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帕夫雷什中学:培养敏感性和同情心

帕夫雷什中学:培养敏感性和同情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敏锐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即人的义务感、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每个学生,不只有一年级学生,还有高年级学生都来帮助米沙,关心他的成绩。凡是和米沙结为好友并帮助过他的同学,都培养起了善良、温存的品质。互相感到快慰的、充满快乐的友谊岁月,培养了孩子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敏锐性和对人的需求。孩子们的敏感心灵使他们发现老人有心事。

帕夫雷什中学:培养敏感性和同情心

最敏锐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即人的义务感、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奉行“人和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的原则,要求每个人从幼年起就学会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使每个人的个人幸福来源于极其亲密的个人关系中的纯洁、美好、高尚的道德。

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予别人温暖时,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经验证明,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细心琢磨的这个领域里主要的是让孩子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与帮助的人共忧患。

在孩子年幼时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最为有利,小孩子对别人的痛苦反应特别敏锐。因为生活中常有不幸、忧伤和苦难,一个善于思考和感觉敏锐的教师就要把这一切讲给孩子听,在他们的想象中勾画出鲜明的情景,对他们的情感施加影响。

我们经常给孩子们讲那些需要同情、关注和帮助的人们的遭遇。有一次,我给一年级学生讲了7岁的米沙因病卧床两年不能上学的事。孩子们听后立刻就要去探望这个小朋友。第一次探望就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给米沙讲了学校的情况,赠送给他玩具、图片,第二天又给他送去识字匣。在此之后,对每个孩子来说,看望米沙就变得不是一种义务,而是精神需要,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每个人想看望米沙时就直接去。米沙学会了识字和阅读。孩子们还在教学工厂里为他做了一张小桌子用于写字。每个学生,不只有一年级学生,还有高年级学生都来帮助米沙,关心他的成绩。米沙也总想做点什么来感谢同学,他显示出很好的绘画才能,于是他就画了许多图片送给大家。

到了夏天,米沙的病床搬到了户外的树荫下,他可以整天都置身于新鲜空气中。孩子们帮助他进行日光浴治疗。他们在米沙床前的草地上做各种游戏,讲故事,表演民间童话改编的戏剧。原来米沙还是一个出色的朗诵家,他还给大家朗诵诗歌和童话。

一年后,孩子们又和米沙一起度过了一个夏天。米沙在学习上并没有落后,他升入了三年级,身体也强壮起来,他那瘫痪的双腿,用孩子们的话来说,“苏醒了”。当米沙站立起来迈出几步时,每个小朋友就像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一样为他感到高兴。有几个月时间,孩子们一直用小车接送米沙上学。到了春天,米沙走路有了显著进步,而当开学第一天的时候,他自己步行来到了学校。他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中学毕业后,他去机械制造厂当了一名钳工

对同学们的关怀照顾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为一个重新回到生活的人献出了个人的力量。凡是和米沙结为好友并帮助过他的同学,都培养起了善良、温存的品质

人的苦恼是多方面的,而且各有不同。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他们自己也能体会到别人的苦恼,并找到进行最愉快的创造性劳动的道路——人道主义。

我还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过一位老游击队员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的遭遇。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法西斯歹徒杀害了他的妻子,把他两个年幼的儿子(一个2岁、一个4岁)遣送到德国,并在当地的报纸刊登消息,说两个孩子将受到雅利安精神的教育,将成为共产主义的敌人。战争结束后,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开始寻找自己的儿子,但是始终未能找到。他一直无法忘却这一巨大的悲痛。他在一个国营农场当电工,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和人们交往。对这样的人需要给予特殊的帮助,要怀着深切的同情心委婉地深入这个因悲惨遭遇而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的情感世界,这种人对一丝一毫的虚假做作都十分敏感。我们努力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激发这种情感,使得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不触痛他的精神创伤,而是带去温暖的抚慰,给予他快乐。我们把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住宅周围的杂草都清除干净,栽上了苹果树。他很长时间都没有理睬我们,我们很忧伤。但是后来,他开始走出自己的房子,我们发现,他是那么爱听孩子们说话的声音。之后他向我们要了几棵葡萄藤苗,我们因此感到极大的愉悦。

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种上了葡萄,他请我们到他家里去做客,请我们吃苹果。

大家热烈地攀谈起来,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向孩子们询问了学校的活动,孩子们还讲述他们的游戏活动和森林游览经历,还向他透露了自己的秘密,讲出了他们在树林里密藏玩具武器的小洞穴,讲出了池塘边上有狗鱼漫游的那片神秘幽静的地方。

周日,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带领孩子们去森林里游玩,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引人入胜地讲述大自然,指给孩子们看,哪里是兔子窝,哪里是狐狸洞和松鼠洞,哪里是拦河坝旁的麝鼠栖息处。

