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还要坚持突出中心与全面协调相结合,出台适合本区域的科技奖励政策、科技贷款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专门科技促进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打造共享的科技人才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

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研究

高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15)

摘要:中原城市群的科技政策体系有诸多不适合群体发展的成分,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知识系统、产业基础、立足特色、共享平台理清思路;从产业发展、产业改造、产业化、标准化、成果转化、贸易、服务、人才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构建,从明确主体、联动机制、支撑机制保证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运行。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郑州;科技政策体系

中原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以经济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郑州和洛阳为核心,包括3950万人口、5.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通过空间相互作用,由开封焦作巩义、偃师、荥阳等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形成若干经济联系密切、等级有序、空间距离较近、功能互补的城市共同形成的城市系统,能在更大范围内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在2020年前后,将努力形成“双核、两圈、四带、一个三角”的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城镇人口将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非农产业将占9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能源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将全面增强,确立在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聚集效应、乘数效应和扩散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汽车、通讯、住宅、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拉动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中间行业,撬动煤炭电力石油等基础性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精神,突出自主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必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后盾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网路,就应当建立一套适合于建设的科技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能引导科技活动朝着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科技政策体系不仅能推动科技发展,更是一种节约的制度安排。中原城市群聚集了中原地区最精良、最现代化的科技资源,但中原地区的R&D经费占GDP比、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企业产品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等三项指标分别为1.20%、1.50%、1.4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万人专利授权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精密科学仪器的利用率不足25%,各项数据表明需要构建适用于城市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以有效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中原城市群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煤、电、油、气这四大重要的能源中,一半以上需要从外地输入,能源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要求必须发展新技术、新能源和增大环境承载力,这一切就取决于区域科技政策体系的规划、优化和整合。建构科技政策体系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模式就是要合理配置技术中心、创业中心、实验基地、科研院所、高新区的布局,梳理科技发展思路,保持和强化科技比较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经济大发展机遇。

收稿日期:2111-11-14,修回日期:2012-01-18 
基金项目:教育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11YJCZH151);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B210032)

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创新的手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指导思想,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立足自身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专家学者决策与广大民众参与相结合,以规律为准绳,以事实为基础,避免低水平重复,形成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高新技术产品群,实现各地区、部门的合作联动,统筹协调科技部门作为前线指挥部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广领域内参与技术合作,在更大范围中参与技术竞争,在更高层次上参与技术联盟;同时给科技研究者人本关怀,对社会的所有民众给予人本关怀,提高民众参与科技探索的积极性,培养民众的科学素养,利用大众知情权与参与权监督科技政策在事前、事中、事后的运行。

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其次要以中原地区特有的产业基础、发展前景以及竞争力水平为政策体系制定背景,推广产业链较长、深加工度较高、带动作用较大的行业技术,推动自动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机械产品性能联合提升,优化中原城市群特别是郑州优势制造业的能力,形成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基地;在支柱产业技术方面,大力提升冶金行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建材行业等现有技术,加快钢铁工业的技术与产品升级;基于农业大省的省情,紧扣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契机,发展和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业技术,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载体挖掘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潜力。基于郑州纺织城的基础,利用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和提升纺织行业技术,嫁接新技术和新工艺,振兴中原城市群纺织业。基于中原城市群生态的角度,从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的需求进行规划,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废弃资源再利用技术、废旧材料回收加工技术等环保产业技术,满足发展所需的环境改善和提高要求,拓开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还要坚持突出中心与全面协调相结合,出台适合本区域的科技奖励政策、科技贷款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专门科技促进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打造共享的科技人才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完善共享平台建设补贴机制,将河南省与郑州市共建的大型设备平台、软件测试平台、科技文献平台向城市群开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知与共享。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任用体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建立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人才平台。组建区域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研机构产业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保证社会化、科学化、多层次的格局,解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形成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城市群企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形成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的、金融支撑的、社会可融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互动机制,加快实现城市群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科技政策体系。

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区域具体条件与区域资源特色相结合,注重服务于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引进部分国际先进技术与大力开发本土特色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通过科技进步促使各行业的有序发展,全面反映各行业发展对科技活动的需求,既要考虑本区域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又要考虑与其他区域政策体系的协调,以及与国家科技政策体系的协调,实现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城市群范围最广的科技成果平等享用。

