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评价:中国社区教育模式变革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评价:中国社区教育模式变革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勒提出的著名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在欧美国家盛行了近40年。我国的教育评价,包括社区教育评价更是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实施,评价主体严重单一化。社区教育评价要从以政府为主体模式过渡到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政府就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培育更多的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评价:中国社区教育模式变革

泰勒(Tyler R W)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73]此后,对于教育评价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如克龙巴赫(Cronbach,L.)把教育评价定义为“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1981年,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提出,“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74]国内学者王汉澜认为,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75]陈玉琨认为,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的,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76]从陈玉琨对教育评价的界定出发,社区教育评价就是对社区教育活动满足社区与居民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促进社区教育更好地发展的过程。

要客观科学地进行社区教育评价,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社区教育评价的主体,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泰勒提出的著名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在欧美国家盛行了近40年。我国的教育评价,包括社区教育评价更是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实施,评价主体严重单一化。在这种评价主体单一的模式中,政府既是评价主持人,又是评价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评价中缺少民主性,更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公正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脱离社区教育实际,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问题。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固定和机械、僵化的,使一些评价成为走过场,难以对我国社区教育作出正确的诊断,评价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对社区教育的改进具有应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美国评价学者派特(M.Q.Patton,1978)最早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观点,冲破了评价主体单一化的束缚。由枯巴和林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也对这种单一主体评价的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出要共同建构评价共识,“对利益相关者赋权、坚持协商与共识的原则。”[77]这些理论观点为我们确立多元的社区教育评价主体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社区教育评价主体除了传统的教育行政部门外,还应包括社区教育机构本身、社区教师、社区居民、行业专家等。教育行政组织作为社区教育评价的主体,反映了国家、政府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应在政策保障、督促引导等方面对社区教育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教育行政力量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对社区教育评价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社区教育机构作为社区教育评价的主体,往往反映的是当地社区教育本身发展的当前与长远利益的需要;居民作为社区教育评价主体,由于其人员构成的多样性而决定了其具有多重价值追求;各行业专家则往往更能反映和预测市场的需求与走向。上述不同的主体对社区教育评价的观点必然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才能比较全面地判断社区教育的价值。在社区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受评者的积极性,以更加主动和诚信的态度参与到评价中来,更加重要的是,在社区教育中评价主体的扩大,体现了评价过程的公平与民主,同时,也使评价能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社区的实际需要,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对今后的社区教育工作更具指导性。

社区教育评价要从以政府为主体模式过渡到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政府就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培育更多的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的由于其独立的角色地位,因而能够更客观、更公正、更专业地对社区教育的情况作出判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效度和信度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荷兰、芬兰等都采用社会中介机构来对教育进行评估。中介评价机构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政府应大力培育这种社区教育的中介评价机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加强监督,确保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姚远峰:《国外“社区教育”的界定及其启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期,第25页。

[2]陈乃林,张志坤主编:《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3]谢明荣、刘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发展的思考》,《职教通讯》2011年21期,第40页。

[4]厉以贤著:《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5]姚远峰:《国外“社区教育”的界定及其启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期,第25页。

[6]马叔平、郑晓齐主编:《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社区化教育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0页。

[7]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3期,第21-23页。

[8]【美】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著,周海涛译:《学校与社区关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9]张洪武著:《社区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10]夏鹏翔著:《日本战后社会教育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1]胡央波:《城市社区教育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19页。

[12]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100页。

[13]孙平:《参与式发展: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视点》,《高教探索》2014年3期,第149-153页。

[14]杨婷:《社区教育参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15]从我国社会及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文对“居民”与“公民”两个词语通用,但实际上二者的涵义有着一定区分:居民是指生活或居住在某一区域的人,没有国籍限制,即居民中不仅包括本国人,还有外国人;而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

[16]【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17]徐永祥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18]Arnstein,Sherry 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4:216-224.

[19]【美】科恩著:《论民主》,聂时雨、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27页。

[20]【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21]【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22]王本壮主编:《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政策、理论与实务》,(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3页。

[23]【美】理查德·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4]【美】约翰·克莱领·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5]杨婷:《社区教育参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3页。

[26]【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27]AACC(2016)2016Feb.FastFact.【2016-10-10】.http://www.aacc.nche.edu/Publications/datapoints/Pages/default.aspx.

[28]CCS(2016).Governance.【2016-10-11】.http://ccs.spokane.edu/About-CCS/Governance.aspx.

[29]CCS(2016).AdministrativeProcedureManualChapter1-Governance&Organization.【2016-10-11】.http://www.ccs.spokane.edu/About-CCS/admin-prcedures/GOV—ORG.aspx 2016-10-11.

[30]Cirone W J,Margerum B.(1987).Models of Citizen Involvemen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National Civic Review,3:217-223.

[31]卢玉娟:《城市社区学校的学习参与问题研究——以上海市闸北区为样本》,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32]朱鸿章:《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7-58页。

[33]http://www.doc88.com/p-538798640727.html

[34]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l

[3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36]夏鹏翔著:《日本战后社会教育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37]【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www.xing528.com)

[38]Garcia A M.(2012).Social Service Community Education as An Area of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Nikolay Popov(2012).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Sofia:Bulgaria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BCES):182-186.

[39]马和民主编:《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40]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8页。

[41]段继业:《大学与社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3期,第101页。

[42]CU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ffairs.Community Newsletter Spring 2016.http://gca.columbia.edu/files/gca/content/Community%20Newsletter%20Spring%202016.pdf,2016-6-6.

[43]Boston University The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CSC).Programs,Projects,and Events.http://www.bu.edu/csc/community-service-center-programs,2016-6-6.

[44]Chicago Universirty University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Programs【EB/OL】.https://ucsc.uchicago.edu/page/programs,2016-6-6.

[45]本表格根据张泽平:《论大学和社区的合作》,山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31-37页中的相关内容总结而成。

[46]黄涛编著:《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47]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教育研究》2006年3期,第16页。

[48]张茂聪:《教育公共性的意蕴和诉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第61页。

[49]黄正华:《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第40-46页。

[50]钟启泉等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5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6期,第66-69页。

[52]黄健著:《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53]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1期,第17-20页。

[54]袁纯清著:《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55]于燕,弓鸿午,施径科:《广州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5期,第1-6页。

[56]http://www.shequ.edu.cn/Pages/News/2016/07/28/c2bdc379-574f-4631-9211-8a3ba7fa355f.htm.

[57]李武静:《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研究》,厦门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6-37页。

[58]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3期,第23页。

[59]张雅晶著:《台湾社区教育概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60]王政彦著:《终身学习社区合作网络的发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55页。

[61]【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62]陈乃林:《民间组织:推进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第31-32页。

[63]王本壮主编:《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政策、理论与实务》,(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3页。

[64]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比较与启示》,《继续教育》2012年2期,第61-62页。

[65]李宁,周晓红:《义务教育投入不均衡的成因省思》,载柳海民、杨兆山编:《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66]张丽华等:《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67]王霁:《我国社区学院融资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29页。

[68]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比较与启示》,《继续教育》2012年2期,第62页。

[69]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比较与启示》,《继续教育》2012年2期,第62页。

[70]楼建丽:《浙江省XCQ社区学院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27页。

[71]李华:《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启迪》,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72]房建军:《中国社区学院办学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8-39页。

[7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74]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17页。

[75]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76]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77]杜瑛:《协商与共识:提高评价效用的现实选择——基于第四代评价实践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7期,第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