貌似他多年来一直都盼望着有人到他这里来,真正同情他的遭遇,却只字都不触动他的悲痛。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那几乎消失的和人们交往的需求又恢复了。每逢周日他都和孩子们一起到森林、河边、湖畔、草原去,孩子们总能获得新的感受和未知的知识。春假和暑假期间他们还登上过一个岛,在岛上找到一处僻静的地方,架锅做饭,采集各种标本。在长达10年的友好相处中,谁也没有违背大家相约许下的诺言:从来没有人提及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在游击队的往事,也没有人要求他讲述战争年代的严酷岁月。孩子们现在都已长大成人,他们同安德烈·斯捷潘诺维奇的友谊也更加牢固了。(www.xing528.com)

互相感到快慰的、充满快乐的友谊岁月,培养了孩子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敏锐性和对人的需求。凡是有了这种需求的人,凭着一种不可捉摸的情感就会找到那些需要予以帮助的人。我们的四年级学生就曾找到过这样的人。有一次,他们在从森林回家的途中,看到一位老人。天气很热,老人也走在回家路上。孩子们就帮助老人拿衣服。孩子们的敏感心灵使他们发现老人有心事。女生们说:“他遇到了很大的不幸。”他们从父母那里听说,这位老人是退休医生,今年70岁,不久前才从邻村迁来。几个月前,他安葬了自己的老伴。这对老夫妻在一起生活了近50年,为了避开容易勾起他念亲伤情的一切,他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住处。现在每逢星期天,他都拿着自己在温室里培植的鲜花到墓地看望逝去的妻子。

孩子们察觉到,这位老人需要关怀和友情。有一次星期六,孩子们给老医生送去一束玫瑰花,老人非常感动。孩子们希望老人同意带着他们一起去邻村,但是老人拒绝了。他们只好陪他走到树林边,在那里等老人回村。从那天开始,每逢星期天孩子们都去陪送老人,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后来,孩子们开始帮助老人照料花朵,老人也向孩子们传授了自己养花的秘诀。他很高兴孩子们喜欢花。他向孩子们传达了对于美的赞叹,教他们感知花的最细微的色彩。

孩子们总想带给彼得·阿法纳西耶维奇(人们都这样称呼这位老医生)一些快乐。当孩子们打听到他老伴的生日后,他们就在生日的前一天送去一束鲜花,放在他妻子墓前。这使老人十分感动。随后,他就想方设法对孩子们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到了春天,他就在学校苗圃帮助培植唐菖蒲和丁香花。照看这些花木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快乐。他们每人都在自家的宅地旁栽种了各种鲜花(个别学生还盖了温室),从此花卉便进入了各家的精神生活。薇拉的父母感情不和睦,常常拌嘴。薇拉就在窗边的花坛上种下鲜花,用鲜花组成了父亲和母亲名字的两个首字母,这使她的父母感触颇深。于是,她父母不再发生口角,全家和睦相处。

两年后,老医生去世了,孩子们十分难过。他们把他安葬在他老伴的墓旁。他们的墓上常常有人送上一束束鲜花。青年人没有忘记这位老人,是他向他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和善。

我们认为,这种人道主义是道德教育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善良情感,我们根据多年经验可以肯定地说,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所在。

20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学生如何感知、认识和再认识构成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道德观念、真理、准则。观察证明,孩子们对教师在阐发道德价值观实质时的言语的敏感程度、思想反应和个人态度,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情感的发展程度。凡是积极情感没有得到发展的同学,就会对老师的言语无动于衷。一个学生如果能把别人的痛苦、不幸和忧伤放在心上,如果多次体验过帮助别人的热情,而且把热情付诸行动,那么教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号召,他会欣然接受,哪怕教师只字未提,他也会如此作为。

我们深信,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操的素养犹如一种动力,促使学生思考道德教导和规劝的实质。苏联学者们的研究早已证明,大脑皮层的活动刺激神经中枢——兴奋中心。巴甫洛夫写道:“大脑皮层活动的主要冲动来自皮层下中枢。如果排除这些情绪,那么大脑皮层就失去了力量来源。”[12]研究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科学,不仅可以帮助解释儿童灵魂最深处的所发生的一切活动,而且可以把它引向正确教育所需的方向。

在学生精神世界中最复杂的那些过程中,首要的就是个人信念和个人观点的形成过程,就是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积极情感的形成。培养人道主义情感是确立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没有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自己的人民”要困难得多。

每个走向生活道路的人不仅应当是一个出色的劳动能手、巧匠、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应当是一个怀有真挚热情的、富有同情心的人。一百多年前别林斯基的话永远不会失去其意义:“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一个问题。”[13]

将即将迈入人生道路的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恰恰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所在。生活在建设共产主义时代的人,如果不为他人做好事就无法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