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音乐资源宝库,建设地方美育课程

开发音乐资源宝库,建设地方美育课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献学习和调研基础上,我们对开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建设地方美育课程形成了以下基本思路:第一,立足于美感体验,激发师生爱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感。[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开发音乐资源宝库,建设地方美育课程

文献学习和调研基础上,我们对开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建设地方美育课程形成了以下基本思路:

第一,立足于美感体验,激发师生爱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感。美感,“是对万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上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88],是一种因美的需要、美的标准和美的评价而对事物产生情感体验的现象。以美育为特征的情感教育直达心灵深处,触及生命的底蕴,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应充分发挥民间音乐的乡土情怀,通过形象生动的道德审美认识和美感体验激发师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强化爱国情感,用美育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以新课程观为指导,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在新的课程观下,课程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即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课程就是经历、经验。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以“留住乡愁”为地方美育课程建设切入点,把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置于现代化背景下进行。用民间音乐文化熏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不可改变的文化烙印,在循序渐进的音乐艺术陶冶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认同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三,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的美育资源。积极联合并依托文化部门,在资源收集、课程开发、二度创作、课堂教学与学校社团活动等方面开展协作,引导学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校园文化,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使课程建设成为研究与培训的一体化过程,促进专业教师专家化、非专业教师专业化,有效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于2015年12月组织了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活动以“加强美育课程管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区县为单位进行了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成果展示,观摩了15节地方美育课程课堂教学,开展了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典型经验交流,参与者达300人以上。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和教师(含学校校长、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问卷结果显示,85.3%的小学生、70.6%的初中生表示对课堂教学内容非常喜欢;79.4%的小学生、62.7%的初中生表示对美育课程活动非常满意;83.8%的小学生、68.6%的初中生希望经常开展类似活动。教师们则在问卷中填写了参加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和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

(1)美育教学实施方面: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美育教学课程的设置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认识到美育渗透在诸多教育中,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2)美育课程建设方面:教师们看到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进入课堂,让学生在传习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并非想象中那么难、无趣,从自己身边发现题材,挖掘本土教材、本土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长们认识到学校美育要整体规划,在全面开展的前提下,做好特色发展。美育教育结合学校特色、融入学校特色发展才有生命力。

(4)美育价值认识方面:教师们看到艺术课程走入课堂时,学生是那样投入,艺术老师在美育教学中体现的价值远超自己的想象。了解了自己和其他学校的差距,欣赏了其他学科老师的风采,看到他们教学的魅力和自信,表示要挖掘自己学科教学的美育功能和美育价值。

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学生们依依不舍,希望多组织类似活动,许多没有被选为教学展示班级的学生十分羡慕,希望能得到展示机会。教师们也希望多开展类似活动,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美育课程,让更多的学科、更多老师参与进来,使内容更加丰富化,进一步提高美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结活动经验和师生感受,我们对地方美育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思考: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美育关注的是生活着的人,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美育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把文化生活和教育实践出现的新问题作为主要研究课题”[89]。着力于美感的培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乡土情怀,通过形象生动的道德审美认识和美感体验激发师生热爱家乡,进而强化爱国情感,使美育的情感体验直达心灵深处,触及生命的底蕴,用美育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参与性与创作性高度融合,使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美的发现和美的享受的过程。大量教育实践和实验证明,没有充分的美感生成和体验,即便拥有许多漂亮的外在形式或进行了相当高超的艺术技巧训练,也难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美育。因此,地方美育课程建设,要摒弃单纯技法教育思路,遵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顺序,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的积极性,在各种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完成审美、立美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感,让学生乐于去求美、求真、求善,获得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从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高度,动员学校师生参与课程开发建设。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活态传承,如果仅仅依靠传承人,有可能陷入为保护而保护的困境。为此,必须扩大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最主要的阵地就是中小学校,最有效的工作就是进入中小学校,从儿童抓起。地方美育课程建设能让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家乡民间文化,理解家乡民间文化。只有使地方民间文化的欣赏群体和创作群体逐步壮大,才能让民族民间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发展壮大的空间,从而达到留住乡愁的目的。

