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能力与行为匹配问题

个人能力与行为匹配问题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瑟斯顿为此设计了基本智力测验来测量这7种因素。结果发现这些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这说明它们并非彼此独立。图2-13智力三维结构模型1971年,吉尔福德把内容维度中的图形改为视觉和听觉,使其增为5项,智力组成因素变为150种。吉尔福德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表2-7是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

个人能力与行为匹配问题

1)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潜能,是“个体在某种技能方面的最大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受先天的身体组织的限制,从理论上可以用这种技能在适当条件下所能开发的极限来加以测量”。

我们可以对能力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能力的活动领域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也称智力。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支配着智力的诸多因素,并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例如,音乐能力就是由4种基本要素构成: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这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独特的音乐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关联。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特殊活动领域得到特别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之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没有听觉的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言语和音乐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观察力属一般能力,但在画家的身上,由于绘画能力的特殊发展,对事物一般的观察力也相应增强起来。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常需要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共同参与。总之,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积极地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2)按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划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要求。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记忆、操作与熟练能力多属于再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因此,为了发展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虚心地学习、模仿、再造。在实际活动中,这两种能力是相互渗透的。

(3)按活动认知对象的维度划分为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信息,而元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活动本身,它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及时决定停止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怎样判断目标是否与自己的能力一致等。

2)能力的结构

能力的结构问题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能力结构的因素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进行能力测量,科学地拟订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的意义。

(1)二因素理论

图2-12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模型

1,2,3…指各种不同的测验Sl,S2,S3…是这些测验各自的特殊因素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又称G因素;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因心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例如,完成一个数学推理作业需要G+S1,完成一个言语作业需要G+S2,完成第三个作业则需要G+S3,这几个测验的结果呈现正相关,是由于每个作业中都包含有一般因素G,但三者又不完全相关,是由于每个作业中都包含不同的、无联系的S因素。由此,斯皮尔曼得出G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础与关键,是一切能力活动的主体,如图2-12所示。

(2)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测验权威瑟斯顿认为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无关的许多原始因素或原始能力构成的。他从56种不同的测验中概括出7种主要因素,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瑟斯顿为此设计了基本智力测验来测量这7种因素。结果发现这些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这说明它们并非彼此独立。这实际上又支持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3)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在20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3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能力构成,如图2-13所示。

图2-13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71年,吉尔福德把内容维度中的图形改为视觉和听觉,使其增为5项,智力组成因素变为150种。1988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5项变为6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种。吉尔福德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3)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指智力上的差异,它表明人的能力发展有高有低。研究发现,就一般能力来看,在全世界人口中,智力水平基本呈常态分布,即智力极低或智力极高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中等智力。表2-7是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抽取2—18岁的2 904人进行测验得出的智商情况。可以看出,表两端的百分数都很小,而中间部分很大。

表2-7 不同智商水平的人数分配百分数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成3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超常儿童智力一般在130分以上,其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浓厚的认识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敏锐的感知觉,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集中并易转移,记忆速度快而准;进取心强,勤奋,有坚持性。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推孟认为,智商70以下的都可以称为智力低常。按程度的不同,可将低常儿童分为三级:迟钝(智商在50~69),愚笨(智商在25~49),白痴(智商在25以下)。低常儿童的主要特征为: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记忆能力差,语言发展迟缓,词汇贫乏,思维概括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总之,低常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低下。

造成智力低常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两方面。先天因素包括遗传性的和非遗传性的;后天因素包括脑疾病、脑损伤、剥夺学习机会等。

(2)能力类型差异

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知觉方面的差异有3种类型: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记忆类型的差异,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言语和思维方面,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还有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在思维能力方面,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能力的类型差异,一般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①能力早期的显露。根据历史记载,我国许多名人在幼年时期就显露其才华。李白“五岁读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明末爱国诗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9岁擅辞赋、古文。近年来,全国各地更是涌现出一些早慧儿童,成为小画家、小音乐家、小文学家等。在中国科技大学,自1978年以来已招收多期少年班大学生,他们都是十四五岁就上了大学。

能力早期显露的事例,国外也不乏其例。莫扎特3岁时已在钢琴上弹奏简单的和弦,5岁开始作曲,8岁试作交响乐,12岁创编歌剧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自由地阅读书籍,7岁能阅读但丁达尔文的著作,9岁破格升入高中,11岁写出论文,14岁大学毕业,18岁就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据研究表明,能力早期表现在音乐与绘画领域中最为常见。据哈克(Haecker)、齐汉(Ziehen)的统计,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能力的情况最多,如表2-8所示。

