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双十:班级文学活动推动学生互学互教的尝试

百年双十:班级文学活动推动学生互学互教的尝试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二年段组织语文兴趣小组时,我们班爱好文学的班长吴德丰被选为小组长,他努力组织成员开展课外阅读、讲评、写作活动,还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在郭景慈、彭永叔、彭一万等老师的指导下,率先走向讲台,在团结楼里,向高中部同学讲解毛主席诗词的意义和学习心得,为开创学生互学互教作了大胆的尝试。这些文体活动,促进了我们班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巩固了良好的班风,涌现不少爱校爱班的感人事迹。

百年双十:班级文学活动推动学生互学互教的尝试

1967届高中 林树铭

随着双十百年华诞的临近,50多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滴陆续跃入脑海。校庆的日子越临近,这些记忆就越多越鲜明: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由散而聚。那些共同学习、生活了多年的班级同学、老师,一个个出现在眼前。忆起那些青葱岁月,心中感慨万千。同学情谊,记忆犹新,恩师音容,历历在目。当年少不更事,如今追忆起来,弥足珍贵。结双十缘,惜同学情,谢老师恩!

说起来,在母校当年近30个班级中,我们的班级1961级初一(5)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从1961年9月入学到1969年9月离开学校,历经初中、高中、“文革”,长达9年,故事不少。当年厦门市初中招生,巧遇厦门一中初中停招,因而名列全市初考前列的林灿杰等尖子生,民立小学少先队大队长李川琼等几所小学的大队长及不少优秀生都编在我们(5)班。一般刚入学的新生都更遵规守矩,而在我们班,一帮学习上毫不费劲的学生,课堂上异常活跃闹腾,要不就是模仿大学毕业刚分配来的新教师汤永兴的莆田口音,要不就是抓住同学答错问题起哄嬉笑,甚至捉弄老师,使他们难于掌控课堂。课余也不像其他班级同学那样规矩,午饭后不按要求留在教室休息做作业,却成群结队到学校后山钻防空洞捉迷藏,或到北望楼后山打野仗。还有同学相互起外号,以动物名为多,还有男生起女名的,反正怎么搞笑怎么叫(但外号记得牢,至今还觉得挺亲切的)。可惜好景不长,(5)班的胡闹在学校出了名,学习成绩优秀也盖不过班级纪律混乱的坏名声,对校风优良、纪律严格的双十而言,我们自然没有好果子吃。学年结束,(5)班就被拆解,一部分被分到(4)、(6)班,一部分被分到(2)班,个别被转到别的学校。当时初一新生分为英语俄语班,(2)班在初一入学时就被定为俄语班,我们是英语班,因而到了初二,就“一班两制”,出现英、俄语混班,上外语课分英、俄两小班,一小班在原教室上课,另一小班被老师带着到处打游击找空教室上课,这或许是双十首创吧。

这一拆一合,大家都受到很大的教育,纪律大有改善。上课时集中精力,紧跟老师记要点难点,学习气氛浓厚。而以前用来调皮捣蛋的旺盛精力,也被往体育文艺活动方面引导,课余活动变成打球、唱歌、练舞。下午课后团结楼前的排球赛,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校男排在市里是强队,常常出现在市里的各种比赛场上,曾打败过厦大队、银行队等我市男排劲旅。下午他们在团结楼前的球场训练、比赛,吸引许多同学争相挤占位置观看。因为我哥林树昌是副主攻的缘故[他与队长及几个主力队员都是1961届高中(3)班的,后来我哥还被聘为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排球赛副裁判长],我们班出了好多球迷。集体劳动我们更是处处争先,初一时下乡劳动,在安兜校办农场拉大粪,没有一个同学怕脏怕臭,大个子的陈庭枢、王帮国、王国雄自告奋勇抢着拉车头,小个子的同学在车后推。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食宿在农场,学农业学劳动,收获不小。

