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敬业精神内涵优化探析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敬业精神内涵优化探析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幼儿为本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坚持“幼儿为本”这一教学理念,这与“以人为本”异曲同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直接面对的便是幼儿,他们的教学对象也是幼儿。因幼儿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充分重视其特性。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幼儿适应社会,因为在幼儿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尊重幼儿的自我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敬业精神内涵优化探析

(一)幼儿为本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坚持“幼儿为本”这一教学理念,这与“以人为本”异曲同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直接面对的便是幼儿,他们的教学对象也是幼儿。因幼儿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充分重视其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在教师组织幼儿生活和学习中,要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换位思考,教师在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知他们的想法;二是引导幼儿意愿,这是一环节是建立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之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需求之后,加以引导与教育,以满足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了解幼儿的本能和天性是实施各种教育的基础,要以幼儿为本,充分了解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尊重幼儿

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重,能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了自尊心,就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成人对于幼儿的尊重并非是平等的。在他们眼中的幼儿心智尚不健全,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因此,成人会过多地去替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这一思维定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幼儿的成长是主动探寻世界的过程。成人将幼儿的事情都做好,反而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看似“保护”实则是不尊重的表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幼教专业人员,虽然他们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却难以将其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教育实践之中。在他们眼里,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主意识,因而不能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随之而下。所以,学会尊重孩子是一件家长、教师需要的事情,是打破成人思维定式的过程。尊重孩子需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尊重幼儿不仅仅意味着“关爱”幼儿,更是以现代儿童观为认识基础的一种理性和自觉的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幼儿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24年国际联盟大会就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其宗旨是救济和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等。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这标志着儿童的权利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儿童主体的重要性。在1989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中明确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公约》首次明确了儿童的具体权利,也是首个强调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公约》将保护儿童权利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有了各国政府的承诺,“保护儿童权利”不再是一句空话。《公约》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儿童优先考虑的原则、尊重儿童人格的原则、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一视同仁的原则),既是现代文明国家制定儿童政策所应体现出的核心精神,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和幼教工作者,不仅应该关心和了解这些知识,而且还要自觉地加以身体力行。

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要求学前教育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正视幼儿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肯定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维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名儿童;面对犯错的儿童,以说服教育为主;面对缺乏自信的儿童,以鼓励夸奖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幼儿,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人员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和游戏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能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遇到儿童不听话的情况,这时候儿童不一定是顽皮,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不会恰当表示。教师要积极地去引导他,但是也不能耽误其他孩子的正常教学。

(2)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不仅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当今社会竞争力极大,许多家长为了不使孩子落后于起跑线,便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往往效果是适得其反。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就会被弃之一旁而无暇顾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过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幼儿虽然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法律给予了其独立的人格地位。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人员要意识到每一名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能因为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成人的依赖性就忽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有人会质疑,幼儿怎么会有自我意识呢?其实,每一名幼儿从一出生就拥有了自我意识,每一声啼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内心想法的表现,只不过幼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他们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幼儿适应社会,因为在幼儿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尊重幼儿的自我意识。幼儿的自我意识随年纪的不同与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几下阶段:第一,幼儿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外部环境对他的评价,当他自己被父母、教师、小伙伴所关爱和重视时,就能确认自身的价值,并进而产生自尊、自信、自豪的心理体验。第二,幼儿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就已经开始产生,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和教师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幼儿学习与锻炼的机会。而当他们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会受到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幼儿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会依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给予幼儿不同的鼓励与支撑,充分尊重每名幼儿的自我意识。

尊重幼儿人格,还意味着要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管是哪些方面的爱好,只要是正当的,学前教育人员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不在于他长大后要靠这个谋生,而是在于培养他们对某一件事的专注精神,一种有所追求的信念、一种想做事情并能做好的信心、一种能从个人爱好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态度。幼儿一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生都将受益无穷。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幼儿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幼儿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是学前教育人员的责任。

(4)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因为,幼儿年纪较小,家长们过度地关怀使幼儿失去了一些自由空间。有时,家长给予孩子的,并非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主观地去安排一些事情,忽略了孩子的需求,造成孩子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是用身体、用活动、用游戏去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幼教工作者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和活动的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有研究表明,幼儿如果长期接受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安排,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会大大减弱。同时,幼儿很难去找到自己的定位,也难于去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家长普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孩子小时,便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课程与兴趣班,使得孩子较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尊重幼儿,积极引导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幼儿自由探索、自由选择。当然,尊重的前提是在一定的规范准则下的。人的发展并非是完全地随心所欲,也是要有一定的规范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规范的前提下去引导幼儿。只有这样,幼儿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并得到展现。

