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里巴巴:内忧与网商帝国

阿里巴巴:内忧与网商帝国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阿里巴巴的内忧阿里巴巴经过近10年的发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帝国基本建成,已经成为国内电子商务无疑的霸主,B2B和C2C都称霸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这样,在所有权上,阿里巴巴已不是中国的企业,只是由中国公民创办的在国内经营的外资企业。而马云先后四次斥资回购普通股也可能显示出对阿里巴巴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的忧虑和担心。阿里巴巴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过少,可能导致阿里巴巴未来命运身不由己。

阿里巴巴:内忧与网商帝国

第八章 阿里巴巴的内忧

阿里巴巴经过近10年的发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帝国基本建成,已经成为国内电子商务无疑的霸主,B2B和C2C都称霸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远观阿里巴巴的强大似乎无可置疑,但近察阿里巴巴的内部则是充满隐忧。

一、阿里巴巴B2B能否吸引更多的会员

阿里巴巴的收入来源于中国供应商会员和诚信通付费会员。根据阿里巴巴的年报数据,国际交易市场的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供应商”会员数目以及增值服务销售额的增加。由于阿里巴巴进一步的地域拓展,“中国供应商”的付费会员由2006年年底的18682名增加至2007年年底的27384名;而阿里巴巴的国际诚信通付费会员由2006年年底的10843名增加至2007年年底的12152名,同期,阿里巴巴的中国交易市场拥有266009名“中国诚信通”会员,较2006年年底净增76436名。

根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的研究成果显示,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占主流,网站功能单一、交易手段不完善,以及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中国互联网环境的大幅改善,中小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对B2B的认知水平是B2B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阻力;而网上支付、CA认证、物流配送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比例远低于前两项,比例分别为38%、31%、31% 和25%。

在现有的中国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对B2B的认知水平应该是阿里巴巴能否吸引更多会员的关键因素(见图8-1)。

图8-1 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计算机世界》2005年6月。

二、阿里巴巴B2B能否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供求信息服务是国内B2B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最为普遍的功能,94%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供求信息发布;实现交易平台的比例为75%;实现投标招标、竞买竞卖的比例各为50%;有44%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在线支付(见图8-2)。现在的阿里巴巴已经意识到必须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来满足会员交易的需求,否则,单纯的信息平台仍然无法满足B2B交易的需求。同时,这些增值服务也将为阿里巴巴开拓新的利润源泉,避免单靠会员的收入维持业绩增长。阿里软件、阿里妈妈的推出,以及在2008年雅虎口碑的整合及阿里软件与阿里妈妈的整合就是阿里巴巴在战略上的调整,进一步挖掘客户价值,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前奏。

图8-2 B2B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资料来源:《计算机世界》2005年6月。

三、阿里巴巴能否继续领跑B2B模式

社科院财贸所电子商务专家荆林波参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矩阵分析方法,对我国B2B模式进行了矩阵分析。参见图8-3。

荆林波博士认为,处于狗类的B2B模式,不仅用户规模不足,而且平台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因此,这类模式处于淘汰的境地。

处于金牛类的B2B综合平台模式,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和慧聪处于领先地位。

过去它们以信息服务为主,今后将向未来明星类过渡,即进一步关注业务流程深化,从单一的信息服务入手,强化业务沟通与洽谈、协助交易完成与支付、提供物流等配套服务,等等。

处于问题类的行业垂直模式,它们的特点在于关注行业业务,不单纯提供信息服务,试图完善整个业务流程。代表者如中国化工网、我的钢铁和全球五金网。有些行业网站开始整合全国的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一揽子商务解决方案

处于未来明星类的模式,必然是有大量的用户规模聚集,同时提供深度服务。这是中国目前B2B模式的未来竞争焦点。

图8-3 中国电子商务B2B矩阵分析

资料来源:荆林波:《阿里巴巴经营模式分析》,APEC演讲稿2008年6月。

阿里巴巴综合交易平台目前处于矩阵中的金牛类结构中,能否领先同处于金牛类的慧聪和环球资源网站进入未来明星类的矩阵是阿里巴巴能否继续领跑我国B2B的判断依据。同时,问题类中的行业网站也在向未来明星类发展过渡,向阿里巴巴的领先地位发起强劲的挑战。

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信息引领下的快速变化;所以,不断地创新是互联网企业的使命,也是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阿里巴巴B2B模式的领先地位能否保持,能否继续领跑,不但取决于变化的速度,自创新的节奏;同时,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变化速度和创新的能力。阿里巴巴目前需要不断向自己挑战,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和继续领跑中国的B2B发展模式。

