱方法的处理上较为原始,节奏选择多为简单易懂的节奏组合,演唱形式较单一,主要为吆喝、呐喊两种。到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曲目类别和题材选择方面出现了更加新颖的形式,这都要归功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整理加工的诗歌集《楚辞》,即便在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方面较之于原始氏族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演唱艺术发展的时间逐渐增长,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也逐渐出现了新的要求,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声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一)古歌舞时代

1.夏商周时期

民歌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联盟时期。在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语言的产生,随即就衍生了一种被称为民歌的声乐艺术形式。《吕氏春秋·音初》中有一首作品叫作《涂山女之歌》,这是一部记载氏族社会的古老恋歌,这部作品是我国声乐艺术史上第一首经由文字记录的女声独唱作品,整部作品中只有“候人兮猗”短短四个字的歌词,其中“候人”表达的是当时具体的情景,而“兮猗”的作用相当于现今民歌中的感叹词,起到衬托和抒发情绪的作用。《韶》是氏族部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乐舞作品,诞生于舜统治时期,这部乐舞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即便在1700多年后,孔子欣赏到这部作品时仍然感到震撼。到了夏禹时代,乐舞的主要功能逐渐发生转变,在这之前的乐舞作品在氏族社会中主要是为了图腾祭祀和对祖先、神灵等的礼仪活动,而受到夏禹时代的社会环境影响,乐舞作品开始歌颂奴隶统治制度和君主的丰功伟绩,因此乐舞的形式在夏商时期的奢靡程度在当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乐舞文化发展至商代逐渐出现了宗教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为乐舞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导致当时巫风盛行,人们在这种文化的渲染熏陶下开始崇尚鬼神。乐舞文化发展至周朝,在原有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礼乐制度,我国礼仪文化初现雏形。同时在西周时期建立了“大司乐”,“大司乐”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机构,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乐技、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周代的乐舞曾被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石器时代,作为先民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原始乐舞这一集歌、舞、乐三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声乐艺术的普及程度在当时达到了一定高度,在宫廷音乐和世俗音乐中产生了一种“新声”,也就是“郑声”或“郑卫之声”。而关于“郑声”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宫廷、贵族的享乐活动中,这些史料早在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到了周朝逐渐建立起了一种叫作“采风”的收集民间创作的歌曲的制度,由于大量的收集民歌,因此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就应运而生。

《诗经》中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间各种类别的音乐作品共305篇,根据民间歌曲、宫廷乐曲和祭祀乐舞三种不同类别的内容和风格分别列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的意思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作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作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思;“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当时的南方民歌,除了散见于记载以外,只有楚国的《九歌》系统地收集、整理了一部分。《九歌》共有11篇,具有组歌的性质,是能充分体现楚辞特色的艺术作品,是屈原在被楚王流放途中根据楚国南部湘水、沅水一带民间祭祀仪式中的一套歌曲而创作的祭神乐舞歌词。其中,《国风》收集的绝大多数是北方民歌。

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使汉族文化较之以往更加丰富。诗词歌赋等诸多文化形式在汉族文化不断地吸收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声乐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步,主要的声乐形式大致为相和歌、但歌、大曲、琴歌、铙歌等。

声乐艺术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后,演变出了新的艺术形式,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汉武帝时期专门设立了乐府作为保存民间音乐的机构,这对民间音乐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就是以宫廷需要为根本目的,从民间收集、整理由民间艺人创作的新作品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音乐,经过整理加工后在皇家的祭祀、庆贺、宴会等场合演奏。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展开了文化交流大融合,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与西域音乐文化的融合,北方与南方音乐文化的融合。这种差异较大的文化间的融合,给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同汉代的相和歌文化类似,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既有民族歌曲艺术,也有以宫廷音乐为主,在民歌艺术上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因此,清商乐既传承了秦汉以来的音乐文化,也奠定了隋唐音乐的发展高度,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同时也体现出了自秦汉时期至隋唐的音乐文化特征。

5.隋唐时期

隋朝统治历史短暂,仅仅37年,之后唐朝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类音乐活动和多种音乐体裁,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唐朝统治时期,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也随之展开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我国发展成为封建社会顶峰。其中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最为明显,丝绸之路的发展是唐朝繁荣的象征,而唐朝的繁荣也使东西方音乐艺术的文化交流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唐首都长安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被誉为“国际音乐城”。唐朝时期,政府对于与外国之间的交流表示非常重视,甚至还专门设立相关机构,主要用于接待外国来使以及宾客。长安国学院集中了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国与吐蕃高昌等地的学子数千人,通过他们,唐文化又传向四面八方。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使唐音乐吸收了外来的音乐精华。(www.xing528.com)

