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云南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区域性定位与区域化战略

论云南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区域性定位与区域化战略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十年来,云南大学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进行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大学,云南大学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分析其区域性定位,而对区域性定位的分析又离不开对云南的地理、区域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分析。

论云南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区域性定位与区域化战略

开启区域合作大门,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论云南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区域性定位与区域化战略

于欣力 郑 蔚

一、引 言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个大学都会根据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地方、国际合作等,而对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从国际一流大学到一般高校,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够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综合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本着“实事求是,用力可得”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近十年来,云南大学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进行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21世纪初,我校的发展定位是“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2008年,我校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主要发展指标进入全国高校50强,再经过五年的努力,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50强,把云大办成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综合大学。”2010年初,学校又重新确立了近期的发展目标:“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挺进全国高校50强。”

从以上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内容可以看出,国际化发展的维度正日益成为我校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展,不断融入其办学的定位和目标当中。“立足边疆”是依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而确立的办学定位,与此相应,学校发展的目标是服务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即“服务云南”。然而,全球化趋势下的高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提上日程。为了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学校的办学目标从本地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即不仅要成为国内先进高校也要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争取一席之地。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一方面要力争跻身全国高水平大学之列,另一方面要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国际知名”的目标相比较而言,“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概念是我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表述,即要在云南作为东南亚“桥头堡”的背景下,以我校面对周边国家高校的相对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我们的地缘优势,使我校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领军高校之一。

本文拟对云南大学的“区域性”加以探讨,重新定位其内涵和外延,以便开启区域合作大门,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我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

二、云南大学发展目标中的“区域性”范畴定位

一般而言,对云南大学的“区域性”的理解指的是其地处中国西南部的现实。这一点反映在我校早先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中,即“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而就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特别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的“区域性”的范畴和定位。

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大学,云南大学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分析其区域性定位,而对区域性定位的分析又离不开对云南的地理、区域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分析。众所周知,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陆地边界线很长;云南又处于中华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最前沿的地方,与西亚和非洲文化圈邻近,有相似的文化底蕴,云南自古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的国家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自利益不同,中国及周边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例如,大湄公河沿岸各国对水资源环境的诉求,下游国家倾向于对上游国家提出相应的环保要求,这与某些欧洲国家的情况类似。进一步看,由于政治主张的差别,领土争议、边界摩擦及其导致的军事冲突,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之间并非始终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均有赖于其国际关系的发展,尤其有赖于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共赢关系的建立。然而,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合作却是各国均不会反对,而且容易推动的一项合作项目,这是各国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基础。

教育合作是增进理解、提升认同、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各国真正具有优势互补、合作条件比较成熟、发展空间巨大的合作领域之一。加快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国与相关各国共同推进东亚合作的重要方面。中国作为区域内的一个大国,是推动地区合作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合作符合中国的经济、政治利益,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

云南大学的“区域性”定位以我校所具备的地缘优势为基础,即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一定的现实条件,以便在我们所处的地理范围之内发挥我校作为一所区域性的高等学府所应当发挥的作用。但是,我校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却不能局限于我们所处的地理区域。就我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言,“区域化”应当包含两个层次:其一,在本校所处地理区域内实施广泛而富有实际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区域性的地缘优势提升自身水平,带动周边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乃至为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和平作出贡献。其二,在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按地理范畴和地域文化的区域性,与我校的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因此,我校区域性战略发展的目标应当以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十国为核心,以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孟加拉为重要支撑,辐射西亚和东部非洲等国家。

三、关于“区域性”教育交流带来的机遇和国际化战略的再思考

(一)相对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比较优势

当前云南大学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的现实情况是,云南大学受地域、历史、体制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以及学校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的综合实力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和充分运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平台的特点,发挥我校的特色和优势,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当我们充分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东非的优势,以全球化的视野去思索、谋划,输出我们优势的教育资源(如孔子学院等),进而就可以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我校的优秀学科。充分利用我校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地理优势: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物产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美誉,使我校学科发展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我校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在全国名列前茅。地缘优势: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地域上山水相连,文化宗教传承相通,便利的交通人文环境使我们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进行合作与交流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栖居、繁衍,形成了具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云南省制定的“民族文化大省”战略与我校的民族学研究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相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势不仅是我校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我们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相对优势。