表2-8 最早出现音乐能力的年龄阶段

②大器晚成。缺乏早期成就的人,并不能认为将来不可能有所作为。事实上,大器晚成的人在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姜子牙辅佐周武王,72岁才任宰相;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人类学家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时已60岁了;苏联学者伊·古谢娃40岁才学文化,后跟儿子一起毕业于农业大学,很快获哲学副博士学位,73岁完成博士论文。

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因所专攻的学术领域具有某种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需长期努力;有的因早期不够努力,后期加倍勤奋的结果;或者是某种特殊能力显露较晚等。  

一般说来,科学家作出最大贡献的最佳年龄是中年。专家认为,中年人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思维敏捷,较少保守,易于革新,勇于创造,是成才的好时机。有人对30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统计,结果表明,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龄区,30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75%的人获诺贝尔奖时年龄处于这个最佳年龄区,当代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年龄的峰值在36岁。莱曼(H.C.Lehman)进一步研究了从事不同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如表2-9所示。

表2-9 不同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

需要说明的是,各种不同能力在发展速度上是不同的。某些能力发展得较早,有的却很晚;到了老年,各种能力衰退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研究表明,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也首先开始下降,其次是记忆力,然后是思维能力。比较、判断能力80岁开始急速下降,动作反应速度在18—29岁发展到最高峰,在以后年龄阶段中仍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表2-10中可以看到,18—49岁这个年龄阶段,4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几乎都处于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较、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最高。

表2-10 不同能力的发展水平

(4)特殊能力的差异

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个人在特殊能力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彼得罗夫斯基在《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介绍了组织能力方面类型差异的具体事例:“据教师们评定,九年级共青团小组长尼古拉是个具有杰出组织能力的人,在他的身上观察到下述心理品质的综合:主动、敏感、关心人,同时又对人要求合理,有观察力,善于并乐意分析同学们的性格、兴趣和才能,有描述能力,对集体有高度责任感……八年级维克多大胆地组织过许多活动。他也是个卓越的组织者,但却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的组织能力是由另一些心理品质的综合组成:严峻、考虑周到并善于利用同伙中每个人的弱点、精明强干……”(www.xing528.com)

这种情况说明,构成特殊能力的各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样,顺利完成一项活动,可以由各种能力各式各样的结合来实现。各种不同能力的综合,形成人与人之间特殊能力上的个别类型差异。

(5)智力的性别差异

关于智力的性别差异,目前研究较多,而且结论各异,但基本一致的结论有两方面: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性的视知觉能力较强,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女性明显优于男性。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女性擅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口语发展早,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性在语言理解、言语推理等方面又比女性强。

美国麦科比(E.E.Maccoby)曾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对1 600人的研究结果,再加上自己的直接研究与发现,对小学生性向与成就的性别差异问题,得出3点结论:①在语文能力方面,女生一般优于男生;②在数学能力方面,男女生无明显差异;③在空间关系(方位与方向)判断方面,男生一般优于女生。根据麦科比的研究,以及此后其他教育心理学家的验证,一般认为,小学阶段之后,女生在语文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势却继续增加。这种学业性向的性别差异转变的现象,到中学以后直至大学阶段就更趋明显。

由于人在能力上存在以上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组织管理者来说,针对员工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是十分必要的。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在心理学史上,遗传和环境在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哪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历过长期的争论。现在普遍认为,遗传素质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有可能把这种可能性变为能力发展的现实性。

(2)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5)能力与组织管理

(1)合理选才,量才录用

合理用人,从古至今都是成事的关键,也历来是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现代管理者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现代管理特别强调:“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西邻之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西邻有五子,但五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脚跛。按照常理看,这家的当家人日子很难过。可是西邻有方,日子过得不仅不差,反而很是不错。他对自己的儿子各有安排:老大质朴,正好让他务农;老二聪慧,正好让他经商;老三目盲,正好让他按摩;老四背驼,正好让他搓绳;老五脚跛,正好让他纺线。“你看,这一家子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患于食焉。”

