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本科培养方案特点与启示

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本科培养方案特点与启示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控中充分体现了市场调节的特色。美国高等教育的运行,基本上是建立在大学自身利益和社会市场需求之上的。其中的健康、体育与休闲学院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类似。(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生命活动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俄罗斯的学校体育很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基础、生命安全知识等课程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本科培养方案特点与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控中充分体现了市场调节的特色。美国高等教育的运行,基本上是建立在大学自身利益和社会市场需求之上的。美国属于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办教育的权利属于各州,而且很少有专门学科性的院校。体育院系几乎都设置在综合性大学内,体育教师由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要遵循体育师资标准。尽管美国与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截然不同,但其丰富的体育专业教育办学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刘易斯于1861年在波士顿创建的第一所体育师范学校,标志着美国体育专业教育历史的开端。随着健康、娱乐、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受美国人目前健康状况和州、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美国的学校体育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为主,以学习动作技能为辅,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心理和个人成长的效应,社会对健康、娱乐、体育产业类的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许多院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院系名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与体育教育相关的院系在原有的体育师范教育基础上也开始增设运动管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管理、运动科学、运动医学等非师范性的实用专业。美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体育人才不仅从事体育教育,而且也扩展到体育指导员、运动顾问、特殊人群教育等通才型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获得体育教师毕业证书,除了要学习教育学类的基础课外,还要具备从事水上运动舞蹈和一般体育项目教学的能力,许多学校鼓励学生在修完主要专业的同时,加修一门健康、安全、娱乐、运动训练、驾驶员教育或其他领域的内容作为第二专业,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一)美国春田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美国春田大学创办于1885年,不仅是篮球排球运动的发源地,也是美国最早授予体育教育学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校在美国是一所历史悠久、以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综合性大学,百余年来为美国乃至中国、日本韩国和一些欧美国家培养了不少体育专业人才,为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春田大学恪守精、才、身的校训,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服务他人领导能力的人才的理念。目前,春田大学下设五个学院,分别是艺术、科学和职业学习学院,健康、体育与休闲学院,健康科学和康复研究学院,人类服务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其中的健康、体育与休闲学院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类似。

1.培养目标

包括春田大学在内的很多美国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很少专门提及培养目标,只是通过表格形式的课程计划体现出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划。春田大学各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校训和学校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

2.课程设置

通过对春田大学2013年新修订的体育教育与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分析,春田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技术学习

春田大学用学分评价学生学习进步的程度。1个学分一般相当于一学期15周、每周50分钟的授课,大约15学时为1学分。本科学生要在四年内修完120学分,其中理论课109学分,技术课11学分。春田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教师教学方法,而不太追求运动技术的完美性。因此,技术课教学比重只占到总学分的10%。

(2)重视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

基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服务他人的领导能力的人才的办学理念,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容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类和宇宙的探索精神。因此,他们很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40,占到总学分(120)的33.3%。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涉及领域较广泛,涵盖写作、数学、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舞蹈、文学、历史与文化、精神与伦理社会学等课程。

(3)课程分类清晰,层级递进

本科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技术课两大类,这两大类课程又可细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将课程分类整合,清晰明了,如生物类、英语类、数学类、体育教育类、体育专业类、非体育专业类等。技术类课程按项群分为目标类运动项目、击打类运动项目、持拍类运动项目等。课程的水平层次阶梯形递进。本科生的课程水平主要在100~500之间,层级越高课程难度越大。100-水平的课程,是对学科的纵览或介绍,除了有顺序要求的课程外,这类课程一般不需要预先知识;200-水平的课程也是介绍性的或一个学科的原则与领域内容,它们也许需要预先知识;300-水平的课程是高级课程,提供专门主题或预先实习的深度学习。它们常有预备知识的要求或需要高水平学习的前提条件;400-水平的课程是高度专门的本科课程,属定点研究班或定点实践课程。这类课程需要预备知识、准备水平或高的专业水平。

(4)课程小型化,注重因材施教

除教育实习外,其他课程均不超过3学分,呈现出鲜明的课程小型化的特点。在这些小型课程中,1~12年级的体育课程设计、从幼儿园到8年级的体育教育实习、5~12年级的体育教育实习等课程,注重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因材施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许多课程除了理论课教学,还有相应的专门实验教学,例如: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物理、运动机能学、残疾人体育等课程,均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到,体育教学策略课程采取3次讲授1次实践、校内实践结合校外实践的教学形式,1~12年级体育课的设计则是1次讲授1次实践,校内实践结合校外实践。特别是对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发展等课程的重视,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生命活动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俄罗斯的学校体育很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基础、生命安全知识等课程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所以,俄罗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的高校体育本科教育,对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等非常重视,目的是使未来的体育教师能够真正履行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职责。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是俄罗斯著名的高等体育学府,拥有一流的体育教学设备和雄厚的教育和科研力量。该校生命活动安全专业(师范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值得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借鉴与参考。