由于唐朝对音乐创作和音乐人才的培养较之以往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此唐朝也设立了更加完备的音乐机构,也从此产生了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舞蹈艺术作品,同时诞生了更多的音乐、歌舞品种。唐朝时期的民歌的创作形式早已区别于最早的形式,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曲子词就是这种摆脱早期创作形式的艺术歌曲形式。曲子词的创作形式朗朗上口,传唱度较高,这种简单易上手的形式使得文人们主动填写曲子词,这些曲子词一经创作就有民间歌手和乐工为其加工、谱曲,逐渐确定了主流形式。唱词也就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音乐流行趋势。任半塘的《敦煌歌辞总编》共收入唐五代曲子词1300多首,书中内容主要切实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二)戏曲时代

1.宋元时期

唐朝成为历史后的一百多年间,我国各地区始终没有得到统一,战火纷乱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文化发展发生了短暂的停滞。直到北宋统一中国后,我国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市民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百姓们忙于安居乐业,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令市民更加倾向于音乐文化,渐渐开始设立勾栏、瓦肆以用于专门发展音乐活动。这些音乐相关的活动场所一经出现,音乐从业者们也从中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职业。而与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相比,宋元时期音乐文化中的世俗气息一览无余。

宋词在当时是一种主要的歌唱形式,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可以歌唱的文化艺术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在当时亦被称作“小曲”或“小令”。宋词这种艺术形式有诸多派别及其代表人物,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张炎等。宋代的曲子艺术发展繁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曲牌,种类繁多的曲牌也就成为当时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的主要构成因素,为唱赚、诸宫调等说唱和杂剧(戏曲艺术)等较高的艺术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像李师师、孔立传、张五牛等名盛一时的词曲歌唱家。

元代的声乐艺术形式主要为元曲,可分为散曲和元杂剧两类。其中关汉卿、王实甫在当时都是比较著名的元曲作家,时至今日,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剧目的文学价值仍旧需要我们不断探究。元代作为传统声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开始形成以杂剧、南戏为中心的南北戏曲系统。由燕南芝庵编著的《唱论》是我国最早专研声乐理论的书籍文献。该文献中大量记载了关于戏曲歌唱的相关技巧,同时也对歌唱的节奏、呼吸、格调、声韵、艺术风格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论述,这些理论的出现为后人学习歌唱艺术的技巧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字支撑。

2.明清时期

明朝末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刊印成册的民歌歌词作品,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进步,因此许多当时的民歌文化都得以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流传至今,据统计,数量在1000首左右。在明朝,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在封建经济中逐渐形成,城市经济得到了比宋元时期更好的发展。明代以昆山腔为主要代表的四种声腔的形成对我国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很多关于声乐理论的作品也由此诞生。

《度曲须知》是明代沈宠绥的著作。沈宠绥是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江苏吴江人。该书记载了南北曲的演唱格律、技巧和方法,包括四声、出字、收音、归韵、鼻音的唱法等,是一部关于南北曲的歌唱和作曲的著作,是传统民族声乐的重要文献。另外,朱权著的《词林须知》、王骥德著的《方诸馆曲律》等,使明代声乐艺术向纵深发展。

《乐府传声》,清代徐大椿著。徐大椿是江苏吴江人。书中记述了昆曲歌唱中声与气的关系,五音、四呼、阴阳、四声、出声、归韵、收声的方法,高腔、低腔的用气发声的经验,以及起调、顿挫、重音、叠字、句韵等有关语言和行腔的处理方法,这些对研究民族声乐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朝时期戏曲逐渐兴起,折子戏和昆曲清唱是当时主要流行的戏曲种类,戏曲声乐相关的专业书籍相继问世后,大量琴歌曲集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正是这种文化的盛行,为后人保留了一大批宝贵的音乐文化典籍。

清代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许多优秀曲牌被吸收进各种说唱和其他戏曲中,从而保留下来,昆曲和琴歌也随之衰落。但是,由于反帝反封建斗争、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发展,提高了戏班的流动演出的机会。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和皮黄四大声腔系统以及以京剧为代表的300多种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也出现鼓子词、评弹琴书等上百种曲种,声乐艺术进入了比以往各朝代都更发达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