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

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周孝德[1]刘丁[2]西安理工大学作为陕西省首家实施本科教学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对学分制改革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学分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

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

周孝德[1] 刘 丁[2]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 710048)

【摘 要】 西安理工大学作为陕西省首家实施本科教学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对学分制改革的探索。近二十年来,学校遵循“态度积极、行动稳妥、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学分制试点改革,在有关制度建设、培养目标和计划调整、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完善以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在对学校推进学分制试点改革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工作进行回顾和归纳的基础上,对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学分制;措施;效果

1.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传统的学年制培养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学制和人才规格单一的缺点。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不少高校开始了对学分制的探索。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一趋势无疑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西安理工大学作为陕西省高校首家本科教学实施学分制试点院校,参与了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审时度势,稳步推进学分制试点改革

西安理工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十几年来,学校遵循“态度积极、行动稳妥、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学分制作了长期的准备。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学分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学年学分制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也是国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后高等教育领域掀起改革高潮的时期。我们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首次引入了“学分”的概念,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步入了学年学分制的初级阶段。

2.2选课制试点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确立,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生活基本进入小康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八五”期间的稳定发展之后,开始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人才市场的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使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以学年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后,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多样性培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果断做出“逐步推行学分制”的决定,确立了学分制在我校新时期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从2000级开始,学生自主分级选课或分专项(体育)选课;在英语数学物理、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中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试听一周后自选主讲教师;二是推出适度重新选择专业的制度,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在入学一年后改选专业;三是继续坚持实行多年的主辅修制。这些措施为实施学分制铺垫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学分制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由于选课制为学分制主要特征之一,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选课制试点阶段,它标志着我校向全面学分制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3学分制全面启动阶段

在进行选课制试点的同时,学校积极进行教学建设和改革,加大投入,在校园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加强,科研和教学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综合性不断加强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实行学分制的条件基本成熟。2003年,学校审时度势,应时而动,决定从2004级本科学生起,全面实施学分制,除了推行选课制、加大选课范围和比例外,同时引入了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按学分收费制等一系列制度,学分制在我校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我校的学分制改革得到陕西省教育厅的关注和支持,获准成为我省首家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

3.精心操作,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

为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学校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出具体步骤、实施进程和应对方案,做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3.1制定学分制教学管理文件提供制度保证

为从制度上保证学分制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西安理工大学本科生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制定学分制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意见》《2004级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学分制问题指南》《教务管理系统2004级本科生学分制操作指南》《教务管理系统教师操作指南》《关于我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收费标准》等。这些文件对“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全天排课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规定和解释,提出“4年制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3~6年,休学或停学还可以再保留学籍2年”,“以专业为单位配备导师组,组长由资深教授担任,为学生提供选课咨询”,“以学分和学分绩点评价学生学习”,“将学费分解,按学年收取注册费、按学分收取选课费”等多项措施,这些文件的制定使实施学分制有章可循。

3.2制定体现学分制培养目标和管理特点的培养计划

制定体现学分制特点的培养计划是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我校在制定2004级学分制培养计划时注意在以下几方面突出了与非学分制培养计划的区别:

①调整教学周期。每学年虽然仍为两学期,但每学期分为两段:1~16周为理论教学周,18~20周为实践教学周。

②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了选修课比例,选修课比例从8%提高到20%以上。

③规范课程管理。每门课程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编码,保证软件能够识别。每个整周安排的实践环节(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与其他课程并列于培养计划中。

3.3建立适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具体实施学分制时首要的基础工作。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我们从众多的方案中筛选出浙江大学开发的管理软件作为我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根据新的《培养计划》建立了“课程库”和教学用的“教师库”“学生数据库”,并针对本校实情对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在选课方面,除新生第一学期课程预置外(外语、数学为选课),此后各学期均要求学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指导性要求自己选课。经过两级学生几次大范围选课,表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正常,满足学分制教学的需要。

3.4统一认识,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我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操作上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对此都有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问题。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学分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在学校会议上讨论和部署,还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召开了院系领导和中层干部研讨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宣讲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学习文件,研讨问题和对策,统一认识,并通过他们向师生传达。然后,分期举办了本科生导师培训班、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使导师们明确工作的意义、责任和要求,向教学秘书和教务员讲解和传授使用新软件安排教学任务、管理学生成绩的方法。这些措施为全面实施学分制提供了组织保证。(www.xing528.com)

4.转变观念,积极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有效模式

在实施学分制改革之后,构建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在体现人性化、法制化的前提下,建立一整套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规程,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宗旨,促成学生自觉自律行为的养成。为此,我校从有利于学生自觉成才出发,从建章立制入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4.1完善学生管理规程

依据教育部部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分制改革,我校先后制定、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学生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管理规程》;出台了导师(班主任)工作条例,制定了《西安理工大学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制规定》,改班主任制为导师制,导师在原班主任职能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选课、学业指导等职责,规定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具有担任导师(班主任)并考核合格的经历。按专业设立导师组,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组长,负责本组导师(班主任)的工作指导;细化了师德教育管理规范,制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师德教育管理办法》,对教师的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过程管理加强了监控,推行了网上评教,在考核评优中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通过整章建制,完善了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规程,管理规程的细化和落实,使我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有效保证了学分制的健康推进。

