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

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二、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如下表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切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提出了基本举措。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要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机遇,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集中反映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区各部门需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同时,要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要求,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既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就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注重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为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今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将更多地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更多地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促进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为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

全面准确把握新的就业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并要求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新的就业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市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根本要求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我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并注意加强就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

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保持我国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通道,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同时,从实际出发,健全相关就业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努力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不断适应新的职业变化,增强就业稳定性,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切实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要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建设。

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失业保险具有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三大功能,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这是不够的。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期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这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才能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分配不公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问题,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体现了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客观要求,指明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突破口和重点任务,抓住了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要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由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收入分配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等。对于收入分配领域的这些问题及其成因,我们要有清醒认识。这些问题都不是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改革不到位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要切实扭转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的趋势,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处理好按劳分配为主体与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www.xing528.com)

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确定“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的又一政策亮点。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有效保护居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收益,更加重视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和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紧紧抓住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公平性,更好地适应人员合理有序流动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问题的逐步解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判断,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全覆盖就是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保基本就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多层次就是要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积极构建以企业(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就是要立足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制度的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必须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和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需求。住房问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又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参保人数和保障对象大量增加,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不顺和服务能力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要及时调整和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着力整合社会保障管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同时,要更好地满足广大保障对象的服务需求,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要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康需求是居民需求的重要方面,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看病难特别是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群众看病负担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以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从国内看,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健康指标的要求、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期待越来越高。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着力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健康问题。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重要方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增长,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也存在较大的社会风险,直接影响群众小康生活的实现,这就需要坚持预防为主,广泛普及卫生常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疾病防治。同时,我国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常住人口中也有不少农民工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这部分群众恰恰处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此外,中医药具有“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在群众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好地维护群众健康。

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树立这一核心理念,是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必然要求,揭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要求。基本医疗卫生,主要包括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常见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种由政府统一组织、个人适当投入、向全体居民公平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安排。建立这一制度,体现了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有利于解决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政府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等问题,逐步实现从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深化医改中,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为逐步实现病有所医打下制度基础。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起既体现公益性、能够增强服务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激励和约束等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当前社会问题的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现有的社会管理工作在一些方面滞后于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使社会管理得到切实加强和不断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或活动。所谓创新,就是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重点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社会管理水平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之路。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对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近年来,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样多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口前移,是党中央在认真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应当在实践中、工作中将其具化细化、落到实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还要大力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