四、阿里巴巴股权结构的隐患

战略战术或许是一方面,而资本因素显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阿里巴巴在成长过程中,四次引入国际风险投资,引资11200万美元。国际互联网投资皇帝——软银孙正义先后投资8000万美金,携巨资进入阿里巴巴。2005年杨致远牵雅虎10亿美金陪嫁,加盟阿里巴巴。孙正义、杨致远先后加盟后成为阿里巴巴第二、第一大股东

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股权结构来看,雅虎和软银分别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从股权比例构成看,雅虎持有集团公司39%的股权,集团公司占网络公司83%的股权,雅虎间接持股32.37%,认购1.2%,共持股33.57%;软银持有集团公司29.3%的股权,通过集团间接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为24.32%;两家合计57.89%。创业者和管理层共持股12.79%,加上公司所有员工的股权大概共26.31%。

阿里巴巴集团注册地是开曼群岛,在法律上属于纯外资企业。这样,在所有权上,阿里巴巴已不是中国的企业,只是由中国公民创办的在国内经营的外资企业。因此,当微软举牌收购雅虎时,阿里巴巴有可能受到潜在控制权的问题受到关注。而马云先后四次斥资回购普通股也可能显示出对阿里巴巴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的忧虑和担心。

外资控制的风险有多大?目前难以得到答案。阿里巴巴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过少,可能导致阿里巴巴未来命运身不由己。实际上,早在2005 年8月11日,从雅虎中国将经营7年的产业全部纳入阿里巴巴,成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开始,阿里巴巴的命运就已经身不由己了。比如,在2008年1月中国雅虎的业务调整中,马云给予厚望的搜索部门消失了。

其实,伏笔早已埋下。2005年8月16日,雅虎公布了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8-K文件,该协议规定:每个季度都要进行阿里、雅虎和软银的三方会议。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战略计划、年度预算和预算外开支的计划,单笔1000万美元、一年累计5000万美元的资产处置、资产购买和贷款担保的交易,以及审计委员会人员的任命等,都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阿里巴巴已于2007年11月在香港完成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话语权是资本实力,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雅虎有没有可能凭借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全额收购阿里巴巴?或者即使雅虎没有这个实力,那有没有联手或借助其他国际资本巨头收购阿里巴巴的可能?2008年的微软收购雅虎案,很值得玩味!站在这样的角度,对2008年阿里巴巴内部频繁的人事调整,也会让人产生很多猜测。

包括淘宝、阿里软件在内的一个个收费计划的出台,都显示出马云一贯推行的免费模式将开始岔路分流,这又意味着什么呢?盈利压力是肯定有的,管理层担心被收购的压力是不是也蕴涵在其中呢?

五、阿里巴巴格局的隐忧

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阿里巴巴网、淘宝网(阿里妈妈2008年并入淘宝)、雅虎口碑网、阿里软件和支付宝“阿里五子”。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更大范围的电子商务平台。但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盈利依然来自于阿里巴巴,基本上是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养公司的其他业务。

马云把战线拉得如此之长,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它的产业链。“总的来看,马云是个很有远见的决策者。他的这些布局都很精妙,很有预见性,将在以后发挥重要作用。”但各家分公司、各个代理商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个利益分成的问题,如何进行很好的利益权衡成为阿里巴巴急需考虑的问题。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支柱阿里巴巴网站的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就是“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虽然竞价排名和淘宝商城等也都在开拓,但目前规模还并不大。

由于外贸业务的大幅缩减和搜索引擎的抢食,占流量近一半、占收入68%的“中国供应商”业务已经颓势尽显。主攻国内业务的“诚信通”起价2300元的高价,也面临着国内其他B2B厂商的低价抢食,客户流失率也在不断上升。由于支撑阿里巴巴整个平台的两大业务收入的下滑,阿里巴巴大厦根基正遭受严峻的挑战。

淘宝奉行的免费开店策略很难转化成真金白银。淘宝正从C2C平台向B2C平台转化,希望通过淘宝商城的超市型策略实现盈利目标。但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进驻淘宝商城卖家的倾斜,就意味着对其他小店铺们的不公平,这就意味着用户将轻易流失。这种难以平衡的窘境让淘宝进退两难。

淘宝依靠免费,使得eBay无法实现盈利,而腾讯拍拍的推出一样造成了淘宝无法收费。百度进军B2C领域只谋求份额而不谋求盈利的思路下,淘宝商城的盈利前景依然要因百度的加入而大打折扣。

垂直化的细分网站和平台化网站总是以对立的形态存在。两种性质的网站应该是一种共存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尽管如此,垂直性网站对于平台化网站的侵袭也正在不断发生。2008年6月,网盛在其B2B电子商务平台“生意宝”上悄然推出超低价的“中国供应商”服务,年费仅1800元。相比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6万~8万元的年费,此价格近乎白菜价。

