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人口迁移对地方影响及对策

农村人口迁移对地方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空巢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大片的土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现出来。尤其是当前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谋生众多,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年人的养老难问题。2“空巢子女”问题“空巢子女”的生存和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迁出地区又一突出问题。

农村人口迁移对地方影响及对策

李 虹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集团机械船舶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 443000)

摘 要 “农民工”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农民工”的背后,是农民离土离乡后留下的大量“空巢”家庭,以及留守的老人和子女。大量的“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空巢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大片的土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本文尝试较为全面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空巢老人空巢子女土地抛荒制度改革

1984年,政府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城的控制,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自此以后,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03年,已达1.4亿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严重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但同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现出来。

1 “空巢老人”问题

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而据了解,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农民依赖晚辈养老。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也随之下降。尤其是当前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谋生众多,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年人的养老难问题。这些外出者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2006年3月27日《人口导报》)

“空巢老人”,指的是单独居住或与老伴一起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亟待社会的关注。农村“空巢老人”一方面希望孩子们进城打工多赚钱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子女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应该说,“空巢”现象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子女们进城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在进城初期,他们又无力拖家带口,只得忍痛留下老人和孩子。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消遣,信息闭塞,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经济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一般老人要高出许多,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医疗保险,患病时无钱治疗。据2006年2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宿迁农村有一位“空巢老人”在自己独居的小屋里死去半个月才被人发现,这一事件的确引人深思。

如果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命题,应该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

2 “空巢子女”问题

“空巢子女”的生存和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迁出地区又一突出问题。父母离家远行务工,孤独留守的“空巢子女”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和关爱,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使他们形成了多种不良心理;加上社会“污染”等因素使这些“空巢子女”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是教育难,隔代培养问题严重。多数“空巢子女”在家与老人一起生活,而大多数农村老人呈文盲或半文盲状态,以落后的思想来教育他们显然是不利的。而且父母外出给“空巢子女”留出了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一些“空巢子女”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都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十几岁就学会了打麻将、诈“金花”、斗“地主”。还有的拉帮结派、聚众斗殴。在中学,“空巢学生”成了早恋的主要群体,他们平时虽然一起上学、放学,但成天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

其次是安全形式不容乐观。一些不法分子诱骗拐卖“空巢子女”现象时有发生。“空巢子女”由于缺乏家庭管护,而节假日又是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幼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公路上爬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第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有专家认为,“空巢”家庭生活将是这些“空巢子女”心灵上一道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疤。不少“空巢子女”对父母常年外出表示“怨恨他们,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恨社会不公平,父母为了赚钱,没办法才出去的”,对父母、老师、亲人、社会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空巢子女”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居相处,常常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打扰的狭窄空间。部分“空巢子女”因感觉“生活没意思”,曾表示出“想轻生”的念头。这些“空巢子女”处于最需要释疑解惑的年龄,然而,他们却无法与人生最重要的“老师”——父母交流。

第四是金钱崇拜,情感淡薄和社会“污染”。由于“空巢”家庭生活的磨炼,“空巢子女”过早地对“钱”有了深刻体会,拜金主义在他们的思想中滋生蔓延。长期的离别使得亲情逐渐淡化,“空巢子女”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此外,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由于父母无法监管,“空巢子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观看色情、暴力、凶杀影片通宵达旦,而学校对放学回家的学生尚存疏漏。因此,“空巢”家庭子女深陷网吧、游戏室的不计其数。

3 土地抛荒问题

随着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相当一部分有经营头脑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进镇入城从事第三产业,而另一部分青壮年则进城入厂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耕地抛荒成为自然现象。据1991-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长期闲置的土地为11.65万hm2,其中闲置耕地达6.31万hm2。这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来说,也将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www.xing528.com)

针对以上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一般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

放宽城市准入制度,让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民工”成为正常的“市民”。有不少“农民工”在某一城市工作5年甚至更长时间,除户口外与当地市民已无差别,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成为城市“正常”的市民呢?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对解决“空巢”老人和子女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符合条件的地方加速就地城市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政策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

目前,“空巢老人”急需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专业人士认为: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因此首先应该在道义上提倡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恪尽孝道是传统美德,对于这些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这是社会的导向问题,引导子女“见贤思齐”。与其批评坏的,还不如引导好的,要在道义上谴责做得不好的人改过自新,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提倡邻里、亲友之间互帮互助。更重要的要将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靠政府,敬老院、养老院不仅要办多,还要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所终,这是政府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以人为本,邻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第三,要从文化的角度努力,必须要把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华继承下来。只有在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得到保障,才能把空巢老人的问题解决好。

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首先,要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全社会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要关注监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寄宿制学校,减免住宿费,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寄宿制学校试行“双班主任制”,除在白天正常教学时间由班主任教育管理外,在课余时间、晚上和节假日再配生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其安全健康成长。其次,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学校可通过设立“亲情电话”、网络视频对话和互通来信等多种方式,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定期联系创造条件,建立并强化亲情关系,敦促家长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制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培养计划,让留守儿童学会学习、生活、自我保护和与人交往。第三,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行为。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关注。但是,一些网吧黑心老板明知不得接待未成年人入内,但事实上仍旧照接不误,学校及家长对此问题反映仍是非常强烈。另外,乡镇网吧逐步向学校逼近的趋势不容忽视。

3.3 进行以土地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改革

怎样才能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呢?进行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实行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让更多有能力、有经济实力的人或下岗的产业人员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从而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繁荣、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路子。

(1)积极发展规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生态发展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结构调整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承包使用权与其他物权一样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表现为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资本,可以转让、出卖或入股。土地股份合作、一方面使经营者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大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使零星的土地能成片利用,农民有限的资金得到集中使用。

(3)运用好土地互换、转包、转让、委托经营等流转方式。土地互换是由集体或个人出面,基于连片种植的需要、统筹规划产业带,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宣果则果,农户按自身实际选择种植内容。这样既能满足种养大户大规模经营的需要,又能解决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抛荒的问题。转包是在明确权利、义务不变的前提下,原承包方将自己从发包方所承包的土地,以一定条件再发包给第三方,避免土地的半荒半种,广种薄发,甚至“休田”的发生。转让指由原承包方第三方签订合同,将自己与发包方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由第三方向发包方履行,特别是在城郊或厂矿工业区附近,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农民可以安心从事非农产业。委托经营是指农户因短暂外出又不想让土地抛荒时,可以委托他人对土地暂时代行经营,经营的利益由双方协商解决。还可以采取荒山、荒地拍卖,土地租赁,信托、抵押等形式,使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参考文献

[1]盼望新农村“空巢老人”不空[N].中国老年报,2006-4-7

[2]如何解决空巢老人问题[N].江南时报,2006-2-15

[3]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门户网http://www.edudoor.com/Thesis/test1/200602/17954.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