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地一铜川’研学旅行:识本草,品文化

‘两地一铜川’研学旅行:识本草,品文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陀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教育局为单位整体试点研学旅行项目的区。基于学生铜川研学旅行的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要求每一位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在校必须完成“研学旅行方案”,而方案的设计应当做到“融入学科内容、融贯课内外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根据研学行程,以各自的研学主题为

‘两地一铜川’研学旅行:识本草,品文化

(一)课程背景

目前,我国正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和创新时代,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正发挥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并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也指出要启动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普陀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教育局为单位整体试点研学旅行项目的区。2018年,教育局进一步倡导在各中小学开展“行走锦绣河湾,读懂一带一路”的专题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将学生的品德养成、知识贯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教育目标要求,融入这一校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之中,以“研”带学、以“行”增能。我校继荣获“首届上海市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优秀成果征集及展示活动”二等奖后,2018年继续认真落实《意见》精神,努力创新开辟一条“以行育人、以研育才”的中小学综合素养教育新途径。

(二)课程理念

基于学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奇迹”的办学理念,遵循学校特色课程群“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本草科技,关注生命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价值追求,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教育理念设计研学实践活动,融通铜川学校和陕西省铜川市“两地一铜川”的文化血脉,开辟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综合育人的研学旅行之路。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在充分整合了陕西省铜川市的社会教育资源后,将本次研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定格为“红色文化”“绿色文化”“青色文化”和“一带一路”四大模块,并根据每个模块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目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关注重点”不同,“带着问题去考察、带着课题去研学”,真正发挥以史实强化知识学习的社会实践学习价值;增强以“研”带学、以“研”助学的创新学习方法和能力。

1.“红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1933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北梁红军小学,结合基础型课程“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学科要求,进一步理清中国现代革命史,丰富并拓展学科知识,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史实资料在“互证”中得到清晰、丰满和加深的多元学习方法。通过亲闻亲见,增强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舍己抗争的崇高精神和作为的价值体认,从而增强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以此引导学生的生涯规划。

2.“绿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是陕西省铜川市人。他长期隐居行医在铜川市的药王山,药王山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药王山、孙思邈纪念馆、中药厂,对铜川地区中医药文化的实地考察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加深基础课程和本校特色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有更为直观、更加完整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本草文化的调研,使学生从中华医药发展史的层面,对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本草的热情,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青色文化”模块实施目标

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记录了耀州窑从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至今长达1300多年的连续烧瓷历史,及其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通过参观耀州窑博物馆,结合“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学习,深入了解铜川地区的深厚文化和优秀历史,客观认识铜川地区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科学、人文价值,清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了解中华5000年文明的演进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历史和伟大而自豪,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一带一路”模块实施目标

铜川市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通过对铜川地区两大水系、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访谈等活动,运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加以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铜川界内的两大水系及历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铜川人民坚持不懈治水利民的发展工程建设的考察,让学生整体了解铜川两大水系的基本构造及其对铜川生态发展的影响,感受铜川人民治水用水、发展生态的智慧。由此培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情感和爱国热情,以实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铜川地区其他各种地质形态和构造的实地调研,加深基础课程中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为相关专题的案例研究搭建学习平台。

(四)课程实施

1.校内准备阶段

研学旅行是一项以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与培养为目的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基于校本化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基点,以铜川市自然、历史、社会和人文为教育资源的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的多维性和教育资源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在思考和设计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时“多元一体、自主深入”的课程价值观。所谓“多元一体”,就是集多方教育资源、多项教育目标、多种研学方法于一次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之中,简言之,利用一次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研学方法,深入到预设的铜川地区四个模块的研学地点。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带着出发前预先设计好的研学主题,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达成课程实施所预期的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目标。

基于学生铜川研学旅行的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要求每一位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在校必须完成“研学旅行方案”,而方案的设计应当做到“融入学科内容、融贯课内外教育”。根据学生铜川研学旅行特点,学校组建专家和教师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学培训和指导,让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完成铜川研学实施计划书。