网盛的举动虽然不足以对阿里巴巴造成重大冲击,但其他竞争力不足的中小B2B厂商都面临着市场洗牌的惨剧,而这种低价对于阿里巴巴同类产品的震慑力也会让它如芒刺在背。为了应对网盛的挑衅,阿里巴巴推出了一种比“诚信通”更低端的产品“Winport旺铺”。不过这种产品缺陷非常明显,严重依赖于阿里巴巴的其他增值服务,促使用户购买其他服务,其推广效果目前尚未可知。

而随着SNS等新兴网站模式的兴起和开放API的流行,也为其他电子商务产品的迅速走红提供了新的途径。Widget技术将改变整个互联网的生态,让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大的平台系统。这些新型应用都正引导着电子商务逐步走向新的形态——电子商务2.0甚至3.0时代。而阿里巴巴的庞大平台,能否轻易转身已经成为了它的一个重大挑战。

六、阿里巴巴治理结构的硬伤

IPO本身对公司发展既有好处也有风险。通过IPO,公司可以募集资金,增加流通性,树立品牌知名度,回报个人和风险资金;但也存在费用高,管理层压力增大,失去控制权的风险。对于创业者,保持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控制权至关重要,其方式一般是占有公司较大的股权比例或者通过契约安排,但主要是通过占有较大的股权比例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从上面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看,管理层的股权比例较小,阿里巴巴管理层选择的是股东协议安排来保证管理层在一定条件下对公司的控制权。从管理层的角度看,阿里巴巴IPO的时机似乎并不成熟。那么,阿里巴巴网络公司上市的真正推动力是什么?曾引起不少人的推测,诸如融资、搭乘奥运风、回报风险资本、迫于大股东的压力、业务扩张等观点。透过招股说明书未来资金分配结构,基本可以确定阿里巴巴IPO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业务方面的压力和扩张战略。

阿里巴巴也许已经有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IPO也许是阿里巴巴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至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后,阿里巴巴高管能否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力,在参与国际资本运作以及国际资本运作后而不至于失去公司控制权,沦为职业经理人,也许是上市后阿里巴巴高管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马云既担任集团董事长,又担任首席执行官,这种安排本身就不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我们曾经向阿里巴巴的“中央组织部”反映交流这个问题,当然,或者他人能否逐步扮演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呢?我们注意到,马云越来越多地只用董事长一个头衔了。

七、过度崇拜马云

可以说,马云本人具有超强的演说能力,阿里巴巴人员存在着对马云的崇拜倾向。这是一个企业存在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一旦这种崇拜超过了一个限度,形成了过度崇拜,那么就有点问题征兆了。

离开了马云的阿里巴巴,会是什么样子?

马云何时退休?会像宏基电脑的施振荣在60岁全身而退吗?会像微软的盖茨专心自己的研究或者自己的基金会吗?

希望阿里巴巴是依靠组织在运行,而不是靠一个马云的力量在推动。

尽管郭台铭在2007年网商大会上说,我这一只“老虎”加上一对“美丽的翅膀”,我们可以飞行,可以如天马行空,像马云一样。

马云是令人欣赏钦佩的创业者,但是,谁来制约马云不妥的言谈行为呢?

马云声称“阿里巴巴现在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eBay,而是沃尔玛”。此言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些论断过于武断。也许,正因为阿里巴巴当时不是上市公司,马云可以忘乎所以。总之,阿里巴巴不是第一个试图打败沃尔玛的企业,这种“理想目标”可以建立,但是,实现它绝非一年半载。所以,马云切记:不要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要取胜沃尔玛,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沃尔玛领先于竞争对手对零售信息系统进行了非常积极的投资: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69年),最早使用条形码(1980年),最早采用EDI(1985年),最早使用无线扫描枪(1988年)。这些投资都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大幅提高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1987年,沃尔玛的市场份额为9%,但它以人均实际销售额为衡量指标的生产率比竞争对手高出了40%。沃尔玛的许多创新,不论大小,如今均已成为行业标准。

八、阿里巴巴快速扩张中的协同力问题

阿里巴巴在1999年开创了B2B的交易平台,2003年通过淘宝网渗透C2C,进而今年推出B2C,随后推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方式——支付宝,2005年与雅虎迷雾般的并购、抢占一个新的制高点,2007年先后推出阿里软件、取得香港成功上市、发布阿里妈妈,2008年与英特尔合作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商用电脑,尤其是从2008年6月1日起,中国雅虎和口碑网开始整合,合并成立雅虎口碑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总部设于北京,口碑网作为雅虎口碑的商务运营部仍在杭州运营,原中国雅虎总裁金建杭出任雅虎口碑公司总裁,公司未来发展重点是基于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社区和通讯等业务。

然而,不可否认,阿里巴巴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问题:各个分支机构之间如何协同合作?都在做软件开发,如何共享知识?都在做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如何共享客户资源,避免重复投入?