(5)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差异。因受到遗传因素、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每一名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与性格,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安静沉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面对个性迥异的幼儿时,要正视幼儿之间的差异,善于发现每一名幼儿身上都有闪光点。幼儿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控力相对而言较差一些,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弱一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面对表现优秀的孩子要给予赞美,面对犯错的孩子要给予鼓励,而非批评。积极去保护其自尊心,才能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幼儿的教育也并非是准则可以规范的,可能平日发生的情况超过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想象,如何应对?这是需要学前教育人才的智慧与耐心的。教育的前提是信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用其“仁爱之心”面对每一名幼儿,真心实意地去关爱每一名幼儿,建立起与幼儿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与幼儿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差异,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耐心表现,赞美幼儿的每一次创新,鼓励幼儿的异想天开。实现幼儿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理解幼儿

(1)理解幼儿是学前教育人员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感悟。理解幼儿是尊重幼儿的前提,也是学前教育人员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这一理解并非是当下当时的理解,而是一个纵观幼儿发展过程的理解。理解幼儿的现在,要先理解幼儿的过去,才能充分理解幼儿的未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与幼儿的相处只是停留在幼儿园中、教室里,但是幼儿最长待的地方是其家庭生活环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也应该对其有所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解幼儿的父母,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当面对特定教育情境中的幼儿时,学前教育人员对幼儿做出这种立体的解读,会促进幼儿发展,达成教育的目标。

理解幼儿应成为学前教育人员专业标准所体现出的核心精神。从幼儿出发,从社会出发,还是从教师出发?不同的思路会导致幼儿同教师专业标准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关幼儿教育组织提出了学前教育人员教育标准,其中包含5项核心内容,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求所有的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学习,理解幼儿的特征与需要。该组织在优秀教师标准的制定中,将“理解幼儿”作为了第一项内容。

(2)理解幼儿是学前教育人员专业化的要求。学前教育人员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在理解幼儿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过程,这也是学前教育人员专业化的最终目标。只有把握了在实践中如何做到理解幼儿,学前教育人员培养机构才能有效地完成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培训的目标,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成长才能做到与学前教育人员专业标准相统一。理解幼儿不单纯是情感上的认同,还需要科学知识作支撑,所以,学前教育人员的职业专业化就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幼儿同教师只有理解幼儿,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并进一步引导其健康成长。

“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了能够理解他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观察、学习等手段去积累有关研究对象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移情、想象等能力和技巧。仅仅依靠经验理解幼儿通常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还必须和幼儿一起生活,学前教育人员的职业特点则要求他们在接触幼儿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做到尽快“理解幼儿”,因此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的理解必须有科学的、高效的途径。这就是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培养过程,由此决定了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结构建设应以“理解幼儿”为目的。根据“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职前学前教育人员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理解幼儿”来设置的。普适性的幼儿教育理论为学前教育人员描述了一个概括的、抽象的、静态的“概念化幼儿”,而作为幼教实践对象的幼儿则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自身独特特点的、指向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具体的存在。“理解幼儿”并不是理论知识,而更多的是应该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停留在纸面上的命题没有实践的检测终究是有一些单薄的。一个优秀的学前教育人员需要有丰富的幼儿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将这些知识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培养过程,而且还要求学前教育人员具有经常性的实践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一个专业化的学前教育人员群体,必须不断发现和交流对幼儿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学前教育人员在面对众多幼儿时,不可能快速地做到对每一名幼儿都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花精力与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开展“理解幼儿”这项工作的时候,需要家长、校方、社区工作人员等多方关系的配合。由此可见,幼儿的教育并非是一方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

(二)师德为先

1.道德性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与职业态度等。教师职业道德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提高自身素养与外界帮助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职业生活质量、满足教师自己的精神需要的品质,更是有效履行自身的职业行为所必需的品质。“道德自觉”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自觉”不仅是表现在好人好事方面,更是思想境界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道德自觉”表现是站在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完善幼儿的心智、健全幼儿的人格。虽然使教育幼儿中使用到“道德自觉”,这种深入思想深处的观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个人而言,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是以教化人心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前提是尊重个体的意愿。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影响之下,幼儿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的责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授、传承优秀的文化;二是,教化人心;三是,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育并非是将每个人的教化成千篇一律,而是要最大地开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特色、全面发展。教育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教化人心”,将人们从迷信观念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学习知识,了解科学,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自从“教师”这一职业从一般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之后,“教师”便于“文化”结缘,教师便是文化传承的使者,“教化人心”的施教者。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唤起人自身美好的‘善根’。”[11]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2]赫尔巴特也说过,他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见,并不能单纯地将教育理解为社会的时间活动,也并不只是教师谋生存的手段,而是一种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方法。有的教师将“教学”当作是自己的工作,每日的生活按部就班,我们不能说他的态度不端正,只不过他并没有将“教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有的教师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这势必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生命中了。把教育当职业与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生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境界。后者要求教师善于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每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与学生一起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从本质上看,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个体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www.xing528.com)

前文提出了“师德为先”,在此,笔者将其理念分为三层含义:一是,较高的职业素养;二是,教化人心,教书育人;三是,尊重爱护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言,这三层含义同样是适用的。在学前教育中,爱护与尊重幼儿更需要教师多一分耐心与热情。

