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37万元,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1.24倍和1.55倍。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

这里所谓的西部就是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古12省(区、市),国土面积688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2005年末总人口为35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30756万人的28%。相应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省(区)。其中,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大,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力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西部地区大部分位于中国地貌的第一、二级台阶上。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及一些大型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首先,矿产资源品种多。其中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5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23种,天然气、钾盐等20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本区土地开发潜力较大,适宜开发农田占全国农用后备土地的50%以上。其次,水能资源丰富。西部虽然干旱、半干旱区域面积大,但青藏高原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且湖泊冰川面积大。水资源的变化不仅关系着西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着中、东部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西部森林、草地分布较广,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较多,如大熊猫金丝猴、珙桐、银杏等。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风景名胜区,如四川九寨沟、广西桂林、新疆天池、青海鸟岛、陕西太白山等。

2.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4万元,按2007年汇率折算接近1800美元。但不同地区人均GDP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37万元,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1.24倍和1.55倍。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为51429元人民币(约6600美元),已达到上中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5340美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206元人民币(约670美元),仍处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水平(平均值人均GDP450美元),还达不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1480美元)的一半。人均GDP排在前九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其人均GDP为全国人均GDP的1.33到3.69倍。这些数据表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近1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年均增速达到11.4%,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0.8和1.1个百分点。从绝对额上看,“十五”期间,北京人均GDP增加额是各地之冠,达21981元,其次为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省(市),增加额均超过万元;增加额较少的主要为西部地区,如贵州、云南、甘肃等地,贵州仅增加2560元。

3.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末全国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人民币,其中上海(18645元)、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和山东(10744元)8个地区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最后8位的地区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四川(8386元)、陕西、贵州、海南、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7990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其中上海(8247元)、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河北和吉林(3263元)11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排在最后10位的地区按农村人均纯收入高低依次为四川(2803元)、青海、广西、新疆、青海、西藏、陕西、云南、甘肃、贵州(1877元)。以上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多数地区是全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低地区。目前,已达到小康水平或者富裕程度很高的县市,大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而年人均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05年各地区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均在5000元以上,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上海,达到了10397元,其他城乡收入差较大的地区依次为北京、广东、浙江、福建、重庆、西藏、云南、天津、江苏,都达到了7000元人民币以上。从反映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的“收入比”数据看,西部地区的省份中竟有10个地区名列2005收入比前十二名,依次是西藏、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青海、广西、重庆、宁夏和新疆,其城乡收入比都达到了3.21:1以上,其中最高的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54倍(王瑒,2007)。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摘要数据,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已经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7%,属于“小康型”。从各地情况看,在城镇只有9个地区恩格尔系数高于40%,西部地区有西藏、贵州、四川和云南,其余22个地区恩格尔系数都低于40%;在农村,只有西藏和贵州恩格尔系数高于60%,属于“绝对贫困型”,有9个地区恩格尔系数高于50%,属于“温饱型”,其中西部占5个(云南、四川、广西、青海和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和陕西的恩格尔系数高于40%,属于“小康型”。仅从恩格尔系数这个指标来看,西部还有7个地区尚未达到小康水平,还属于绝对贫困或温饱水平(重庆除外;胡鞍钢,2003)。另据民政部以及全国总工会进行的调查显示,2001年全国城市贫困人口(在当地低保线以下)大约1400万,西部10省区(不含蒙、桂)有城市贫困人口329.6万人,占10省非农业人口的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

4.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www.xing528.com)

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达12.1%,高于全国9.1%的水平,高于中部(8.0%),更高于东部(7.9%)。尤其是西藏、青海、贵州、甘肃等省区更为突出,该比重分别达47.3%、25.4%、19.9%、19.7%。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1.04%,西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个省(市、区)依次是:西藏(44.84%)、青海(24.07%)、贵州(21.41%)、甘肃(20.83%)、云南(20.07%)、宁夏(18.71%)、四川(16.61%)、内蒙古(11.25%)、重庆(11.65%)。西部22个人口少于10万人的民族中,有14个民族文盲率超过20%,最高的为西藏门巴族和珞巴族,其文盲率高达77.75%。2000年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比全国低0.9年,文盲率高达10%。到2020年,在不产生新文盲的前提下,必须使现有文盲80%以上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才能保证成人识字率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从2000年人类发展指数来看,西藏在世界排名第123位,贵州排名第111位,青海第108位,云南第107位,宁夏第103位,内蒙古、广西并列第101位,新疆第92位。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全国平均为71.40岁,上海最高为78.14岁,西藏最低64.37岁,西部有11个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低于全国水平:广西、四川、宁夏、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贵州、云南、西藏。医疗保障方面看,农民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以重大疾病为主,小病基本上是自费。据卫生部抽样调查,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前西部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率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刘小珉,2002)。

5.西部地区城市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东部有300个,占总数的44.18%,西部仅121个,占总数的18.1%。在我国50个最强城市中,东部占32个,而西部仅有7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东部有6个,西部仅有3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11个,西部仅有4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90个,西部仅有31个。根据统计年鉴,2005年末城镇人口比重全国平均为42.99%,上海最高达89.09%,西藏最低仅26.65%。其中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依次是:宁夏、青海、陕西、新疆、广西、四川、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2000年底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城市共有84个,其中的56个分布在东部沿海,占67%。西部仅有克拉玛依、昆明柳州乌鲁木齐、北海、南宁梧州等7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大多数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西部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乡改镇的小城镇,规模小,效率低,集聚功能不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许多小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企业效益差、亏损面大、第三产业欠发达,失业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十分困难。

6.地方财力不足,建设资金极度匮乏

2005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1138元/人,在全国31个地区中仅有11个省份高于此平均值,其中上海人均财政收入最高,达7972元/人,其后依次是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内蒙古、山东和山西;人均财政收入最低的是西藏,仅433元/人,不足上海的1/18。只有少数东部省区(市)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数,西部地区大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另外,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较弱。2005年全国外资投资总额14640亿美元,西部合计870亿美元,仅占5.94%。资金的匮乏使西部在交通、通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不足,加剧了自然条件、交通、区位、信息等条件方面的劣势;降低了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还抑制了资本积累,使西部在资源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目前,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只达到东部地区的1/4;公路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和东部平均水平,且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内河通航里程、机场密度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平均水平;西部广大农牧区还有相当数量不通公路的村镇,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李宏祥,2006)。

7.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匮乏,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质变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显著降低。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中国生态环境条件最脆弱的省区有15个,其中有7个省区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除广西属于中度生态环境脆弱省区外,宁夏、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属于极强度生态环境脆弱省区,内蒙古、云南属于强度生态环境脆弱省区,这些地区不仅生态环境恢复时间长,而且荒漠化程度高,水土流失严重。全国生态环境恢复时间100年以上的省区共有6个,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西藏生态环境恢复时间长达2414年、新疆223年、宁夏215年、内蒙古174年、青海134年。全国荒漠化率大于30%的省区共有6个,其中有5个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新疆荒漠化率高达86.1%、宁夏为76%、内蒙古为59.3%、西藏为42%、青海为33.1%。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5万㎞2的省区共有14个,其中有1/3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内蒙古水土侵蚀面积15.8万km2、云南为14.5万km2、新疆为11.4万km2、贵州7.7万km2、西藏6.2万km2、青海4万km2、宁夏2.3万km2、广西1.1万k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