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起步较早的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萌芽阶段。美国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塑造,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完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关注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创业实践教育则较为系统。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

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导致我国社会整体转型,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扩大就业已刻不容缓,根本出路在于创业。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既对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益,还对促进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与起步较早的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可以为我国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1.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特征

(1)先于国内,教育理念先进。

欧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其中美国的青年商业社早在1919年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德国职业院校纷纷创建“模拟公司”,成为当时创业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法。1966年,印度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理念,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专、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80年代中期扩展至研究生水平,主要由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完成。1994年,日本高校开设“综合学科”的课程结构,其中就有一门创业必修课程《产业社会与人》。1999年11月,英国财政部投入7000万英镑巨资促成剑桥大学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推动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始于欧美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美国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塑造,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例如,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教授就认为创业教育是为未来的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价值取向。日本则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并具有冒险精神。英国将创业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选择,认为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挖掘潜能,使学生具备开办小企业的能力。新加坡确立创业教育要适合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创业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由于高校、企业单位和国家之间的联动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完整。

由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早,也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全部正规教育范围,教育内容与形式、教学方式与方法都有了重大改进,成为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非常系统,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构思、新企业设立、项目融资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并且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有所差异。以著名的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学”课程体系为例,其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等五个部分,整合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等“创业遗传代码”和创业相关的社会知识。日本尤为重视创业教育的衔接,开展连贯性的创业教育,高校非常重视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际合作,在每个教育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则由高到低,由专业到普及,系统地涵盖了依次递升的以下四种典型模式:培养实际管理经验的创业家专门教育型模式、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经营技能演习型模式、创业技能副专业型模式、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涵养型模式。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进行,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大多院校采用了四套模块化教材:综合性介绍类、工业类、商业发展类和远程教育类。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成效卓著。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分不开的。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由一支理论功底深、实战经验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专职教师根据专业需求来确定数量,同时引进社会上有创业实践经历又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负责兼职创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是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客座教授。此外,不断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活动以获得真实的创业体验,通过系统的专门培训习得创业教育相关知识,举办创业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促进经验交流。例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管理”课程就安排两位教师同时授课,一位是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校专职教授,另一位则是拥有丰富创业实战经验的企业客座教授。日本高校通过产学合作机制培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如通过聘请社会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教员到企业参观学习或锻炼等计划,提升教师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新加坡理工学院强调培养“双师型”师资,既注重教师的理论培养,又关注实践经验提升,80%的教师都曾在相关企业从事实践工作。澳大利亚高校也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小企业培训中就有许多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小企业家,师资的专兼职比例达到了4∶6。德国的12 所高校通过设立创业首席教授,鼓励他们专门讲授创业课程并从事创业研究工作。

(4)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关注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百森商学院的“新生管理体验”课中,入学新生们被分成若干个团队进行创业实践,每个团队均有创业指导老师并获得3000美元的启动贷款资金,待学年结束后要还本付息。日本的创业实践教育则较为系统。低年级学生接受创业启蒙教育,一般是参观企业、工厂,听取创业方面的讲座;高年级学生则接受创业实践教育,参加创业技能培训、项目研发、创业大赛;研究生学生主要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加入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印度高校纷纷成立创业中心以协调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还每年举办国际性商业计划书大赛,同时许多高校常年组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5)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浓厚。

成熟的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氛围。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常年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每年有五六家新企业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五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中产生,还有不少创业计划及团队被企业高价买走。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的企业中有几年内就发展成年营业额超1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美国高校鼓励大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甚至像比尔·盖茨那样停止学业去创业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数。美国高校的创业中心密切联系孵化器、科技园、风投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与创业者协会等组织,促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浓厚氛围。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譬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等。这些社会机构提供的基金赞助创新创业竞赛,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部分亚洲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设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如印度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和日本1998年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而欧洲国家则主要通过实施创业项目和计划来激励大学生创业,如“青年创业计划”与“大学生创业项目”(英)、“青年挑战计划”(法)、“独立精神计划”(德)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外,也少不了民间组织的参与,如隶属于英国贸工部“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学校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委员会,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咨询、服务、决策参考及资金支持。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起步较晚但政府支持力度渐增。

我国社会形式的创业教育始于1978年党和国家规划深圳经济特区;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项目中开始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率先开始开设创业课程并编写教材;2002年4月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6年3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尝试运行在校学生登记注册办企业,在全真环境中进行创业教育,被誉为“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像国外那样将创业作为研究方向或专业,也还未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与模式。但是,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章、政策并给予资金资助和保障服务,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教育模式雏形已定。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试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养,为多数高校所普遍采用;第二种是以黑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通过组建职能化、实体化的创业教学机构来推进创业教育;第三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与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式创业教育。

(3)课程设置体系初步形成。

2012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本科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与实务和实践类课程三大模块。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家精神”等课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知识结构、提高素质、培育商业道德等;专业课程包括“市场预测与企业风险管理”“企业运营和管理”及“新创企业融资”等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实践类课程以创业大赛、实地考察、创业体验和野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同时,课程教材也在逐渐摆脱以往依靠翻译国外专著或教材的局面,先后出版了大量由国内高校教师编写的高水平教材。