(二)相对于周边国家高校的比较优势

同周边国家的高校相比,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第一,就自身而言,作为云南省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云南大学经过了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位列全国高校前15位的辉煌(1946年《大英简明百科全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政府重点共建高校。近几年来,云南大学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态学为特色,文、史、哲、经、管、工、理、法、教育、医、农等学科内容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高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一所重要的高等学府。在“东亚峰会高等教育论坛”期间,我校通过与东盟十国和日本韩国、印度等高校代表的交流,我们发现周边国家高校具有与我校拓展纵深合作和交流关系的强烈愿望。例如,老挝苏冯那翁大学校长坎姆菲·斯萨旺教授在发言中提道:“琅勃拉邦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我们希望和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交流。”斯萨旺教授在与我校的单独会晤中表示,云南大学在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备受瞩目,希望与我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此外,从近年来我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情况看,周边国家学生都希望到我校留学深造,尤其是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韩国的学生。

第二,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的全方位合作也是我们同周边国家高校的比较优势。

(1)中国大环境良好。

(2)教育部的指导。

(3)复旦大学对我校的对口支援。

(4)与国内各层次高校分享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验。

第三,国际关系研究,尤其是针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研究使我们知己知彼。近日,中缅油气管道在昆明正式开工,这是我校东南亚研究的学者近年来研究成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显著例证。就云南大学自身而言,民族学、高原山地生态学是我们传统的优势学科,近年来上述学科对外交流非常活跃。特别是我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后,针对东南亚和非洲积极开展了生态保护的援外培训项目,为上述国家培训了一批专家和高级官员。(www.xing528.com)

四、“区域性”合作框架下的重点工作

以我校的区域化定位为基础,从我校的区域化战略为导向,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3~5年内实现纵深发展方向和做好重点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深入推进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的海外教育和在周边国家的联合办学,以及努力争取将“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发展成为一个长效机制是一段时间内区域合作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交流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历来是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我校来华留学生工作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至20世纪末,我校留学生工作在省内处于领军地位,由国际学术教育交流中心负责留学生教育管理,长年招收各类长短期语言生到校学习,年招生量为350~500人,时国际交流处负责接待外国访问学者,年接待量20人左右。同时承担教育部、教育厅委派的留学生夏令营接待工作,以良好的教学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各界好评。

2000年至2006年,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留学生工作相对滞后,甚至落后于省内部分高校,招生量基本维持在20世纪末期水平,学生类别单一,大部分为语言进修生,只有少量学位学历生就读。虽然2005年12月在原国际学术教育交流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留学生院,但由于之前多年的工作滞后,积重难返,并未使我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局面获得较大改观。

自2007年1月我校被列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院校后,我校留学生工作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一方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生源结构得到极大优化。截至2009年10月,已累计招收各类奖学金留学生440余名,多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学校招收留学生人数由2006年的不足800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700多人次(其中,学历生224人次,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约占总数的14%)。我校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2”合作办学进入实质合作阶段,2005年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入学的本科生于2007年开始陆续到我校进行第三、四学年的学习,首期项目学生已经于2009年毕业,第二批项目学生也于今年7月顺利毕业。这个项目填补了我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史上的一项空白。2009年,随着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的设立,300余名学生向我校提出申请,由于名额有限,最终录取四周至一年期的语言进修生和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50人。同时,省教育厅设立的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的授予力度也逐年加强,极大地鼓励了周边国家留学生到我校学习的热情。2009年,我校留学生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卓有成效,因此被教育部授予“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全国仅58所院校获此殊荣)。

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是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不断优化学生结构,逐步规范管理体制,使我校留学生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孔子学院建设

我校自2005年开始筹备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目前共在伊朗、孟加拉、缅甸开设了三所孔子学院(课堂)。这三所孔子学院分别位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是我们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也是我们今后对外联合办学的重点,我们走出去办学的支点。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我们也在不断努力,争取用几年的时间将我校孔子学院的总数增加到五所。

1.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

我校与伊朗德黑兰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的工作于2008年启动,2009年1月,我校何天淳校长率团出访伊朗,出席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此前,双方就孔子学院的开办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尤其是得到了国家汉办和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揭牌仪式当天,中国驻伊朗大使馆解晓岩大使、伊朗驻中国大使馆曼苏尔大使亲临现场并作重要发言。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汇报》、香港凤凰卫视等媒体驻德黑兰的记者,伊朗国家电视台、《德黑兰时报》、《消息报》和《市民报》等主流媒体记者应邀出席了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并及时进行了全方位的现场报道。翌日,国内众多官方和民间网站及时转载了该孔子学院挂牌成立的报道。

