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非裔美国散文的重要性及双重意识

非裔美国散文的重要性及双重意识

时间:2024-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自己的文学理念付诸实践,成为20世纪初非裔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言人。回国后,他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获得美国历史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杜波依斯认为系统调查和人权理念是认知美国黑人问题的关键。杜波依斯坚决支持非裔美国人的民权斗争,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追求道义和真理而不懈努力。双重意识来源于形成于非裔美国人身兼两个身份的窘境。

非裔美国散文的重要性及双重意识

散文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和《机会》这两本杂志专门设置了黑人青年作家栏目,并设立奖项来鼓励他们的创作热忱。纽约的其他杂志社也出版非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例如《勘察图》(Survey Graphic)、《当代历史》(Current History)、《现代季刊》(The Modern Quarterly)、《民族》(The Nation)、《新大众》(The New Masses)和《美国信使》(The American Mercury)等。这些杂志除了发表杜波依斯和詹姆斯·威尔敦·约翰逊的作品之外,还刊登了艾布拉姆·L.里斯(Abram L.Harris)、E.富兰克林·格拉兹尔(E.Franklin Grazzier)、亚瑟·A.勋伯格(Arthur A.Schomburg)、J.A.罗杰斯(J.A.Rogers)和阿莱恩·洛克等人撰写的散文。同年出现在杂志上的文章会被收集起来,并扩编成《新黑人》。散文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走向成熟。

1.W.E.B.杜波依斯(W.E.B.Du Bois, 1868—1963)W.E.B.杜波依斯被公认为20世纪初倡导黑人追求政治权利的重要黑人领导人。他坚决反对华盛顿的妥协学说,主张在政治上维护黑人的合法权益,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思想和行为。他创办的杂志《危机》是20世纪50年代前最有影响的黑人刊物。他既是编辑,也是这个刊物上许多文章的作者。他把自己的文学理念付诸实践,成为20世纪初非裔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言人。正如美国学者迪肯森·布鲁斯所言:“虽然杜波依斯的许多话语没有出现在小说诗歌里,但是理解他的思想有助于理解邓巴和契斯纳特黄金时代之后非裔美国文学的主要发展状况。”(Bruce:202) 杜波依斯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杜波依斯肖像(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杜波依斯于1868年2月23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他在该州的大巴林屯长大,中学时一直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17岁时,他到南方的费斯克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杜波依斯在南方教了一段时间的书,然后又到哈佛大学研究生。之后,他去德国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获得美国历史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非裔美国人。

杜波依斯认为系统调查和人权理念是认知美国黑人问题的关键。1899年他出版了《费城黑人:社会研究》(The Philadelphia Negro: A Social Study)。这是第一部对生活在美国主要城市的大量非裔美国人进行系统社会学研究的书籍。这部著作和他的前一部著作《禁止从非洲到美国的奴隶贸易》(The Suppression of the African Slave Trade to America, 1638-1870,1896)奠定了杜波依斯作为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美国学界的重要地位。

杜波依斯坚决支持非裔美国人的民权斗争,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追求道义和真理而不懈努力。“作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缔造者之一,杜波依斯从1910年至1930年编辑了该协进会的刊物《危机》。在这个协进会工作了很多年后,他因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离开了这个组织。”(Worley:298) 杜波依斯在全世界各地游历,写文章评述美国黑人的生存问题。1961年,因为黑人人权的改善工作进展缓慢,对美国政府深感失望的杜波依斯移居加纳,后来加入加纳国籍。1963年8月27日,杜波依斯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去世,享年95岁。正好在这一天,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杜波依斯的声望主要来源于其渊博的学识和激昂的政治热忱。从其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很好地洞悉他的世界观和社会理念。除了诗歌外,他还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寻找银羊毛》(The Quest of the Silver Fleece, 1911)、《黑色公主》(Dark Princess, 1928)、《黑色的火焰》(The Black Flame, 1957)、《曼萨尔特建学校》(Mansart Builds a School,1959)和《颜色词库》(Worlds of Color, 1961)。