人员突破万人之后,组织结构面临不断扩大,阿里巴巴组织的官僚化倾向也在逐步形成,如何避免最高战略层被日常事务缠身?如何避免高层领导对新生事物的熟视无睹,导致决策的滞后?

特别是,如何在机构庞大之后,保证阿里巴巴的文化不会被新进人员稀释掉,或者被外来文化同化掉。

九、阿里巴巴面临的诸多政策不确定性

网上是否征收税收以及如何征收税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1998年5月,WTO的132个成员国部长在日内瓦达成一项协议,对在互联网上交付使用的软件和货物至少一年免征关税,但是这并不涉及实物采购即从网上订购产品但采用传统方式通过有形边界交付使用。同时,WTO在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方面还提出三点建议,给各个会员国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

第一,必须在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对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不应有差别对待。

第二,对电子商务的征稽系统应该简单透明,程序容易执行,不应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第三,与现有规则兼容,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付费系统,合作制定新标准。

此外,由IBM、太阳电子公司和美国联机公司等代表组成的电子商务税收研究委员会于1998年4月召开会议,共同商讨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委员会认为,税收政策应力求符合以下标准:

第一,中性原则,采用不同的购买方式或应用不同技术的各类交易,均应受到同等的税收待遇。

第二,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

第三,减轻管理和奉行政策所带来的负担,从而减少电子商务的税收成本。(www.xing528.com)

电子商务,目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处于探索的阶段,监管部门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一定要培育和爱护,否则会扼杀它在我国的发展,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

在中国,网上交易应当收税,但是在制定相关税收政策的时候,应该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为要,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要求有关部门“本着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加强电子商务的税费管理”。

B2B和B2C类型的网站由于有明确的收税主体,对其进行征税的争议并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C2C类型的网站上。大多数专家认为,对C2C网站应该延缓征税。

研究部门加强对网络税收问题的研究义不容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正在组织人员对此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我们也希望业内外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参与进来。电子商务的未来在于你我他的共同培育与支持!

网上交易挑战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包括属地原则、征管方法与手段。在个人网上交易方面,还存在着如何界定是C2C,还是B2C,是小B还是大C,以及交易的产品是传统有形的产品,还是数字化产品甚至数字化服务等问题。如果交易的是数字化产品,那么,对税收征管而言,是十分棘手的。

为了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大多数国家不赞成增加新的税种。为了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要处理好平衡收税与促进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科院财贸所专家赞成:把电子商务看做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总之,这是一个尝试的时代,阿里巴巴走在前面,必然也会受到各种新规章可能制约的不确定因素,如何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是目前乃至未来阿里巴巴高层必须考虑到的。

十、阿里巴巴身份的质疑和思考

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吗?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IPO在香港成功上市。阿里巴巴走出家门,确实牵动了业内和国人的神经。在国际资本、媒体、业界和公众对于中国互联网概念激情热捧的背后,理性驱使我们自问: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吗?回答是否定的。

阿里巴巴集团注册地是开曼群岛,也就是阿里巴巴的家在开曼群岛,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分别是美国雅虎和日本软银。在股权构成比例上,美国雅虎持股33.57%,是第一大股东;日本软银持股24.31%,是第二大股东;两家合计将近60%的股份,加上流通股超过70%是外资。创业者和管理层,共持股12.79%,加上公司所有员工的股权大概共26.31%。在股权结构上,外资控股明显。很显然,阿里巴巴是外资混血儿企业。

阿里巴巴外资混血儿企业怎么具备的中国概念的特质呢?在法律上,降生在中国的阿里巴巴属于纯外资企业;在资本结构上,73.69%是外资,无疑是混血儿,但只是长着中国人模样骨子里淌着外国血液的混血儿。

阿里巴巴原来是替别人生养的孩子呀!现在阿里巴巴长大了,成为快乐的青年了,他要找回自己了。我们的欢呼,我们的自豪,让我们多少有点汗颜!

自己怀胎,生在自己家里,长在自己院里的孩子,怎么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了呢?阿里巴巴为什么会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而不是在国内注册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自问的问题。

这恐怕与我国早期的外资优惠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对外资的优惠就是对内资的歧视)有关。创业者创业的目的一是创业,二是发展、盈利。企业家利用内外资政策差异合法降低创业成本或经营成本(或者规避歧视)似乎也无可厚非。

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对公民创业者予以留在国内而不是使其走向国外?什么样的激励政策是有利于国内创业的政策?国内公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外资成为第一大股东而不是国内机构或国内公民?

