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改善途径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改善途径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内容上应涵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过程中,卫生事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很高,艾滋病等性病威胁严重,鼠疫在西部地区尚未消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改善途径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人口身体素质改善途径

身体健康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又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首先,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身体素质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状况的反映,从微观上讲是个体体质完好状态的结果。身体素质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提高身体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生活富裕、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道路。第三,发展卫生事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内容上应涵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过程中,卫生事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转变,将出现新的健康需求和卫生问题,这都是建设小康社会卫生事业必须解决的。

(一)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

WHO2020年全球健康目标是:(1)将健康公平性指标作为推动和检测社会公平性的基础;(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应超过限值(各地因生活、卫生条件不同,该限值也不同);(3)全球范围内降低肺结核艾滋病痢疾、意外伤害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各国将消灭麻疹丝虫病沙眼、碘缺乏症和维生素A缺乏症,2010年消灭麻风病,202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和龙椎体病;(5)各国应在安全供水、改善卫生设施、食品供应和居住环境方面取得显著进步;(6)采用立法、经济、教育和环境政策提倡健康行为,减少危险因素;(7)实施政府监督机制,与WHO倡导的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机制相结合;(8)全体公民能享受综合、基本、高质量的卫生服务;(9)国家之间建立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和疾病报警系统;(10)加强研究能力开发。

结合西安交通大学耿庆茹教授对陕、甘、宁地区卫生问题的分析结论:(1)西部健康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明显差距;(2)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当。城市和农村千人口拥有病床、城市和农村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失调;(3)卫生经费投入不足;(4)疾病防治任务繁重。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很高,艾滋病等性病威胁严重,鼠疫在西部地区尚未消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鉴于此,制定西部健康目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将健康公平列入西部健康目标的主题,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健康差异列为建设西部小康社会的第一阶段目标。第二,切实增加卫生资源投入,逐步缩小西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第三,西部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基本内容可参考WHO发布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指标体系,特别要重视的指标: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安全供水和卫生设施覆盖率;农村医疗保健网健全程度;围生期保健系统管理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计划免疫覆盖率等。第四,健康目标应特别重视对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肝炎、结核、痢疾、性病等疾病的发生率,还应特别重视控制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和麻风病的发病。第五,健康目标建议采用的指标:婴儿死亡率;1~4岁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出生平均期望寿命等。

(二)西部地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措施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首先,西部地区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偏高,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视母婴保健工作、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上逐步使之降下来。其次,西部地区居住分散,少数民族近亲结婚和通婚圈小的问题突出,要加强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针对西部地方病和先天愚型发病率较高的现实,开展孕期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预防或减少先天性疾病的发生。第三,为了预防或减少母婴传播疾病的发生,要有计划地把危害比较严重的母婴传播疾病作为婚前健康检查和孕期保健内容,逐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要对高危人群采取注射预防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最后,要在各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推广和普及遗传和优生咨询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先天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几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开展先天性疾病预防的优生咨询服务。此外,针对近年来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环境污染对生殖健康的可能影响进行宣传和研究,并提出符合西部实际情况的防御对策。

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针对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资金严重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加强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切实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对西部农村的扶持力度。鉴于西部地方财政的困难,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和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政府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第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确各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功能定位,发挥西部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西部县级卫生机构承担着西部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是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主力,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避免资源浪费。西部乡镇卫生院是西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对乡镇卫生院要实行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体制,其经费、人员、业务等归口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经费预算指标上划到县级财政。第三,加大人才培训,改革人事制度。在合理配置现有人才的前提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西部卫生人才进行培训考核,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同时借鉴“大学生支教”活动,在西部地区开展优秀大学生支医活动,带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实行激励机制,清理非专业人员,通过严格的考试上岗,以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素质。(www.xing528.com)

3.优化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在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因贫而“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非常普遍。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致贫原因构成中,因疾病或损伤导致贫困的占33%,是首要原因;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不去医疗机构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在40%左右;西部农村贫困者中有70%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医疗救助是切断“病-贫-病”链条从而使贫困家庭最终摆脱贫困的有效捷径。西部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应当是因病陷入贫困并导致生活无法维持甚至生命无法延续的人群。包括因病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特困户,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结合贫困人群分布比例非均衡的现状,确定医疗救助对象必须考虑动态性,定期更新救助对象,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总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应该首先以满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为主体,兼顾临时性的疾病重大灾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制度之一,应该优先考虑所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群的整体权益,努力扩大覆盖面,尽量体现公平性(孟宏斌,2007)。

不过,西部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合理衔接。据估算,西部每年有306万需要进行大病救助的人群,按照每人每年大病救助1500元来计算,一年共需资金45.9亿,而国家财政每年只能拿出3亿元,西部地区的配套资金也非常有限,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有巨大缺口。如果这部分人群和一般农民同时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势必会用掉大部分合作医疗基金,也会影响到一般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衔接西部地区的医疗救助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4.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健康保障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农民工的健康直接影响其家庭的收入和稳定。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中,维护农民工的健康权益。一是要建立工伤保障。实行社会统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这要求企业须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保证农民工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就能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由于建立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二是构建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可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对于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且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的农民工,可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建立过度性的互助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农民工缴费、向社会募捐等方式形成基金,解决农民工的大病统筹问题。农民工可根据在当地服务时间长短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确定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标准。二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三是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帮助农民工解决医疗等困难。

5.重视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治本之策。《阿拉木图宣言》曾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疾病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实践证明,要改变农村的卫生面貌和提高村民的健康素质,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首先,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变卫生习惯。要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必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村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即使具备了较好的卫生设施,也事倍功半。其次,健康教育可以增强防病意识。通过健康教育,使卫生保健知识得到普及,增强广大村民的防病意识,有利于提高对传染病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再者,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虽然西部贫困地区的居民营养膳食的条件较差,但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现状来科学膳食是行得通的。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用最低的成本搭配出最富有营养的食物,其效果等同于健康投资。不过,农村健康教育要采用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形式进行。西部农村居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必须制定以人际传播形式为主、大众传媒方式为辅的健康教育方法。要根据不同条件,采用变通和替代方法,给村民铺设一条切实可行的健康之路(钱文广,2001)。

6.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首先,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全民健身家喻户晓,想方设法地引导人们形成体育健身意识。特别要针对人口结构特点,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低学历群体的宣传,使他们能更多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其次,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坚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发展,一些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病”的慢性非传染性病日益增多,如高血压、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这些病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通过全民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经济建设无疑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再者,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医学之父苏格拉底曾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可见,运动和阳光一样,可以促使人的多种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人精力充沛,生气勃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