杜波依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黑人之魂》(1903)。这部书由一系列密切相关的论文和一个短篇故事组成。杜波依斯在该书的第一篇文章里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双重意识”,这个概念成为他论及非裔美国人身份和文化问题的基础。他认为双重意识是在黑人意识和白人意识层面上运行的矛盾性心理活动。双重意识来源于形成于非裔美国人身兼两个身份的窘境。非裔美国人是美国人但又因其黑肤色或黑人血统而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希望非裔美国人遵循美国价值观,但又阻止非裔美国人享受遵循美国价值观后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利益。这部书与邓巴和契斯纳特的主题思想截然不同。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反对华盛顿的学说,而是试图准确勾勒出美国的非裔美国人生活。评论家斯坦利·布罗德温把这部书称为杜波依斯的“精神自传”,认为杜波依斯通过对非裔美国人身份的一系列思考,努力在白人主导下的美国社会中创造出一个“更真实的自我”。杜波依斯对华盛顿的批判是出于对非裔美国人生存意义的深切关注,也恰恰是这个关注构成了杜波依斯对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独特贡献的基础。

2.阿莱恩·洛克 (Alain Locke,1886—1954)在对非裔美国文学的分析和阐释方面,阿莱恩·洛克在同时代的评论家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就学识渊博而言,他可以和杜波依斯或詹姆斯·威尔敦·约翰逊相媲美。他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戏剧评论家、哲学家、艺术家、音乐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文主义者,支持文化多元化和价值相对论的哲学原则。洛克是第一位把20世纪20年代黑人艺术运动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美国学者。不少评论家把他视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领袖。

洛克工作照(图片来源: en.wikipedia.org)

洛克于1886年9月13日出生在费城。1904年,他进入哈佛大学读书,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07年至1910年期间,他在牛津大学读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又到德国的柏林大学研究哲学。此外,他还到巴黎大学旁听了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课程。1912年他在霍华德大学担任英文助理教授和哲学讲师。1916年至1917年期间,他回到哈佛大学,撰写了一篇关于“价值论分类问题”的博士论文。从1918年至1953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这段时间,他还经常到海地大学、费斯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社会研究学院、纽约城市学院和索尔兹伯格研究班讲课。

1925年3月1日《调查》(The Survey)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取名为“哈莱姆,新黑人的麦加”, 由洛克负责编辑。他把收集到的作品分别归类在三个标题之下,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黑人社区”、“黑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黑人和白人——种族交往研究”。他收集到的文章有的出自知名学者,如杜波依斯、詹姆斯·威尔敦·约翰逊、艾里斯·约翰逊·麦克道戈尔德等,有的出自青年作家,如麦凯、图默、卡伦、休斯、鲁道夫·希尔、安吉莉娜·格琳克和安娜·斯潘塞等。1925年底,洛克的书《新黑人》出版。洛克关于黑人文化的作品包括《关于黑人生活的戏剧》(Plays on Negro Life,1927年与蒙哥马利·格雷戈里合作编辑)、《黑人与音乐》(The Negro and His Music, 1936)、《黑人艺术:过去与现在》(Negro Art: Part and Present, 1936)、《艺术中的黑人:关于黑人艺术家和艺术中的黑人主题的图片记录》(The Negro in Art: A Pictorial Record of the Negro Artist and of the Negro Theme in Art, 1940)和《美国黑人文化中的黑人角色》(Le role du negre dans la culture des Ameriques, 1943)。遗憾的是,他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美国黑人文化研究”综合编辑的浩瀚工程,后来玛格丽特·加斯特·布切尔按照洛克的原始计划,以他收集的材料为基础撰写了《美国文化中的黑人》(The Negro in American Culture),并于1956年出版,终于完成了洛克未完成的事业。洛克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把《机会》和《家族谱系》(Phylon)两本杂志上发表的有关黑人主题的书评编辑成册。晚年的洛克继续用他的作品和个人影响力来激励黑人弘扬黑人文化。洛克于1954年6月9日去世,享年67岁。