1.培养目标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生命活动安全专业本科师范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根据2009年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颁发的师范教育专业技能(学位)本科培养方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联邦国家教育标准确定的。该专业主要是让学生具有掌握教育科学实践知识体系的能力和专长,为师范教育、文化普及活动等职业活动做准备,应准备的具体的职业活动项目由高校与学生、高校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以及用人单位共同确定。要求本科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求和成绩设计围绕教学、培养和发展的个性化路径;利用符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反映学科领域特色的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组织社会机构、教育机构、儿童和家长共同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利用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教育环境资源保障教育质量;实现自我教育和个人成长,做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提升的规划。从培养目的和具体的培养任务看,培养目标的重心是对学生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性、应用性。

2.课程设置

通过对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生命活动安全专业师范教育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学分分布的分析,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课程分类简明、清晰

课程主要分为基础部分和可变部分两大类,可变部分课程又细化为大学部分和选修部分,结构简单,一目了然。

(2)课程内容系列化,通识教育领域广泛

课程内容按系列共分为六大类:人文、社会和经济系列,数学与自然系列,职业系列,体育系列,实践系列和国家综合考评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语言、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经济学、数学、世界自然科学图景等。

(3)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鲜明

职业系列课程为164学分,占到总学分的68.3%。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师范教育方向,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和教学方法论等,生命活动安全方面的专业课程全面、具体、明确,专业特色突出。

(4)各学年学分分布均匀

人文、社会和经济系列课程、数学与自然系列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年级开设,实践系列设置在第三、四年级,国家综合考评于四年级进行,而职业系列课程则贯穿各年级的始终。每个学年的学分均为60学分,学分分布均匀。

(5)重视基础运动项目的教学,体现地域特点

职业系列课程中的基础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课程占到10学分,高于其他课程学分。体育系列中专门设置了田径体操的理论与方法,并根据俄罗斯的地域特点,开设了滑雪运动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

(6)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开设选修课,内容较丰富

选修课内容较丰富,既有通识教育的选修课,也有职业系列课程的选修课。选修课程基本上是二选一,既体现了一定的自由度,又保障了选修内容的专业限制性。

(7)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形式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讲座、讨论、实践(包括实验室实践)、自学等形式,而且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互动课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20%。

(三)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师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德国的体育教育理论成熟,实践形式丰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在教学与研究实力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世界著名的体育大学之一。该校始建于1947年,其前身是德国科隆体育学院,1965年更名为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为了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通常欧洲的高等院校每五年要开展一次毕业生择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社会需求,并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科隆体育大学紧跟欧洲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定期分析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及时做出调整。

1.培养目标

科隆体育大学本科教育设有师范专业和体育科学专业。师范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利用6~8个学期学完规定的学分,除学习体育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同时在其他大学选学一个其他专业,如地理、英语、拉丁语、数学、宗教等。毕业时获得国家初级教师资格,可在中小学担任体育课或其他课程的教师。

科隆体育大学与德国大多数具有体育教师资格专业的高等院校一样,按照德国体育联合会的规定,明确了体育教师的基础目标,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运动的、学术的、政治的和教学的能力。

2.课程设置

科隆体育大学经过调整后的师范专业的学制为四年。下面是科隆体育大学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二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

科隆体育大学体育师资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两个专业。除了在本校学习第一专业体育和教育科学相关课程外,还要在其他高校选修第二专业,修完全部课程并通过国家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实习教师。对第二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限制,每个学校会提供一些固定搭配,如体育与数学、体育与生物、体育与拉丁语等,不允许学生任意选择。

(1)体育师资培养类型多样,培养机构单一(www.xing528.com)

以前德国的体育师资培养任务主要由师范院校来完成,现在则主要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而且同一所高等院校中可以培养所有类型的体育教师。德国培养体育教师既依据学校的不同类型,也考虑不同的学习阶段。

(2)重视理论培养

德国的体育师资培养非常重视理论学习,特别是教育科学课程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把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安排在长达两年的实习期完成。

(3)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科隆体育大学体育师资专业的学生,如果修满了100周学时(即一门课程每周的学时数)体育专业的课程和70周学时第二专业的课程,经过紧急救护培训并取得救生游泳银质证书后,可以获得双学士学位。

(4)课程设置与体育专业直接相关

科隆体育大学的基础课和主修课都与体育专业密切相关。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德国高等院校中几乎不开设政治、外语等公共课。

(四)日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日本体育大学成立于1778年,原名体操练习所,后改称体操学校、体育专科学校,1891年定为现名。学校下设体育学部、体育专科和大学院体育学研究科,其中体育学部为4年制本科教育,分体育学科、健康学科、武道学科、社会体育学科等4个学科,培养专门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及运动训练的体育人才。体育学部体育学科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1.培养目标

日本体育大学秉承体育乃富强之基的建学理念,为追求生命的尊严而倡导更广泛的人文意义的体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心智和身体共同康健,能够适应未来知识型社会需要,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在自主择业的第一线具有很强战斗力和竞争力的活跃人才,为构建健康富裕的终身体育社会提供原动力。以学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为指导,体育学科紧紧围绕学生取得中学教师、幼儿教师等资格和执照实施教学。新生一入学就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培养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课程设置

通过对日本体育大学2013年体育学部体育学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分析,认为其课程设置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课程体系层次清晰,分类简明