升上高中后,陈正杰、陈裕正、顾丽华等十来人进了“三二制”班(当时进行学制改革试验,部分学生高中只读两年即可毕业)。学校以我们(5)班为基础,安排其他班级部分同学和外校考进的新生到我们班,改为(3)班。这样,我们这个班级又经历了一次重组。虽然编号改了,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风、班风,保持着刻苦学习、爱好文体的特色。高中课程紧张,学校领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狠抓落实,特别是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的考试特别多:每天每科必有10分钟的小测,每周有一两科单元考,还有期中考、期终考。考试何其多,大家绷紧神经,力争上游。1964年省教育厅厅长王于畊选定我们双十为全省教改的试点,我们秉承学校“勇于为先、追求极善”的理念,一致投入,积极参加各种演讲会、辩论会和兴趣小组。高二年段组织语文兴趣小组时,我们班爱好文学的班长吴德丰被选为小组长,他努力组织成员开展课外阅读、讲评、写作活动,还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在郭景慈、彭永叔、彭一万等老师的指导下,率先走向讲台,在团结楼里,向高中部同学讲解毛主席诗词的意义和学习心得,为开创学生互学互教作了大胆的尝试。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班发扬传统,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当时的校园里的活动场地较小,我们的课外活动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包括教室里的门框、桌椅,我们都可以用来锻炼。初中的教室在建设楼,很多人就上附近的双杠场锻炼。上高二时,跃进楼外的小沙坑靠近我们教室,几乎成了我们独有领地。下课后同学们活动筋骨,跳高跳远轮流上阵。有三级跳立定跳远,跳高有跨越式、背跃式和剪式,你先我后,争高争远。陈亚雄背跃式跳过1.6米,博得不少称赞。我跃跃欲试,用剪式跳挑战,也跳过了这个高度。由此,我们班出了不少体育人才:林辉龙、黄碧鸾、庄丽珍等同学高中时被选进校男、女排球队,陈明、曾昭文、洪淑云等被选进学校与市体委合办的田径训练队,不但为我们班在校运会上冲锋陷阵,为班争光,还为学校在市中学运动会上争得很多奖状,成为我们班级的骄傲。

在文艺方面,我们班也处处争先。高一时,学校开展“每周一歌”的活动,利用课间操前后5分钟和下午第三节自由活动课,运用广播,每周教唱一首歌。文艺委员李素英认真组织大家学唱,不但完成学校布置的歌曲这个必选项目,还另外找来很多歌谱,征求班委意见,挑选几首在班里一起学唱,这个“自选动作”的成功,使我们班荣获“大唱革命歌曲”先进班级。高一时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们自编了运用芗剧曲调改编的、表现在参加农村参加“五秋”的歌舞剧《丰收歌舞》,近20个同学参加演出,场面热烈。市“军人俱乐部”剧场内的几百名师生为我们的演出热烈掌声,这个节目获得了二等奖。第二年的学校文艺汇演,我们班又以当时学校开展的“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为题材,由吴德丰执笔,由杨升年和陈水树出演的小话剧《找对子》,不但获得一等奖,还被学校选为慰问驻厦部队的节目,到部队连队演出好几场。(www.xing528.com)

这些文体活动,促进了我们班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巩固了良好的班风,涌现不少爱校爱班的感人事迹。初二时,班长陈心向密切团结同学,他把家里那部当时还很稀罕的自行车借给同学学骑。星期天常有同学结伴到他家附近的烈士纪念碑前的大斜坡练习,有的同学摔倒受伤流血,他就带他们回家涂擦药水。车摔坏了,他拉回自费修理,不让同学掏钱。我就是在那时学会骑车的。在排演小话剧《找对子》时,张淑萍同学多次把她家的宅院给我们当舞台。文艺委员李素英和两个演员,牺牲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到她家反复排练。剧情需要个篮球当道具,她还用自己的钱买来一个。在学校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我们也表现突出,陈秀鸾、邓志国及几个班、团干部被评为学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邓志国还在高二时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当时我市屈指可数的中学生党员。