从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看,国内创业者缺乏的并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创业资本,而国内金融系统的缺陷就在于恰恰不能给予创业者以资金支持。只能归结为国内金融业发展滞后,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国内缺乏对创业者扶持的环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如何在相关制度、产业政策、融资规则及具体实施细则上去落实,营造出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的创新环境?可能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

十一、“职场乌托邦”的困惑

马云口才很好,善于说服人;马云有梦想,有激情,近乎有点疯狂,也很能感化、激发、引导人。马云具备创业企业家的所有特质,所以孙正义很欣赏他。在马云创业早期敢于大手笔投资。马云的感染力很强,阿里巴巴这个类似“职场乌托邦的团队”[1]是马云头脑的一个翻版。在精神领袖的带动下,阿里巴巴各部门的狂欢时常发生,阿里巴巴似乎是一个充满梦想、激情和亢奋的团队,像一支具有统一价值观、战斗力很强的作战部队。阿里巴巴内部似乎是一个“职场乌托邦”:我工作,我幸福,我开心快乐!

那么,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马云及其团队的魔力来自哪里?阿里巴巴的培训教育体系和制度体系可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回答。阿里巴巴通过内部的“阿里课堂”、“阿里夜谈”、“阿里夜校”、“百年大计”、“百年诚信”和“百年阿里”等系列培训和潜移默化,统一员工价值观和阿里人意识。然后经过一个严厉的制度设置,通过业绩考核和价值观评价进行考核,每年10%的淘汰率,在制度上对阿里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约束。经过思想上的阿里改造和制度上的激励约束,促使每一位阿里人为阿里巴巴的使命共同努力工作。

阿里巴巴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一套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就是马云推崇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精髓的体现。马云对员工评价的基本标准就是业绩和团队精神,但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目前来看,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是阿里巴巴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阿里巴巴强大战斗力的基础,创造出了中国互联网阿里巴巴的神话传奇。但阿里巴巴的神话传奇是否完美呢?阿里的“职场乌托邦”是否能延续百年呢?2007年的《一封密信》和2009年情人节前的《一封亲属来信》引发我们的思考,也期望与阿里人共勉!

2007年网上传出一封《阿里巴巴的员工致马云的一封密信》引起很多媒体、博客的转载。这封信来自阿里巴巴辞职的一位基层员工,他崇拜马云,热爱阿里巴巴,两年前充满激情地加入阿里巴巴,但两年后的他对阿里巴巴失去信心,决意离开阿里巴巴。在信中,大致反映了阿里巴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司在制度上缺少人性化,不够人道,公司中下层领导管理苛刻;二是公司价值观趋于形式化,体制上官僚主义严重,公司内部缺乏民主,基层的声音无法传到上层;三是经常加班,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四是奉行利润第一,股东第一,而不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2009年2月的亲属来信主要反映的是阿里员工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的问题。对于这封来信马云先生也亲自给了答复,强调两点要求阿里员工“快乐工作,认真生活,关爱家人”。

对于阿里员工和亲属的这两封来信,网上评价不一。马云先生的答复似乎也不痛不痒,给阿里员工提出的要求似乎非常合情合理;但对于经常加班和工作时间问题并没有明确回答如何解决。而第一封信的辞职员工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人手不够,可以招人;并且也分析了阿里不招人的理由是:招太多的人年终奖就少了!不知道马云先生是否看到过这封密信?阿里的内部管理是否真的存在官僚化的倾向?经常免费加班到底是自愿还是阿里巴巴的管理体制使然?

马云身上具备创业者所有的特性:梦想、追求、激情,甚至有点疯狂,这些特质是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包括他的创业团队为了梦想必须充满激情忘我地工作,追求共同的目标,这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特点所需要的,是可能成功的前提。但是,创业一旦成功,公司形成规模,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公司员工增加也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稳固的基础。公司新增员工却不一定全是创业者,也不一定都具有创业者的素质,大多数新增员工加入公司只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或者是为了生活而选择一份工作。尽管公司通过培训、教育期望按照自己创业时期的标准塑造新员工,期望他们融入创业团队的价值体系和具有创业初期的工作精神,但其实很难做到。也就是说,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创业者和他的创业团队需要对公司的价值体系进行强化和在体制上做出调整的时候到了,需要对不同的员工做出分类管理、配置。对于符合原体系的特殊员工可以重点培养、提拔,一般员工只在法律范围内对工作职责做出要求,只要工作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足够了,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判断认为,阿里巴巴的“职场乌托邦”只是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的创业精神的延续,发展到现在,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个18人的创业团队了,而是一个已经成熟的具有7900多人的大集团公司,部分业务已经上市。乌托邦式的职场工作和管理模式到了转型提高到制度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时候了。全员加班对18人创业团队完全可以,因为梦想相同,目标一致,激情亢奋;公司发展到近8000人,早就失去了全员加班的基础和可行性的条件。相遇阿里,工作在阿里,生活在阿里,做阿里人是理想,乌托邦式的理想。人还是社会的人,除了阿里巴巴,员工们依然还会有亲情、友情、爱情及其他的需要,阿里人不应该是与世隔绝的人。

阿里巴巴和马云先生对阿里人的管理是否需要在战略上做出调整呢?