图1 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建构思路

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应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门性的科技政策,具有而言应涵盖结合中原城市群发展方向的研究开发政策、科技发展促进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科技工作管理政策、科技进步奖励政策、科技进步保障政策以及具体的针对性科技政策,这些针对性科技政策应当在以下八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1)产业发展科技政策体系。中原城市群要依靠现代产业的强力推动,利用大学资源优势,实现教育与研究的紧密结合,培养精通生物、环境、纳米、材料、IT等尖端的现代技术人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现代产业技术中心,协同发展现代产业和培育创新主体;调整区域内科技园区,重点支持现代技术创新源,促进区内产业集群发展,创建特色科技园。加强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产业改造科技政策体系。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大力支持研发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企业电子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中型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的合理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技术,缩短工程机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研发新一代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行业成套工艺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CAD技术提高机械开发能力;推进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改进食品工业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专用传感器和仪表、光机电一体化等专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污染治理、清洁生产、与二次资源等技术的综合利用系统。

(3)科技产业化政策体系。针对中原城市群建设目标加快制度创新,搞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从对企业的直接财政投入转向产业化环境建设的技术投入方式;强调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模式,引进技术在于加速破解中原城市群现有的技术难题,尽快实现知识、技术和管理互补,掌握自有知识产权,攻克核心技术,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引进与开发的技术不仅瞄准高、精、尖技术,更强调服务民生,营造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原城市群要加大吸收国内外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在中原城市群实施转化的项目,加大扶持省级重大专项及工程的力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责任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加快转化速度提升积累经济优势;在转化过程中,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强调和注重从事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人士和中介人员对科技成果交易信息真实性和公正性承担相应的责任。

(5)科技标准化政策体系。对市场控制权的把握和对竞争规则的制定依赖于技术的标准化方案,中原城市群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发,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产业化的全过程。针对未来发展目标,加强现代技术标准的集成,推动地方标准进入国家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快检验机构的认证,通过认证产品、管理体系等标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6)科技贸易政策体系。针对中原城市群外贸特点,结合国际需求进行技术预测,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金量,优化科技兴贸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大产业的最新应用技术支持力度,不断创新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形成一系列成熟技术,不仅应用于中原城市群,并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联合各产业、海关税收、金融、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制定促进技术产品出口的区域政策,结合技术出口贸易政策建设相应的技术产品出口创业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体系。

(7)科技服务政策体系。中原城市群科技体系发挥生产效用依赖于大量优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资质,中介服务范围由特定区域延伸至整个城市群,最大限度开放本地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资源,鼓励本地孵化器与城市群的资本采取合作等方式共建各类孵化器,调动和挖掘优质孵化资源,基于城市群共享加快孵化资源与孵化服务,努力拓展立体孵化空间。发挥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实现技术产权交易的市场化、专业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以产权交易为纽带,为城市群内企业的资本与科技成果所有者对接的通道,促进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8)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优化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河南省技术创新团队的选拔和考核机制,以项目为纽带,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城市群各市互派高级科技管理人员、优秀中青年专家到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机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交流协作。鼓励高端人才和技术专家通过合作攻关、项目引进、兼职指导、定期服务、科技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城市群科技发展服务,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不改变定居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各类科技人才在中原城市群科技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1)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实施主体的确定。制定者、执行者、相关者、作用对象组成了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主体。其中,省政府、省科学技术厅、各市政府、各市县科学技术局以及省科学技术协会、各地方科学技术协会是官方的科技政策体系主体,各种利益团体、普通公民、大众传播媒介等通过智囊团或专家学者对官方科技政策施加影响形成非官方的科技政策体系主体。省政府、省科学技术厅等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地方科学技术局等是执行政策的主体,非官方的政策执行者没有行政权力却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影响科技政策的执行过程。科技政策调整过程中,为发展付出代价、承担风险、行使了监督和制约作用等间接受科技政策影响的人,是与中原城市群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是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平衡和兼顾的诉求。科技政策要清楚面对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是谁,审视这些利益相关者和建设是不是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无论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相关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对中原城市群的资源环境、地区优势、发展方向、伦理价值观等相当了解,确定科技政策实施主体有利于把握操作性,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执行、宣传和理解各项政策。(www.xing528.com)

