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

经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园是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抓好这个阵地的建设,完善配套的服务、管理、协调机制,在促进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

经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

(一)经管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随着近现代学科内及学科间理论研究的日臻完善与细化,实践发展的逐步拓展与深化,高校对学科框架下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探究与思考有了新的迫切的现实诉求。然而,该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计并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堆砌和叠加,而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避免盲目拼凑或增设学科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例如,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建设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经济法课程建设应当包含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程内容,遵循普遍的认知规律,且具备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严密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撰写应当全面涵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面向、课程体系、考核及毕业要求、教学条件等基本要素,不能存在缺漏。其中,在课程体系中依托经管类专业适时调整经济法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要素,课程实施的设计上应包含理论教授、实训练习、教学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

2.特色原则

特色原则是指以经管类本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实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经济法教学环节设计,将本专业与法学实施交叉融合,选取与专业内容具有密切关联性的有关学科内容,并能够达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积极效果。例如,依托会计专业开设会计经济法课程、依托电商专业开设电商经济法课程等。虽然高校学科设置、学科体系发展相对稳定,但在大学科框架下的课程、专业建设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在经济法课程建设方面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术交流互动与融合渗透,构建动态的更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机制,同时紧密贴合当前知识复合、技术集成的人才需求,推动解决了学科间的诸多实践问题。

3.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中,应重点围绕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在经济法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实施等方面对接相应的产业发展、职业类别及岗位需求。

(二)经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思路

1.对实践过程进行控制,完善实习体制,充实教学内容

聘请一批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以增加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2.加深对企业的了解,选择性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将来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高校应该提供一个平台,加深经管类大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3.为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创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园

经管类毕业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园是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抓好这个阵地的建设,完善配套的服务、管理、协调机制,在促进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

4.学生自身要有意识地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很多经管类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学校有意识地加强对经管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今后就业有明确的方向。

(三)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

根据各经管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总体培养目标,适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落实课程建设实施迫在眉睫。

1.课程培养目标的确立(www.xing528.com)

顺应当前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社会发展趋势,依托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逐步凝练和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实施要着眼于“一专多能”“问题导向”“发散性教学取代求同性教学”,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2.课程培养规格的完善

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开设重点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突出强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并实际运用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这一培养规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通识性。目前,各个高校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几乎都开设有经济管理及其相关课程,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管理基础知识具有实质上的“公共课”地位。二是针对性。虽然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时安排较为合理,但为满足专业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原则上应当依据从事本专业职业所需具备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知识为导向,从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一点也正是当前学科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和适用前提。三是实效性。该特征以上述针对性为前提,具体体现在经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以专业为基础整合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置于重要地位,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授课教师本身应当对学生所在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出更具成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环节。

作为输送人才,完成教育教学最后环节的中坚力量,高校对学科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构建必须适时关注和考察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趋势走向。在充分考量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明确定位、凝练特色、更新理念、合理规划,不断吸收和创新学科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技术。在经管专业课程建设中,着力培养顺应当前法治时代发展需要,既具备经管类专业体系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具备发散性、变革性的学习思维与能力,具有广阔的知识面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这一培养目标要凭借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面向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更具针对性与特色的课程内容来达成。

下面以微观经济学为例,介绍其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1)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也应该充分、活跃地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学习是发生在学生大脑中的活动。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经常性地去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给学生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象力的空间,能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应统筹管理,提高把握课堂的能力。面对逐年扩大的学生数额,许多高校对一些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大班授课的方式。另外,考虑到节约教育成本费用以及一些课程和学科的特点,大班授课成了高校授课的一种必然的形式。班级人数多少并非影响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能力培养导向下,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的能力与责任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够时刻关注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又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具备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量体裁衣地整理案例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研究透彻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既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流畅地驾驭课堂。由此可见,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中,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几倍于传统教学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2)扩展微观经济学分层能力教育

在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中,还要注意结合大众化教育的实际。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教育,不仅是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的增加,而且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且更为宽广的新要求。这一要求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具体体现为教学的分层,而这种分层教育在微观经济学中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具体职业指向,大致可将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中的知识体系所对应的是学生从事专业指向的具体职业所必备的“核心知识”,这一“核心知识”也就构成了经管类大学生的基础学力。选修课程旨在拓宽经管类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微观经济学可进行纵向的分层教学,并且能很好地融入大学现行的学分制教育。在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有部分学生会要求降低理论难度,更注重基础教育,也有部分学生要求教师加强考研的指导,而这两个目标存在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低年级进行初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在高年级开设较高级的微观经济学的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加强互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应部分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具体操作中,应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经管类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是必修课程。有些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精髓,也不能真正地达到学习目的。对于不同学生的需求,可根据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做调整。例如,经济学专业可以侧重中级的数理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侧重市场结构部分。在保证重点的情况下删减部分内容,一为减轻教学负担,二为增加知识的实用性,三为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3)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能力培养导向下,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经济问题与政策,并注意介绍学术前沿的有关问题,深化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而在能力培养导向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提升为课程的开发者、领路人。授课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素养,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取舍,充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保证微观经济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讲解某一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的时候,可以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知识点;运用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的有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理解我国电力电信等行业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的选取上,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可以结合课程教学适当介绍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的有关情况;二是注意引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不可过分偏重西方国家的案例。

最后,在能力培养导向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大学经济学思维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是不可替代的,也正因如此,其教学模式才需要创新,以更好地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