小结

阿里巴巴的B2B是国内的翘楚,无出其右者,但阿里巴巴能否吸引更多的会员,能否给会员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能否继续领跑国内B2B呢?在股权结构上,由于早期风险资本大量进入和与雅虎的联姻,外资控股阿里巴巴是不争的事实,成为阿里巴巴的心腹大患。在格局上,B2B、C2C、B2C战线全面拉开,阿里软件,支付宝平台已经退出,内部格局应该是一个紧密的整体,阿里巴巴如何协调内部已经扩张的格局呢?

在人事管理上,马云成为不可否认的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备受崇拜,似乎不是成熟的公司的风格,也不是期望延续102年的公司应该有的现象。公司如何处理对马云的过度崇拜问题,如何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呢?

在阿里职场,在马云的感召下,似乎有职场乌托邦的倾向:员工自愿加班,超时工作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让人对阿里巴巴“职场乌托邦”的可延续性不免产生疑问和困惑。这些可能都是阿里巴巴的内部隐忧,阿里巴巴如何处理应对呢?

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附录一:阿里巴巴员工致马云的一封密信[2]

马总:

您好!

作为一名刚刚离职的阿里巴巴的员工以及您的崇拜者,我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早在大学期间,我和我的同学就对您有耳闻,并将您和您的事业看作一段神话,您不仅是神话的主角,也是我们的偶像,当然,属于实力派。也许您看过无数这样的密信,也许这是您第一次看到,无论如何,请您看完这封邮件,它代表了许许多多如我一样崇拜您的员工,也许这关系到阿里巴巴的生死存亡,也许您觉得过于夸大其词了,保守点吧,这样发展下去肯定成不了“中国人创办的最伟大的公司”,“持续发展102年”也只是“水中月”。

首先声明一点:这封信出于对您的崇拜,对一家“伟大公司”的期待。我原来在本部门业绩相当不错,虽是一介平民,但是也承担了一定的团队工作,只要继续保持现状,还是挺有前途的。所以我没有必要眼红谁,诋毁谁,实在不忍公司就此失去人心,您也说过,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就是员工。也许您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向我的主管、经理反映情况,提建议?不是我没有提过,根本传达不到您那里,还会被认为思想不端正,价值观有问题。几次这样的帽子盖下来谁还受得了?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写这封邮件。这是来自基层的声音,希望您聆听!

两年前,我幸运地被阿里巴巴录用了!那时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我相信阿里巴巴正如其对外宣传的那样,员工充满激情,对公司满是热爱,公司给予员工的关注只能用“人性”二字形容。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顶多打个90%的折扣。然而,不管你相信与否,至少就我所知,阿里巴巴后台的“相当”一部分的员工对公司,至少是对公司中下层领导充满了怨恨,对公司也是心灰意冷,如果不是憎恨的话。我只能用“相当”这个词,而不能用“大部分”抑或是“绝大部分”等更加贴切的修饰语,因为那样就会被主管经理“解释”为“纯粹是一家之言,混淆视听”。由于公司的保密制度,平时我们私底下不敢随便评论公司决策(相信这种局面也是您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也有几个认识的老友,还有一些关系很铁的同事,什么都说,这些人就是我所说的“相当一部分人”,我认为值得交心的这群人中,没有一位看好公司的这种制度的,没有一位对现状感到满意,所有人都认为公司相当不人道,于是,“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成了天下可笑至极的宣言,阿里巴巴尽其极致压榨员工,我们当然还没有无私到献出自己的血汗来维护这样的公司,我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虽然也接受过价值观的培训,但是不可能被真正洗脑,我们心如明镜。

也许您会纳闷,我们哪来如此怨言?这也难怪,也许这并非您的本意,当然,也许正是您的意思也不一定。我们宁愿相信您的思想在被贯彻的过程中,被中层领导歪曲,任务化,形式化了。形式主义,也许是中国的传统,作为一家本土企业,阿里巴巴也难以避免。但是形式主义害死人。所有员工学会了睁眼说瞎话,讨好附和领导,一层套一层,我们是一家仅有七年历史的公司,竟已经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变态传统,可怕至极。