(4)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丰富。(www.xing528.com)

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模拟、校外实践等多条途径来实施,教学中逐步采用角色模拟、师生互动、案例分析、创业计划大赛、实地见习等手段和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知识、素养与能力。

(5)研究机构及实践教学活动渐多。

截止到2015年年底,由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启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项目共有10批,达到117个,另外国内高校自建的创业园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教学,许多大学纷纷建立了创业者协会、创业教育顾问团、“双实双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园。为了更专业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教学机构,如厦门大学的埃塞克斯创业教育中心、黑龙江大学的创业教育学院、复旦大学的创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等机构,2015年4月清华大学还率先发起倡议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3.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培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开展的过程中容易与专业教育产生矛盾。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高校现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创业教育的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手段。因此,厘清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改变“千人一面”的现状,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制定面向全校、立足长远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构建创业教育师资的成长平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1)创业多、创新少。

创业和创新内在关联,密不可分,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的支撑、核心和本质。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素质,使学生掌握创业初步管理技能,以满足社会生存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重视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将创新的新鲜活力注入教育活动,二者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最终是一致的,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应相互渗透与融合。当前,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纷纷提出“以创业促就业”“先就业再创业”等口号,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途径来实现充分就业,但同时也有不少高校的做法是把就业看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目的,显然有失偏颇,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大学生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创业规模偏小、生存型创业多于知识型创业。

(2)外延不足、内涵欠缺。

国内大部分高校先后都开设了创业理论课程,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也有不少高校尝试设置了创业实操类课程,用来给学生传授创业步骤和规避创业风险等;部分高校还将创业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走进企业,耳濡目染管理好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都偏功利性,教授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未能像国外高校那样,与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亦即创业教育行动的外延拓展不足,使得学生创业训练平台不够。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则更为欠缺,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没有融入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课堂与质量评价体系。

(3)高校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国内许多高校凭借自身的优秀人才和科技产品开发能力强的科研优势,纷纷创立校办产业,也有部分授课教师凭借自己的技术专利直接创办企业。在不断转化科技成果成为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教师精力明显分散,学校及教师的科研再生产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然要面对学术职能与商业价值的冲突。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各个环节之中,高校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担负起自身应负的职能,而不能过度迷失于商业价值的追求之中。

(4)引领性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适应性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现有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但他们欠缺的是对未来、未知行业的知识创新和职业创造能力。当前多数国内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局限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适应性创业人才,过分集中于创办服务业或加工制造业企业。而国家层面的战略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急需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引领性创业人才,以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日趋成熟并逐步趋于专业化,其在实施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值得国内高校吸收与借鉴。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与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书认为有以下几点有益启示:

第一,教育观念上要坚持创业与创新联系。如果创业与创新联系不够密切,其视野与层次都具有局限性,而与创新密切联系起来,创业就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创新与创业紧密关联的欧美大学早已成为国家与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引领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内高校不应过分投入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低层次创业项目,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带头将专业教育、学术创新与大学生创业项目融合优化,协助学生将学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激励他们通过创业项目大胆革新,催生出更多类似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科大讯飞科技这样一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

第二,教育行动上要做到内涵和外延并重。欧美高校的创业教育行动上倾向非功利性,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挖掘创业教育内涵并使其渗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创业教育。课程上重视培养未来职业所需的跨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并教会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同时走出学校教育层面,争取学校科研与企业或政府项目关联以获取资助。在当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国内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创业教育”的氛围,而远非在编制计划中挂牌一个创业机构,或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几个创业学分,或开设几门创业课程那么简单。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大创业教育外延拓展力度,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教育角色定位上要职责清晰。无论在国内的“产学研”模式还是欧美“官—产—学”螺旋结构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体的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时都必须考虑产业和政府的需求。国外高校正是通过履行清晰职责并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了产业和政府的信任,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例如,斯坦福大学在美国创业实践中承担着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两大职责,以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为使命但却从未以任何实体方式介入到硅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来。正因为如此,欧美很多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的研究基地,甚至一些美国高校已然成为军工企业的技术支持者和专利提供者,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因此,国内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中来,发挥自身知识与技术优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要克服贪大求全思想,要将校办企业交由市场经营管理,全力致力于技术与产品创新。

第四,培养目标上要倾向引领性人才。欧美大学大致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个类别,创业型大学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着力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而我国的应用型高校,或新建转型或办学时间短,也注重社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但主要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国外的创业型大学却并未止步于培养适应性人才,而是坚持以学术创业为己任,更加注重培养引领性创业人才。1938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优秀毕业生David Packard与Bill Hewlett成功创办惠普公司,此后影响并带动了思科、雅虎、谷歌等许多全球领先高科技企业的问世,其公共关系部门更是宣称:有5000多家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创意、教职工或者学生。而要解决国内高校培养同质化倾向的问题,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就应做到各司其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己任,而研究型高校则应致力于培养引领性人才,从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角色定位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开创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