[1]伍国栋:《民间音乐概论》(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4]蔡元培:《哲学总论》,《蔡元培全集》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5]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3页。

[6]《论语·泰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55-56 页。

[7]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157页。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2]提莫西·赖斯著、张伯瑜译《音乐的属性》,《中国音乐》,2016年第7期。

[13]提西莫·赖斯著、张伯瑜译《音乐的属性》,《中国音乐》,2016年第7期。

[14]《礼记·乐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24、427-428页。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7页。

[16]《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7]《普通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18]宋瑾:《从后现代视角看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19]张伯瑜:《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音乐美学问题》,《音乐研究》,2013年第5期。

[20]张伯瑜:《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音乐美学问题》,《音乐研究》,2013年第5期。

[21]《普通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

[22]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3]宋瑾:《从后现代视角看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24]《吕氏春秋·古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页。

[25]《孟子·滕文公上》,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66页。

[26]袁珂:《山海经校译·大荒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27]《左传·昭公十七年》,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22页。

[28]《吕氏春秋·古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5页。

[29]《礼记·文王世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63页。

[30]《周礼·地官司徒》,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9页。

[31]《史记·货殖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35页。

[32]《道教三经合璧·列子·汤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3页。

[33]《战国策·齐一》,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7页。

[34]刘乾先、韩建立、张国昉、刘坤:《韩非子译注·外储说右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568页。

[35]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36]《汉书·礼乐志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1页。

[37]参见《汉书·礼乐志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147页。

[38]参见《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1-342页。(www.xing528.com)

[39]《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2页。

[40]项阳:《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6年1期。

[41]《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7页。

[42]《新唐书·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3页。

[4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243页。

[44]段安节:《乐府杂录》,《教坊记(外三种)》,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6、131页。

[45]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46]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47]《明史·乐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7页。

[48]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49]项阳:《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6年第1期。

[50]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节录)》,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5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52]《学务纲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02页。

[53]《学校唱歌集》,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54]冬宇:《我国最早的音乐教材》,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55]原载《音乐杂志》,1920年第1卷第1号,今载《音乐生活》,2012年第1期。

[56]费锡胤:《小学音乐课程研究》,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203页。

[57]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华书局1929年版。

[58]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新乐潮》,1927年第1卷第1期。

[59]唐学咏:《对于我国现有歌曲的改造观》,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9页。

[60]萧友梅:《为什么音乐在中国不为一般人所重视?》,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61]萧友梅:《今乐初集》,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页。

[62]贾新风:《音乐教育通论》,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63]费锡胤:《小学音乐课程研究》,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64]李抱枕:《建国的乐教》,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80-85页。

[65]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中山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6]毛泽东周恩来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67]李维汉(罗迈):《鲁艺的教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171页。

[68]朱稣典:《小学音乐教学概论》,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页。

[69]郭功侯、王问奇整理:《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座谈会纪要》,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70]孙从英整理:《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初步总结》,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8-26页。

[71]李焕之:《谈谈中学的音乐教育》,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72]《应重视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73]杨琦:《应在中小学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教育》,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74]贺绿汀:《对目前音乐教育的设想和建议》,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75]潘奇:《呼吁与建议》,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76]贺绿汀:《音乐教育问题——在全国中等师范音乐教材讲习会上的发言》,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77]周大风:《谈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78]周大风:《音乐教育改革刍议》,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79]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144-145页。

[80]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8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8页。

[82]苗晶:《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306页。

[83]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333页。

[84]方萌:《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体制——谈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迫切问题》,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99页。

[85]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页。

[86]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6-350页。

[87]金亚文:《音乐审美功效研究》,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8-390页。

[88]叶奕乾、祝蓓里: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4页。

[89]冉祥华:《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主要课题》,《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