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景明寺:永宁寺佛塔九层,胡太后建巍峨宝塔

洛阳景明寺:永宁寺佛塔九层,胡太后建巍峨宝塔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①。景明寺在宣阳门外一里处的御道的东面。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见方。据查考,永宁寺佛塔九层。译文到正光年间,胡太后才在景明寺中建造了一座七层宝塔,高达百仞。宝塔装饰华丽,与永宁寺宝塔不相上下。寺院对自然条件的妙用,景明寺最是称首。译文时世崇尚敬佛祈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寺的佛像都聚集到景明寺。

洛阳景明寺:永宁寺佛塔九层,胡太后建巍峨宝塔

原文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光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注释

①步:旧制长度单位,历代规定不一,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②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少室:少室山,为嵩山的最西峰。《元和志》卷五:“河南道登封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县西四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颖水源出焉。”

③爽垲:高爽而干燥之地。

④疏:即文窗,刻镂文彩的窗。霤:屋檐下接水长槽。此指屋檐。

⑤浮道:即复道,指架设于空中的通道。

⑥芷: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根可入药。

译文

景明寺是宣武皇帝所建造的。因为修建于景明年间,故以年号为名。

景明寺在宣阳门外一里处的御道的东面。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见方。前面能望见嵩山、少室山,背负帝城。青翠的树木垂下疏影,碧绿的流水荡起涟漪,实为形胜之地,凉爽而风景独美。倚山建造的堂观光彩壮丽,多达一千余间。佛殿重重,僧房交错,文窗相接,屋檐相对。青色的高台,紫色的楼阁,有复道相连通。虽然外面有四季流转,但此间没有寒暑的变化。房檐以外,都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沿,含着风,聚着露,流吐芳香。

原文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

妆饰华丽,侔于永宁。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注释

①仞:古代计量单位。周一仞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为五尺六寸。

②属:通“嘱”,望。

③侔:相等。据查考,永宁寺佛塔九层。

译文

到正光年间,胡太后才在景明寺中建造了一座七层宝塔,高达百仞。因此邢子才碑文说“俯身听见猛烈的闪电,旁边看到奔驰流星”,确实如此。

宝塔装饰华丽,与永宁寺宝塔不相上下。塔顶有金盘,塔旁挂宝铎,光彩映照云霞之外。

原文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浮沉于绿水。硙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得称首。

注释

①萑:芦类植物。初生名“菼”,幼小时叫“蒹”,长成后称“萑”。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黄甲:龟、鳖等甲壳类动物。紫鳞:指鱼类。

③蘩藻:水草

④凫:一种水鸟,俗称野鸭,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字书无此字,盖今“碾”字。硙:指磨,使物粉碎。舂簸:舂谷簸糠。

译文

寺中有三个水池,萑蒲菱藕等水物生长在其中。时而是黄甲鳖和紫鳞鱼,出没于水草间;时而青凫与白雁,浮沉于绿水中。寺中碾米、磨面、舂谷、扬糠等活计,都靠水力推动。寺院对自然条件的妙用,景明寺最是称首。

原文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

注释

①祠部曹:官署名,三国曹魏置,掌礼制。录像:登录佛像

②皇帝散花:向佛像身上撒放花朵或于佛前散置花朵以供养佛。《魏书·释老志》:“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其谈论。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则魏帝向佛散花,其有由来。

③梵乐:指佛教音乐,包括佛曲呗赞等。法音:诵经奏乐声。一说解说佛法的声音。

④腾骧:飞腾、奔腾

⑤骈比:并列,密集排列。

⑥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www.xing528.com)

⑦填咽:犹“填噎”,堵塞,拥挤。

⑧唱言佛国:盛赞佛事之盛俨如佛国。

译文

时世崇尚敬佛祈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寺的佛像都聚集到景明寺。据尚书祠部曹记录,佛像共有一千余座。至四月八日行像日,这些佛像依次进入宣阳门,到阊阖宫前接受皇帝散花致礼。当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震动天地。各种杂技表演奔腾飞跃,所在之处密集排列。一众名僧大德,背着锡杖结为一群;信徒法侣,手持鲜花组成花海。车马填塞道路,多得相互倾轧。当时有西域胡僧见到这种胜景,赞说这里就像佛国。

原文

至永熙年中,始诏国子祭酒邢子才为寺碑文。子才,河间人也。志性通敏,风情雅润,下帷覃思,温故知新。文宗学府,腾班、马而孤上;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是以衣冠之士,辐凑其门;怀道之宾,去来满室。升其堂者,若登孔氏之门;沾其赏者,犹听东吴之句。藉甚当时,声驰遐迩。正光末,解褐为世宗挽郎,奉朝请。寻进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后迁国子祭酒,谟训上庠。子才罚惰赏勤,专心劝诱,青领之生,竟怀雅术。洙泗之风,兹焉复盛。永熙年末,以母老辞,帝不许之。子才恪请,辞情恳至,涕泪俱下,帝乃许之。诏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岁一入朝,以备顾问。王侯祖道,若汉朝之送二疏

注释

①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武帝时置,后代沿置,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闭门苦读。覃思:深入思考。