4.2实现教育管理和引导服务的统一

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实现教育管理与引导服务的有机统一,强化指导咨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此,我校推行了校院两级公示制,对事关学生利益、学校发展的各项事宜,通过校院两级网络体系进行公开公示,及时征询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和问题,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由单向向双向互动和个性化服务转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以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为核心,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指导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学习方向、个性发展予以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社会需要成长成才;构建了全面的服务咨询体系,从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学分制改革出发,理顺体制,构建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就业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贫困生救助咨询服务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通过咨询服务,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

4.3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学分制条件下,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活动空间的不一致性,传统的自然班级功能弱化,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院校各级组织与学生班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难及时有效对接。为了保障教学、管理、活动等各种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在师生之间传递传达,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为师生沟通搭建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网上设置了思想教育、校内简讯、建言献策、通知公告、学术专栏、调查调研、师生互动、政策咨询、意见反馈等服务板块,有针对性、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建立了学校与学生有效联系的信息化平台,老师通过E-MAIL、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日常工作或对学生进行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寻求老师对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针对学分制条件下“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为了对学习困难、心理疾障、网癔等特殊学生及安全稳定、突发意外事件有效监控和及时处理,建立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信息员制度,制定了学生工作系统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实现了信息渠道的畅通和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通过完善学生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各类信息的有效快捷反应,弥补了学分制条件下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使教学、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4.4积极推进学风建设

学分制下的校风学风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定性考核模式,实行量化考核,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结合,形成推动校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此,我校在校风学风建设中,对院系班级确立了以课堂到课率、考研通过率、学生违纪率、学习成绩优良率、四级通过率、就业率、提前毕业率、滞后毕业率、科技创新参与率等“十率”为量化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导向,促使“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的形成;还根据学分制条件下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结合各相关学院的实际,细化了辅导员、导师(班主任)考核指标,详细制定了辅导员、导师(班主任)考核管理办法,重点以学生评价、日常工作、学生奖惩情况量化打分作为衡量尺度,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明确校、院领导、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在学风建设中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在学风建设中各自的积极作用,落实校、院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工作队伍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监督检查,形成了完备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通过确立学风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细化对辅导员、导师(班主任)的考核,健全学风建设工作体系,使得学分制条件下的目标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得以保障和实现,校风、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效果

三年的试点表明,学分制改革在管理上有效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先进性,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试点工作整体运行平稳,优越性逐步显现。主要体现有: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设计自己的课程修读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4年总学分180计算的学年平均学分45为参考,第一年选课就超过45个学分的学生人数达到总人数的80%,表明多数学生有提前修读课程的迫切愿望。学习能力不同,学生选修的课程量和进程就不同,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按照学校有关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规定,2004级学生今年6月已经有100余人经过本人申请,本科生导师和学院审批获准提前做毕业设计(论文),有望到2007年底(三年半)提前毕业。

第二,学分制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使教师忧患意识增强,激励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同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师担任主讲,学生自由选课也意味着选择了老师。对于讲课水平高的教师,选课学生多;对于讲课水平低的老师,选课学生就少,有的甚至因选的学生太少而停课。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的压力增大,促进了教师精力的投入。学生选择授课教师的制度有效提高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自觉性,有助于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第三,学分制对教师、教室、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等资源的需求大大提高。为了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专门成立了实验室管理处,对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享”,提高实验室开放度和利用率;教务处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全校统一排课,中午、晚上以及周末均排课,教师可跨院授课,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学分制管理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高标准。通过三年的运行,使我们逐步拥有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教务管理队伍,教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程度和技术安全水平大大提高,也带动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因此,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力度和水平。

6.对实行学分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学分只是学分制的数量表征,并非学分制的实质。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是它的核心和基本特征。在今后的改革中,选修课的比例需要进一步加大,弹性学制的相应措施需要加强。真正实行学分制有四个衡量标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修的课程;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地点,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专业。前面三点我们已基本做到,关于第四点2004级只对进校后的优秀学生自主选专业,今后需要进一步放开。全面实施学分制要根据自己学校具体校情把握好尺度和节奏,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底线就是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

第二,实行学分制是对学生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学生选课的驾驭能力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对学分制很陌生甚至不理解,开始选课比较茫然。因此导师制的配套管理非常关键,包括导师的遴选、职责以及考核办法必须落在实处,加强导师的指导力度,因人而异,分层指导,提高学生选课的驾驭能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班级意识淡化,学校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和约束力减弱。学分制运行机制下由于选课的自由度,班级的概念模糊了,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自律意识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监督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坚持有效的警示和退学制度,我校参照其他高校的经验,建立了学分制下的学业警告和退学制度,做到过程监控。学生管理部门在原自然班的管理基础上,通过学生社团和宿舍加强管理。同时,通过对导师的考核,将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实施学分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

学生自主选专业的积极性有待于提高。前面提到我们只对进校后的优秀学生自主选专业,所谓的优秀是进校一年后学习成绩的考核。实施中发现学生选专业也比较盲目、选专业的积极性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高。例如,2006年有100余人转专业,但两个月后又有近一半的学生要求转回原来的专业。看来还须加强专业认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和正常运行。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组成上具有整合性。学分制与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学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按学分收费制度、学分互通互换制度等,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管理系统。要使这样一个系统顺利运行起来,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运作。因此,学校应着眼于全方位机构调整。另外,实施学分制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标准提高,需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其次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和正常运行。

由于学分制改革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学分制试点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成功的试点将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学分制试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平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释】

[1]周孝德,男,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刘丁,男,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