一个管理者只有根据职工的能力状况做到量才为用,才能把职工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每一种工作都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的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管理者在安排人员时,应尽量使职工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一致,这就是能职一致原则。在现实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如果低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人会无法胜任,给工作带来影响。但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如果高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时,不仅浪费人才,而且本人不满足现状,因而工作效果也不佳。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查特(Blanchard)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道题。美国建立第一个农业大工厂时,需要雇佣一批保安人员,由于当时劳动力过剩,工厂规定雇佣保安人员的最低标准为高中毕业生,并具有3年警察或工厂警卫的经验。但按这个标准雇佣的保安人员工作后,感到所从事的工作(只检查进门的证件)单调、乏味,表示无法容忍,因而对工作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而且离职率很高。后来工厂雇佣只受过四五年初等教育的人来担任这个工作,他们对工作满意,责任心强,缺勤率和离职率都很低,保卫工作做得很出色。这说明,人的能力低于或高于工作的要求时,都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只有二者达到一致,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作为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使职工的能力与工作要求相一致,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2)建立能力结构匹配的团队

在组建团队时,考虑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协调,使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相互补充,这就是能力互补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应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的能力是有类型差异的,而要圆满完成团队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往往需要各种能力类型的人,因此,在组建工作团队时应考虑到各种能力类型的搭配与互补。团队成员应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长,整个团队应尽可能具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实际工作是分层次的,有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之分,有职责分工和级别的差异,而不同的工作对人能力水平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组建团队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异,尽可能使成员的能力有高低层次之分,按梯次结构搭配。这样,虽然单个人的能力可能并不很强,但团队内耗小,因而团队的整体力量却可以很大。在现实中,有些管理者认为,人才越多越有利于组织发展,所以,总是千方百计聚集人才。但是,如果人才超过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常常会适得其反。在一个群体中,成员的能力水平都很高,往往不如能力水平有层次更有利于相互配合、协调与互补。

(3)能职优化组合,发挥人的特长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且有着类型的差别。在使用人时,应该从人的“强项”出发,实现工作与长处的结合,使其较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能职优化组合原则。在用人时扬长避短,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在实际管理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而且常常是优点越突出缺点也越明显。

在现实中,有些管理者由于不能容其短,因而就难以展其长。或者由于被某些“反映”或“舆论”所左右,宁肯使用平庸而没有争议的人,也不敢起用有争议而才华突出的人。实际上,十全十美的人在世界上是没有的。鲁迅曾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经营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皆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越明显。’……一位经营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用人之长,从而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长,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还特别举了林肯在南北战争中任命嗜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的事例。林肯知道喝酒可能误事,但更知道格兰特是难得的帅才,所以容忍他的缺点而委以重任,事实证明,格兰特将军的受命,使南北战争出现了转折点。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和发挥人的长处,尽力使每个职工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最能发挥其较强能力的工作。

【测试】

智力测试(文字推理能力)

1.在一条街上,有5座房子,喷了5种颜色。

2.每个房里住着不同国籍的人。

3.每个人喝不同的饮料,抽不同品牌的香烟,养不同的宠物。

问题是:谁养鱼?

提示:

1.英国人住红色房子。

2.瑞典人养狗。

3.丹麦人喝茶。

4.绿色房子在白色房子左面。

5.绿色房子主人喝咖啡。

6.抽Pall Mall香烟的人养鸟。

7.黄色房子主人抽Dunhill香烟。

8.住在中间房子的人喝牛奶。

9.挪威人住第一间房。

10.抽Blends香烟的人住在养猫的人隔壁。

11.养马的人住在抽Dunhill香烟的人隔壁。

12.抽Blue Master的人喝啤酒。

13.德国人抽Prince香烟。

14.挪威人住蓝色房子隔壁。

15.抽Blends香烟的人有一个喝水的邻居。

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出的这个问题。他说世界上有98%的人答不出来。

气质类型调查问卷

指导语:以下60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请按题号顺序阅读,并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与题目相符合的程度,按下列要求作相应的选择。

A—很符合  B—较符合  C—一般  D—较不符合  E—很不符合

评分:

根据你的选择打分,A计1分,B计2分,C计0分,D计-1分,E计-2分。将得分填入表2-11,并算出各栏得分,填入小计栏。

表2-11 气质类型得分登记表

分析:

如果某一种类型得分超过20分,其他三栏得分较低,则为典型的该气质类型,如胆汁质得分超过20分,则为典型的胆汁质;如果某一栏得分在10~20分,其他三栏得分较低,则为一般性的该种气质类型。

如果两种类型得分显著超过另两种类型,而且分数比较接近,则为这两种气质的混合型,如“胆汁质—多血质”混合型等。

如果三种类型得分都不高,如胆汁质7分,多血质9分,黏液质5分,抑郁质-2分,则为“多血-胆汁-黏液”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