2.学前教育人员对待幼教事业的道德要求——坚定的信念

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学前教育人员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包括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不断学习的精神;认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完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幼儿教育活动是学前教育人员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因而,学前教育人员个体的道德水平就直接体现在他对待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态度上,其活动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

这是因为,学前教育人员的劳动对象是幼儿,其活动目的则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将幼儿身心所蕴含的无限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引导和促进幼儿身心不断走向和谐发展。这样一个“育人”过程,从时间上看是长期的,从内容上看是复杂的。“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育人”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在校园中学习是“育人”的表现,进入社会工作也离不开“育人”的范畴。“育人”的结果并不是立刻显现的,而是需要受育者经过内化并产生作用;二是,“育人”要经过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今天教给一个道理,学生需要经过实践之后能掌握得深入,这中间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三是,“育人”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要掌握某一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性格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长期与反复的过程。因为“育人”具有长期性、实践性与反复性等特点,便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耐心、较高的职业素养。在这里,学前教育人员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就是一种相对于各种外在约束而言更为重要而持久的内在推动力量。

另外,学前教育人员的劳动成果通常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不像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利润,它是以潜在的价值形态凝聚在幼儿的身心结构之中,表现为幼儿身心特点的发展变化。再加上教育劳动的周期又比较长,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人员的劳动成果通常都不能以直接的价值形态表现出来。正是学前教育人员劳动价值的这种潜在性,使得许多人对学前教育人员劳动的社会价值估计不足,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由此而导致社会上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轻视学前教育人员劳动的价值,对学前教育人员职业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内在体会,学前教育人员就很难做到长年累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以自己的精力和汗水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3.学前教育人员对待幼儿的道德要求——灼热的爱心

《专业标准》要求:学前教育人员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放在首位”,“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3]“爱心”是一个人善良的源头,“爱心”可以促使人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爱心”可以具体理解为“仁爱之心”,具备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地将幼儿的健康、快乐与自身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对幼儿会多一份责任感,对教育一份使命感,对“教育”这一职业多一份敬畏心。具备爱心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对待幼儿会有更多的耐心、细心与热心。只有具备爱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正确解读,才会将“爱护、教育幼儿”作为自己的使命,进而升华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热爱幼儿首先是学前教育人员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前教育人员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幼儿、甚至讨厌幼儿的教师能够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幼儿的安全和发展,并竭尽全力地去引导和启发他们。同时,情感的交流又具有双向性,学前教育人员对幼儿的这种“热爱”,很快也会被幼儿感受到并不断转化为幼儿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

热爱幼儿也是学前教育人员的一种理智选择。学前教育人员对幼儿的“爱”是以对他们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而作出的理性判断为基础的,这种判断渊源于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趋势所持有的预见和信念之中,渊源于一种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人员对幼儿的“爱”,与出于本能的“母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一方面表现为以肯定、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幼儿;另一方面它又要求学前教育人员对那些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个体价值尚未充分实现的幼儿做出严格的要求,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满腔热忱的帮助。

(三)能力为重

1.专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

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从《专业标准》中对于学前教育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看,相比基础教育其他学段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更加细致和宽泛,要求也更高;与对学前教育人员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的要求相比,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所涉及的条目更多,这些都足以说明专业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人员从业的重要性。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性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又有不同的要求,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从大学、中学到小学教师依次而降,而对于掌握教育、心理理论和教育艺术的要求则是从大学、中学到小学教师依次而升。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对学前教育人员没有学科知识的专门要求,但鉴于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能力要求则是最高的、最强的。因此,幼儿教育要更加注重教育策略、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

2.实践性是学前教育人员专业能力的核心

《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从内容上看非常全面而广泛。除基础教育每个学段教师都需具备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能力外,对于幼儿的保教活动方面,则要求学前教育人员必须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要求从广度到高度,都要强于对其他学段的教师要求;从实施过程看,则难度更大。因此,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教学组织工作较为烦琐,与幼儿的沟通较为困难。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在全面掌握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幼儿意愿,耐心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通常是教师“耳提面命”的灌输式授课,学生处于教学环节中的次要位置,并不能积极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采用情境引导的方式,全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教师考核管理。现在,教师上岗都需要持“教师资格证”,相关部门要严格把第一道关。教师入职之后,参加教师培养,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幼儿园管理层要严格把关。

(3)提高教学质量。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现今关注的环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素养、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用知识充实自身的行为,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在当今这一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学习理念得以产生,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特点。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终身学习”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衍生出“终身教育”。在我国,日渐重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在多个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并且其“终身教育”伴随着整个的职业生涯。

终身学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抛开“终身学习”谈发展,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因此,这样不断地学习充电,方可进步。教师最主要的职责便是“传道授业解惑”[14],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可能教好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通过学习能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满足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同时教师还是班级的管理者、各项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主体性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参加活动也失去其组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改革转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了积极主动地探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渗透“终身学习”的思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也受“终身学习”的影响,不断充实自己,以幼儿为本,践行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定期参加在职培训。近年,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定期参加在职培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对优质幼教师资人才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寻求终身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幼儿园教师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书本及他人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其中勤于读书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