来公司两年不到,经历有限,但是就本部门的情况可见一斑。刚来公司的时候,我真的很有激情,时常加班也不觉得怎样,觉得自己为团队做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我想这是刚接受“百年阿里”培训的缘故,我们深信“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现在回想自己真的是相当幼稚。逐渐发现,公司既不坚持客户第一,更没有员工第二,完全是利益第一,股东第一。

公司规定每天九点上班,六点下班,除去中午一个小时吃饭时间,刚好八小时。好像挺合理的。只是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在阿里巴巴,超时劳动不算加班,只是义务劳动,不参加还不行,会给你扣价值观的帽子。谁承受得起啊,一开始加班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渐渐地,由于前线业绩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全民加班,当然,主管还是相当会激励人的,耳旁时刻回荡着:“我们要努力,完成团队的目标,我们是最棒的!”不要空喊我们是最棒啊,你至少给点实际的奖励啊。非但没有奖励,我们高强度劳动下取得的业绩成了明天最低的要求,于是业绩要求水涨船高了,因为这也是价值观要求的,很对,“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日的最低要求”,但是我们是人,得要有个分寸,我们的劳动都属于单调的手工录入,总有个极限的。工作量持续走高,并且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应该是招新人,而不是把员工一次榨干。主管总是有理由的,招太多的人咱们年终奖就少了。很好,终于谈到点实际的问题了,我们不是无产阶级战士,在这个城市我们还得生存,每个月两千来块的收入,难道真的很仁慈了吗?对,这是社会平均工资,但是咱们公司不能和别人比啊,我们是最佳雇主啊。我们在公司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枯燥机械的录入,我们得到了什么?滑天下之大稽,每个季度REVIEW管事的还信誓旦旦地问本季度有什么收获,能力得到锻炼了吧?我能回答什么呢,还不是一次又一次说着违心的话,对啊,阿里巴巴文化很能锻炼人的……主管如此剥削我们,也许他们也很无奈,只是在执行公司的任务;又或许他有着自己的险恶用心,人都是自私的,累死的是基层老百姓,你主管可就风光了,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业绩翻番,加薪拿年终奖拿到手软!

主管啊,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你只不过早来了几年,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就把自己的心都摸黑了。

功劳算你主管的,我们的代价是沉痛的,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六点,这是工作时间,暂时先不管加班时间吧,总共九个小时,除去中午吃饭时间半小时,共8.5小时。在这8.5个小时中,上厕所都得抓紧时间啊,否则无法完成每天的工作量!来公司两年了,每天对着电脑,最大的收获就是眼镜片厚了,从200度飙到450度;由于长期久坐,全身多处关节病变,颈椎、腰椎、手腕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这就是一家自称为最佳雇主的公司在仅仅两年时间里成全我的。离开公司后又能做什么呢,我们的能力没有多少提高,并且由于公司的所谓价值观以及制度与社会格格不入,离开公司后无非一无所有,哦,对了,还有骗人的期权。

再说说可笑的价值观。其实就价值观的出发点而言,相信大家都认同一家成功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就字面而言,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然而,怎么执行呢?我相信这和高层的期望有很大的出入!如果有个匿名的调查,我相信80%不会认同现在的价值观考核,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文革”的做法,并且有过之而不及,纯粹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另外20%就是成功被公司蒙蔽的,不过也只是暂时的,迟早会发现真相。当然,你又要问了,我凭什么下此结论?就凭我和周围的同事朝夕相处,凭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要做个官方调查,不可能得出真相。

每次季度考核,由于要给出价值观案例才能得分,能给的就给,实在想不出来的就胡编乱造了,几乎都不需要什么想象力!比方说,价值观里有一条“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给出的例子里面很可能就有一条“某年某月某日,同事的电话响了,我帮忙接了电话,虽然不是我的责任,但是我还是做了,并且解答了客户的疑问”。这是每个人都得做的事情,你们非要说是价值观,实在是幼稚。这实在是给员工额外的压力,原本一件事情做好了就好了,现在呢,做完事情之后我们还得想想,这件事是否体现了什么价值观,然后记录好……还有很多是不切实际的,有为公司开脱的,比方说不抱怨,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拥抱变化。于是就有了极度压榨员工的情况出现,今天都得比昨天好;公司由于自己的预见性太差或者失误决策也有了理由,我们要拥抱变化……总之一句话,自欺欺人,把员工当作三岁娃。还有一点,阿里巴巴的员工实在是把自己的一切时间都献给公司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不计其数,几乎每两个周末就得有次集体活动,不参加还不行,不参加就说明没有团队精神……总之将一切可能的时间献给公司,因为每月我从公司拿了两千多点的人民币。