日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体育学部共同课程和体育教育专业领域课程两大课程体系。共同课程是体育学部学生共同修习的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则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的本领域的课程。专业领域课程中又分为体育专业共同课程和体育教育专业领域课程。无论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均简明地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自由课程三种,实践教学被纳入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内容的实用性较强

日本体育大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注重田径、体操、三大球、游泳、舞蹈等常见运动项目的教学与实践,而且结合本国的地理环境开设了海洋、冰雪项目等相关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较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较强。

(3)选修课的自由选择度较大

日本体育大学体育部的共同课程共59学分,必修课35学分,选修课24学分,必修课比重占总学分的59.3%,选修课比重占总学分的40.7%。体育教育专业领域课程共65学分,必修课14学分,选修课51学分,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1.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78.5%。由此可见,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很高。日本体育大学的选修课程门数多,分类清晰,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课的空间。

(4)课程内容重视本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无论是在体育学部的共同课程中,还是在体育教育专业领域课程中,日本体育大学都设置了柔道剑道相扑等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程,说明了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重视,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五)国外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启示

国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早期培养目标以体育师资为主,最初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都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增设与健康、娱乐、体育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方向和课程,强调社会服务,着眼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应用性强,注重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和日本体育大学都很注重对学生职业性的培养,对本书要确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课程内容分类、分级清晰

课程内容按学科分类,体现了课程的领域化、系列化。我国目前主要提倡主干课程领域化,没有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进行规范。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实行全部课程分类领域化、系列化。将课程内容按水平高低分级,不同层级课程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也值得参考、效仿。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较丰富,涉及领域较广泛

通识教育课程除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类课程外,还涉及数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我国通常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重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而对自然科学领域课程有所忽视。为了体现通识教育的全面性,我们有必要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例。

3.重视理论学习,不太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

重学科轻术科的现象在国外体育师资培养中普遍存在,这与以下影响因素有关:运动技能的提高花费时间长,影响了其他内容的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应地提高了教授、分析和评价运动技能的能力,使体育教师忽视示范能力的重要性;大多数社会成员只是把体育当成休闲娱乐、健身的手段,并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重学科轻术科的认识并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我们还是要重视体育师资运动技能的培养。对国外院校的经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慎重考虑国外院校这方面的做法,不能盲目效仿。

4.加强横向联系,拓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渠道

跨学校选修第二专业课程,达到相应的要求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这既加强了学校间的横向联系,达到高等教育资源互补、共享的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生存空间。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5.选修课的自由度较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体育特色

国外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选修课门数多,学生选择空间大,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开设选修课。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丰富多彩,在选修课中增加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选修课中体现体育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全民健身纳入国家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主要通过对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外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特点的分析,寻求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国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有选择性地借鉴: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设新兴专业方向,强调服务社会,注重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分类、分级清晰,课程领域化、系列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丰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兼备;选修课比重较高,选修课的自由度较大,能体现本民族特色;通过修习第二专业可取得双学士学位。上述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重学科轻术科的做法,并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需慎重考虑。

对国内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客观分析,为后续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六)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专业教育是19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知识专门化和学科分化的产物,与社会分工、职业技能、谋求生存等密切相关。其主要目的是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但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狭窄,适应性较差,缺乏后劲,很难适应当代知识发展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以及人的职业发展变动经常化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对综合性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中大量非专业因素的参与会对专业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非专业因素是无法通过专业教育获得的。因此,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国内外学界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一,对其意义所指也不完全统一,有的指教育理念,有的指教育方式,有的指特定的课程安排或某一类课程,但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应的这个观点却是达成共识的。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承载着众多的使命,回归“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注重教育的人文性质,以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为根本目标,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通识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应该掌握自己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将由于学科分化导致的互不相连的学科统一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通识教育提倡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注重教育的人文性。通识教育具有的共通性及其关涉人生意义、价值冲突、历史评价、思想境界的人文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做重大选择的见识、修养、直觉、判断力的有效的制度化途径。然而,纵观国内外教育发展史,却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来看,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过分强调科技教育,轻视和排斥人文教育;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对专业教育的过分强调,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技术技能的过分注重,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人文素养的下降。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实践表明,通识教育理念并没有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和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一些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5%~30%,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政治理论课、外语与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为主。美国春田大学体育教育与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占到总学分的33.3%,而且内容较丰富。因此,如何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对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通而不专,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专家型的专门人才,专而不通,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学本科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通识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结果会使专业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生存危机。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应强化通识教育,突出专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综合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才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培养有精专的特能和较强社会适应力的高质量人才。

2.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协调与衔接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高规格、高质量、高要求的新期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三维健康观,从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设计课程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强调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评价与学习评价,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从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学生和本科毕业生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所学技术与方法都是按照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专业体育院系的教学场地设施等进行的,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忽视中小学生理、心理特点,真正面对中小学生或幼儿时感觉无所适从,紧张慌乱,在高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实用性。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参加教育实习学生的实习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讲解能力、教学方法、口令与口号、调队与分组水平等实践能力较薄弱是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原因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忽视基础教育课程理念、针对中小学体育的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有直接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