2.实地研学阶段

“实地研学”是整个学生研学铜川的最重要的主体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根据研学行程,以各自的研学主题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相关的探究学习活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过程资料。

根据主题研学的需要,学生利用前期在校准备好的各种社会考察和调查工具,在研学过程中收集各种类型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录音等,以备进行深入研究之用。由此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学会实地调查的方法。

(2)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各自的研学课题自由结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养成真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品格

(3)综合分析。(www.xing528.com)

在小组讨论、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学生针对各自的研学主题,联系基础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相关学科内容,对各自的研学课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课内外知识融合、校内外能力整合、提升价值体认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

(4)形成框架

经过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凝聚同伴智慧、深入综合研究等研学环节,学生根据各自的研学方案和主题要求,形成比较成熟的研学成果基本框架,以备回到学校后进行最后的成果撰写工作。

3.回校总结阶段

“回校总结”是学生研学铜川的成果形成和展示阶段,是师生研学旅行的丰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对课题框架的完善,形成研学报告初稿,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定稿,最后以不同的形式交流展示。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旨在充分考察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和收获,具体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总体状态,包括学生的研学目的、价值取向、投入状态等;二是学生参加研学的态度和方法,包括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的主动性、信息收集的充分性、资料运用的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深刻性、方法运用的科学性等;三是学生研学成果的质量,包括其成果形式的规范性、文章观点的正确性、逻辑关系的顺畅性、研究结论的应用性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以综合呈现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整体发展。而具体的评价则可以分为两大块,即研学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成果评价”。

1.过程评价

学生研学课程的“过程评价”,主要是在整体描述学生研学铜川全程的思想表现和总体状态的基础上,凸显学生对研学旅行的价值认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评价成绩将以分块成绩和总成绩的形式进行呈现。

2.成果评价

学生研学课程的“成果评价”,是就其思考、设计、研究和撰写整个研究过程中每一个分阶段成果的具体考察和评价,将以分块成绩和总成绩的形式进行呈现。作为一门“纳入课程规划”的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科目,可以根据上海市教委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具体要求,将学生研学课程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研学旅行手册节选

1.登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约1.5千米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庙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的内容。药王孙思邈一生医著颇丰,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宝要》《海上方》等。

2.参观孙思邈纪念馆

孙思邈纪念馆,是全国最先以中医药器具、物品、书籍等实物为主,述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中医药史的文化场馆。纪念馆馆藏的330件实物,白描般勾勒出近5000年的中医药发展史。参观过程中,人们可以实物来印证其读到的中医药历史知识,也可以反过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加深对实物背后故事的了解,从而能够在具体有形的体验环境里,观摩、玩味和感受中医药的无穷魅力。同学们跟随药王名师走进中医的奥妙世界中,聆听药王名师讲述中医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中国中医药的神奇!

3.攀登薛家寨

桥山山脉南段的陕西铜川境内,坐落着一座海拔1600多米的山峰。据传唐代薛刚曾在此屯兵,故起名薛家寨。绝壁危崖,重峦叠嶂,密林如海,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薛家寨山势险峻的描绘。似火的红军标识,随风飘扬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旗帜。“站在当年英雄流血捍卫的地方,让我们感念革命前辈理想之高,意志之坚,革命之苦……”红军路旁竖立的提示牌上的一段话将人们带回到红军在薛家寨的艰苦岁月。党校老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4.参观陈家坡会议旧址

陈家坡会议旧址位于耀州区照金镇北梁村,是主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游击队总指挥部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陈家坡召开联席会议。陈家坡会议对陕甘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它像黑夜里一盏闪亮的明灯,指引着陕甘红军走向胜利,走向辉煌。学生们听老红军的后代讲述陈家坡会议的经过、红军在照金闹革命的故事,用心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

5.参观耀州窑博物馆

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经元、明、清至今,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1300余年。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其代表作品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集中展出了保存较完好的唐三彩作坊、窑炉遗址和唐、宋制瓷遗迹,在全世界也属罕见;陈列展示了一千多件珍贵耀瓷文物标本和生产工具,反映了耀州窑宏大的生产规模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注释】

[1]孙文钟.中医药掌故趣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