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宁夏的建设与富裕的介绍

新宁夏的建设与富裕的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主线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委会2010年11月26日胜利闭幕,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新宁夏的建设与富裕的介绍

第四节 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主线

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委会2010年11月26日胜利闭幕,会议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筹划和决策部署,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突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重点实施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彰显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具体生动体现。会议强调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区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以生态治理和节能减排为抓手的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以沿黄城市带为支撑的特色城市化,着力推进以生态移民攻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进程,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奋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宁夏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5年一项大战略特别提出,并将其提升到与科学发展互为依托的重要地位。《建议》强调:“十二五”时期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明确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宁夏党委、政府模范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唱响了科学发展主题,突出了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使转方式、调结构更加富于实践特色,从而也更彰显了宁夏的创造精神。

二、宁夏贯彻科学发展观促方式转变的成就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发展日趋协调

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战略,着力繁荣城乡市场,促进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0亿元,第二产业833亿元,第三产业6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8∶45.9∶42.3调整为9.7∶50.7∶39.6。

1.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畜牧水产业,加快推进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培育形成了枸杞、奶业、马铃薯、瓜菜等13个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38家,农业生产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格局。2010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56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2%,13个特色产业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5.8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生产总量的40%以上。

2.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

以宁东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电化支柱产业,煤炭产能达到680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超过500万吨;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86%;外送电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电装机达到110万千瓦,太阳光伏发电装机11万千瓦,具备了年产1000台风机和1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新能源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特种轴承、煤矿综采设备、大型水电叶轮等设备制造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钽铍铌稀有金属材料及产品跻身世界三强。加大冶金建材和轻纺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电解铝生产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50KA大型预焙电解槽铁合金电石矿热炉全部采用大炉型、全密闭生产模式,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例提高到80%,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648.5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7点,比“十五”末提高115点。

3.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物流、房地产、电子信息、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经济区逐步成为面向周边的服务基地。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259亿元增加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0.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1%,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2009年,服务业从业人员97.8万人,占全区就业总数的34.4%,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新增就业量的86.5%。

(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确立既要经济增长、更要环境优美,既要资源开发,更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工程节水、理念节水并举,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水权转换,统筹解决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城市用水。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发展特色补灌面积5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5万亩,灌溉面积发展到78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2。大力实施工业节水技术和水循环利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68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降到541立方米。

2.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实行封山禁牧和草场封育,积极推进“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十一五”累计完成营林面积6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8万亩,退牧还草2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5%提高到11.4%,水土流失面积由92%下降到50%左右,沙化面积累计减少7.6万公顷,成为全国第一个“人进沙退”省区。

3.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坚持优化存量和控制增量相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鼓励采用新工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产品,已建项目全部进行节能改造,新建项目全部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标准。在全国率先实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关闭小火电30万千瓦,小水泥125万吨,小造纸12.7万吨,主要耗能产品能源单耗均优于全国水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2%和9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4.城乡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化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控机制,强化“三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工程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和农业生产污染综合治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环境的加快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明显下降,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达到III类,全国重点监测城市中,银川空气质量II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在西北省会城市名列第一,宁夏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二,宁夏平原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坚定不移推进自主创新,全区科技研发水平、研发成果应用水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等得到大幅提高。2010年,全区全年专利申请量739件,其中发明专利268件,专利授权累计完成1081件。

1.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加快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在全国首批建成了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等三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了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9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1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创新型试点企业,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60余家,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成。

2.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百万千瓦超临界空冷机组、高压并网实验光伏电站、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研发、冶金法制取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石膏资源化技术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变形镁合金加工坯料及特殊镁合金的制备工艺实现了产业化;大型水电机组叶片制造产业化项目改变了我国超大型水电机组叶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重型燃气轮机发电设备配套关键铸钢件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羊绒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取得积极进展,防沙治沙技术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

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新一代信息产业有了长足进步,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50%,软件业收入增长超过20%,信息化指数达到63.2%,全区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钽铌铍等新材料、生物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4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2.6%;机电产品出口1.31亿美元,金属镁、钽铌铍及制品出口快速增长。

(四)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在全国首创把全区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山川互济、协调发展战略,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由“十五”末的42.3%提高到4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1.沿黄经济区发展步伐加快

充分发挥沿黄经济区资源富集、产业集中、经济活跃的优势,提出了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六个一体化进程,黄河金岸八百里标准化堤防全面竣工,千里滨河大道全线通车,建成了黄河圣坛、黄河书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加快壮大沿黄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以占全区43%的土地承载了6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9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已被国家列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2.中南部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在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发展的同时,积极组织实施固原大会战,加快中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固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以来,又启动实施了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南部大县城市建设,初步确定了城建、工业、交通、水利、民生、社会事业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270多项,总投资260多亿元,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带动中南部地区跨越发展,固原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不断增强。

3.生态移民取得显著成效(www.xing528.com)

按照“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指导方针,在总结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移民、易地扶贫移民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县内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搬迁定居移民12.4万人,有效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中南部地区生态恢复,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达到了“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农村的问题城市解决”的目的。今年,自治区又启动了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对中南部地区35万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已经取得了良好开局。

4.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10项民生计划和30件为民办实事,民生领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70%,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通过实施塞上农民新居、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程,解决了38.6万群众住房困难。加快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甚至达到全覆盖。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2010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344元和4675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3.3%。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立足宁夏实际,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与国内外的经贸文化合作,全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空间不断拓宽。