由于公司现行的制度,员工的呼声高层根本就听不到,或者根本不愿意倾听,目前的状况也不可能被改变。迟早都得离开公司,这种疯狂的状态,不适合有家庭的社会人,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再过几年,年龄差不多了,就得离开了,也许还不是年龄的问题,在这种压榨之下,身体肯定挨不过几年,做不动了,公司自然也就赶人走了。也许这就是公司的目的,明知我们挨不过几年,何不加紧压榨!与其如此,还是主动离开,主动离开我曾经满是激情地洒下汗水和泪水的公司。如果不是公司过于苛刻,我还是愿意相信公司肩负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也许公司现在运行的还不错,也许据此马总您就认为您的制度很顺利,就希望继续执行下去。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有死路。失去员工信任的公司还会有生命力吗?目前的这种表面上的欣欣向荣,只是暂时的,也许大家都在忍,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了;也许到了公司上市,就是尽头了。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不是马总您的意思,也许就是您的意思。其实我不该发什么牢骚,因为天下的资本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一直希望阿里巴巴是个例外,然而,没有什么例外,阿里巴巴不像自己所宣传的那样,它并不仁慈。

虽然我离开了,还是希望阿里巴巴能够多考虑考虑员工的贡献、员工的痛苦,希望继续留在公司的战友们能过得好点。我希望有一天,阿里巴巴真正做到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希望阿里巴巴成为一家中国人创办的最伟大的公司;希望阿里巴巴持续发展102年。

曾经是阿里巴巴的员工

附录二:亲友来信及马云回复[3]

尊敬的马先生:

您好!首先请容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阿里巴巴诚信通某一工作人员的女朋友,前几天在书店看到一本关于写您事迹的书,书名叫《中国最有“钱途”的男人——马云》,我想在这里,我要恭喜马先生,以本人愚见,你能成为中国最有“钱途”的人,最主要是因为你拥有了一批“不要命”为你工作的阿里员工。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我看来堪称“阿里铁人”。据我所了解,他们每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达到十四个小时以上。

今日冒昧提笔给您写信,主要想跟您反映一个问题,那便是阿里巴巴员工的上班时间。每天看着自己的男朋友早上七点钟出门(因住得离公司较远,又得在八点二十分赶到公司),晚上十二点,甚至是凌晨一点才回到家,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内心对于他是充满了不舍,不舍得他这样不要命地上班。至于阿里巴巴,我的内心充满了疑惑,每天总是大会小会不断开,每天晚上总要员工留下来加班,每个周末一般都要回公司加班,有时候甚至是强制性地加班,这样的公司也能被称为“最佳雇主公司”???!!!

看着我男朋友的上班时间,我总结出两句话:1.阿里巴巴的员工早上比别人早半个小时上班,晚上比别人晚五六个小时下班;一天能睡六个小时,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能进阿里巴巴工作的人,都是非一般的人物,因为能每天都活在重压下的人并不多。

说了这么多开场白,我想马先生也看累了,我在这请求马先生能为这些为您拼搏事业的员工着想,为了他们的健康,为了给他们多一点时间休息,可不可以把早上的上班时间推迟一点,让他们有多一点时间休息,让他们有健康的身体,更好的精神状态为阿里奉献。

以上寥寥几语,是小女子最想对马先生说的心里话,希望马先生能认真考虑,因才疏学浅,表达不善之处,见谅!

马云回复:

楼主:马云(偶没昵称)【发表时间:2009-02-12 00:08】

文章主题:我们需要如何的阿里人“快乐的工作,认真的生活”

类别:快乐生活

收到一封员工亲友的匿名信,很是难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阿里巴巴最佳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朝气蓬勃的阿里人,一批每天能把工作后的笑脸带回家的人,第二天能把生活的快乐和智慧带回工作的人!

我希望的阿里人是一批有梦想、有激情,能实干且很会生活的人!把生活和工作对立起来的人一定不是真正的阿里人!至少他还不够阿里!我讨厌那些整天混日子没有理想、没有激情的人(犹如农场里饲养的鸡鸭),我也非常讨厌那些只会拼命工作但毫无生活情趣的人(犹如一台台的机器)!

一个不认真工作的人是不可能会有美好生活的,但同样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工作好的!

各位阿里同事,我们要奋斗102年,我们不是一个只做12个月的公司。过度地消耗我们的体力,透支我们个人生活,我们一定会坚持不久的!

我特别希望大家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家人,为了让阿里巴巴真正地健康发展,请“快乐的工作,认真的生活”吧。把生活和工作弄矛盾的人一定要认真地反思!

情人节快到了,记得给你爱和爱你的人送去问候!

【注释】

[1]http://b2b.toocle.com,2009年1月15日。

[2]http://news.china-b.com/itdt/20090307/618066_1.htm l。

[3]http://www.javaeye.com/wiki/topic/3339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