(2)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联动机制。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覆盖不同行政管理主体,需要建立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形成开放性的创新网络,通过科技政策体系的规划、主体确定、资源配置、产业调整、项目布局等方面的联动,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化单个优势为区域优势,有效提供创新力。通过联席会议调整现有的彼此独立的科技体系结构,增设纵向规划与横向安排,打破行政壁垒和封闭局面,制定面向城市群的科技政策。通过联席会议,在政府组织管理下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功能,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适度集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项目开发成功率。通过联席会议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矿产、自然资源等资源放在城市群发展的视角优化配置,打破体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整体实力。通过联席会议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联动,结合河南省历史优势,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特色产业格局,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高技术、高起点、高效益”的综合功能。通过联席会议按层次化管理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在城市群内通过项目合作组成项目攻关小组,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联系建立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矩阵式管理团队,形成产学研联合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的联动,利用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手段,实现区域科技体系的有序运行。

(3)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支撑机制。首先,从多方面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科技人才的流动、引进、选用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掌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拥有资金项目的创业人才、专业化技术中介人才等,形成人才洼地;充分发挥本区域的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带头作用;打破部门、地区、单位间的人才壁垒,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自由互动、人才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的局面;建立科技评估、咨询、风险投资家队伍,为城市群科技政策执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其次,构筑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信息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保障信息共享、信息联通和信息传播,建设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信息化平台,引进新一代IPV6系统,使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网络化、科学化与民主化,各区域的信息平台彼此连接,保证先进科技及时流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科技水平攀越一个新台阶。最后,建立面向全社会公开的科技计划开放机制,实行科研机构开放管理,吸引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督和评价科技项目评级与支持力度,探索科技项目应用、科技信息流动与科技成果扩散机制,完善科技经费分配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科研管理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与广泛的创新合作网络机制,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多边或双边技术协作机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教育、科研、金融与产业机构紧密结合的良好局面,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

总之,建构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要针对现实环境约束,面向未来与前瞻性的科学技术进行整体规划,从局部区域的特殊性出发,形成自身的科技优势,边探索、边建设、边前进。综合考虑中原城市群的环境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保证新城市群的科技政策与各个行政区科技法律法规的一致性,保证科技政策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加强科技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规范性,按规定的程序立法,不留政策空地。城市群内各行政区的科技执行机构之间相互沟通与主动配合,明确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与责任归属,形成上下级之间沟通协调、执行机构与目标团体之间沟通协调、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团体沟通协调的和谐局面,允许公众参与到本地的科技政策制定,克服精英主体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建立直接定点的反馈机制,来保证科技政策的公平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STEPHEN CFARBER,ROBERT COSTANZA,MATTHEW AWILSON.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for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75-392

[2]H N LE HOUEROU.Man-Made Deserts:Desertization Processes and Threats[J].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02,16: 1-36

[3]TALEN E.Land use zoning and human diversity:Exploring the connection[J].Jounr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5,131(4):214-232 DEC

[4]许涤新.生态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2

[6]BAILEY R G.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Ecoregionsmap of the Continents[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89,16(4):307 -310

[7]KLIJN FAND HAESA U.A hierarchicalapproach to ecosystem and it s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J].Landscape Ecology,1994,9(2):89-104

[8]McHARG I L.Human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n[J].Landscape Planning,1981,8(2):109-120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14-0035-05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2.14.009

作者简介:高霞 (1980—),女,湖北京山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Analysis about S&T Policy System in Zhongyuan Urban Cluster

GAO Xia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Henan 450015,China)

Abstract:S&T policy system in every city of Zhongyuan urban cluster has some unsuitable parts for development.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ideasmust be broken in constructing S&T policy system of urban cluster,thoughts from knowledge system must clear up and so on.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made in eight aspects such as industry development,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industrialization,standardization,achievements,trade,service,and talent etc,depending on clear subject,linkagemechanism and supportmechanism to guarantee.

Key words:Zhongyuan urban cluster;Zhengzhou;S&T policy syste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