1.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

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扩权强县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企产权改革、经营体制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取得显著效益。粮食流通改革稳步推进,林权转换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文化管办分离取得突破,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投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项目代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药品“三统一”全国领先,提前两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化解了乡镇债务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较快,宁夏银行、黄河银行相继组建,小额担保贷款制度不断健全。价格改革稳步推进,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各项收费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香港周、房车节、文化节等重大节会平台,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神华、国电、中粮等一大批央企或东中部知名企业,与天津港合作建立了宁夏首个陆路口岸,与山东淄博对口合作启动了石嘴山淄博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能源化工“金三角”综合开发,举办了2010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能源“金三角”开发意见,标志着能源化工“金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0亿元。

3.内陆开放迈出扎实步伐

与世界124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9.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亿美元,年均增长15.2%。“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9倍;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2.9亿美元,年均增长7.4%。充分发挥回族文化特色,积极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举办了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国家已批准在银川建设中阿论坛永久会址。宁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设立运营,宁夏银行伊斯兰金融事业部挂牌成立,世界穆斯林文化城阿语学校开始招生,国际穆斯林商贸城加快建设,银川逐步成为我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机遇,加大国家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了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基础设施水平在西部领先。

1.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建立

按照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运输保障能力的要求,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体系建设,以干线铁路、等级公路、干线机场为主骨架,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区域交通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铁路方面,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并开行了宁夏首趟进京特快列车;银川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银川南站及物流中心正式开通运营,站房进入装修阶段;包兰线惠农至银川段增建二线工程、王洼煤矿至原州区地方铁路加快建设。公路方面,建成孟家湾至营盘水高速、石嘴山至银川高速、吴忠黄河大桥、国道211线白土岗至太阳山段;古窑子至青铜峡高速、青兰高速东山坡至毛家沟段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27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9公里左右,实现了所有市县1小时上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3.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航空方面,完成河东机场二期扩建,建成了中卫、固原两个支线机场,开通了一批国内直达航线,开通了银川至迪拜等国际货运航线,形成了一主两副的航空运输布局。宁夏在区域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成为新欧亚大陆桥梁重要节点,为促进地区间经济联系和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2.水利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工程节水、理念节水并举,积极推进水权转换,统筹解决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城市用水,在经济总量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的情况下,做到了黄河取水不增加。严格执行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成了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盐环定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发展特色补灌面积58万亩,全区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5万亩,灌溉面积发展到780万亩。建成宁东、太阳山、金积、海源新区等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8.7亿立方米;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82处,分散供水工程5.3万处,解决了1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大中型水库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4座,增加库容3.1亿立方米。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68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降到541立方米。大力推进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建成了28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重点实施了银川艾依河、黄河湿地、中卫腾格里湖、平罗天河湾、农垦沙湖等6个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银川阅海、鸣翠湖、黄沙古渡、石嘴山星海湖和吴忠黄河湿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全区湿地面积达到384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4.9%。通过城市水生态体系的建设,大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灵气,使死水变活水,污水变清流,水在流淌中发挥效益,流出了生态,流出了文化。

3.城镇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了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区划,设立了中卫市,建成了海原新区,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以大银川为中心、以沿黄城市带为重点、以固原区域中心城市为补充的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突出城市特色,加快打造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石嘴山、滨河水韵吴忠、浪漫沙都中卫、丝路古城固原等城市名片,2010年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4平方公里,是“十五”末的2倍。银川市建成了北京路、上海路等一批重要街道,拉开了城市框架,扩大了城市容量,完善了城市布局,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增容最快、条件最优的城市之一。完成了五市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城市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0.8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加了7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72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70%;加快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城以上城市全覆盖,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比“十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27.7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使宁夏经济落后的面貌得到较快改变,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五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成为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三、宁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宁夏“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宁夏“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理顺产业间的联系,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做强煤炭、电力、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旅游等主导产业,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农牧业、造纸及纸制品、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基本性产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快速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关联产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发展的合理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现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而实现高级化目标。

(二)内陆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宁夏以大开放促进大交流,以大交流促进大合作,以大合作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带动大发展,倾力将我区打造成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宁夏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闽宁对口帮扶合作,加强与陕甘蒙周边省区在能源、环保、交通、生态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荣。围绕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宁洽会等六大节会为平台,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宁夏,促使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向宁夏聚集,不断提升我区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巩固扩大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经贸往来,积极开拓东盟、南美、中亚、北非、南亚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外向型发展,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羊绒制品、生物制药等传统产品出口规模,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推进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坚持办好中阿(宁夏)经贸论坛,搭建中阿经贸、投资和文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争取阿拉伯国家在银川设立领事馆,实现面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新突破。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宁夏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这是自治区在“十二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而关键的内容。十七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得如何,将直接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和进度。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宁夏把宁东基地建成以现代产业为重点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把石嘴山市建设成为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型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把永宁县建设成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县,把灵武市建设成为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循环示范县,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省区打下坚实基础。这些工程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宁夏在发展经济中,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持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建设集约、清洁、绿色、低碳的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

设立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治理和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实施20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大能源、煤化工、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节能减排等技术研发力度,大幅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国有及国有控股骨干企业、非公经济中产值超亿元的生产性企业,都应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产业集群特征明显的工业园区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六)坚持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的重要抓手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煤层气发电及煤制油、煤制气,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重点发展钽铌铍钛等稀有金属深加工,推进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铝镁合金等研发及产业化。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数控机床、煤矿机械、精密仪器、新能源装备、特种轴承等重点产业链。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发酵和生物环保,加大新药特药开发力度,巩固扩大优势地位。

(七)坚持努力追求低碳发展或无碳发展

作为一个典型的以煤炭消费为主且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占比约80%的省区,宁夏推进低碳生产尤为重要。低碳生产是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必须依靠低碳技术。根据宁夏资源环境经济特点,应重点推进高耗能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改造与升级,通过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7~2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