③文宗:指文采华瞻,为一时之宗主。学府:学问的府库。比喻学问渊博。

④班、马:指班固司马迁。班固著《汉书》,司马迁著《史记》,二人不仅是史学家,亦是文章大家。

⑤许、郭:指东汉许劭和郭泰,二人均以善于品鉴人物著称。通过品题人物,实际上也就显示了为人的规矩和模范。

⑥辐凑:车辐由四面八方向中心的轴聚集。比喻人和物聚集一处。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

⑦孔氏之门:《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据查考,登孔氏之门喻登堂入室,学业已成。

⑧东吴之句:指鲁肃称赞吕蒙的话。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引《江表传》曰:“吕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说指孔融夸赞虞翻的话。《三国志·吴书·虞翻传》:“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应寒温,原其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赜穷通者也。”

⑨解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又载:“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宋苏轼《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⑩军国制度,罔不访及:《北齐书·邢邵传》:“邢邵博览文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敢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

⑪虎门:原指路寝之门,即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室,因门外画虎而得名。此指国子学。

⑫谟训:谋划,策划。此指教育,训导。上庠:古代指太学、国子监。庠:学校

⑬青领:即青衿,青色交领的深衣。周朝学子和北齐、北周、隋唐、两宋国子生的常服。《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此处代指学子、士子。

⑭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⑮光禄大夫: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⑯事力:供役使的人,仆役。

⑰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⑱二疏: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受。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疏广兄子疏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汉宣帝拜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于是二人告病辞官。宣帝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事见《汉书·疏广传》。

译文

到永熙年间,孝武帝才下诏令国子祭酒邢子才为景明寺撰写碑文。邢子才,河间人。志向性格通达聪敏,风采神情雅正温润,垂下书帷沉思,温故而知新。他文采华瞻,学问渊博,超过班固、司马迁而独立向上;优良的准则,美好的典范,胜过许劭、郭泰而独自高标。因此着衣戴冠的士子,都聚集到他门下;怀有学问德行的宾客,来来往往,盈满其室。能到他堂上的,就如登上孔氏之门;承蒙他赞赏的,好似听到东吴之句。他在当时声名显赫,可谓闻名遐迩。正光末年,邢子才做官为世宗挽郎,奉朝请。不久晋升为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子才多闻博识,无所不通,统军和治国的制度,没有不向他征求意见的。自从朝廷不安定,国学的学业荒废,就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教授国学。子才责罚懒惰的,赞赏勤学的,专心劝导学生学习,国学的生徒,都身怀雅正的道术。孔子在洙水泗水的儒学风气,至此复兴。永熙末年,以母亲年老辞官,皇帝不允许。子才坚决请求,言辞恳切,涕泪俱下,皇帝才答应。下诏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归家养母,所在之处,配给五名役使的人。每年入朝一次,以备皇上咨询。王侯为他饯送,那场面就像汉朝送别二疏。

原文

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革后沿,自相与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乃敕子才与散骑常侍温子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省府以之决疑,州郡用为治本。武定中,除骠骑大将军、西兖州刺史。为政清静,吏民安之。后征为中书令。时戎马在郊,朝廷多事,国礼朝仪,咸自子才出。所制诗、赋、诏、策、章表、碑颂、赞记五百篇,皆传于世。邻国钦其模楷,朝野为之美谈也。

注释

①前革后沿:《魏书·刑罚志》:“天平后,迁移草创,百司多不奉法。”

②自相与夺:此言刑法条款前后相互矛盾,奖励和惩罚的标准不一致。

③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④《麟趾新制》:《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武帝大同七年,东魏诏群官于麟趾阁议定法制,谓之《麟趾格》。冬十月甲寅,颁行之。”《魏书·孝静帝纪》:“兴和三年冬十月癸卯齐文襄王自晋阳来朝,先是诏文襄王与群臣于麟趾阁议定新制,甲寅颁于天下。”

⑤省府:指中央政权机构。

⑥“武定中”四句:《北史·邢邵传》:“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在州有善政,桴鼓不鸣,吏人奸伏,守令长短,无不知之。吏民为立生祠,并勒碑颂德。及代,吏人父老及媪妪皆远相攀追,号泣不绝。”

⑦诗、赋、诏、策、章表、碑颂、赞记:皆古代文体

⑧邻国钦其模楷:《北史·邢邵传》:“于时与梁和,妙简聘使,邵与魏收及从子子明被征入朝。当时文人,皆邵之下,但以不持威仪,名高难副,朝廷不令出境。南人曾问宾司:‘邢子才故应是北间第一才士,何为不作聘使?’答云:‘子才文辞实无所愧,但官位已高,恐非复行限。’南人曰:‘郑伯猷,护军犹得将命,国子祭酒何为不可?’”

译文

迁都邺城后,民间诉讼案繁多,刑法条款前面废除后面又因袭沿用,自相矛盾,执法官无法断案,卷宗堆积成山。于是朝廷令邢子才与散骑常侍温子升编订《麟趾新制》十五篇。省府用它来裁决疑案,州郡用它来作为治理的依据。武定年间,邢子才任骠骑大将军、西兖州刺史。为政主张清静无为,吏民安于他的治理。后征为中书令。当时国家外临战事,朝廷多遭事故,国家的礼仪制度,都由邢子才制定执行。他创作的诗、赋、诏、策、章表、碑颂、赞记五百篇,都流传于世。邻国人敬佩他作为模范,朝野传颂他视为美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