洛克的代表作是《新黑人》。这本书囊括了洛克从《调查》杂志中精心挑选的11篇散文、1个短篇小说和若干诗歌,以及他添加的7个短篇小说、1个剧本、2个民间故事、11篇文章和翔实的自传材料。《新黑人》的插图和设计出自非裔美国艺术家艾伦·道格拉斯沃尔特尔·凡·拉克特希尔和米格尔·科瓦路拜厄斯等人之手,因此这部书的艺术外表与内在的知识含量一样引人注目。这本书的编辑很有创意,以论坛的形式使新、老作家团结在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旗帜下,并向世人宣布:新黑人时代已经到来。阿莱恩·洛克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新黑人”这个术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政治含义与这个时期的文学联系起来。在这部书里,洛克详尽地描述了非裔美国人生活的变化,指出它们与非裔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1]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金融市场崩溃银行倒闭,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三分之二,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布恰南诉瓦尔利”(Buchanan v.Warley)一案引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住宅区种族隔离问题于1917年作出如下裁决: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按种族划分的住宅隔离法规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个修正案》。从此,住宅种族隔离措施在美国成为法律禁止的行为。

[3]全国城市联盟(the National Urban League, NUL),旧称“全国非裔美国男士和女士联盟”,现在是一个民权组织,总部设在纽约。该组织是全国最早的、最大的并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维护非裔美国人的权益,反对美国境内的种族歧视。(www.xing528.com)

[4]伍德罗·威尔森(Woodrow Wilson,1856—1924) ,美国第28届总统

[5]马库斯·贾维(Marcus Garvey,Jr., 1887—1940)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黑人泛非民族主义者,也是“世界黑人进步协会非洲联盟”的创办人和领导人。他领导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黑人群众运动——贾维运动,对当时及其以后的黑人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贾维又是美国黑人历史上最有争议性的领袖,拥护他的人把他奉若神明,称之为“黑人的摩西”;反对他的人则斥之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和不折不扣的骗子。

[6]“三K党”(Ku Klux Klan,缩写为KKK),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三K党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

[7]亚撒·菲利普·伦道夫 (Asa Philip Randolph, 1889—1979) 是20世纪著名的黑人民权领导人。他是美国最早的黑人劳工组织“卧铺车厢行李工兄弟会”和“华盛顿游行运动”的创始人。

[8]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美国第32任总统(1933—1945),民主党人,就任总统后推行“新政”(New Deal),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支持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作出了重大贡献。

[9]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Vincent Millay, 1892—1950)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得到普利兹诗歌奖的女性,才气逼人。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同时,她独特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她在同性恋方面的故事也总是令社会正统侧目甚至反目。

[10]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1879—1931),美国著名诗人。他被公认为现代歌词之父。他在诗体风格上与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很相似,都热衷于把音乐元素引入诗歌创作。

[11]卡尔·凡·维契顿 (Carl Van Vechten,1880—1964) ,美国作家和摄影家。他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资助人之一,还曾担任过美国著名诗人格特鲁德·斯泰恩的文学经纪人。

[12]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 美国著名诗人和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1855)。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1878—1967),美国著名诗人、传记作者和新闻记者,代表作有《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太阳灼伤的西方石板》、

[13]《蜜与盐》等。善于运用通俗语言和平常讲话时的节奏描绘先驱开拓的日子里的赤裸而又强有力的现实主义以及美国工业化扩张,表达中西部的乐观和民主精神,被誉为“人民的诗人”。他的抒情诗运用精妙而细致的意象派风格。其专著《亚伯拉罕:战争的年代》于1940年获得普利策历史著作奖,1951年他的《诗歌全集》获得普利策诗歌创作奖。

[14]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是指悲剧主人公导致自身毁灭的性格上的缺点,如骄傲、猜疑等。

[15]古根海姆研究基金(Guggenheim fellowship)是一种由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提供给学者、作家、艺术家的研究基金,该基金会由丹尼尔·古根海姆之弟、美国企业家兼慈善家约翰·西蒙·古根海姆(1867—1941)于1925年建立。

[16]Julia Wright, “Introduction.” A Fathers Law.Richard Wright.New York: Harper, 2008.v.

[17]基督教科学派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基督教派别,认为病与罪一样,都是出自人的必死意识,故都须靠上帝的永恒意识才能治愈,其英文全称为Church of Christ Scientis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