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不仅标志着该学院教学、管理和文化活动的全面启动,同时也为我校与德黑兰大学的学术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孔子学院理事会召开之际,我校何天淳校长与德黑兰大学拉赫巴尔校长就两校友好交流进行磋商,并签订了学术交流备忘录,为两校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孔子学院正式投入运作以来,我校共有一名中方院长和两名青年教师在学院任教。首任中方院长姚继德教授卸任回国之际,德黑兰大学副校长穆萨维教授致函我校何天淳校长,对姚教授为该孔子学院和两校交流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第二任中方院长仇学琴教授到任之后,一方面全力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办各项文化活动,例如成立了“李白诗会”,举办中秋晚会,并首开“武术汉语”之先河,将汉语教学与中华武术融为一体,使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

我校与孟加拉南北大学共建的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6年2月。2009年,该校搬迁至新校区,虽然给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校区搬迁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校区环境的改善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中方院长蒋印莲教授的努力下,南北大学为孔子学院划拨了60平方米的办公用地,使学院办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09年9月,我校派资深对外汉语教师周铭东副教授接任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目前学院有院长一人,教师一人,志愿者两人,招生人数仍维持在200人以上,共开设5个教学班。该孔子学院一向注重汉语教学以外的各类文化活动。

3.缅甸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孔子课堂

缅甸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简称“福庆学校”)是当地侨领集资筹办的一所华文学校。我校于2008年年底开始与该校筹建孔子课堂,缅方对此表示出极大的诚意,该校董事会积极捐资为孔子课堂建盖了四层教学楼。今年5月,我校肖宪副校长率团出访缅甸,出席缅甸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孔子课堂挂牌仪式。仪式上,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唐英总领事和福庆学校董事长高景山先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缅甸唯一的华文报纸《金凤凰》(双周刊)对此次活动作了长篇报道。

自正式投入运作以来,该孔子课堂开展了大量教学工作,目前招收正规班17个,学员287人;速成班11个,学员123人;会话班4个,学员58人;中级班7个,学员112人,学生总人数达到580人。孔子课堂招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但是由于我校此前为福庆学校培养了一些本土教师,因此不但有效地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矛盾,而且摸索出一条师资本土化培养的路子。除此之外,该孔子课堂还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并及时编写活动简报上报学校和汉办,迄今共编写简报12期。由于该孔子课堂业绩显著,其中方院长史芳副教授已被评为2009年度“孔子学院先进个人”。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校孔子学院发展的目标是,继续稳定现有规模,在国家汉办和学校人事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扩大教师外派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争取在3年内以开办下属于现有孔子学院的“孔子课堂”的形式逐步扩大各孔子学院(课堂)规模;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在各合作单位的协助下,编写1~2部当地化的汉语教材;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发展进程,在未来5年内实现至少每一所孔子学院(课堂)具有一名本土教师的目标;以孔子学院建设为寄托,进一步拓展与孔子学院(课堂)周边高校的合作关系,以汉语国际推广为龙头,协助条件成熟和合作意愿较强的1~2所高校建立中国文化中心或中国汉语中心,帮助1~2所学校筹建中文系。

(三)争取把“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发展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在2010年10月13~15日举办的“东亚峰会高等教育论坛”上,东盟十国与南亚的印度,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教育官员和大学校长就“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会代表就“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校何天淳校长在发言中倡议将“东亚峰会高等教育论坛”确立为一个长效机制,为东盟+N框架内的各国高校提供长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何校长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很多代表认为这是一个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希望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协作,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举办此次会议使我们有了跟上述国家的一流高校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同时这也与我们提出区域性的概念基本吻合。

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之下,我校将积极配合各国教育部和国内外各相关高校、驻华使领馆通力合作,共襄盛举,及早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我校也将尽力争取担任“东亚峰会高等教育论坛”秘书处单位,为该论坛的长期举办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从我校的区域性定位出发,大力实施我校的区域性发展战略是推进我校国际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外人文交流、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在“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如何紧紧围绕“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大力开展,和以孔子学院建设为龙头的汉语国际的推广,尽力把“东亚峰会高等教育论坛”发展成一个区域性各国高校对话的高端平台,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