最让学生庆幸的,莫过于有良师。作为全省拔尖的中学,我们的母校有着大量优秀的老师。仅在高中,我们班语文老师有知识渊博的龚志溥,他善于点评学生作文,立题破题,层层剖析,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作文审题能力;郭景慈老师则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挥手之间》等几篇课文时,把作者的原文原稿刻印给大家,让大家把原作与课文对比阅读,找出作者修改的地方和原因,让大家领会到一篇文章是如何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改错为对的,提高了大家的写作立意能力和修辞水平。高一的数学老师萨珍深入浅出的表述,把枯燥的数学课讲活了,通俗易懂。英语老师吕建元,从小就在鼓浪屿接受英语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在洋行里当过翻译,标准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英语词汇,在两年的教学中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化学老师郭竞雄,上课幽默有趣,生动活泼,有一次化学实验,不小心烫伤了脸部,他没休息两天,顶着刚脱皮红嫩的脸,就赶来上课,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同学们。更值得一提的是高二时的班主任物理老师李维良,他原是厦门一中的高才生,师大一毕业就来当我们班的班主任。他年轻英俊,说话和气。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一所重点中学里,新教师一来,学校就让他担任高中班级的班主任,一定是英才俊杰、能力过人。果然,接触才几天,他就大受学生欢迎。他精心备课,教学老道,把多数学生都害怕的繁复的物理公式、原理讲解得明白易懂,全班的物理成绩大大提高。更难得的是他只比我们年长四五岁,毫无教师架子,待学生亲如兄弟姐妹。上下学路上,常与我们一路交谈,了解同学的学习、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处理班级中的各种矛盾,把团支部和班委工作指导得有声有色。尤其使我们感怀的是,后来“文革”爆发,学校停课,陷入混乱,广大教师被批判斗争,他仍然时时关怀爱护着我们班的同学们,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我们的思想,尽他所能地开导我们,保护我们少受伤害。这些良师益友,呕心沥血地为我们启蒙开导,授课解惑,我们终生难忘!

母校给了我们无尽的营养,老师给了我们坚强的翅膀,班级、同学给了我们温暖的情谊。尽管后来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经历了上山下乡,错过最佳的学习机会,但是我们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沉沦,大家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了圆梦,大家都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学习委员王少平,凭借聪慧与勤毅一举考取英国最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资格,任职于香港华润集团,成为中层主管。陈成秀同学下乡几年后前往香港读书创业,回厦投资厦顺铝铂公司,被选为厦门市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不少同学成为学者、教授、国企领导。而更多的同学则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平凡的工作,但不管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我与爱人两边的家族共有8个双十校友,都牢记母校的教诲,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自强不息,努力上进,人人工作出色、事业有成,我自己也担任过国企、外企的主管。我们班的学子们从稚嫩的青少年学子,到两鬓斑白的老者,大家都有过美好的童年,有过奋斗历程,在圆梦的路上,人人有光彩有出息,个个都在发出光发出热!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大,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珍惜在双十近十年光阴里同窗共读结下的与母校的缘、与同学的情,受到的老师的恩,大家都以各种方式回报母校。陈成秀同学数次捐资办学,为母校发展,为香港厦门联谊会作出特殊贡献,还极力牵线,为母校与台中市的双十中学建立起合作关系,为两岸教育交流搭建桥梁。担任省新闻摄影协会顾问的林辉龙和担任市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的陈廷枢,从原单位退休后,仍然活跃在摄影艺术领域,用手中的相机,讴歌我省、我市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老班长吴德丰在担任校友会副会长的数年里,坚持无偿为校友会服务。其他同学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为母校发展尽心出力。自从校友会建立以来,每逢学校组织新年团拜、校庆纪念等活动,我们同学们都尽量参加。可以骄傲地说,这20多年来,每逢需要校友参加的母校活动,我们班级——初中的(5)班、高中的(3)班,出席人数在“老三届”中总在前列。

岁月飞逝,母校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永远珍惜与它的缘分!岁月飞逝,沉积的感情愈发香醇,我们永远珍惜这深厚的同学情、老师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